章魚等藐視遺傳「中心法則」—新聞—科學網

2021-01-13 科學網

章魚具有強大的RNA編輯能力。圖片來源:美國國家地理新聞網

章魚、魷魚和烏賊經常並不嚴格地遵循其DNA中的遺傳指令,相反,它們利用酶清除RNA中的特定鹼基A(腺苷),並且利用一種不同的鹼基I(肌苷)替代它們。大多數動物很少使用這種被稱作RNA編輯的過程重新編碼蛋白,但章魚等頭足類動物在一半以上的轉錄基因中編輯RNA。在一項新研究中,當研究人員定量和描述頭足類動物的這種RNA編輯程度時,發現這種遺傳策略深刻地限制了頭足類動物基因組的進化。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近日出版的《細胞》期刊上。

之前,科學家已發現章魚利用RNA編輯快速地適應溫度變化,而且魷魚神經元中的絕大多數RNA轉錄本含有這些編輯。而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希望發現這些編輯過程在頭足類動物譜系中如何進化出來,以及如何影響這些動物基因組進化。

實際上,脊椎動物細胞也能發生RNA編輯,但很少使用。人類有2萬個基因,但僅幾十個RNA編輯位點可能編碼功能性蛋白。研究人員估計,魷魚也有大約2萬個基因,但是至少有6萬個活性RNA編輯位點。

論文共同通信作者、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生物物理學家Eli Eisenberg說,「基本上,這是一種製造並不編碼DNA中的蛋白質。它們並不存在於基因組序列中。對這些頭足類動物而言,這並不是一種例外,而是一種規則。這是大多數蛋白發生編輯的規則。」

事實上,RNA編輯如此罕見以至於它並不被認為是遺傳學的「中心法則」的一部分。論文共同通信作者、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生物學實驗室頭足類動物神經生物學家Joshua Rosenthal表示,「自從沃森與克裡克發現遺傳信息儲存在DNA中以來,我們的看法就是所有的信息儲存在DNA中,而且它忠實地被複製到另一種分子(即RNA),隨後經翻譯後產生發揮功能的蛋白。人們通常認為這是一種非常忠實的過程。但魷魚中的RNA並不總是這樣,而且事實上,這種有機體進化出一種強大的方法操縱RNA中的信息。」

針對不同的頭足類動物開展的分析,揭示出這種RNA編輯模式存在於兩種章魚物種、常見的墨魚和一種魷魚物種中,它們都屬於頭足綱中的鞘亞綱,並以具有複雜的捕食行為和社會行為而為人所知。然而,當研究人員在與章魚親緣關係較遠的鸚鵡螺中檢查了RNA編輯的跡象時,他們也發現了更低水平的RNA編輯。為了進行比較,他們還發現RNA編輯水平在加州海兔屬軟體動物中也是較低的。

此外,廣泛的RNA編輯具有強健的進化結果。RNA編輯酶僅能作用於被一種大的RNA超結構包圍的鹼基對。如果靶點任何一側的鹼基發生突變,那麼有機體就可能喪失編輯該靶標的能力。而且,研究人員還發現,章魚和魷魚等並不能承受在其RNA可編輯的基因中發生的DNA突變,因此它們為了選擇RNA編輯,放棄基因組DNA經常發生突變帶來的益處。

「我們通常利用它是否能解答一些挑戰以考慮進化——為何RNA重編碼不被使用?」 Eisenberg說,「如今,我們有一個例子說明當大量地使用RNA編輯時會發生什麼。我們知道這存在代價。代價就是延緩基因組進化。頭足類動物很可能選擇RNA編輯而不是基因組進化,而且脊椎動物可能具有其他的選擇:它們偏好基因組進化而不是RNA編輯。」

鑑於很多頭足類動物對編碼關鍵的神經蛋白的RNA進行大量編輯,研究人員還想知道RNA編輯能否導致章魚和同類具有非凡的智力。例如,章魚不僅在捕食時狡猾無比,而且它們也在逃避刺耳聲音時也足夠聰明。它們通過噴射墨汁自我躲藏、改變皮膚顏色給同伴傳遞信號,以及通過觀察進行學習。

目前,研究人員正用一種章魚動物模型研究RNA編輯是否在頭足類動物行為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針對RNA編輯在行為中發揮的作用開展的實驗將需要章魚在實驗室中生長良好,而且能對它們進行基因操縱。Rosenthal說,「RNA編輯是一種優雅的系統,能給遺傳信息添加靈活性,但是找出它何時和如何被使用才是一項真正的挑戰。」 (唐一塵)

 

相關焦點

  • 科學網—章魚藐視遺傳「中心法則」
    章魚藐視遺傳「中心法則」頭足類動物RNA編輯程度令人吃驚
  • 章魚藐視遺傳「中心法則」
    DNA中的遺傳指令,相反,它們利用酶清除RNA中的特定鹼基A(腺苷),並且利用一種不同的鹼基I(肌苷)替代它們。大多數動物很少使用這種被稱作RNA編輯的過程重新編碼蛋白,但章魚等頭足類動物在超過半數的轉錄基因中編輯RNA。在一項新研究中,當研究人員定量和描述頭足類動物的這種RNA編輯程度時,發現這種遺傳策略深刻地限制了頭足類動物基因組的進化。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近日出版的《細胞》期刊上。
  • Cell:章魚等頭足類動物藐視遺傳學「中心法則」
    然而,同屬於頭足類動物的章魚、魷魚和墨魚經常並不嚴格地遵循它們DNA中的遺傳指令。相反,它們利用酶清除mRNA中的特定鹼基A(adenosine,腺苷),並且利用一種不同的鹼基I(Inosine, 肌苷)替代它們。這種被稱作RNA編輯的過程在大多數動物中很少被用來重新編碼蛋白,但是章魚和它們的同類在它們的一半以上的發生轉錄的基因中編輯RNA。
  • 章魚難道不是地球生物嗎?科學家:研究表明章魚可能來自於異星
    章魚、魷魚和烏賊是大多數人經常聽說的三種海洋生物,並且都比較美味。生活在內陸的小夥伴可能對於這三種生物傻傻分不清,實際上它們之間的區別很大,親緣關係也並不近。這三種海洋生物都屬於頭足綱下的,章魚是頭足綱-八腕目-章魚科下的成員,共包含了252個物種。
  • 科學家解析油菜油脂合成的遺傳基礎—新聞—科學網
    油菜籽粒含油量是油菜重要的性狀之一,籽粒含油量的遺傳機理解析對於高含油量品種的選育以及滿足我國不斷增長的食用油需求具有重要意義。 12月10日,華中農業大學教授郭亮課題組與謝為博課題組合作在《分子植物》發表研究論文。該研究在油菜籽粒含油量遺傳基礎解析、新基因挖掘和油脂合成調控網絡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 揭示細胞表觀信息穩定遺傳的相關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
  • 中科院遺傳發育所60年的發展備忘錄—新聞—科學網
    2019年,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以下簡稱遺傳發育所)在該所成立60周年之際,編著了《築夢科學:一個國立生命科學研究機構的創新之路》(以下簡稱《築夢科學》),便是科研機構「善於總結歷史」的一個典範。 若談到總結歷史,一些科研機構(研究所、高校等)常規做法,便是老掉牙的老三篇——「溯源、徵程、成就」,所友、校友讀起來都覺得索然無味,遑論他人。
  • 深海章魚是「水母癮君子」—新聞—科學網
    章魚也愛吃水母。圖片來源:蒙特利灣海洋館 水母對海灘上的遊客和漁業而言可能是一種威脅,但在一些深海生物眼中,它們是「美味」。 現在,科學家又將一種巨型深海章魚——七胳膊章魚列入了水母食客的名單中。但由於對深海食物網所知甚少,因此,研究人員使用遙控潛水器進行探索,他們發現在加利福尼亞和夏威夷離岸海域有3種七胳膊章魚以水母為食。 研究人員發現,一些水母的臂膀和生殖器消失不見,而這些部位包含了水母的大部分養分。他們表示,這意味著這些水母已經被吃掉了。
  • 廣東科學中心國慶中秋異彩紛呈—新聞—科學網
    廣東科學中心鳥瞰圖  吳晶平供圖    記者從廣東科學中心獲悉,10月1日至
  • 上海交大與復旦攜手組建上海國家應用數學中心—新聞—科學網
    根據上海市科委發布的最新信息,上海應用數學中心(以下簡稱中心)由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組建,在兩校各設分中心,並聯合上海乃至長三角地區相關高校和代表性企業進行組建
  • 表觀遺傳「淘金熱」襲來—新聞—科學網
    DNA和RNA再發現改變相關領域
  • —新聞—科學網
    過去100年來,生物學家一直想知道是什麼決定了細胞的大小。
  • 核酸「七爪魚」 腫瘤新剋星—新聞—科學網
    最近,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丁寶全課題組設計出引入小分子偶聯的支鏈核酸藥物,構建出既是載體也是藥物的基因治療型核酸納米複合物。 「諾獎」研究「新番」 基因是人體內帶有遺傳信息的脫氧核糖核酸(DNA)片段,能夠通過信使RNA,指導蛋白質合成。這便是遺傳學廣為人知的「中心法則」。 許多人類疾病已被證實是源自基因本身的錯誤。基因治療應運而生——如果破壞錯誤的基因通過「中心法則」合成出蛋白質的任何一個中間環節,就能阻止疾病發生。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薛隨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 及時的新聞報導、權威的專家解讀、深度的熱點追蹤,關注科技工作者的喜怒哀樂,搭建跨學科交流的橋梁。 ◆吳季(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 《中國科學報》是中國的科學事業和公眾的橋梁。
  • 廣東科學中心推出全新科普主題展—新聞—科學網
    展覽現場,一小朋友觀看野生動物標本  5月15日,廣東科學中心結合當前疫情和公眾科普需求,推出全新科普主題展覽——《病毒——人類的敵人還是朋友?》,從客觀中立的角度闡釋病毒的相關基本概念和原理、人類與病毒的抗爭故事,以及人類與環境如何和平共處的思考。
  • 特殊基因「變身」聚集發病「真兇」—新聞—科學網
    她們的主診醫生、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腫瘤婦科主任吳小華給出了「真相」:「三姐妹同為典型的遺傳性卵巢癌症候群患者,這類卵巢癌的主要特徵就是家族聚集發病,而導致遺傳性卵巢癌症候群的『真兇』則為BRCA1/2基因突變;研究表明超90%的遺傳性卵巢癌由BRCA1/2基因突變引起。」
  • 國家口腔醫學中心落戶上海第九人民醫院—新聞—科學網
    國家醫學中心是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依託高水平醫院設置的國家級醫學中心,旨在打造醫學高地,提升整體和區域醫療服務能力,減少患者跨區域就醫,助力分級診療制度建設。國家口腔醫學中心是國家衛健委繼心血管病、癌症等國家醫學中心之後,設置的第八個國家級醫學中心。 上海交通大學口腔醫學創建於1932年,是我國最早建立的口腔醫學系之一。
  • 新型抗小麥白粉病基因被找到—新聞—科學網
    近日,《作物學報》在線發表了南京農業大學作物遺傳與種質創新國家重點實驗室小麥分子細胞遺傳育種團隊的文章,報導了從簇毛麥中發現一種新類型抗小麥白粉病基因Pm67。 二倍體簇毛麥是小麥野生近緣屬種,攜帶許多優異基因,是小麥遺傳改良重要的三級基因資源庫。南京農業大學小麥分子細胞遺傳育種團隊長期致力於利用二倍體簇毛麥基因組發掘小麥優質、高產、抗病和耐逆基因。
  • 自然資源綜合調查指揮中心在京掛牌—新聞—科學網
    武警黃金部隊轉制改革邁出關鍵一步李傑攝   8月28日上午,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由原武警黃金部隊轉隸組建的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自然資源綜合調查指揮中心在京掛牌,這標誌著武警黃金部隊轉制改革邁出了關鍵的一步,這是中國地質事業改革發展進程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 2018年3月,黨中央公開發布《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對原武警黃金部隊改革作出決策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