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章魚等頭足類動物藐視遺傳學「中心法則」

2020-12-05 生物谷

2017年4月7日/生物谷BIOON/---作為生物中的核酸,DNA是由鹼基A、T、C和G組成的,而RNA是由鹼基A、U、C和G組成的。DNA經轉錄後產生信使RNA(mRNA)。mRNA經翻譯後產生蛋白。然而,同屬於頭足類動物的章魚、魷魚和墨魚經常並不嚴格地遵循它們DNA中的遺傳指令。相反,它們利用酶清除mRNA中的特定鹼基A(adenosine,腺苷),並且利用一種不同的鹼基I(Inosine, 肌苷)替代它們。這種被稱作RNA編輯的過程在大多數動物中很少被用來重新編碼蛋白,但是章魚和它們的同類在它們的一半以上的發生轉錄的基因中編輯RNA。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當研究人員開展實驗對頭足類動物中的這種RNA編輯發生的程度進行定量和描述時,他們發現證據證實這種遺傳策略深刻地限制了頭足類動物基因組的進化。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7年4月6日的

Cell

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rade-off between Transcriptome Plasticity and Genome Evolution in Cephalopods」。

研究人員已發現章魚利用RNA編輯快速地適應溫度變化(

Science

, 17 Feb 2012, doi:10.1126/science.1212795),而且魷魚神經元中的絕大多數RNA轉錄本含有這些編輯(

eLife

, doi:10.7554/eLife.05198)。在這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希望發現這些編輯如何平常,它們在頭足類動物譜系中如何進化出來,而且這種非凡的編輯能力如何影響頭足類動物基因組的進化。

脊椎動物細胞能夠發生RNA編輯,但是我們很少使用它。人類有2萬個基因,但僅幾十個保守的RNA編輯位點可能編碼功能性蛋白。根據這項研究的估計,魷魚也有大約2萬個基因,但是至少有1.1萬個活性的RNA編輯位點影響著蛋白質組,而且它們的大多數是保守性的。論文共同通信作者、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生物物理學家Eli Eisenberg說,「基本上,這是一種製造並不編碼在DNA中的蛋白的機制。它們並不存在於基因組序列中。對這些頭足類動物而言,這並不是一種例外。這是一種規則。這種規則就是大多數蛋白發生編輯。」

事實上,RNA編輯是如此罕見以至於它並不認為是遺傳學中的「中心法則」的一部分。論文共同通信作者、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生物學實驗室頭足類動物神經生物學家Joshua Rosenthal解釋道,「自從沃森與克裡克發現遺傳信息儲存在DNA中以來,我們的看法就是所有的信息儲存在DNA中,而且它忠實地複製到另一種分子(即RNA),隨後它經翻譯後產生發揮功能的蛋白。人們通常認為這是一種非常忠實的過程。魷魚中的RNA並不總是這樣的,而且事實上,這種有機體進化出一種強大的方法來操縱RNA中的信息。」

針對不同的頭足類動物開展的分析揭示出這種RNA編輯模式存在於兩種章魚物種、常見的墨魚和一種魷魚物種中,它們都屬於頭足綱中的蛸亞綱。頭足類動物以具有複雜的捕食行為和社會行為而為人所知。然而,當這些研究人員在與章魚親緣關係較遠的鸚鵡螺(chambered nautilus)中檢查了RNA編輯的跡象時,他們發現更低水平的RNA編輯。為了作為比較,他們還發現RNA編輯水平在加州海兔屬軟體動物中也是較低的。

廣泛的RNA編輯經證實具有強健的進化結果。RNA編輯酶僅能夠作用於被一種大的RNA超結構包圍的鹼基對。如果編輯靶標任何一側上的鹼基發生突變,那麼有機體就可能喪失編輯這種靶標的能力。這些研究人員發現章魚和魷魚等狂熱的RNA重新編碼高手並不能夠承受得起在它們的RNA可編輯的基因中發生的DNA突變,因此它們為了選擇RNA編輯,放棄基因組DNA經常發生突變帶來的益處。

大多數有機體廣泛地使用RNA剪接來讓它們的蛋白質組多樣化,不過相比於RNA編輯,RNA剪接是它們的DNA靈活性的優先選擇。 Eisenberg說,「我們通常利用它是否能夠解答一些挑戰來考慮進化---為何RNA重編碼不被使用?如今,我們有一個例子來說明當大量地使用RNA編輯時,會發生什麼。我們知道這存在代價。代價就是延緩基因組進化... 頭足類動物很可能選擇RNA編輯而不是基因組進化,而且脊椎動物可能具有其他的選擇---它們偏好基因組進化而不是RNA編輯。」

鑑於很多頭足類動物對編碼關鍵的神經蛋白的RNA進行大量編輯,這些研究人員想知道RNA編輯是否可能導致章魚和它們的同類具有非凡的智力。章魚不僅在捕食時足夠聰明,而且它們也在逃避刺耳聲音時足夠聰明。它們通過噴射墨汁自我躲藏,通過改變它們的皮膚顏色給它們的同伴傳遞信號,而且通過觀察進行學習。

研究人員正在一種章魚動物模型中研究RNA編輯是否在頭足類動物行為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針對RNA編輯在行為中發揮的作用開展的實驗將需要章魚在實驗室中生長良好,而且能夠對它們進行基因操縱。

Rosenthal說,「RNA編輯是一種優雅的系統來給遺傳信息添加靈活性,但是找出它何時和如何被使用才是一項真正的挑戰。」(生物谷 Bioon.com)

本文系生物谷原創編譯整理,歡迎個人轉發,網站轉載請註明來源「生物谷」,商業授權請聯繫我們。更多資訊請下載生物谷 app.原始出處:Noa Liscovitch-Brauer, Shahar Alon, Hagit T. Porath et al. Trade-off between Transcriptome Plasticity and Genome Evolution in Cephalopods. Cell, 6 April 2017, 169(2):191-202, doi:10.1016/j.cell.2017.03.025

相關焦點

  • 科學網—章魚藐視遺傳「中心法則」
    章魚藐視遺傳「中心法則」在一項新研究中,當研究人員定量和描述頭足類動物的這種RNA編輯程度時,發現這種遺傳策略深刻地限制了頭足類動物基因組的進化。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近日出版的《細胞》期刊上。 之前,科學家已發現章魚利用RNA編輯快速適應溫度變化,而且魷魚神經元中的絕大多數RNA轉錄副本含有這些編輯。而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希望發現這些編輯過程如何在頭足類動物譜系中進化出來,以及如何影響這些動物基因組進化。
  • 章魚藐視遺傳「中心法則」
    頭足類動物具有強大的RNA編輯能力 圖片來源:美國國家地理新聞網  章魚、魷魚和烏賊經常並不嚴格地遵循其大多數動物很少使用這種被稱作RNA編輯的過程重新編碼蛋白,但章魚等頭足類動物在超過半數的轉錄基因中編輯RNA。在一項新研究中,當研究人員定量和描述頭足類動物的這種RNA編輯程度時,發現這種遺傳策略深刻地限制了頭足類動物基因組的進化。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近日出版的《細胞》期刊上。
  • 章魚等藐視遺傳「中心法則」—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美國國家地理新聞網 章魚、魷魚和烏賊經常並不嚴格地遵循其DNA中的遺傳指令,相反,它們利用酶清除RNA中的特定鹼基A(腺苷),並且利用一種不同的鹼基I(肌苷)替代它們。大多數動物很少使用這種被稱作RNA編輯的過程重新編碼蛋白,但章魚等頭足類動物在一半以上的轉錄基因中編輯RNA。
  • 章魚等頭足類動物皮膚可以「看到」外界情況
    章魚等頭足類動物外觀是迷人的,甚至有點嚇人,因為頭足類動物可以基於其周圍環境進行變色。
  • 海洋環境變化致章魚等頭足類動物數量增多
    新華社華盛頓5月23日電(記者林小春)人類活動導致的海洋環境變化不利於許多海洋物種的生存,但一項新研究23日說,這些變化對章魚、魷魚、烏賊等頭足類動物卻是一個好消息。這項發表在新一期美國《當代生物學》雜誌上的研究顯示,過去60年裡,全世界各地的頭足類動物數量都顯著增加,而且三大頭足類動物章魚、魷魚和烏賊的數量均保持著一致的長期增長態勢。
  • 科學家希望頭足類動物研究更人性化—新聞—科學網
    章魚睡著了還是麻痺了? 科學家利用海藻章魚研究麻醉劑效果。圖今天,一些研究人員正在研究這些動物如何完成它們驚人的再生過程,而另一些研究人員則在生態毒理學研究中使用它們,甚至,頭足類動物引導了意識起源研究。 由於擁有複雜的大腦,頭足類動物成為第一批受到實驗室動物法律保護的無脊椎動物。
  • 章魚難道不是地球生物嗎?科學家:研究表明章魚可能來自於異星
    章魚、魷魚和烏賊是大多數人經常聽說的三種海洋生物,並且都比較美味。生活在內陸的小夥伴可能對於這三種生物傻傻分不清,實際上它們之間的區別很大,親緣關係也並不近。這三種海洋生物都屬於頭足綱下的,章魚是頭足綱-八腕目-章魚科下的成員,共包含了252個物種。
  • 有望揭開頭足類動物聰明的秘密?科學家首次實現對魷魚的基因改造
    有望揭開頭足類動物聰明的秘密?一組研究人員在歷史上首次對魷魚進行了基因改造,這是頭足類動物研究的重要一步。這一裡程碑式的發現最早發表在上周四的《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上,它可能為研究人員以研究老鼠和果蠅等更常見的實驗室動物的方式研究烏賊、章魚和魷魚等頭足類動物的生物學鋪平道路。羅森塔爾說:「這只是顯示這種能力存在的第一步。」他指出,魷魚有超過25000個基因可以應用這項技術。
  • 章魚睡眠中變色,是在做夢嗎?它們怎樣變色呢?
    章魚、魷魚和墨魚等頭足類動物是動物王國中非常神奇的一群生物,可以根據活動或環境改變顏色。當然,除了它們,海馬、一些兩棲動物和蜥蜴也能變色。那麼它們是怎麼做到的呢?頭足類動物的皮膚表面下有成千上萬的變色細胞,稱為色素團,它們負責這些顏色的轉變。每個色囊的中心都有一個充滿色素的彈性囊,就像一個小氣球,顏色可以是黑色、棕色、橙色、紅色或黃色。當細胞周圍的肌肉收縮時,它們會把色素囊拉得更寬,這意味著在章魚的皮膚上可以看到更多的色素。相反,當肌肉放鬆時,色素囊收縮回原來的大小,可見的色素減少。
  • 自然界頂級偽裝高手——擬態章魚
    在所有模仿過程中,擬態章魚不僅扭曲了自己的身體,還改變了身體的顏色以適應相應的部位。這是頭足類動物的一個絕招。而這一切都要歸功於一種色素細胞。擬態章魚利用肌肉打開和關閉各種顏色的囊袋,使它能夠迅速地改變體色,從淺沙色變成雜亂的黑白條紋,以及黑白條紋之間的一切顏色。
  • 全球頭足類動物增加 或為捕撈及氣候所致
    ,頭足類動物也是一種重要的漁業資源。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海洋環境的這些變化正在促使頭足類動物——包括章魚、魷魚和烏賊在內的一種無脊椎動物——蓬勃發展。研究顯示,過去60年裡,全世界各地的頭足類動物數量都顯著增加,而且三大頭足類動物章魚、魷魚和烏賊的數量均保持著一致的長期增長態勢。科學家從上世紀90年代末期便注意到全球海洋中頭足類動物數量的增長。但要想從各國漁業數據中獲得結論是非常困難的。
  • 全球頭足類動物數量顯著增加 或因捕撈及氣候變化
    澳大利亞墨魚的數量出現了顯著增長。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海洋環境的這些變化正在促使頭足類動物——包括章魚、魷魚和烏賊在內的一種無脊椎動物——蓬勃發展。   研究顯示,過去60年裡,全世界各地的頭足類動物數量都顯著增加,而且三大頭足類動物章魚、魷魚和烏賊的數量均保持著一致的長期增長態勢。   科學家從上世紀90年代末期便注意到全球海洋中頭足類動物數量的增長。但要想從各國漁業數據中獲得結論是非常困難的。
  • 章魚也是天然轉基因?北大研究人員:其變色基因或源自細菌
    一個令人驚訝的消息是,章魚小丸子可能是轉基因食品,烤魷魚和醬爆烏賊可能也是。原因在於,從數億年前開始,章魚、魷魚和烏賊就可能是轉基因動物了。日前,科學家們在研究章魚、烏賊、魷魚等頭足類動物夢幻般的彩虹體色時發現,相關基因在數億年以前,可能是從細菌中,漂移到了章魚、烏賊和魷魚體內。
  • 世界上最奇特的10種章魚和魷魚!
    接下來我們會講到10種最不尋常的魷魚和章魚,有會飛的魷魚,還有會變形的頭足類動物。快來一起看看吧!#10 椰子章魚章魚以聰明著稱,椰子章魚也不例外。你知道嗎?已知的章魚中只有兩種具有兩足運動的天賦,而椰子章魚是其中之一。
  • 海洋中的漫威英雄,章魚、烏賊,他們強悍到什麼地步?
    在漫威電影、中國神話等科幻、傳奇色彩的題材中會變形、會隱身的角色並不少見,而海洋中的章魚、魷魚等部分頭足類動物卻比小說、電影中的視覺效果更離奇,先來一張圖感受一下。在海底,它可以輕鬆變成任何一個物品,比如珊瑚、水草。或許對於經驗豐富的天敵,它們的隱形鬥篷失去效果,該怎麼辦?
  • 《動物管理局》變裝大佬擬態章魚的前世今生!地表最強偽裝大師!
    擬態章魚與被模仿者對比擬態章魚可以說是自然界中偽裝能力最強的動物,在它面前變色龍也要甘拜下風。在所有模仿過程中,擬態章魚不僅扭曲了自己的身體,還改變了身體的顏色以適應相應的部位。這是頭足類動物的一個絕招。而這一切都要歸功於一種色素細胞。擬態章魚利用肌肉打開和關閉各種顏色的囊袋,使它能夠迅速地改變體色,從淺沙色變成雜亂的黑白條紋,以及黑白條紋之間的一切顏色。
  • 船蛸:海洋界中的「渣女」,住在貝殼裡的章魚
    因為它們都是頭足類動物,頭足類動物主要有蛸亞綱和鸚鵡螺亞綱,我們常聽說的章魚、烏賊和魷魚就屬於蛸亞綱,而鸚鵡螺亞綱的典型代表就是鸚鵡螺。 且魷魚和烏賊它們的頭扁扁的,在遇見危險的時候章魚和烏賊能夠噴墨迷惑對方,這一點魷魚做不到。
  • 章魚、八爪魚、烏賊、魷魚、墨魚和花枝究竟是什麼關係-最難辨識的頭足綱辨識指南
    小盆友,你是否有很多問號,比如:頭足類動物可能是最難辨識的一類動物,柔軟的身軀可以做出任何高難度的動作,章魚和烏賊大多擅長變色,變色後變得更加難以辨認,加上俗名的幹擾,頭足動物們常常被張冠李戴,所以請收下這份頭足類辨識指南。
  • 章魚化學觸覺的分子基礎 | Cell Press青促會述評
    陸生動物通常利用眼睛、鼻子、耳朵和嘴巴等傳統感覺器官捕捉外界環境中分子信息並作出相應的生理行為反應。海洋環境中,由於許多信號分子難溶於水無法在水環境中擴散,海洋生物感知這些信息則需要通過不同形式的以接觸為基礎的化學感知方式來實現,章魚(Octopus)就是一個典型的通過接觸性依賴的化學感知方式實現環境感知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