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蛸:海洋界中的「渣女」,住在貝殼裡的章魚

2021-01-08 騰訊網

前幾期跟大家分享了史前海洋霸主現今一代萌物鸚鵡螺的故事,今天呢,跟大家分享的這個「奇特」的生物細細算來,跟鸚鵡螺還有點沾親帶故。

因為它們都是頭足類動物,頭足類動物主要有蛸亞綱和鸚鵡螺亞綱,我們常聽說的章魚、烏賊和魷魚就屬於蛸亞綱,而鸚鵡螺亞綱的典型代表就是鸚鵡螺。

說起章魚、烏賊和魷魚許多人常常會分不清誰是誰,但其實只要掌握了訣竅就能很快區分出來,章魚有8個腕足,而烏賊和魷魚的腕足比章魚多兩個。

且魷魚和烏賊它們的頭扁扁的,在遇見危險的時候章魚和烏賊能夠噴墨迷惑對方,這一點魷魚做不到。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發現了,上面說的這些頭足綱蛸亞綱裡的物種都是滑溜溜沒有外殼的,其實頭足綱裡的生物除了著名的鸚鵡螺之外,一般都沒有外殼,但是,今天我們要講的這個「奇特」的生物卻是有些不一般。

它,就是船蛸

船蛸是軟體動物門頭足綱八腕目的一個科,動物頭部有八條腕,腕上有吸盤,與章魚有近親關係,是一種雌雄異形的生物,也就是雌性和雄性的身體差別很大。

如同許多章魚一樣,它們具有近圓球形的身體、八隻腕足而不具備肉鰭。但和多數章魚棲息在海底不同,雌性船蛸通常生活在海水錶層

雌性船蛸體格大,一般可以達到10-20釐米,有一對腕足頂端極其膨大,具有很寬的腺質膜,性成熟之後能夠分泌石灰質,在其身體的周圍形成一枚可供居住的、兩側扁平的卵殼,薄薄的外殼像一艘小船一樣。

因此它們得名船蛸,因為和鸚鵡螺有幾分相似,卵殼又薄如紙,所以也常常被稱為「紙鸚鵡螺」。

這個外殼的作用並非像貝類一樣保護自己的身體,而是專門為了繁殖幼崽用的,它們會在卵殼中產卵,並守護它們直到受精卵孵化,如果外殼受損它們還會分泌石灰質進行修補。等幼崽出生以後,雌性船蛸也會拋棄外殼,所以它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貝類動物。

船蛸受精卵

卵殼內有用於提升浮力的泡狀氣團,但它們和鸚鵡螺的外殼不同的是——沒有填充氣體的腔室,所以也算不上真正的頭足綱螺殼。

多才多藝的雌船蛸

船蛸主要是漂流,但是利用一種噴氣推進的形式也能遊泳。雌性以噴水方式遊泳時,其殼頂向下,腕部伸出,頂端呈翼狀的背腕頗像一張船帆,其扁殼則很象一葉微形的小舟,雌性船蛸臥於其中,可以說是乘舟在海上航行,遇到外敵則埋入殼中沉入海底。也可在海底負殼爬行,但更常被發現漂遊於表層水域。

船蛸的變色力超強,能與周遭環境快速交融在一起以便躲避掠食。它們也會產生墨汁,當有動物來襲時就會噴射出。這種墨汁可令攻擊者的嗅覺麻痺,讓船蛸爭取時間逃走。雌性也能縮回遮蓋卵盒的網狀組織,形成一片銀色閃光,有可能嚇阻來自掠食者的攻擊。

覓食則一般發生在白晝。它們通過腕足攫取獵物並拖入嘴中。它會咬住獵物,注射由唾腺分泌出的毒液。它們以小型的甲殼類、軟體動物、水母以及紐鰓樽為食。如果獵物有殼,船蛸會以齒舌鑽入組織,注入毒物。船蛸同時也是鯕鰍、帆蜥魚等大型魚類和海洋哺乳動物的獵物。

用生命鼓掌的雄船蛸

相比於雌性,雄性的體型非常小,只有雌性的十五至二十分之一。最多能夠長到2釐米,一生都沒有外殼,雄性除了體型小以外,它們的壽命還非常短,且與雌性生活水域的深度不同。雄性船蛸通常棲息在大洋或深海海底,主要用腕匍匐而行,也能借漏鬥噴水方式在水中遊泳。

很長一段時間,古生物學家只在海洋中發現了雌性船蛸,並沒有雄性的蹤跡,這讓生物學家以為這種生物是雌雄同體。

但是在隨後的研究中發現,在雌性的頭部常常會發現一個長條狀會動的物體,深深的扎進了它的腦袋,研究人員一度以為這是一種寄生蟲。

剛剛孵化出的扁船蛸「寶寶」

為什麼會常常在雌性的頭部發現一個長條狀會動的物體呢,這裡就不得不說一下頭足類動物的交配方式了。

頭足類雄性性成熟後, 其中一條腕會變成交配專用的莖化腕,莖化腕上帶有很多精囊,精囊內存精子。雄性用這個腕足和雌性進行交配活動,由於它們沒有身體,所以在交配的時候,是在頭部進行的。

上圖就是頭足類另類的莖化腕,區別在於它的尖端沒有吸盤,而是有一個凹槽,能夠輸送遺傳物質。

上圖就是雄性船蛸,可以明顯的看到它的一條腕足的末端呈現出了細條狀,這就是它們的莖化腕。

雄性船蛸由於體型較小,生活的水域和雌性不同,所以它們很難被發現,但不代表它們不存在。雄性船蛸自出生以後,就開始尋找雌性,進行繁衍大任。

交配時,莖化腕會伸入雌性體內。一旦莖化腕進入雌性體內,雌性便縮緊交配口,這個腕足就沒辦法再退出。

由於雄性體積太小,會被雌性帶著跑,雄性要想脫身, 唯一的辦法就是自我切斷。雄性自我切斷莖化腕後,莖就留在雌性體內。此後,雌性進入連續排卵期,精囊的精子被逐步利用。

雄性船蛸只有一條莖化腕,也就是說它一生只能交配一次,且在它切斷莖化腕以後,過不了多久就會死亡。

雌船蛸身體上的莖化腕

但失去交配莖的雄性卻並未獲得雌性的繁殖獨佔權。雌船蛸的體內常被發現有多個莖化腕,每一個莖都來自不同的雄性個體........

(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網絡)

相關焦點

  • 有房才結婚不如女方婚前自己有房來的霸氣之船蛸妹妹
    (扁船蛸,視頻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剛有看到一個視頻(文末「閱讀原文」),裡面的一個類似鸚鵡螺又有點像章魚躲在貝殼裡的奇怪生物立馬引起了小編的興趣
  • 砌出來的貝殼,神奇的船蛸
    不知道生活在海邊的小夥伴們有沒有見過一種叫「船蛸」的動物呢?船蛸長什麼樣子呢?如果不仔細看的話,船蛸的樣子簡直活脫脫就是菊石在世呀。但是它真的是菊石類的一種麼?那麼今天小編就帶小夥伴一起走進了解一下這種奇怪的生物—船蛸。
  • 物種介紹·BLACK WATER篇/ 錦葵船蛸
    拍攝地:Kasai wall, Moalboal,Cebu,Philippines        今天想分享給大家的物種非常特別,它們像是貝殼和章魚被混合在了一起,看起來十分奇幻,很多人可能甚至聞所未聞
  • 第一次見到這種長著貝殼的魚,頭一點一點的遊動著,看上去好萌啊
    你見過這種長著貝殼的魚嗎?船艄雌雄性別二態性明顯,雌性體大,胴長為雄性的10-15倍,第一對腕極膨大,具有很寬的腺質膜,因為雌性有育卵習性,腺質膜可以用來分泌和抱持貝殼,因為這種卵殼薄如紙,故而有紙鸚鵡螺一說。雄性船艄個體小,無殼且壽命很短,交配一次後就會死亡。
  • 世界上最奇特的10種章魚和魷魚!
    接下來我們會講到10種最不尋常的魷魚和章魚,有會飛的魷魚,還有會變形的頭足類動物。快來一起看看吧!#10 椰子章魚章魚以聰明著稱,椰子章魚也不例外。你知道嗎?已知的章魚中只有兩種具有兩足運動的天賦,而椰子章魚是其中之一。
  • 章魚拆貝殼當房門求安全感 章魚的聰明表現在哪些方面
    近日秦皇島有一位水族愛好者拍下了章魚有趣的一幕,一直章魚躲在貝殼裡面感到沒有安全感,所以將旁邊一個小貝殼放到上面當做房門來給自己安全感,不得不說實在是太聰明了。接下來,大家可以和小編一起詳細了解一下哦~章魚拆貝殼當房門求安全感近日,秦皇島一位水族愛好者拍下了有趣的一幕
  • 為了繁殖「揮刀自宮」,雄性船蛸「死了都要愛」,堪稱自然界最絕
    現在的它們在地球上各大海洋的深水和淺水中都有分布,遠沒有海洋中的哺乳動物的體型大,也沒有哺乳動物兇猛,而其他的魚類經常會以它們為食。但在遠古時期這些頭足類動物的祖先卻稱霸海洋,當時一個鸚鵡螺的長度能夠長達11米,還有巨型章魚,它們擁有非常大的觸手,異常兇猛。
  • 海洋裡遊動的毯子——毯子章魚雌性體重大雄性4萬倍!
    如果不幸被掠食者咬住,毯子章魚還會自斷腕足逃離,類似蜥蜴的斷尾求生。毯子章魚是章魚中的異類,它們不會噴出墨汁來嚇跑掠食者,也從來不在海床上活動。雌性毯子章魚的體長能接近2米,而雄性則顯得微不足道,體長不到1英寸(2.4釐米)——比雌性的眼睛還小。雌性的體重可達雄性的10000倍,甚至可能是40000倍。事實上,這樣的兩性異形在同等體型的動物中非常罕見。
  • 章魚、八爪魚、烏賊、魷魚、墨魚和花枝究竟是什麼關係-最難辨識的頭足綱辨識指南
    條紋蛸-椰子章魚條紋蛸叫椰子章魚,是因為它隨時準備好把自己變成一隻椰子,有的時候物資匱乏,變成貝殼也能湊合一下。>船蛸科>船蛸屬的物種,又被叫做 Paper Nautilus 紙鸚鵡螺。這個名字來源於雌性船蛸分泌出的超薄卵盒,外觀上和鸚鵡螺的殼有相似之處(結構和功能上並不相同,物種分類上,船蛸和鸚鵡螺分屬不同的目)。船蛸是浮遊物種。黑水攝影師常常拍攝到騎乘水母的船蛸,也是非常有趣。扁船蛸 Argonauta argo 是船蛸屬的典型物種。船蛸雌雄差異很大,雌性個體能生長到10公分、卵盒達到30公分,而雄性則只有2公分那麼大。
  • 讀《時間的螺旋》:貝殼裡的時間秘密
    「貝殼的1001種功能」,每種都很好玩,提供無數發明創意。本書講述了貝殼的進化歷史,出現了許多奇妙的品種以及相關資料和傳說故事,重點樣本有牡蠣、江珧蛤、鸚鵡螺、菊石、船蛸等。這些貝類有它們作為海洋生物的共性也有各自的獨特天性,從人類的視角,它們對於我們都很有用。
  • 北京女孩在菲律賓拍攝到罕見深海章魚
    近日,北京女孩王天虹在菲律賓阿尼洛拍攝到一條七腕章魚幼體,引起業界關注。七腕章魚學名異夫蛸,是船蛸總科同時也是八腕目裡最大的成員。七腕章魚與其他章魚一樣,也擁有八條腕,但雄章魚的交接腕是在右眼下捲起的,而且有厚厚的凝膠狀組織,仿佛只有七條腕一樣。
  • 建一個貝殼給自己:我隨時可以出門……但我不想!
    有些種類的船蛸(如闊船蛸),龍骨間距較寬闊,所以外觀整體略方。闊船蛸(北方型)的卵殼。圖片:Minden Pictures扁船蛸的卵殼通體呈半透明狀,外側為米白色,內側具有珍珠質感,表面的裂紋和細密的褶痕如同平靜的海面一般,像極了曾經流行於小亞細亞西岸的古希臘愛奧尼亞式長袍上的褶痕,美豔無比。
  • 女兒撿貝殼放進父親口袋,內藏劇毒藍環章魚險釀悲劇!
    前些天,澳大利亞一家人在西南部鄧斯伯洛海灘(Dunsborough Beach)度假,爸爸將女兒撿到的貝殼放入口袋內帶回家後,才發現貝殼內藏著兩隻劇毒章魚,險些在平安夜釀成悲劇。,11歲女兒蘇菲(Sophie)意外將兩隻藏在貝殼的「藍環章魚」(blue-ringed octopus)帶上岸。
  • 海鮮探索|深度研究章魚、魷魚、墨魚等軟體動物(上)
    與船蛸總科/Argonautoidea兩大類。船蛸總科雖僅有10種,但不同科間的物種體型相差很大,既有長達4米重近75公斤的七腕章魚,又有體長不及10釐米的扁船蛸,就算是同一物種,不同性別體型相差也很懸殊,雌性可以長到10釐米長,而雄性甚至沒有2釐米,更悲催的是,雄性一生只有一次交配機會。
  • 住在章魚小丸子裡的,是女孩子追求的溫柔
    的小店一杯杯奶茶,一份份小吃沒有少女能拒絕視覺與味覺的雙重衝擊在可可愛愛的美食上齊時擺出不同的pose等小姐妹按下快門鍵然後嘬一口專門點的「半糖奶茶」用籤子挑出一顆圓滾滾的章魚小丸子這就是精緻豬豬女孩的放假日常作為「上輩子是小丸子鐵板成精」的一員面對不同口味的章魚小丸子
  • 它曾是海洋界的老大,幸虧淘汰了,不然人類無法踏足海洋!
    它曾是海洋界的老大,幸虧淘汰了,不然人類無法踏足海洋!有不少人一直認為,地球上第1個生命的誕生源自於海洋,海洋是一個神秘莫測的世界,同時也是人類難以踏足的領域,內部兇險萬分,比探索宇宙的難度係數還高。小時候我們幼稚的以為海洋世界和動畫片中的海綿寶寶一模一樣,大家生活得非常和睦,還有各式各樣的建築。直到長大之後,才知道這一切都是我們美好的幻想,海洋世界比我們想像中的可怕多了。海洋生物和陸地生物一樣,同樣要經過漫長的進化和演變。
  • 科學家發現水下章魚洞穴,很多章魚在裡過著群居生活
    據美國猶他州新聞報9月21日報導,最近一群生物學家發現了一個在水下的滿是章魚的洞穴,儘管聽起來很像科幻小說裡的故事情節,但它現在已被科學家們證實存在了,並且他們把這個聚集地叫做「Octlanis」。所謂的「Octlanis」其實就是有成堆的沙子和貝殼組成的章魚洞穴,生物學家花費了10個小時的仔細觀察,發現裡面最少居住著15隻章魚。科學家們聲稱,這些動物可能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孤獨,它們很有可能慢慢衍生出了群居的生活方式。
  • 章魚聚集建造「帝國」,難道它們再次進化?科學家:我們小瞧它了
    章魚是一種非常神秘的生物,一直有人說,章魚其實是由彗星帶到地球的外星生物,在地球生命進化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令人好奇的是,章魚在地球上生存了數億年,卻根本沒有進化,以軟體動物為基礎的構造竟然繁衍至今,實在是無法用科學來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