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中提及的物種,可訪問 喵潛魚類辨識小程序 物種字典。
小盆友,你是否有很多問號,比如:
頭足類動物可能是最難辨識的一類動物,柔軟的身軀可以做出任何高難度的動作,章魚和烏賊大多擅長變色,變色後變得更加難以辨認,加上俗名的幹擾,頭足動物們常常被張冠李戴,所以請收下這份頭足類辨識指南。
# 頭足類動物
我們說的頭足動物,指的是來自 軟體動物門 Mollusca > 頭足綱 Cephalopoda 的物種們。為什麼叫頭足動物?因為胳膊長腦袋上?
事實上,頭足類動物的身體還是可以分出頭、頸和軀幹三個部分,而它們的頭足又特化為腕和漏鬥兩種,頭足的數量,可以作為區分不同物種的關鍵信息。和其他軟體動物一樣,頭足類是有殼的,最典型的是活化石鸚鵡螺,其他的現存頭足動物的殼高度退化,有些形成直板狀的內殼。
圖片來自 Gamochonia《自然界的藝術形態》(1904年)
頭足綱是個古老的家族,因此很多成員都是化石狀態,化石種在一萬種以上,現僅存786種,主要是各類 烏賊和章魚。下圖僅列出未滅絕的分支,我們可以大致看到 烏賊(墨魚)、魷魚 和章魚幾個大概念在分類樹上的位置。
# 智慧生物——八腕目
你可能聽過章魚保羅的故事,在2008年到2010年歐洲杯和足球世界盃中,14次預測比賽結果,13場成功,成功率高達92.85%,可謂神跡。這隻封神的海洋生物正是八腕目的物種。
章魚帝保羅 | By Tils
CC BY-SA 3.0 |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3.0
八腕目可謂高手雲集,章魚保羅預測球賽、擬態章魚會為了不同的目的模仿其他動物的形態、椰子章魚擅於使用工具… 它們具有複雜的神經系統,腦部只佔了一部分,有三分之二位於腕足,這讓它們有許多自發性動作——用腳思考,在這裡不是夢想-_-||。作為無脊椎動物,八腕目物種的智力令人驚嘆,以至於網絡上有不少關於 八腕目來自外星的討論。
這裡,你可能已經get到了了:章魚、八爪魚 的概念正是指向 頭足綱>八腕目,中文也叫「蛸」 xiāo。
真蛸-普通章魚
前面提到的章魚保羅 的正式中文名就被叫做 真蛸, 是八腕目>蛸科>蛸屬的物種。真蛸 的英文名叫Common Octopus,也就是普通章魚,屬最常見的八腕目物種之一。
真蛸 Octopus vulgaris | By Theasereje
CC BY-SA 4.0 |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4.0
藍蛸-大藍章魚
藍蛸-大藍章魚 (英文名 Big Blue Octpus)和 真蛸同是章魚屬物種,外觀和行為比較接近。辨識這兩種物種,可以看大藍章魚 橢圓形的假眼斑(如果這貨在變色,可能會有點困難),另外可以觀察手臂前端的深棕色和兩排淺色的斑點。
大藍章魚 Octopus cyanea | By Ahmed Abdul Rahman
CC BY-SA 4.0 |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4.0
條紋蛸-椰子章魚
條紋蛸叫椰子章魚,是因為它隨時準備好把自己變成一隻椰子,有的時候物資匱乏,變成貝殼也能湊合一下。條紋蛸的高智商一方面體現在使用工具,另一方面藉助腕足做出各種匪夷所思的動作,比如「雙腿走路」。
條紋蛸 Amphioctopus marginatus 是 八腕目>蛸科>兩鰭蛸屬 的物種。過去條紋蛸被放在蛸屬下,所以曾用名為 Octopus marginatus。「條紋」 得名於其身體表明脈絡狀的紋理。辨識條紋蛸,有的時候我們常常去看它們手上拿沒拿椰子O(∩_∩)O,如果要看其本身的特徵,則可以關注眼睛下方的淺色區域、黃色的吸管和腕部白亮的吸盤。
條紋蛸 Amphioctopus marginatus| By Nick Hobgood
CC BY-SA 3.0 |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3.0
捕食螃蟹的條紋蛸 | By Silke Baron
CC BY 2.0 |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2.0
擬態章魚與斑馬章魚
在這個高手如林的家族,你可能覺得隨身攜帶椰子的條紋蛸已經是智力巔峰,那麼擬態章魚絕對是不輸條紋蛸的存在。魚如其名,它的絕技是「擬態」。條紋狀的花紋正好cosplay 扁尾海蛇,甚至可以震懾人類,而模擬獅子魚、水母、海葵等也是小菜一碟。
擬態章魚 Thaumoctopus mimicus 是 八腕目>蛸科>擬態章魚屬的物種。
擬態章魚 Thaumoctopus mimicus| By Steve Childs
CC BY 2.0 |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2.0
與環境融為一體的擬態章魚 | By Silke Baron
CC BY 2.0 |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2.0
辨識擬態章魚不難(前提是變色沒有太誇張),但主要要和斑馬章魚區分。班馬章魚 Wunderpus photogenicus 是八腕目>蛸科>奇蛸屬的物種。視覺上確實容易混淆,硬要區分的話,斑馬章魚的白色條紋對比對要更高一些,圖案本身也有一些規律可循。此外斑馬章魚也是黑水攝影師喜愛的物種。
斑馬章魚 Wunderpus photogenicus| By Lakshmi Sawitri
CC BY 2.0 |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2.0
十大毒物之藍圈章魚
藍圈章魚是世界上毒性最強的動物之一。受到攻擊和騷擾時,體型嬌小的藍圈章魚可能會用有毒的喙反咬。毒液中主要的毒性來自河豚毒素,是一種神經毒,比眼鏡蛇還要強,劑量足以殺死多名成年人,目前沒有解血清。
藍圈章魚又叫豹紋蛸,指的是 八腕目>蛸科>豹紋蛸屬(藍圈章魚屬)的物種。該屬目前確認的物種包括:大藍圈章魚 Hapalochlaena lunulata,環蛸(小藍圈章魚) Hapalochlaena maculosa,豹紋蛸(藍紋章魚)Hapalochlaena fasciata等。
大藍圈章魚 Hapalochlaena lunulata| By Jens Petersen
CC BY-SA 3.0 |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3.0
環蛸(小藍圈章魚)Hapalochlaena maculosa | By Saspotato
船蛸-紙鸚鵡螺
船蛸 是八腕目>船蛸科>船蛸屬的物種,又被叫做 Paper Nautilus 紙鸚鵡螺。這個名字來源於雌性船蛸分泌出的超薄卵盒,外觀上和鸚鵡螺的殼有相似之處(結構和功能上並不相同,物種分類上,船蛸和鸚鵡螺分屬不同的目)。船蛸是浮遊物種。黑水攝影師常常拍攝到騎乘水母的船蛸,也是非常有趣。扁船蛸 Argonauta argo 是船蛸屬的典型物種。船蛸雌雄差異很大,雌性個體能生長到10公分、卵盒達到30公分,而雄性則只有2公分那麼大。
雌性扁船蛸 Argonauta argo| By Bernd Hofmann
CC BY-SA 2.0 |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2.0
扁船蛸的卵盒
By Niccolò Gualtieri
毯子章魚——薄肌水孔蛸
千奇百怪頭足類中,毯子章魚也算是一怪。叫「毯子」是因為它們腕足間薄薄的肌肉膜,有威脅的手,它們會伸出腕足,就仿佛一張毯子(亦或是抹布)。
毯子章魚也叫薄肌水孔蛸 Tremoctopus violaceus,是八腕目>水孔蛸科>水孔蛸屬的物種。
和親戚船蛸類似,毯子章魚也是夫妻差異巨大的物種,雌性毯子可以長到超過2米,而雄性只有幾釐米,非常沒有存在感。
# 煙霧彈投手——烏賊目
烏賊並不是頭足綱唯一的噴墨選手,卻因噴墨而得名。因此烏賊、墨魚、墨斗魚這裡指向的是同一類生物——頭足綱>烏賊目。臺灣人把烏賊也叫做花枝,不過花枝這個詞有時也被濫用,被泛化到包括魷魚等在內的生物。也有資料認為:
烏賊的範圍比墨魚大很多,烏賊是 Decapodiformes十腕總目 的俗名,烏賊目的確是墨魚目,烏賊科也稱墨魚科。(見維基百科中文版詞條:墨魚)
在本文中,我們仍然使用 烏賊目、烏賊科 的提法。(俗名的世界有點亂( ̄ c ̄)y▂ξ )
烏賊的墨汁是黑色顆粒構成的懸濁液,對人體來說基本無毒吧,因此也有用墨汁做的食物:墨魚汁面、墨魚汁餃子等。
烏賊和章魚的區別在於章魚是8條腕,烏賊則有10條——8條腕和2條較長的觸腕。分類上烏賊和魷魚一起被歸到10腕總目下。
白斑烏賊和虎斑烏賊
東南亞潛水員常遇見的烏賊目物種是白斑烏賊和虎斑烏賊。這兩種烏賊同樣是辨識困難戶。白斑烏賊背有很多大小相間的灰白色斑,兩側有一些短橫條紋;而虎斑烏賊北部有較密的橫條斑紋,狀如「虎斑」。雖有差異特徵,但遇上正在變色的烏賊,潛水員們還是一臉懵逼,分布上,虎斑烏賊和白斑烏賊亦有重合,更加大了辨識的難度。
白斑烏賊 Sepia latimanus| By Tongjin
CC BY-SA 3.0 |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3.0
虎斑烏賊 Sepia pharaonis | By Stickpen
行走的小火苗-火焰烏賊
火焰烏賊 Metasepia pfefferi 是潛水員喜聞樂見的一種生物,它是頭足綱>烏賊目>烏賊科>花烏賊屬的物種。火焰烏賊體表的顏色會呈波紋樣變化,仿佛一支燃燒的火苗,因此而得名。
其它烏賊大多是中性浮力高手,可以幾乎靜止的懸浮或高速遊泳,但火焰烏賊卻是「爬行動物」,這和它的烏賊骨較小(不利於浮力調節)有關,常常用接近腹部的一對觸手在海床表面悠然自得的行走。捕獵時,火焰章魚會耐心的縮短和獵物的距離,然後在有效攻擊範圍內迅疾出手。
個頭較小的火焰烏賊的從容不迫也許來自其自身毒性,是唯一一種具有毒性的烏賊,甚至媲美八腕目的親戚藍圈章魚的毒性,而個性化的動畫塗裝正好作為警示色存在。
俗名世界裡,小火苗也被叫做火焰花枝、火焰章魚和火焰魷魚(為何飄出了菜香…?),但從分類角度,叫火焰烏賊 或 火焰花枝無疑更為貼切。
火焰烏賊 Metasepia pfefferi | By Jenny Huang
CC BY 2.0 |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2.0
小可愛-柏氏四盤耳烏賊
你在潛水的時候,如果遇到一個頭足類小豆丁一頭扎進沙地,然後想掩耳盜鈴的把自己埋上,那麼你遇見的有可能是柏氏四盤耳烏賊。
柏氏四盤耳烏賊 Euprymna berryi 是 頭足綱>烏賊目>耳烏賊科>四盤耳烏賊屬的物種。耳烏賊得名於它們圓似耳朵的尾鰭,而英文名 humming-bird bobtail squid (蜂鳥短尾魷魚)和 Berry's bobtail squid (漿果短尾魷魚)凸顯出其又Q又小又圓的本質。
柏氏四盤耳烏賊 Euprymna berryi | By Nick Hobgood
CC BY-SA 3.0 |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3.0
# 深海怪獸vs鐵板達人-槍形目
很多人多槍形目的認知是從鐵板燒烤開始的——又是一個悲傷的故事;而另外一半則來自北歐海怪的傳說能夠吞沒船隻的存在。這就是多面頭足類的魅力吧,無論賣萌還是比力氣,每個領域都有一席之地…
頭足綱>槍形目 Teuthoidea 也叫管魷目,我們常說的魷魚就屬於這一分支。槍形目和烏賊目同屬十腕總目——它們也有4對腕和1對觸腕,共10條腕。除了槍形的細長體型外,它們和烏賊目的區別更是內在的——槍形目的殼進一步退化為棒狀或羽狀的角質層——吃貨在這方面應該有發言權。
萊氏擬烏賊
槍形目包含不少物種,跨度也很大,但潛水員接觸和觀察到槍形目的機會並不算很多,這和槍形目的生活環境習性有關。萊氏擬烏賊 Sepioteuthis lessoniana是其中一種潛水員易於接觸的物種。它是槍形目>槍烏賊科>擬烏賊屬的物種,英文名也叫Bigfin Reef Squid,直譯就是大翅礁魷,中文俗名也叫 大尾魷魚。
萊氏擬烏賊 Sepioteuthis lessoniana | By Divervincent
CC BY-SA 3.0 |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3.0
像飛魚一樣飛行的魷魚
槍形目>魷科>北魷屬的太平洋褶柔魚Todarodes pacificus 活躍於西北太平洋,是一種可以躍出水面飛行的魷魚。和飛魚相反的是,這種魷魚是屁股向前、眼睛和腕足向後的滑翔。
太平洋褶柔魚 Todarodes pacificus
北歐海怪-大王魷
槍形目,不能不提大王魷,大王魷科的大王魷(巨烏賊)和 小頭魷科的大王酸漿魷並稱最大的無脊椎動物。
繪畫作品 捕獲大王魷的法國戰艦
在過去,大王魷曾被認為是一種傳說中的生物。由於活動領域在深海中,人們對大王魷多半只能從其 天敵抹香鯨胃中未消化的殘骸中和漁民們口耳相傳的目睹事件中拼湊猜測其生態,對於某些生物學家而言是絕對存在的。大王魷的手腕非常之長,而使其成為最長的已知無脊椎動物,不過體重仍不及大王酸漿魷,這兩者並列最大。
大王魷(大王烏賊) Architeuthis dux | By Amada44
CC BY 2.0 |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2.0
# 活化石——鸚鵡螺
鸚鵡螺是活化石,鸚鵡螺已經在地球上經歷了數億年的演變,但外形、習性等變化很小,鸚鵡螺目的大部分物種已滅絕,現存的僅有2屬6種,雖然長著硬殼,卻和其他螺類關係疏遠,是僅存的有固定外殼的頭足類動物。
帛琉的鸚鵡螺 | By Manuae
CC BY-SA 3.0 |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3.0
鸚鵡螺一般生活在50到300米深的海洋中,垂直活動並承受巨大的氣壓變化,和它們的殼的結構有很大關係。
鸚鵡螺的殼被多個橫斷的隔板分隔成三十餘個獨立的殼室,除動物體所在的最後一個大殼室外,都充滿氣體(多為氮氣),當動物體不斷成長,房室也周期性向外側推進,在外套膜後方則分泌碳酸鈣與有機物質,建構起一個嶄新的隔板。各殼室之間有一個貫穿的細管,用以輸送氣體進到各殼室之中,通過氣體的調節,操縱身體浮沉與移行。
鸚鵡螺殼的剖面圖 | By Chris 73
CC BY-SA 3.0 |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3.0
鸚鵡螺這種特殊的身體結構也為人類建造潛艇提供了靈感,世界上第一艘核潛艇就被命名為鸚鵡螺號——USS Nautilus。
# 總結
如果你堅持讀到這裡,相信對活著的頭足類有了一個大概的認知。
八腕目 的八腕生物即章魚,也叫蛸、八爪魚。
十腕的物種包含 烏賊 和 魷魚兩類,烏賊身體內包含硬質的烏賊骨(退化的殼),魷魚的殼進一步退化為角質膜。烏賊也叫墨魚或墨斗魚、花枝;而魷魚也叫柔魚、槍烏賊等。烏賊有時也作為十腕總目的通稱。
潛水員在海底看到章魚和烏賊的機率似乎要比魷魚更大。
開篇的問題,相信各位也有了答案。好吃歸好吃,請善待這些聰明的大腦瓜子。
封面圖片
By Divervincent
CC BY-SA 3.0 |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3.0
推薦閱讀
FISH ID: 風暴不止有傑克和海狼,還有…
FISH ID: 一言難盡、不可描述的海星家族
FISH ID: 珊瑚「殺手」 拉出了美麗白沙灘?
FISH ID: 藍色賞金獵人和它的獵物
FISH ID: Nemo是男孩還是女孩?
FISH ID: 管狀魚類辨識指南
FISH ID: 如果看過它打滾,你可能會被融化
FISH ID: 水下惡棍偏偏出自藝術世家
FISH ID: 海生李鬼鑑別:它們不是海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