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的藝術形態》1904年
一提到頭足綱,很自然的就能聯想到烏賊、章魚、魷魚等鐵板燒必點項目,倘若再追問其異同,食客們卻很少能說清。頭足綱家族十分龐大且古老,可以說,進化的獨特魅力在這群長相詭異的傢伙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從上至下分別為:烏賊、魷魚、章魚
十腕總目,俗稱「烏賊」,古稱「烏鰂」,又稱墨魚,共有八短二長十條腿。兩條「長腿」稱為「觸腕」,由足特化而來,是其強勁的捕食器官。觸腕通常收縮在觸腕囊內,當烏賊憑藉著高超的偽裝技術接近獵物時,觸腕會出其不意迅速從囊中彈射而出,捲住獵物並收回。
觸腕的內側的吸盤是強有力的輔助,獵物一旦被捕獲基本是回天乏術。從發現獵物、定位到捕獲,烏賊的整個捕食過程僅需2-6s,可謂行雲流水、一氣呵成。
大西洋耳烏賊,其兩條觸腕此時藏於囊中 Wikipedia
管魷目又名槍形目或魷目,俗名魷魚。值得一提的是,日語中的「烏賊」實際上是「魷魚」。魷魚,又稱鎖管、筆管,身材修長呈長錐形有兩片大鰭,因其造型與紅纓槍的槍頭十分相似,又被稱為槍烏賊。魷魚同樣擁有十隻觸腕、其中兩隻明顯較長。在整個頭足綱家族中,魷魚一族是最興旺昌盛的一個分支,小致盈盈一握的鎖管,大致可與抹香鯨切磋一二的大王酸漿魷,總共囊括300多個物種。
魷魚喜光,且群聚為生,漁民利用這樣的習性,常在夜晚驅捕魷船出海,打開大功率魷魚燈引誘其浮出水面,再用網從其後堵住逃走方向,並迅速將其捕捉。
管魷目的一種 Wikipedia
八腕目又叫做章魚目,通稱章魚、古稱蛸,中國南方稱章魚為「八爪魚」,渤海地區稱其為「八帶魚」,體呈卵形或卵圓形,肌肉強健,外套腔開口窄,體表一般不具水孔。章魚具有3個心臟,血液循環模式為「閉鎖式循環」;有八條腕,每條腕有240個吸盤。章魚是底棲動物,喜歡黑暗,通常依靠腕足在海底緩慢爬行,尋找螃蟹、蝦、貝殼等容易捕食的獵物,能攝食大型動物性浮遊生物而成長,相比烏賊和魷魚,它的運動能力要差很多。
雖然運動能力不佳,但章魚的智力多寡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話題。迷宮等相關解謎實驗顯示章魚具有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章魚的大腦十分發達,它可以分辨鏡中的自己,在進行訓練之後可以快速分辨形狀不同的物體,不僅如此,它是唯一被認為具有使用工具能力的無脊椎動物。
真鞘 Octopus vulgaris Wikipedia
現在,咱們對烏賊、章魚、魷魚,都有了比較直觀的概念了,那麼如何甄別呢,可以從兩個方面考慮:
一、腕足細節大不同
根據上文可知,烏賊和魷魚有十條腕足,而章魚只有八條。然而光憑腕足的數量並不能精準的區分,腕足的細節才是關鍵。烏賊的腕足有兩大兩小四排吸盤,兩根較長觸腕的末端更是布滿了吸盤。而章魚和魷魚的腕足通常有兩排吸盤,不同的是,魷魚的觸腕末端有四排吸盤。章魚的吸盤真就只是個單純的吸盤,而魷魚和烏賊的吸盤上還帶有齒環,有些還會特化成鉤子。
從左到右依次為:章魚、魷魚、烏賊的吸盤
二、貝殼去哪了?
話說烏賊和其他兩位最大的不同,是其體內有一塊烏賊骨,其本質是一個石灰質的內貝殼,由原始的外部貝殼進化而來,烏賊骨又叫「海螵蛸」可作為中藥藥材。烏賊骨中間中空,甚至可以用於調節浮力。魷魚體內也有一個退化的內殼,退化的只剩一塊透明的角質薄片(吃鐵板魷魚的時候,吃著吃著剩下咬不動的那部分就是),至於章魚呢,體內完全沒有了內殼,因此身段最柔軟,最擅長鑽洞。
烏賊骨正反面示意圖 Wikipedia
無論如何分辨,對於食客來說,好不好吃,怎麼吃才是最關鍵的。 烏賊常見的烹飪方法是:燉煮、醬燒、墨魚丸;魷魚則常被水煮、爆炒、油炸、製成魷魚絲;章魚的經典做法則是白灼、醬爆、紅燒。魷魚的口感最最軟嫩;墨魚則相對脆彈;章魚肉緊緻彈牙。
縱使足頭綱家族精彩又美味,但只有弄清它們之間的異同,才能稱得上一枚優雅的吃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