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希望頭足類動物研究更人性化—新聞—科學網

2021-01-10 科學網
章魚睡著了還是麻痺了? 科學家希望頭足類動物研究更人性化

科學家利用海藻章魚研究麻醉劑效果。圖片來源:ALEX MUSTARD

美國加州舊金山州立大學(SFSU)生物學家Robyn Crook說:「你在做手術,但你不知道這隻動物是否還有感覺,或者你只是『偷走了』它的反應能力。」研究章魚、魷魚和其他頭足類動物的研究人員經常面臨這樣的兩難困境,在某些情況下,在實驗室裡研究這些生物存在倫理甚至法律挑戰。但Crook現在已經證明,普通的酒精和氯化鎂都是對該動物有效的麻醉劑——這對於研究頭足類動物的科學家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信息。

頭足類動物似乎不是理想的實驗動物。它們都是海洋生物,所以需要複雜的海水系統維持它們的生命,而且它們不願意待在原地——章魚可以從微小的洞中逃脫,而烏賊則可以將自己從水箱中噴射出來。但是,它們獨特的生物學和行為使其成為許多領域的研究人員不可或缺的研究對象。

對烏賊巨軸突的研究在幾十年前就催生了現代神經科學,而夏威夷短尾魷魚的光器官則在共生的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過程研究領域掀起了一場革命。今天,一些研究人員正在研究這些動物如何完成它們驚人的再生過程,而另一些研究人員則在生態毒理學研究中使用它們,甚至,頭足類動物引導了意識起源研究。

由於擁有複雜的大腦,頭足類動物成為第一批受到實驗室動物法律保護的無脊椎動物。1991年,加拿大動物保護委員會決定將脊椎動物護理標準擴展到頭足類動物,這意味著研究人員必須對獲得倫理認可才能進行研究,並且在可能的情況下,必須使用麻醉,來應對可能引起疼痛的手術。自那以後,英國、紐西蘭和澳大利亞一些州也通過了類似的規定。頭足類動物權利的最大提升出現在2013年,當時一項歐盟範圍的指令在28個成員國家的科研機構給予它們與脊椎動物相同的保護。

義大利那不勒斯Anton Dohrn動物園頭足類神經學家Graziano Fiorito提到,儘管新規定帶來了障礙,但歐盟研究人員通常能繼續他們的工作。「我們可以做任何科學上、邏輯上合理的研究。」他說。

但一個關鍵的問題仍然存在:在頭足類動物中廣泛使用的麻醉藥是否真的有效?

大多數研究人員使用乙醇或氯化鎂,因為它們能迅速使得頭足類動物保持不動,但動物很快就會恢復,而不會產生持久的影響。但是癱瘓和麻醉是不一樣的,之前頭足類動物麻醉研究都使用了行為指標作為效果的衡量標準。Crook說,沒有人能弄清這些動物是無意識的,還是依然感到疼痛。

於是,在各種研討會上,歐洲的研究人員都會提出加拿大萊斯布裡奇大學頭足類動物學家Jennifer Mather所稱的「可怕的幽靈」理論,即這些藥物可能僅僅是肌肉鬆弛劑,阻礙的是它們運動,而不是感覺。2017年,正在研究頭足類神經系統對疼痛和損傷反應的Crook,參加完一個研討會後,決心讓這個「幽靈」休息一下。

她的團隊記錄了三個頭足類動物物種的神經信號:烏賊和兩種章魚。該實驗技術依賴於外套神經,它位於頭足類的外套腔內,能將信號從套膜傳遞到大腦。由於其外露和可接近性,科學家能將這些神經非侵入性地連接到一個電極上。即便如此,這個過程並不總是那麼容易:「章魚喜歡把電極拔出來。」合作者、SFSU的Samantha Brophy說。另一位SFSU的合作者Hanna Butler-Struben說,烏賊研究「就像和一隻貓一起工作」,你不能強迫它做任何事。

一旦電極被連接起來,研究組將麻醉劑添加到動物所處的海水中,然後在一定的時間間隔內輕輕捏緊它們的皮膚——這並不是一種痛苦刺激,但足以在有意識的動物體內產生神經信號。

當被麻醉的動物失去了身體反應能力時,科學家想弄清那些標誌著大腦感知能力的信號是否也消失了。結果顯示,氯化鎂和乙醇都在這3個物種中都通過了測試,例如氯化鎂在15分鐘左右切斷了動物對刺激的生理反應,使其失去了感覺。

「這讓我們大開眼界,改變了我們在實驗室的做法。」Crook說。乙醇能同時關閉頭足類動物的運動和感覺——儘管在此之前,它會讓動物感到緊張。

該小組還測試了乙醚,它能麻醉,但恢復時間要長得多。這也會對研究人員產生危險,所以Crook團隊建議不要使用它。另一個候選藥物MS-222,未能在較低的劑量下引起麻醉,但更高的劑量是致命的。而在冷凍海水中洗個澡,也不會引起麻醉。

這些發表在《生理學前沿》雜誌上的數據,對許多科學家來說是一個可喜的解脫。「這是我們所需要的。」Mather說,「我關心我的動物,我想看到它們被妥善照顧。」

頭足類研究在美國並不受監管,但大多數研究人員,包括Crook,已經使用氯化鎂或乙醇作為麻醉劑,但是否將其落實到官方規則正在討論中。今年1月,實驗室動物護理國際評估與認證協會提議改變其對「實驗室動物」的定義,將頭足類動物包括在內,但美國實驗生物學協會聯合會反對這一改變。(張章編譯)

相關焦點

  • 有望揭開頭足類動物聰明的秘密?科學家首次實現對魷魚的基因改造
    有望揭開頭足類動物聰明的秘密?一組研究人員在歷史上首次對魷魚進行了基因改造,這是頭足類動物研究的重要一步。這一裡程碑式的發現最早發表在上周四的《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上,它可能為研究人員以研究老鼠和果蠅等更常見的實驗室動物的方式研究烏賊、章魚和魷魚等頭足類動物的生物學鋪平道路。羅森塔爾說:「這只是顯示這種能力存在的第一步。」他指出,魷魚有超過25000個基因可以應用這項技術。
  • 章魚等頭足類動物皮膚可以「看到」外界情況
    章魚等頭足類動物外觀是迷人的,甚至有點嚇人,因為頭足類動物可以基於其周圍環境進行變色。
  • Cell:章魚等頭足類動物藐視遺傳學「中心法則」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當研究人員開展實驗對頭足類動物中的這種RNA編輯發生的程度進行定量和描述時,他們發現證據證實這種遺傳策略深刻地限制了頭足類動物基因組的進化。在這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希望發現這些編輯如何平常,它們在頭足類動物譜系中如何進化出來,而且這種非凡的編輯能力如何影響頭足類動物基因組的進化。脊椎動物細胞能夠發生RNA編輯,但是我們很少使用它。人類有2萬個基因,但僅幾十個保守的RNA編輯位點可能編碼功能性蛋白。
  • 海洋環境變化致章魚等頭足類動物數量增多
    新華社華盛頓5月23日電(記者林小春)人類活動導致的海洋環境變化不利於許多海洋物種的生存,但一項新研究23日說,這些變化對章魚、魷魚、烏賊等頭足類動物卻是一個好消息。這項發表在新一期美國《當代生物學》雜誌上的研究顯示,過去60年裡,全世界各地的頭足類動物數量都顯著增加,而且三大頭足類動物章魚、魷魚和烏賊的數量均保持著一致的長期增長態勢。
  • 全球頭足類動物增加 或為捕撈及氣候所致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海洋環境的這些變化正在促使頭足類動物——包括章魚、魷魚和烏賊在內的一種無脊椎動物——蓬勃發展。研究顯示,過去60年裡,全世界各地的頭足類動物數量都顯著增加,而且三大頭足類動物章魚、魷魚和烏賊的數量均保持著一致的長期增長態勢。科學家從上世紀90年代末期便注意到全球海洋中頭足類動物數量的增長。但要想從各國漁業數據中獲得結論是非常困難的。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席南華(中國科學院院士) 希望《中國科學報》有更深刻的內容,有更大的影響! ◆李文華(中國工程院院士) 我國的生態學研究正處於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期。希望在新的一年裡,《中國科學報》作為重要的媒體,能在推進生態學研究、服務生態文明建設方面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作出更大的貢獻。
  • 全球頭足類動物數量顯著增加 或因捕撈及氣候變化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海洋環境的這些變化正在促使頭足類動物——包括章魚、魷魚和烏賊在內的一種無脊椎動物——蓬勃發展。   研究顯示,過去60年裡,全世界各地的頭足類動物數量都顯著增加,而且三大頭足類動物章魚、魷魚和烏賊的數量均保持著一致的長期增長態勢。   科學家從上世紀90年代末期便注意到全球海洋中頭足類動物數量的增長。但要想從各國漁業數據中獲得結論是非常困難的。
  • 科學家發現史上最小恐龍—新聞—科學網
    此次研究的標本是一個包裹在琥珀中的完整動物頭骨,開展研究的第一個挑戰是如何無損的獲得被琥珀、皮毛和雜質層層包圍的頭骨的完整的高解析度3D信息。 邢立達最初看到的是雲南騰衝琥珀閣博物館館長陳光發來的圖片,他當時就覺得這看上去很像一個鳥頭,但太小了,比蜂鳥還小。「目前,我們將其視為鳥類或恐龍,這是基於頭骨特徵的最有可能的結論,頭骨約14毫米。」
  • 章魚等藐視遺傳「中心法則」—新聞—科學網
    大多數動物很少使用這種被稱作RNA編輯的過程重新編碼蛋白,但章魚等頭足類動物在一半以上的轉錄基因中編輯RNA。在一項新研究中,當研究人員定量和描述頭足類動物的這種RNA編輯程度時,發現這種遺傳策略深刻地限制了頭足類動物基因組的進化。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近日出版的《細胞》期刊上。
  • 晚奧陶世板塊漂移歷程帶來很多秘密,科學家近期有了新的研究發現
    我們有很多的政策扶持,也有很紮實的社會基礎,所以中國的科學技術才會在最近幾年擁有十分健康和快速的發展,近期中國科學家在研究地球板塊演化方面,有了新的科學進展,今天美女小倩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朋友們可以加我粉絲和關注,我們一起研究和探討科學領域的話題,希望朋友們留言評論,參與到科學探討中。我們知道地球的演化史至少在四十六億年,美女小倩為什麼這樣說呢?
  • 北大研究人員:其變色基因或源自細菌
    原因在於,從數億年前開始,章魚、魷魚和烏賊就可能是轉基因動物了。日前,科學家們在研究章魚、烏賊、魷魚等頭足類動物夢幻般的彩虹體色時發現,相關基因在數億年以前,可能是從細菌中,漂移到了章魚、烏賊和魷魚體內。該論文近日發表在《現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上,並被選為封面文章。該論文的通訊作者是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謝燦。
  • 科學網—章魚藐視遺傳「中心法則」
    章魚藐視遺傳「中心法則」 該論文共同通信作者、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生物物理學家Eli Eisenberg說,「基本上,這是一種製造並不編碼DNA中的蛋白質的方法。它們並不存在於基因組序列中。對這些頭足類動物而言,這並不是一種例外,而是一種規則。這是大多數蛋白發生編輯的規則。」 事實上,RNA編輯如此罕見以至於它並不被認為是遺傳學的「中心法則」的一部分。
  • 細菌「土味」吸引動物—新聞—科學網
    近日,瑞典研究人員發現,土壤細菌可能會釋放獨特的氣味來吸引動物,以幫助自身在周圍環境中傳播。相關論文4月6日刊登於《自然—微生物學》。 細菌產生的許多揮發性化合物可以被較大型動物感知,包括人類。鏈黴菌是一組常見於土壤中的細菌,它們會產生土臭素——這種有機化合物具有獨特的「土」味,在雨後會產生典型的泥土氣息。但是,鏈黴菌產生土臭素的原因一直不為人知。
  • 祖母護航 小鯨成長—新聞—科學網
    女性通常在45歲到55歲之間經歷更年期,即使她們可能活到80歲、90歲甚至更老。對現代狩獵採集社區以及芬蘭和加拿大人口的研究表明,高齡女性可以幫助增加其女兒的子女數量,並提高孫輩的存活率。英國約克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家和生物學家Daniel Franks想知道,這種「祖母效應」是否也存在於其他物種中。
  • 科學家發現無可識別基因的最怪病毒—新聞—科學網
    它們是世界上最小的生命形式,由於沒有宿主就無法生存和繁殖,一些科學家質疑它們是否應該被視作生物。 現在,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沒有可識別基因的病毒,使其成為所有已知病毒中最奇怪的一種。同時,另一個研究小組日前在幾十種動物的組織中發現了數千種新病毒。
  • 智源研究院發布認知神經基礎重大研究方向—新聞—科學網
    智源研究院院長黃鐵軍,智源「認知神經基礎」重大研究方向首席科學家劉嘉,該方向候選學者陳良怡、方方、吳思、宋森、餘山,以及北京人工智慧領域的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代表出席了本次發布會。 黃鐵軍表示,深度學習在人臉識別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但並未真正解決感知問題,問題關鍵不在提高算力、增加數據,而是要重新思考智能模型。
  • 上海自然博物館舉行「與科學家面對面」科普活動—新聞—科學網
    當天的「與科學家面對面」科學集市共設12個展位,29位醫學健康、自然生態、公共衛生等相關領域的專家和青年學者齊聚一堂,為公眾帶來了一道道乾貨滿滿的科普饕餮大餐。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同濟大學醫學院的科研人員為大家展示最新的醫學研究成果:利用小小的果蠅研究人類疾病、利用肺幹細胞拯救生命等。
  • 27位聯合發文的科學家都有誰?—新聞—科學網
    「我們在此共同強烈譴責認為該新型冠狀病毒疾病 C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高能物理研究所不僅在中微子實驗領域成績驕人,在中微子理論研究領域也表現出眾。大亞灣實驗項目的啟動和成功使得高能物理研究所的中微子研究更具資源優勢。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的中微子研究組也從1996年開始研究中微子振蕩並建立相關的新物理理論模型。
  • 最早腕足動物在華南伴生最早三葉蟲—新聞—科學網
    研究團隊在陝西鎮巴燈影組西蒿坪段發現了華南地區最早的三葉蟲和舌形貝類腕足動物。10月17日,該成果在線發表在國際地學綜合期刊雜誌《岡瓦納研究》上。 寒武紀大爆發是地球上已知最早的兩側對稱動物爆發事件,在這次生命創生事件中,突然出現了具眼睛、帶附肢的三葉蟲。作為寒武紀演化動物群的典型代表,該生物也成為了傳統前寒武系—寒武系重要的分水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