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強團隊深度解析林木次生生長遺傳調控機制—新聞—科學網

2021-01-07 科學網

 

近日,北京林業大學教授張德強研究團隊依託林木分子設計育種高精尖創新中心與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以毛白楊群體為模式,採用轉錄組測序、基因組重測序、SNP檢測等技術手段及關聯作圖策略,系統揭示了林木次生微管組織差異表達lncRNAs的全基因組分布模式與表達規律,發現lncRNA保守序列元件主要與「維管組織模式形成」、「植物細胞壁」和「木質部生長發育」等相關,可通過順式或反式作用方式調控「碳水化合物合成」和「植物激素信號傳導」相關的5352個編碼蛋白基因。

據介紹,林木次生生長源於維管形成層,通過徑向分裂向外形成次生韌皮部,向內形成次生木質部,即木材。因此,深度解析林木次生生長的遺傳調控機制,為提高林木產量與品質,保障木材戰略安全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對於生命現象的重要遺傳調控因子,如長鏈非編碼RNAs(lncRNAs)在次生生長過程中的調控作用仍不明晰,林木群體基因組水平上解析lncRNA基因的等位遺傳變異及其遺傳效應尚屬空白。

張德強研究團隊的成果闡明了lncRNAs可通過「直接靶定」和「海綿效應」兩種方式受到楊樹miRNAs的調控,形成由miRNA介導的iRNA-lncRNA-mRNA聯合調控網絡。利用加性、顯性及上位性效應聯合作圖模型,系統解析了lncRNA及其靶基因等位變異規律及其遺傳效應,發現lncRNA及其靶基因內1163個SNPs位點與林木生長及木材品質形狀顯著關聯,可解釋表型變異的1.2%-29.3%。研究首次將多基因關聯作圖理論應用到lncRNAs及其靶基因遺傳互作研究層面,為探究非編碼RNA-靶基因遺傳互作機制提供了新的研究理論與策略。

據悉,該研究成果已於近日在線發表於國際著名遺傳學雜誌《DNA Research》上(影響因子為5.267)。生物學院在讀博士生周大凌為論文第一作者,張德強教授為通訊作者,團隊成員杜慶章、陳金輝和王情世參與了該研究的具體實驗工作。

相關焦點

  • 張德強小組系統開展林木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研究—新聞—科學網
  • 北京林大全面解析林木非編碼小RNA—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陳彬)北京林業大學張德強團隊在前期創製林木基因標記輔助育種理論體系的基礎上,首次系統開展了林木非編碼小RNA
  • 林木分子育種團隊在miRNA形成與遺傳調控領域取得新進展
    MicroRNA(miRNA)是生物體內長度約20-25個核苷酸的小RNA,在生長、發育與抗逆性形成中發揮了關鍵的遺傳調控作用。揭示miRNA形成、等位變異模式與遺傳調控機制,回答「miRNA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如何發揮作用?」等一系列科學問題,是林木遺傳改良與分子育種的基礎,對於提高木材產量、改良木材品質具有重要意義。
  • 科學家解析油菜油脂合成的遺傳基礎—新聞—科學網
    油菜籽粒含油量是油菜重要的性狀之一,籽粒含油量的遺傳機理解析對於高含油量品種的選育以及滿足我國不斷增長的食用油需求具有重要意義。 12月10日,華中農業大學教授郭亮課題組與謝為博課題組合作在《分子植物》發表研究論文。該研究在油菜籽粒含油量遺傳基礎解析、新基因挖掘和油脂合成調控網絡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 NAR|西南大學羅克明團隊揭示次生壁生物合成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
    次生壁在植物的生長發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如花葯和莢果的開裂、機械支撐、水分運輸和抵禦病原菌的入侵等。此外,次生壁佔植物生物量的很大部分,是重要的可再生生物能源。因此,解析次生壁合成的調控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 NAR | 西南大學羅克明團隊揭示次生壁生物合成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
    次生壁在植物的生長發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如花葯和莢果的開裂、機械支撐、水分運輸和抵禦病原菌的入侵等。此外,次生壁佔植物生物量的很大部分,是重要的可再生生物能源。因此,解析次生壁合成的調控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 玉米G蛋白可同時調控發育及免疫機制—新聞—科學網
    因此,確定既控制發育信號又控制免疫信號的關鍵調節機制對於最大化生產率至關重要。12月18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以下簡稱資源區劃所)最新成果,解析了玉米信號開關分子G蛋白對發育及免疫信號的雙重調控機制,為平衡發育及免疫應答
  • 揭示細胞表觀信息穩定遺傳的相關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北京時間3月24日凌晨,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國紅課題組在
  • 科技部 林業局關於印發《主要林木育種科技創新規劃(2016-2025年...
    林木重要性狀基因功能解析及調控機制:以主要用材樹種、經濟林樹種和具有特殊性狀的林木為對象,開展功能基因組學、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和表觀遺傳學研究,獲得不同樹種、組織、器官在不同生長條件下的遺傳信息,構建高通量的基因功能分析方法,定位克隆與生長、品質、抗性和環境適應性相關的關鍵功能基因。
  • 科學家揭示G蛋白選擇調控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吳蓓麗研究組供圖)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吳蓓麗、趙強研究團隊與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孫飛、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Denise Wootten研究團隊合作,在G蛋白偶聯受體(GPCR)結構與功能研究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解析了人源胰高血糖素受體(GCGR
  • 藍藻光合作用功效調控機制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發現,藍藻中含有一種名為「Rubisco」的酶在光合作用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但是其工作機制卻長期未被認識。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周叢照和陳宇星課題組經過長期的研究,闡明了藍藻RuBisCO酶組裝的分子機理,發現RuBisCO成熟過程的多層次精細動態調控網絡,為人工改造RuBisCO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奠定了基礎。相關研究成果5月25日在線發表於《自然—植物》。
  • PLOS Genetics | 植生所李來庚團隊發現調控擬南芥次生細胞壁形成新機制
    2019年1月18日,中科院上海植生所李來庚團隊等人在PLOS Genetics上發表題為「SUMO modification ofLBD30 by SIZ1 regulates secondary cell wall formation in Arabidopsis thaliana」的文章,提出了一種由SiZ1介導的LBD30泛素化調控擬南芥次生細胞壁形成的機制
  • 上海生科院植物春化作用表觀遺傳機制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這一發現解釋了在營養生長階段擬南芥響應和記憶冬季低溫的分子與表觀遺傳機制。  該項研究揭示了開花後的胚胎發育早期擦除「低溫記憶」,重新激活FLC基因的分子機制;此外,研究發現了植物營養生長期的「胚胎記憶」現象及調控這一現象的表觀遺傳機理。
  • 全新轉錄調控複合物可抑制轉錄—新聞—科學網
  • 科學家揭示蘋果酸積累和液泡酸化調控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他們揭示了蘋果蛋白MdBT2如何響應硝酸鹽調控蘋果酸積累和液泡酸化的分子機制。 郝玉金告訴《中國科學報》,有機酸種類和含量及其與糖的比例直接影響果實風味和加工品質,是果樹遺傳改良和栽培調控的重要目標性狀。在蘋果果實中,蘋果酸是最主要的有機酸,蘋果酸在果肉細胞的細胞質中合成代謝,並在液泡中大量積累。
  • 上海生科院植物春化作用表觀遺傳機制研究取得突破
    2016年12月,何躍輝研究組在Nature Genetics報導了模式開花植物擬南芥在營養生長階段如何利用長期低溫(冬季)沉默開花抑制關鍵基因FLC的表達,並隨後在常溫維持其沉默(「低溫記憶」)的表觀遺傳機制,這一機理使植物具備了在春季開花的能力(春化作用)。
  • 科學家揭示昆蟲變態發育潛在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動物最終個體大小的調控機制一直以來都是發育生物學的一個既重要又困難的科學問題。在昆蟲中,蛻皮激素(20E)通過誘導昆蟲蛻皮和變態來決定個體生長時間,而胰島素/類胰島素樣肽信號通路(IIS)調控昆蟲生長速率;兩者共同決定昆蟲個體大小。
  • 華中農業大學柑橘團隊甜菜鹼積累轉錄調控的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該研究團隊以柑橘抗寒資源為材料,建立了一個整合激素參與低溫脅迫應答的信號通路,揭示了低溫脅迫下甜菜鹼積累的分子機制和轉錄調控網絡。  植物在非生物逆境下,通常體內代謝會發生變化,自身適應脅迫能力也隨之改變。近些年來,已有很多報導表明低溫脅迫會引起植物多種次生代謝物的積累。
  • 超級稻粒寬粒重基因調控產量機理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水稻所供圖 近日,中國水稻研究所水稻基因組模塊創製創新團隊在《新植物學家》在線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克隆了一個水稻粒寬粒重QTL/基因並開展了功能分析,為闡明水稻粒形的遺傳調控機制和高產分子育種奠定了基礎。 此前,科學家已克隆了一些控制水稻籽粒大小的重要基因/QTL,但水稻粒形和粒重調控的分子機理仍不清楚。
  • 科學家發現核內肌動蛋白調控轉錄機制—新聞—科學網
    4月16日,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教授孫育傑團隊在《科學進展》上發表文章,結合高通量轉錄組測序和超分辨顯微成像,闡明核內肌動蛋白促進轉錄工廠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