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Neuroscience:嗅球中神經幹細胞可修復大腦損傷

2021-01-09 生物谷

德國亥姆霍茲慕尼黑中心25日發表公報說,德國研究人員在成年鼠腦中發現了能修復受損大腦的神經幹細胞。研究人員稱,如果通過某種方法刺激人腦實現類似的修復過程,將有助於找到醫治老年痴呆症(又稱阿爾茨海默氏症)等腦部疾病的新方法。

公報說,亥姆霍茲慕尼黑中心和慕尼黑大學的研究人員在研究成年鼠前腦的嗅覺信息編碼和處理中心——嗅球時發現,那裡有神經幹細胞,能不斷生成一種被稱為「穀氨酸能中間神經元」的神經細胞。研究人員說,這一發現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實驗證明,在鼠腦受損傷後,嗅球中的神經幹細胞還能為相鄰的大腦皮層生成新的「穀氨酸能中間神經元」。這些神經細胞能轉移到受損的大腦組織中,並在那裡形成成熟的神經細胞,從而使受損大腦得到修復。

這一發現為探尋老年痴呆症等腦部疾病的醫治方法提供了新思路,目前研究人員正研究鼠腦損傷自我修復過程在人身上是否也能實現。

有關成果已在新一期英國《自然·神經科學》雜誌上發表。(生物谷Bioon.com)

生物谷推薦原始出處:

Nature Neuroscience 12, 1524 - 1533 (2009) 1 November 2009 | doi:10.1038/nn.2416

Adult generation of glutamatergic olfactory bulb interneurons

Monika S Brill1,2,3,10, Jovica Ninkovic2,3,10, Eleanor Winpenny4,10, Rebecca D Hodge5,10, Ilknur Ozen4, Roderick Yang5, Alexandra Lepier1, Sergio Gascón1,2, Ferenc Erdelyi6, Gabor Szabo6, Carlos Parras7,9, Francois Guillemot7, Michael Frotscher8, Benedikt Berninger1,2, Robert F Hevner5, Olivier Raineteau4,9 & Magdalena G?tz1,3

The adult mouse subependymal zone (SEZ) harbors neural stem cells that are thought to exclusively generate GABAergic interneurons of the olfactory bulb. We examined the adult generation of glutamatergic juxtaglomerular neurons, which had dendritic arborizations that projected into adjacent glomeruli, identifying them as short-axon cells. Fate mapping revealed that these originate from Neurog2- and Tbr2-expressing progenitors located in the dorsal region of the SEZ. Examination of the progenitors of these glutamatergic interneurons allowed us to determine the sequential expression of transcription factors in these cells that are thought to be hallmarks of glutamatergic neurogenesis in the developing cerebral cortex and adult hippocampus. Indeed, the molecular specification of these SEZ progenitors allowed for their recruitment into the cerebral cortex after a lesion was induced. Taken together, our data indicate that SEZ progenitors not only produce a population of adult-born glutamatergic juxtaglomerular neurons, but may also provide a previously unknown source of progenitors for endogenous repair.

1 Department of Physiological Genomics, Institute of Physiology, Ludwig-Maximilians University Munich, Munich, Germany.
2 Institute for Stem Cell Research, Helmholtz Zentrum München, German Research 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Health, Neuherberg, Germany.
3 Munich Center for Integrated Protein Science CiPSM, Munich, Germany.
4 Cambridge Centre for Brain Repair, Robinson Way, Cambridge, UK.
5 Departments of Neurological Surgery and Pathology,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eattle Children's Hospital Research Institute, Seattle, Washington, USA.
6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Biology and Genetics, Institute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Budapest, Hungary.
7 Division of Molecular Neurobiology,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National Institute for Medical Research, London, UK.
8 Insitute of Anatomy and Cell Biology, University of Freiburg, Freiburg, Germany.
9 Present address: Brain Research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Zürich/ETH, Zürich, Switzerland (O.R.), INSERM U711, Biologie des Interactions Neurones/Glie, H?pital de la Pitié-Salpêtrière, Batiment de la Pharmacie, Paris, France (C.P.).
These authors 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is work.

相關焦點

  • 激活靜息態神經幹細胞 或可修復大腦損傷
    激活靜息態神經幹細胞 或可修復大腦損傷神經幹細胞(NSCs)是一種多能祖細胞,負責產生神經系統中所有的神經元和大膠質細胞。在成年哺乳動物中,神經幹細胞主要處於一種「休眠」狀態,但它們可以在進食或運動等環境因素的影響下增殖。
  • 神經幹細胞最新研究進展(第1期)
    需要注意的是,在腦脊髓等所有神經組織中,不同的神經幹細胞類型產生的子代細胞種類不同,分布也不同。 神經幹細胞的治療機理是:(i)患病部位組織損傷後釋放各種趨化因子,可以吸引神經幹細胞聚集到損傷部位,並在局部微環境的作用下分化為不同種類的細胞,修復及補充損傷的神經細胞。
  • 「黑盒子」神經幹細胞移植成功修復脊髓損傷
    近日,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科學家成功將神經幹細胞移植入小鼠脊髓損傷處,並揭示了其中的機制。近年來,神經幹細胞研究成為治療神經退行性疾病和中樞神經系統損傷的熱點,而長期以來,利用幹細胞恢復患者因脊髓損傷(SCI)而喪失的功能,也一直是科學家和醫生的雄心壯志。
  • 損傷可誘導星形膠質細胞的神經幹細胞潛能
    損傷可誘導星形膠質細胞的神經幹細胞潛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7 22:10:55 2020年8月5日,《細胞—幹細胞》雜誌在線發表了瑞典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
  • 2020年《Nature》重磅來襲:成年大腦神經元可「返老還童」
    成年人大腦中是否存在新生神經元?關於這個問題的爭論自神經科學剛剛發展起來時就存在。起初,科學界一致的共識是:神經細胞(即神經元)如同心肌細胞一樣,出生時有多少就只有多少,並不會進行自我修復與更新。然而20世紀60年代,麻省理工的Joseph Altman教授打破了這個定論,他在成年哺乳動物大腦內發現了新生神經元。
  • 神經幹細胞移植治療脊髓損傷的研究進展
    胚胎期和成人中樞神經系統均發現有神經幹細胞,其存在於特殊的niches中(包括與NSCs相鄰的細胞、細胞基質等,為幹細胞生存、自我更新及分化提供了相對穩定的微環境),常見部位有前腦的室管膜下區、海馬齒狀回和脊髓中央管室管膜區等。神經幹細胞因其特有的生物學特性,在細胞移植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然而,根據分離部位的不同,神經幹細胞可分為不同亞型,不同亞型間的增殖和分化能力存在差異。
  • 駐留神經幹細胞促進脊髓修復
    駐留神經幹細胞促進脊髓修復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3 22:55:18 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Jonas Frisén課題組取得一項新突破。
  • 移植幹細胞來源的神經細胞,可修復大腦受損的神經環路
    神經系統疾病幹細胞治療的關鍵是對受損神經環路的修復和功能重建,然而我們腦內神經元之間精確的網絡連接是在發育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其中涉及複雜的神經纖維生長導向的機制。 在成年疾病腦環境中,移植的神經細胞能否長出神經纖維,橋接「失聯」的上遊和下遊腦區,進而修復受損的神經環路仍然不清楚。更重要的是這種修復作用是移植細胞隨機整合的結果還是特異性的修復?
  • 脊髓損傷後神經修復研究進展
    目前,對於脊髓損傷自我修復的機制尚未闡明,多種細胞和分子通過組織保護,調整神經傳導重組,或者調節神經橋在病灶中對組織的連接等方式促進神經功能恢復。脊髓損傷後,壞死組織募集大量巨噬細胞、中性粒細胞等炎症細胞對其進行清除。隨著壞死組織清除,脊髓損傷的炎症反應也逐漸減弱,這有助於損傷處脊髓神經功能的修復。隨後的1~2d內星形膠質細胞開始增生,並於7~9d內在損傷組織邊緣形成星形膠質細胞瘢痕。
  • 人類幹細胞衍生的神經元可修復迴路並恢復神經功能
    人類幹細胞衍生的神經元可修復迴路並恢復神經功能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23 12:58:41 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卓越創新中心陳躍軍等研究人員發現,人類幹細胞(hESC)衍生的神經元可修復迴路並恢復神經功能
  • 半月板損傷?幹細胞療法修復的3個臨床佐證,應用前景可期
    憑藉幹細胞強大的自我修復能力和獨特的免疫調節能力,讓難以癒合的半月板損傷打破常規,實現修復癒合。作為一種新型治療模式,幹細胞修復半月板損傷成為研究熱點。研究人員認為,幹細胞治療為白區半月板提供必要的修復營養因子;同時也為紅區受損的微小血管進行替代更新,助力半月板損傷的自我修復。
  • miR-132/甲基CpG結合蛋白2基因修飾的神經幹細胞具有修復脊髓損傷的潛力
    甲基CpG結合蛋白2在神經系統中的作用存在很多爭議,其可作為轉錄抑制因子,能降低特定基因的表達。既往對於甲基CpG結合蛋白2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神經元層面,被認為可調節樹突發育,並促進初級神經元發育成熟。甲基CpG結合蛋白2突變可以導致神經系統退化性疾病,如Rett症候群等。
  • Natrue:成體幹細胞的DNA損傷可引發衰老
    生物谷報導:成體幹細胞對人體自我修復和組織再生至關重要,不過,成體幹細胞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減少,人體因而也會逐漸衰老。一項最新研究表明,DNA損傷是造成成體幹細胞減少進而產生衰老的主要機制原因。這一發現對於人類理解衰老過程以及幹細胞移植具有重要的意義。相關論文發表在6月7日的《自然》雜誌上。
  • 【前沿進展】神經幹細胞及其微環境的衰老與再生
    這些神經微環境含有可以被激活以產生活躍增殖神經幹細胞(aNSCs)的靜息態神經幹細胞(qNSCs)。aNSCs具有分化為神經元、少突膠質細胞或星形膠質細胞的潛能。NSC譜系的始端由靜息態神經幹細胞(quiescent NSCs, qNSCs)組成,它們通常處於休眠狀態,被激活後可生成具有增殖能力的神經幹細胞。
  • 新發現的腦幹細胞可更有效進行大腦修復!
    2018年4月6日訊 /生物谷BIOON /——來自英國劍橋大學威康信託基金會/癌症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大腦中一種新的幹細胞可以在腦損傷或者疾病之後幫助大腦進行修復。圖片來源:Andrea Brand/Leo Otsuki再生醫學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在大腦發生如中風、阿爾茲海默症等疾病或者衰老導致的損傷之後有效修復大腦。
  • Nat Neurosci | 免疫細胞加速衰老腦中的神經元損傷
    本文的通訊作者之一劉強教授來自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神經內科,其研究方向為神經與免疫系統在生理和病理狀態下相互調控機制和臨床意義。在中樞神經系統疾病或損傷過程中,免疫細胞的激活和補充對病原體的根除、碎片的清除、炎症的解決和神經反應至關重要。然而,過度或不加區分的免疫反應可能會加劇對大腦的損害,損害大腦的自我修復能力。
  • 多發性硬化症:皮膚細胞可能有助於修復神經損傷
    近日,「細胞幹細胞」雜誌上報導,一項新的研究揭示了人體自身的皮膚細胞如何用於修復該疾病引起的神經損傷,多發性硬化症的個性化治療可能更接近一步。
  • Cell Stem Cell: 人幹細胞來源的神經元修復環路,重塑神經功能
    圖註:女媧補天,寓意通過移植幹細胞來源的神經細胞,特異性修復大腦中受損神經環路,重塑神經功能 。 然而,我們腦內神經元之間精確的網絡連接是在發育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其中涉及複雜的神經纖維生長導向的機制。在成年疾病腦環境中,移植的神經細胞能否長出神經纖維,橋接「失聯」的上遊和下遊腦區,進而修復受損的神經環路仍然不清楚。更重要的是這種修復作用是移植細胞隨機整合的結果還是特異性的修復?其背後的機制和原則是什麼?這些都是神經系統疾病幹細胞治療領域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 神經幹細胞最新研究進展(第4期)
    需要注意的是,在腦脊髓等所有神經組織中,不同的神經幹細胞類型產生的子代細胞種類不同,分布也不同。 神經幹細胞的治療機理是:(i)患病部位組織損傷後釋放各種趨化因子,可以吸引神經幹細胞聚集到損傷部位,並在局部微環境的作用下分化為不同種類的細胞,修復及補充損傷的神經細胞。
  • ...Devel:科學家成功「喚醒」沉睡中的神經幹細胞 解鎖大腦的再生...
    2019年5月14日 訊 /生物谷BIOON/ --人類機體擁有強大的癒合能力,但治療腦部疾病卻並非易事,神經元作為重要的大腦細胞,其再生能力往往有限,儘管如此,幹細胞卻是一種天然的支持形式,其是我們發育中胚胎所留下的重要遺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