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突破!新發現的腦幹細胞可更有效進行大腦修復!

2021-01-11 生物谷

2018年4月6日訊 /生物谷BIOON /——來自英國劍橋大學威康信託基金會/癌症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了大腦中一種新的幹細胞可以在腦損傷或者疾病之後幫助大腦進行修復。


圖片來源:Andrea Brand/Leo Otsuki

再生醫學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在大腦發生如中風、阿爾茲海默症等疾病或者衰老導致的損傷之後有效修復大腦。大腦本身自我修復的能力很差,但是通過靶向病人大腦中的幹細胞也許可以不通過手術對病人大腦進行修復。幹細胞具有產生大腦所有細胞的能力,但是在正常情況下保持靜息狀態。靜息狀態的細胞不會增殖產生新細胞。因此,任何靶向幹細胞的再生醫學療法必須首先將這些幹細胞喚醒。

在一項近日發表在《Science》上的研究中,博士生Leo Otsuki及其導師Andrea Brand教授報導他們發現了一種新的靜息幹細胞(叫做G2靜息幹細胞),在再生醫學領域的潛力高於此前發現的任何靜息幹細胞。更重要的是,G2靜息幹細胞甦醒後可以比其他幹細胞更快產生大腦中的關鍵細胞——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這使得它們成為了治療設計中更有吸引力的靶細胞。

「大腦本身並不能進行自身修復,但是這些新發現的幹細胞表明也許我們有方法提高大腦的修復能力。」 Brand教授說道。「這些幹細胞處於靜息狀態,但是一旦喚醒,它們就可以產生關鍵的大腦細胞。」

通過研究果蠅,作者發現了一個叫做tribles的基因可以選擇性調控G2靜息幹細胞。果蠅的DNA與人類DNA有很多相似之處,使得它們成為了研究人類基因很有用的模型。這個tribbles基因在哺乳動物基因組中也有同源基因,在大腦幹細胞中表達。研究人員相信靶向tribbles也許是一種喚醒G2靜息幹細胞的方法。

「我們已經發現了導致這些細胞靜息的基因。」Otsuki說道。「接下來的工作就是找到可能的藥物分子抑制這個基因,從而喚醒人的幹細胞。我們相信其他器官中也有相似的靜息幹細胞,因此這項發現將推動再生醫學的發展和新藥開發。」(生物谷Bioon.com)

參考資料:

Leo Otsuki et al.Cell cycle heterogeneity directs the timing of neural stem cell activation from quiescence" Science (2018). DOI: 10.1126/science.aan8795

相關焦點

  • Science Daily:發現腦卒中後的大腦修復機制
    點擊查看 腦卒中是一種由於血凝塊堵塞大腦血管,導致血流中斷,因此造成大腦缺氧的狀態。許多神經元(缺氧)壞死後,可誘導機體運動、感覺及認知方面的問題。瑞典隆德大學及卡羅琳斯卡醫學院日前共同發現,大腦中風後,其以一種前所未見的機制產生新神經元。
  • Science:首次發現一種皮質-腦幹迴路控制和預測強迫性飲酒行為的產生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沙克生物學研究所和麻省理工學院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控制小鼠飲酒行為的皮質-腦幹迴路(cortical-brainstem circuit),並且它可以作為一種生物標誌物用於預測小鼠日後產生的強迫性飲酒行為。在未來,這些發現可能會對理解人類的酗酒和酒精成癮產生潛在影響。
  • Science Advances: 間充質幹細胞心臟補片,可加強心梗後心臟修復
    正文   最新研究表明,基於間充質幹細胞的   心臟修復補片,可作為一種加強心梗心臟修復的有效手段。  1基於間充質幹細胞的心臟修復補片人骨髓間充質幹細胞(BM-MSCs)在移植到衰竭心臟後的表現不佳,阻礙了其在臨床的廣泛應用。近日,國際期刊Science Advances  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
  • Science:發現神經膠質細胞在大腦發育中起著重要作用
    2017年9月10日/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紐約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大腦發育的一個意料之外的來源。這一發現為構建神經系統提供新的認識。他們證實神經膠質細胞(glia),即一類長期以來被認為是支持細胞的非神經元細胞,實際上在大腦的神經細胞發育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駐留神經幹細胞促進脊髓修復
    駐留神經幹細胞促進脊髓修復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3 22:55:18 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Jonas Frisén課題組取得一項新突破。
  • 經過基因編輯的神經元能修復中風大腦 還讓失明小鼠恢復視力
    「移植六個月後,我們可以看到新細胞如何修復中風對大鼠大腦的損害。」「令人驚奇的是,(我們)發現實際上有可能修復中風受損的大腦,並重建失去的神經連接。該研究希望,將來有可能用新的健康神經細胞代替死亡的神經細胞。在中風患者中,即使要實現這一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Olle Lindvall教授表示。在這一過程中,研究人員使用了在實驗室經過重新編程的人類皮膚細胞,重組後形成神經細胞。
  • 神經幹細胞最新研究進展(第1期)
    幹細胞對大腦損傷修復提供新的思路和希望。文章中,研究者闡明了如何利用電場來指導傷口的癒合,損傷的組織能夠產生微弱的電場,研究人員揭示了這些電場如何吸引細胞進入到傷口幫助癒合。天然的神經幹細胞位於大腦深處(腦室下區和海馬體),其能夠發育成為其它大腦組織;為了修復大腦皮層的損傷,這些細胞不得不進行一些遠距離的遷移,尤其是在人類的大腦中,而移植的幹細胞或許就需要進行遷移來尋找大腦損傷的區域。
  • 激活靜息態神經幹細胞 或可修復大腦損傷
    激活靜息態神經幹細胞 或可修復大腦損傷神經幹細胞(NSCs)是一種多能祖細胞,負責產生神經系統中所有的神經元和大膠質細胞。在成年哺乳動物中,神經幹細胞主要處於一種「休眠」狀態,但它們可以在進食或運動等環境因素的影響下增殖。
  • 腦幹出血非死即殘,一線生機在哪裡?
    作者|清風來源|腦血管病預防與治療腦幹素有「生命禁區」之稱,其中密集排列著顱神經的核團和肢體與大腦聯繫的上下傳導束,另外腦幹中有維持我們清醒的腦幹上行激活系統和心血管和呼吸的中樞。腦幹出血是神經系統急重症,輕則肢體偏癱,重則出現昏迷危及患者的生命,病死率高。
  • 大腦如何識別不同的氣味?移植幹細胞可修復大鼠中風受損的大腦
    1,移植的幹細胞可修復大鼠中風受損的大腦 來源:轉化醫學網 近日,瑞典隆德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將人類皮膚細胞重新編程為神經細胞,然後將其移植到大鼠的大腦中,成功地恢復了中風大鼠的活動能力和觸覺
  • 2020年3月6日Science期刊精華 - Science報導專區 - 生物谷
    1.Science:科學家開發出能有效區分細胞中新舊基因轉錄物的新方法doi:10.1126/science.aax3072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Scienc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胡布勒支研究所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新方法,來評估基因轉錄物的產生和降解是如何被調節的,研究者發現,細胞能利用不同的策略來控制轉錄物拷貝的數量,其是細胞正常發揮功能不可或缺的
  • Nature Neuroscience:嗅球中神經幹細胞可修復大腦損傷
    德國亥姆霍茲慕尼黑中心25日發表公報說,德國研究人員在成年鼠腦中發現了能修復受損大腦的神經幹細胞。研究人員稱,如果通過某種方法刺激人腦實現類似的修復過程,將有助於找到醫治老年痴呆症(又稱阿爾茨海默氏症)等腦部疾病的新方法。
  • 2019年11月29日Science期刊精華
    2.Science:新研究揭示乳糖促進移植物抗宿主病產生機制doi:10.1126/science.aax3760; doi:10.1126/science.aaz7595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德國和日本的研究人員通過對來自四個臨床中心的1300多名接受異基因造血細胞移植的患者進行大規模分析,發現較高水平的幾種腸球菌---特別是糞腸球菌(Enterococcus
  • Science重磅發布:人類大腦細胞結構的三維概率圖譜
    Julich腦圖譜是基於23個人死後大腦的組織學切片獲得的。經過41個項目,繪製出了人類大腦的248個細胞結構區域圖(圖1)。 研究者經過長期的對人類死後的大腦研究,汲取了各種皮層和皮層下區域的細胞結構映射的專業知識,以及利用局部集群和超級計算機開發穩健和自適應工具。隨著時間的推移,所有方面都發生了變化,但最終匯聚成統一的、可複製的、概率性的腦圖譜(圖2)。
  • Science重磅發布:人類大腦細胞結構的三維概率圖譜
    Julich腦圖譜是基於23個人死後大腦的組織學切片獲得的。經過41個項目,繪製出了人類大腦的248個細胞結構區域圖(圖1)。研究者經過長期的對人類死後的大腦研究,汲取了各種皮層和皮層下區域的細胞結構映射的專業知識,以及利用局部集群和超級計算機開發穩健和自適應工具。隨著時間的推移,所有方面都發生了變化,但最終匯聚成統一的、可複製的、概率性的腦圖譜(圖2)。
  • 新療法助中風小鼠修復受損大腦 患者未來有救了?
    (原標題:新療法助中風小鼠修復受損大腦)
  • Science:揭示一種新的DNA損傷修復機制
    DNA修復機制包括核苷酸池消毒(nucleotide pool sanitization)、直接修復(DR)、鹼基切除修復(BER)、核苷酸切除修復(NER)、錯配修復(MMR)、同源重組修復(HRR)和非同源末端連接(NHEJ)。
  • Science:重大突破!揭示神經膠質細胞在神經發育中的作用
    2018年2月7日/生物谷BIOON/---在兩到四歲時,人類大腦估計有一千萬億個突觸---神經元之間的電連接。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修剪掉沒有關聯的突觸就能夠讓現有的突觸更有效地運行,這種修剪與形成新的細胞連接一樣重要。突觸形成和突觸移除之間的不平衡與發育性精神障礙(包括孤獨症和精神分裂症)有關。
  • 腦幹網狀結構
    腦幹內含有廣泛的神經元和神經纖維混雜的區域,統稱為腦幹網狀結構(brain stem reticular formation)。 一般認為,網狀結構區發生比較古老,為原始的神經纖維網絡。以此為基礎,隨著不斷的進化,神經纖維網絡更加組織化、功能上更具選擇性、纖維聯繫更加廣泛。 然而,最原始的神經系統顯示了彌散與高度組織化區域的共存,針對不同的需求相互配合,作出反應。
  • Science發布2020年度科學突破!新冠疫苗、AI預測蛋白結構、CRISPR...
    它必須在成千上萬接受注射或安慰劑的人身上進行測試,首先是安全性,其次是有效性,並需要對副作用進行監控。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福奇博士曾經說過,製造新冠病毒的疫苗並不是從口袋裡掏出疫苗來這麼簡單。福奇說,開發一種疫苗通常需要6-8年的時間,在最好的情況下,至少需要6到8個月才能知道它是否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