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醫二院:尿液裡提取幹細胞,有助於白內障診治

2020-11-30 生物谷

國內外又一次將目光聚焦到了杭州。


這次備受矚目的是眼科領域的大聚會。這幾天,王寧利、謝立信、趙堪興、黎曉新、趙家良等全國各地的眼科大咖,受中華醫學會眼科學分會候任主委、浙二眼科中心主任姚克教授之邀,難得地齊聚在了西湖邊。與會的還有來自美、日、韓的專家們,有的是上周剛參加完蘇州全國眼科年會就馬不停蹄趕來杭州。


這麼多專家,都是為祝賀浙二眼科中心成立20周年而來。同時,他們也帶來了國內外最前沿的資訊。飛秒雷射、精準醫療、多焦點晶體……每個消息都令人欣喜。



過去二十年,姚克教授曾推動了國內白內障手術的五次技術革新。在

會議

現場,他也透露了團隊的最新研究:已成功在尿液中提取

幹細胞

,今後可有助於白內障診治。


對於

幹細胞

(一種未充分分化,尚不成熟的細胞,具有再生各種組織器官和人體的潛在功能,醫學界稱為「萬用細胞」),全世界的專家都在卯足了勁做研究。眼科也不例外,尤其在白內障領域。


姚克教授說,眼睛裡的晶狀體變渾濁,是白內障患者視力下降及致盲的首要原因。現在的治療是通過手術去掉渾濁的晶狀體,植入人工晶體。



怎樣讓治療更完美?一場革命正在發生:利用

幹細胞技術

,讓原本的晶狀體「再生」。


目前,眼科專家們正不斷嘗試提取人體自身的

幹細胞

,通過各種方法進行體外誘導,將其培育成新的晶狀體,直徑越大、越透明越好。


之前,美國專家的技術最厲害,已經培育出了直徑0.5mm的晶狀體小體。


不過這個記錄被中國打破了。姚克教授團隊已在尿液中成功提取

幹細胞

,利用全新的體外「荷包蛋」技術,經過25天時間即誘導出了3mm的晶狀體小體,而且小體非常透明。這不僅為將來個性化移植「再生」晶狀體打下重要基礎,也為白內障新藥開發、藥物篩選和療效評估,提供了「檢驗」的新思路。


姚克教授解釋,利用患者的

幹細胞

,也可以誘導出原有病變的晶狀體,先在這上面進行藥物試驗,看看療效。之後的治療,將會更精準,更有針對性。


這項研究的相關論文,已向國際頂尖學術期刊投稿。雖然論文還未正式發表,但美國專家已迫不及待找上門求合作。


2、中美十大眼科中心強強對話


最早,姚克教授是在蘇州全國眼科年會上透露了

幹細胞

的研究進展。


眼科年會的現場來了一萬多名眼科醫生(總數相當於全國1/3的眼科醫生),中美兩國排名前十的眼科中心史無前例地進行了強強對話。


作為國家重點(培育)學科、全國TOP10眼科中心之一的浙二眼科中心主任,同時也是浙江大學眼科研究所所長的姚克教授,用英文介紹了中國的眼科發展,以及來自浙二眼科中心的研究。


除了

幹細胞

,姚克教授團隊在先天性白內障的

基礎研究

上也做了很多工作。在國際上確定的先天性白內障相關的突變基因中,有30個突變是姚克教授團隊發現的,對其功能還進行了深入研究。


姚克教授也是亞太白內障及屈光手術學會副主席,國際眼科各類重要學術會議的嘉賓。他提到,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我國眼科的大部分技術已與國際同步,走出了一條引進、吸收、消化、創新,再到引領的發展軌跡。


我們用數據說話


目前,我國眼科界在國際期刊上發表的科研文章數目上僅次於美國,特別是這幾年在《自然》、《科學》、《柳葉刀》等有影響力的雜誌和期刊上都有中國原創性的文章。


「拿全飛秒雷射來說,已佔我們中心全年近視雷射手術的60%。目前,我國已是全飛秒手術量最大、機器最多、論文最多、技術最先進的國家,全世界聚焦中國。」姚克教授說。


關於眼科發展的話題,在浙二眼科中心成立20周年學術會議上引起了老中青三代眼科人的共鳴。



孫朝暉主任醫師在查房


浙二眼科中心成立之初,僅僅只有11位醫生、25張病床,是全院最小的科室。經過20年的發展,在白內障、眼底病、屈光手術、眼整形與眼眶病、青光眼、眼視光等專科上多點開花,工作人員增加到了380多位。


美國最大眼科中心的門診量一年是30萬,而浙二眼科中心的年門診量高達60萬人次、各類手術突破5.5萬例,成為集醫、教、研為一體的大型現代化眼科中心,是浙江省重要致盲眼病防治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與浙江大學眼科研究所依託單位。


它們讓世界知道:眼科發展,杭州的聲音很重要,中國的聲音很重要。


周末,他幾乎都在飛機上來回


缺一次門診也要通知病人補上


一個眼科中心的發展,與醫者和團隊的堅持與努力分不開。


採訪姚克教授時,他正在為第二天的手術做準備。幾個學生偷偷說,「老師太忙了,政協的、農工民主黨的、學校的、醫學會的許多工作,他都要參與,每個周末幾乎都是在飛機上來回」。


即便這樣,姚克教授一周兩次門診、兩次手術,雷打不動。


像之前,他去領亞太白內障及屈光手術學會(APACRS)頒發的金獎、中國醫師獎,回到醫院後第一時間讓護士通知患者,將門診和手術全部補上。


1997年,姚克教授創建了「浙江省盲人復明基金」及全國首家「汽車眼科醫院」,工作再忙,他一直堅持親自為基層貧困患者做手術。迄今為止,團隊已累計為浙江、西藏、新疆、內蒙古、貴州、甘肅等地貧困患者實施免費復明手術7200多例。本周一,汽車眼科醫院又一次啟程奔赴開化。馬不停蹄地裝機、篩選病人、進行手術,雖然很累,浙二眼科中心的醫生們卻說,「我們是不知疲倦的復明永動機」。


後記


一位醫者的影響力是超乎想像的,對同事、學生如此,對患者也是這樣。


記得一個細節,術前遇到焦躁的患者,姚克教授總會習慣性地握住他的手,輕聲一句「我是姚醫師,我來給你開刀了」。說話完,患者頓時安靜下來,連血壓也跟著趨向正常。


曾有人提問,您認為最完美的快樂是怎樣的?


姚克教授的回答是,病人復明,跟我說「謝謝你」。


就像他這次在浙二眼科中心成立20周年的紀念冊上寫的一樣——


相關會議推薦

2016(第八屆)幹細胞技術與臨床轉化論壇

會議時間:2016.10.14-2016.10.15     會議地點:北京

會議詳情: http://www.bioon.com/z/2016stemcell/

同期活動:10月13日iPSCs十年-技術、應用與未來願景探討高端沙龍:http://www.bioon.com/z/2016iPscs/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首次從尿液提取幹細胞培養牙樣結構
    研究組通過人鼠組織嵌合的培養體系證實了人尿液多能幹細胞可被用於構建再生牙齒。該體系模擬了正常的牙齒發育過程中的上皮-間充質兩種組織細胞間的相互作用,即首先通過將誘導多能幹細胞分化為上皮樣的膜狀結構,再與小鼠牙胚間充質重組,所獲得的重組樣品在移植到免疫缺陷鼠體內3周後形成了牙樣結構。
  • 浙醫二院成最大無痛內鏡中心 做腸鏡不痛也不尷尬了
    浙江在線03月29日訊浙江省最大的無痛內鏡中心,今天在浙醫二院掛牌成立,中心總面積達2000平方米。  跟傳統內鏡檢查不同,跟科室「各自為戰」的模式不同,新成立的內鏡中心有一個統一的「上級組織」——麻醉手術科,而且囊括了所有的內鏡檢查,胃鏡、腸鏡、氣管鏡、膀胱鏡、宮腔鏡等,都可以集中在這個地方完成。
  • 水質檢測筆網上熱賣 浙醫二院檢驗結果不靠譜
    錢江晚報記者也在淘寶上買了一支TDS水質檢測筆,並聯合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以下簡稱「浙醫二院」)檢驗科,對TDS水質監測筆的測試效果進行實驗。最終的檢測結果顯示:即便是含有大腸桿菌、金黃葡萄球菌等致病菌的水,用TDS水質檢測筆檢測仍屬「理想飲用水」——這樣的檢測筆你可千萬不能相信啊!
  • 浙大二院
    浙大二院成為自2009年開榜以來前進最快的醫院,位列全國第一方陣,是浙江省專科綜合排行前5、前10最多的醫院,也是浙江省科研學術排行進步最快的醫院。11月14日上午,在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百家爭鳴醫院學科建設論壇暨2019年度中國醫院排行榜發布會現場,浙大二院黨委書記王建安教授作為特邀點評專家,就高質量學科發展的內涵和管理傳播浙二經驗,強調「學科發展的靈魂就是創新」。
  • 浙醫二院:喝酸奶低脂低蛋白飲食 可預防大腸癌
    研究對象是兩位黃色的小壞蛋發現它們是讓人得大腸癌的「指揮官」浙醫二院副院長、腫瘤外科專家黃建教授說,醫院的這項研究成果刊登在《免疫》雜誌上,刊登了16頁,並且還把封面留給我們,這在浙江省的醫療界是絕無僅有的,可以說代表了免疫學界的最高地位。
  • 首次從尿中提取誘導多能幹細胞 可延長壽命
    (記者黃蓉芳 通訊員韓青海、李潔蔚、朱丹萍)一滴尿液,本來是何其微不足道,可是,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的科研專家近日從中成功提取了誘導多能幹細胞,在世界上尚屬首次。該院科研專家正利用該技術,製作腎病患者的體外試藥模型。
  • 科學家尿液中提取幹細胞再生牙齒
    這些原始的牙齒一樣結構是用一項把從人體廢物中提取的細胞變成幹細胞的技術研發出來的第一批固體組織。這些幹細胞由尿產生。以前的研究顯示,可將人體廢物細胞轉變成多能幹細胞。 北京時間8月1日消息,中國科學家預測,從尿液中提出的幹細胞可使人重新長出失去的牙齒。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裴端卿領導的研究組已經用老鼠尿液製造出牙齒一樣的結構,因此認為有朝一日通過生物工程製造的「牙蕾」可植入失去牙齒的人的顎骨中。
  • 浙二眼科中心和錢報聯合編寫,眼科日曆打開全新視界
    浙二眼科中心主任姚克教授,還有浙二眼科中心11個學組的醫生代表,與錢報健康讀本團隊共同見證了眼科日曆的誕生。因為,這本散發著綠色馨香的日曆,是雙方的智慧結晶。這是一份最新眼科百科全書:從出生到老年,一切和眼睛有關的問題,都能在這裡找到答案。吃枸杞能護眼嗎?我孩子配戴OK鏡會影響眼睛發育嗎?桌子上放一盆綠色植物,能護眼嗎?白內障可以預防嗎?
  • JASN:尿液中腎管狀細胞是ips細胞理想來源
    記者6月12日從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了解到,該院科研專家研究發現,人體尿液中的腎管狀細胞是誘導多能幹細胞的理想來源之一,因為它的提取方法比其他辦法更簡單,且質量高。此研究成果是由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的外籍科學家Miguel Esteban博士領導的21名研究人員,花了8個多月時間研究完成。
  • 浙醫二院給醫院志願者送襪子 這是為什麼?·都市快報
    提醒 記者 王真  通訊員 方序 魯青 本報訊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華東醫藥、都市快報,早幾年前聯合成立了名叫「廣濟之舟」的志願者隊伍,這支志願者隊伍在杭城的醫療圈裡蠻有名。 前天,浙醫二院血管外科專門為這些可愛的志願者舉辦了義診活動,還每人送一雙襪子。
  • 同濟大學聯合解放軍總醫院開發幹細胞新技術 從尿液中分離細胞再生...
    全世界的科學家們一直在開發基於成體幹細胞(前體細胞)移植的腎臟再生醫學新技術,希望利用先進的細胞治療技術帶來新的突破。該項工作首次系統地繪製了尿液單細胞圖譜,並從中鑑定得到SOX9+腎前體細胞。這群來源於腎小管上皮層的前體細胞能夠從健康人和慢性腎病患者的尿液中分離並在短時間內上億倍擴增。團隊把擴增的人類細胞移植到小鼠腎內,成功構建出「人-鼠嵌合腎」,成功重建了腎小管結構,改善了腎臟功能。
  • 幹細胞美容,醫美界的智商稅?
    幹細胞(stem cell)是一類具有自我複製能力的多潛能細胞。在一定條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種功能細胞。具有再生各種組織器官和人體的潛在功能,醫學界稱為"萬用細胞"。區別於功能固定的成體細胞,它仿佛精通「七十二變」,可以神奇地變為人體的每一種細胞,補充其所需。一切眾生相,皆是我相。幹細胞拽拽地說。那說這些跟醫美怎麼扯上關係呢?要看它更厲害的作用——它具有自我複製能力。
  • 生薑和咖喱中提取一種東西讓肌肉萎縮的老鼠牢牢抓住了木桿(圖)
    研究者是浙醫二院泌尿外科楊之明博士。研究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的《自然醫學》上。這是浙江醫生第一次作為第一作者出現在該雜誌上。  創刊於1869年的《自然》系列雜誌,是全球科學界最有名望的期刊。許多極具影響力的重大科研成果和科學發現,如克隆多莉羊等都是通過它公之於眾。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是1966年美國醫生甘迺迪發現的疾病。
  • 科學家尿液提取幹細胞:缺牙可以重新長出來
    像變形蟲一樣隨時變形,在廢墟裡鑽上鑽下尋找倖存者,這就是地震廢墟搜救變形機器人。  昨日,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年度巡展在重慶科技館臨展廳正式展出,20項中科院上年度最新科研成果跟大家見面。  老年痴呆今後可治  幹細胞是一種具有自我複製能力的多潛能細胞,對於再生醫學以及今後人類的健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科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的科研團隊,成功從人的尿液細胞中獲得神經幹細胞。目前,科學家們已經通過調控從人體尿液中提取的幹細胞,讓失去牙齒的患者重新長出牙齒。
  • 他囤積大量尿液,想要提取黃金,卻意外發現這種元素,改變了世界
    所以他想要從尿液中提取黃金,布蘭德發現了一份集明礬、硝酸鉀以及濃縮人尿於一體的秘方。根據這個秘方,能夠將基本金屬變成金子。布蘭德起初用自己的尿液進行實驗,但很快他發現他需要更多的尿液,更多才行。最後,據說布蘭德搜集了1500多加侖尿液( 1 加侖=3.785411784 升),這些尿液的來源眾說紛紜,有人說他起初是從他妻子以及妻子的朋友那收集到的。
  • 尿液常規檢驗診斷報告模式專家共識
    通過尿液常規試驗、特殊試驗、早期腎損傷試驗、腎功能試驗等檢驗,有助於泌尿系統疾病的篩查、診斷與分期、鑑別診斷及療效觀察,對全身陛疾病如內分泌或代謝異常、黃疸等篩查或鑑別診斷均有重要意義。尿液常規檢驗包括理學檢查、化學檢查及有形成分檢查,這三者結合應用對泌尿系統疾病的篩查、診斷與鑑別診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 我國成功利用人尿液誘導多能幹細胞獲再生牙齒
    記者中國科學院獲悉,該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裴端卿領導的研究組,成功利用志願者尿液衍生的誘導多能幹細胞獲得再生牙齒,這是科學家首次利用人誘導多能幹細胞獲得成型的再生器官。這項研究成果30日在線發表在學術期刊《細胞再生》上。
  • 我科學家利用人體尿液誘導多能幹細胞獲再生牙齒
    再生牙樣結構來源示意圖 製圖:張芳曼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該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裴端卿領導的研究組,成功利用志願者尿液衍生的誘導多能幹細胞獲得再生牙齒,這是科學家首次利用人誘導多能幹細胞獲得成型的再生器官。
  • 38歲壯小夥發燒咳嗽不當回事 9天後呼吸衰竭住進了浙二ICU
    記者昨天從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了解到:1月下旬至今,浙醫二院急診ICU(解放路院區)接診了8例甲流重症患者,最大的89歲,最年輕的23歲;1月24日至2月13日,浙醫二院綜合ICU(濱江院區)接診了13例甲流重症患者,最大的86歲,最年輕的40歲。
  • 健康周刊 | 海醫二院「創紀錄」:40小時完成10臺大器官移植術
    海醫二院「創紀錄」:  40小時完成10臺大器官移植術  海南日報訊(記者馬珂 通訊員譚瑩)「這是一場刻不容緩的大考,也是驚心動魄的40小時!」10月25日12時至27日4時,海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以下簡稱海醫二院)剛組建兩年的器官移植團隊,一口氣順利完成了6臺腎移植手術、3臺肝移植手術和1臺小兒肺移植手術,其中小兒肺移植手術為海南省首例。  10月24日和25日,海醫二院器官移植科接連接到通知,出現三例愛心捐獻者,其中有兩例是省外捐獻者。25日,在進行本省三臺器官移植手術的同時,醫院又派出醫護人員到省外獲取移植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