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破解心肌細胞生長之謎

2021-02-08 生物通

伊利諾伊大學生物化學教授Auinash Kalsotra說,當你鍛鍊時,為了把氧氣送到肌肉組織,你的心臟劇烈跳動。通過觸發體積生長特異蛋白,心臟能逐漸適應這種工作模式。如果長時間不鍛鍊,心肌細胞還會回到原來的大小。心血管疾病也會刺激心肌細胞生長,此時心臟需要合成大量新蛋白支持心肌細胞生長。儘管最初這是一種保護性反應,但是長時間處於這種狀態容易導致併發症,最終心力衰竭。

Auinash Kalsotra(左),研究生Joseph Seimetz(右)

新研究中,研究人員重點研究了一種輔助RNA翻譯為蛋白質的RNA結合蛋白,PABPC1。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認為所有細胞都需要PABPC1才能維持生存。本文則挑戰了這一傳統觀念。

Kalsotra和同事發現,儘管所有人類和小鼠細胞中都含有PABPC1-RNA,但成人心臟內並沒有單獨存在的PABPC1。


「我們的研究表明,正常情況下成人心肌細胞中沒有PABPC1,只有鍛鍊和疾病促進細胞成長時PABPC1才會出現,」Kalsotra說。

「這項發現終於解釋了一個存在很久的奇怪現象『為什麼心肌細胞生產新蛋白質水平比其他組織低得多。』」本文作者、研究生Joseph Seimetz說。「維持心跳耗能巨大,因此心肌細胞需要更有節制地生產新蛋白。為了生長,細胞不得不耗用額外新蛋白時,則需先打開PABPC1開關,然後才能推動蛋白質生產。」

「成人心臟只有在需要生長時才產生PABPC1,如果能控制該蛋白產量,就能有效地促進心臟健康生長或是預防疾病」。

五年累積 《Nature》等多篇文章鋪墊:低氧促心肌再生

原文標題

Poly(A) tail length regulates PABPC1 expression and tunes translation during heart development and cardiac hypertrophy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成功將結締組織細胞重編程為心肌細胞
    圖片摘自:timesofindia.indiatimes.com2016年11月11日 訊 /生物谷BIOON/ --最近,來自格萊斯頓研究所(Gladstone Institutes)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鑑別出了兩種化學物質或能改善心臟瘢痕組織轉化成為健康心肌組織的能力
  • 科學家破解朊病毒錯誤摺疊之謎
  • 中國科學家破解蜈蚣毒液致命之謎—新聞—科學網
    很多人都知道與其毒液密不可分,但其中的分子機制仍然是一個謎。 1月22日,我國科學家在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發表的一篇論文破解了蜈蚣利用毒液捕殺大型獵物的秘密。更為重要的是,這一發現將有助於臨床救治蜈蚣叮咬中毒導致的心肌衰竭等嚴重症狀。 蜈蚣毒液的秘密 與毒蛇不同,蜈蚣的毒腺並不在牙齒,而是在由腳進化而成的螯肢上。
  • 淺談大鼠心肌細胞原代細胞的製備
    心肌細胞培養作為一種體外研究模型,可以更便捷的從細胞和分子水平對其生長、發育、生理、代謝、病理等進行研究。在許多研究領域原代培養心肌細胞作為一種主要的研究模型,被廣泛應用於心血管研究之中。武漢雲克隆動物有限公司憑藉多年的實踐經驗總結了一些大鼠心肌原代細胞的處理方法,給大家分享:1 大鼠的選擇新生大鼠鼠齡的選擇新生大鼠心肌細胞在出生後3 d內具有部分的增殖能力,成年大鼠心肌細胞則為終末分化細胞,不再具有分裂增殖能力。
  • Cell:機體心肌細胞的產生或僅限於新生兒期
    ,小鼠機體的心肌細胞或許主要是在出生後直接形成的,在小鼠處於新生兒期時其機體的心肌細胞的數量並沒有改變;同時研究者還發現,小鼠心臟的生長僅會通過細胞尺寸的增加來體現,這類似於人類的心臟生長。心血管疾病是引發人類死亡的主要疾病,在心臟病發作期間,許多心肌細胞會死亡,而且心臟也會失去正常工作的能力,心臟受損後恢復心臟功能的關鍵就在於更好地理解如何對心肌細胞進行生理學上的更新,但目前由於技術的限制仍然難以實現上述目標;今年早些時候在Cell雜誌上,研究者就發現,人類的心臟可以在幼童時期進行大量心肌細胞的更新,而且心肌細胞的數量在個體圍產期已經是確定了的,然而這一研究結論是否適用於小鼠仍然存在爭議
  • 美國科學家破解巴基球籠狀碳分子形成之謎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8月1日(北京時間)報導,經過25年的探索,科學家們最近揭開了富勒烯家族中巴基球的籠狀碳分子形成之謎。  科學家們於1985年發現了富勒烯。富勒烯是完全由碳組成的中空的球型、橢球型、柱型或管狀分子的總稱,很像足球的球型富勒烯叫做巴基球,其含有60個碳原子。高度對稱、性質迷人的巴基球分子最開始是如何形成的,一直是25年來科學家力求破解的謎題。這一秘密一直保守至今的原因在於,C60分子是在高能條件下以極快的速度生成。
  • 科學家破解大型鑽石形成之謎 或源自地表之下數百公裡
    科學家破解大型鑽石形成之謎 或源自地表之下數百公裡 2016-12現在,科學家們宣布,他們破解了這些稀有而寶貴石頭的形成之謎。  美國寶石學院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美國《科學》雜誌上報告說,大型鑽石可能源自地表之下400公裡至750公裡的超深部,在液態金屬中形成。這項發現將能幫助推進認識地球的深部環境。
  • Circulation:將結締組織細胞重編程為心肌細胞獲得成功
    近日,格萊斯頓研究所(Gladstone Institutes)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鑑別出了兩種化學物質,這兩種物質具有或能改善心臟瘢痕組織從而轉化成為健康心肌組織的能力,該研究或將幫助研究人員開發新型有效的治療心力衰竭的療法。
  • 科學家發現ROS保護心肌細胞新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活性氧簇(ROS)在間歇性低壓低氧(IHH)保護心臟抵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中的作用和新機制。 及時恢復血液灌注是臨床上治療缺血性心臟疾病的基本原則和手段,但該過程伴隨著嚴重再灌注損傷的發生。缺血再灌注造成的鈣離子超載和ROS大量釋放是心肌細胞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主要原因。但ROS還可作為重要的信號分子參與細胞保護。
  • 調節性T細胞可促進心肌細胞增殖
    原標題:調節性T細胞可促進心肌細胞增殖    據英國《自然·通訊》雜誌26日發表的一項細胞生物學研究成果,歐洲科學家分析了調節性T細胞對心肌細胞增殖能力的影響。這項小鼠研究揭示了允許胚胎心臟內心肌細胞增殖的細胞因子,並且表明這種因子也可以促進母體心肌細胞的增殖。
  • 蠑螈的斷肢再生之謎
    因此,蠑螈的斷肢再生,毋庸置疑地成為了科學家們關注的焦點。人們相信,破解這個謎團,有朝一日會對人類醫療技術的進步做出巨大貢獻。圖1. 綠紅東美螈及其分布範圍(圖片來自參考資料1) 綠紅東美螈(Notophthalmus viridescens)是一種很早就被發現有斷肢再生能力的蠑螈,它們廣泛分布在北美大陸東部的亞熱帶和溫帶地區,並且成為了科學家們探索蠑螈斷肢再生之謎的一個重要研究對象。
  • 哈工大教授破解「T細胞」世界之謎
    圖片由哈工大提供 本報訊(記者趙一諾衣春翔)T細胞是脊椎動物適應性免疫系統的關鍵細胞,在病毒感染、癌症以及自體免疫疾病中起著關鍵作用,是世界生命科學領域重要的研究方向。28日,世界頂尖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了哈工大生命學院黃志偉科研團隊題為《人T細胞受體-共受體複合物組裝的結構基礎》的研究文章。
  • 上海科學家揭秘肝細胞「逆生長」修復肝臟損傷之謎
    Arid1a調控肝細胞重編程機製圖(中科院生化與細胞所 供圖)中新網上海7月4日電(鄭瑩瑩)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4日發布消息稱,該中心的惠利健研究組最新研究揭示了肝細胞在肝臟損傷再生中「逆生長」的分子基礎,該研究發現為利用藥物靶向治療肝臟損傷提供新思路。
  • 用心肌細胞做一條「人造魚」
    在實驗室裡,科學家和工程師們創造出的仿生機器人作品不勝枚舉,這些人造物步態微妙地模仿著狗、蟑螂、章魚、蠑螈,或是別的什麼生物。而現在,一種聽起來更加瘋狂的模仿品誕生了——一隻硬幣大小的迷你人造鰩魚。某種意義上說,它是「活的」——這是一隻由人工材料和大鼠心肌細胞組成的複合體,活的心肌細胞在其中收縮,帶來了動力。人造鰩魚的每一樣製作素材看起來都和鰩魚八竿子打不著,但在光束的控制下,它依然遊得有模有樣。
  • 中國醫學科學院黃波團隊破解T細胞耗竭之謎—新聞—科學網
    腫瘤免疫治療後為何會復發? 可喜的是,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研究員黃波團隊揭示了這一科學問題。研究發現,腫瘤部位細胞因子IL-2是誘導殺腫瘤的CD8+ T細胞進入耗竭的驅動因子,從而喪失殺腫瘤細胞的能力。相關研究於1月12日0時在線發表於《自然·免疫》。
  • 科學家破解8大"未解之謎":鯊魚"處女"為何產子
    科學家破解8大「未解之謎」   鯊魚「處女」為何產子   數十年、甚至數百年都無法解釋的科學之謎現已找到答案。美國《生命科學》雜誌近日刊出科學家近年揭示的8項科學發現,將這些「未解之謎」的謎底揭曉。
  • 金字塔建造之謎終於被科學破解!
    點擊上方「宇宙探索未解之謎」免費關注分享:UFO、未解之謎、宇宙奧秘、恐怖靈異、奇聞趣事、考古發現、歷史真相、奇趣動物,搞笑、牛人
  • 基於細胞外基質仿生工程心肌構建的研究進展
    工程心肌:將支架聚合物與合適的種子細胞結合起來,構建類似於天然心肌的組織工程,可植入心臟受損區域,替換壞死心肌組織以修復心功能。構建工程心肌的3大基石是合適的支架、合適的種子細胞和合適的構建方法。背景:細胞外基質及其組成成分構成的貼片、粉末和水凝膠等材料已作為支架,與多種幹細胞及其衍生細胞一起被用於構建仿生工程心肌組織。目的:綜述基於細胞外基質的仿生工程心肌構建的研究進展。
  • 人類成纖維細胞可轉化為心肌細胞 有望治療心臟病
    原標題:人類成纖維細胞可轉化為心肌細胞 有望治療心臟病   (記者常麗君)據物理學家組織網8月23日(北京時間)報導,在心臟病發作後,受害最嚴重部位的心肌細胞會喪失跳動能力,埋沒在疤痕組織裡。但是最近,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格萊斯頓研究所科學家稱,這種損害不再是永久性的,他們找到一種方法,能把形成人類疤痕組織的細胞重新轉變為極接近心臟細胞的會跳動的細胞。相關論文發表在最新出版的《幹細胞報告》上。   形成疤痕的心臟細胞是一種成纖維細胞。去年,研究人員曾在活小鼠身上將成纖維細胞轉變成了跳動心肌細胞。
  • [動圖]科學家用鼠心肌細胞驅動了一條「黃貂魚機器人」
    一支科學家團隊剛剛開發出了一款模擬黃貂魚運動的機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