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學者發現調控腎臟損傷的新基因

2021-01-15 生物通

來自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的夏銀教授課題組近期在PNAS和Kidney International發表文章,報導調節腎臟損傷過程中細胞程序性壞死(necroptosis)和凋亡(apoptosis)的新基因、新機制。

發表在PNAS上的文章題為「RGMb protects against acute kidney injury by inhibiting tubular cell necroptosis via an MLKL-dependent mechanism」。該研究通過利用腎小管上皮細胞特異性敲除RGMb小鼠(cKO)構建腎臟缺血再灌注(IRI)模型和腎結石模型,揭示了近曲小管細胞程序性壞死在腎臟損傷中的重要作用,同時首次證實 RGMb通過抑制MLKL與細胞膜的結合而發揮保護作用。這一研究發表在2月13日的PNAS雜誌上,文章的第一作者為劉文靜博士(現在雲南大學醫學院任教)和博士研究生陳彬彬;通訊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夏銀教授。 


程序性細胞壞死是最近幾年細胞死亡領域的研究熱點,越來越多的實驗證據表明這種高度受調控的細胞死亡方式與腦缺血損傷、腎臟缺血損傷等疾病的發生發展關係密切。在腎臟IRI模型中,necroptosis被證明對腎臟損傷有著重要作用。體外細胞實驗表明腎小管細胞會出現necroptosis, 但是在機體的腎臟缺血再灌注損傷中,腎小管細胞是否發生necroptosis仍屬未知。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發現腎臟IRI或腎結石誘導MLKL在近曲小管細胞的頂端膜表達;necroptosis抑制劑(Necrostatin-1 或GSK′963)處理可以降低MLKL在近曲小管頂端膜的表達、減輕腎臟損傷、改善腎功能,從而初步證明了腎小管細胞程序性壞死在腎臟缺血再灌注損傷中的重要作用。


RGMb是排斥導向分子家族的一員。現有研究表明RGM成員是BMP的輔助受體,在BMP信號通路調節中發揮重要作用。夏銀教授研究團隊之前研究發現RGMb在近曲小管、髓袢升支粗段、遠曲小管和集合管中表達。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 RGMb cKO小鼠在經受腎臟IRI或者腎結石後顯示出比野生型(WT)小鼠更嚴重的腎臟損傷,同時MLKL在近曲小管頂端膜有著更高的表達;對WT和cKO小鼠進行Necrostatin-1 or GSK′963處理後,腎臟損傷以及MLKL在近曲小管頂端膜的表達均降低。體外細胞實驗顯示RGMb通過抑制MLKL與細胞膜的結合進而抑制細胞程序性壞死。


綜合以上結果,該文章證實在腎臟缺血再灌注或腎結石損傷中,RGMb通過抑制MLKL在細胞膜中的表達來起到保護作用,這對了解腎臟損傷的發病機理以及相關疾病的治療具有重要意義。目前研究人員正在研究RGMb影響細胞膜上MLKL表達的機制,以期尋找到適合臨床治療的藥物靶點。


在線發表在Kidney International的文章題為「Lethal (3) malignant brain tumor like 2 (L3MBTL2) protein protects against kidney injury by inhibiting the DNA damage–p53–apoptosis pathway in renal tubular cells」。該文章通過腎小管細胞特異性敲除,首次發現了致死性惡性腦腫瘤樣蛋白2 (L3MBTL2)對腎臟功能起著重要的保護作用。文章的第一作者為黃卉卉博士(現為哈佛醫學院麻省總醫院博士後);通訊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夏銀教授和南京大學秦進中教授。


DNA損傷可引起腎小管上皮細胞死亡及腎臟損傷,但其調控機理尚不完全清楚。L3MBTL2是一個新的多梳蛋白,現有研究表明該蛋白通過參與PRC1.6複合物來抑制基因表達,同時可能也參與染色質的構像調節,但L3MBTL2的生物學功能還缺乏研究。該文章發現腎小管特異性敲除L3mbtl2後,小鼠腎臟更易受到損傷。在進一步機制研究過程中,發現L3MBTL2蛋白通過逐級抑制DNA損傷、p53蛋白活性、細胞凋亡, 起到保護腎臟功能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該研究發現p53 抑制劑可以明顯減輕由L3MBTL2基因缺失引起的腎臟損傷。同時,染色質的鬆緊程度與DNA的損傷有著密切的關係。作者發現L3MBTL2對於染色質的鬆緊程度有著至關重要的調節作用。 此研究首次闡明了L3MBTL2通過調節染色質鬆緊程度從而調節DNA損傷-p53-細胞凋亡信號通路,以達到減輕腎損傷、保護腎臟功能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RGMb protects against acute kidney injury by inhibiting tubular cell necroptosis via an MLKL-dependent mechanism

2. Lethal (3) malignant brain tumor like 2 (L3MBTL2) protein protects against kidney injury by inhibiting the DNA damage–p53–apoptosis pathway in renal tubular cells


相關焦點

  • 臺學者研究發現人體細胞DNA損傷修復調控機制
    臺學者研究發現人體細胞DNA損傷修復調控機制 2008年06月20日 16:18 來源:中國新聞網 發表評論   中新網6月20日電 臺「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暨生物化學研究所代理所長蔡明道研究團隊,新發現人體細胞中的
  • 器官再生、損傷修復…袁平團隊新發現助多能幹細胞臨床應用更進一步
    研究發現,Hippo信號通路的效應因子YAP能協同多能幹細胞的核心轉錄因子Nanog,Sox2 和Oct4及其他超級增強子結合蛋白共同作用超級增強子,參與調控多能幹細胞的關鍵基因表達。當Hippo信號通路的核心因子Mst1和Mst2敲除後,YAP在核內富集增加,其在基因組上也形成大量新的富集位點。
  • 易凡團隊揭示腎臟足細胞脂質代謝穩態調控的分子機制
    山東大學易凡教授所帶領的團隊一直致力於糖尿病腎病發病機制的研究,重點聚焦於區域免疫調控、糖脂代謝穩態調控、表觀遺傳學調控以及免疫-代謝相互作用方面。該研究發現一種新型連接粘附分子JAML可介導腎臟足細胞脂質代謝穩態調控,為糖尿病腎病等蛋白尿性腎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作用靶點。
  • 香港中文大學
    為配合社會的急速發展,中文大學亦開辦了不同類型的學系和新課程,法律學院於2004年成立,並將於2006/07年度招收首批法律學士本科生。中文大學的工商管理碩士課程已連續三年獲Asia Inc雜誌排名為全亞洲第一位。此外,近年新開辦的課程尚有風險管理科學、保險、財務與精算學、物流及供應鏈管理、電子商務系統等專修範圍。
  • 陳旭訪問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
    陳旭訪問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推進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清華新聞網10月8日電(通訊員 陳懇) 國慶假期期間,校務委員會主任陳旭、副校長楊斌一行訪問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進一步推進校際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 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的癌方向的醫學博士
    香港大學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原稱香港大學醫學院),為一所坐落於香港島的醫科學院。其校址離大學本部有數公裡之遠,鄰近作為其教學及研究基地的香港瑪麗醫院。學院現提供醫學、中醫學、護理學、藥學及其他生物醫學科學的教育與研究項目。
  • 山東農業大學發現蘋果鐵素營養平衡調控新機制
    10月17日,Plant Physiology雜誌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長江學者
  • 香港中文大學李剛教授團隊闡述微重力環境對血管內皮祖細胞的調控作用及臨床應用潛能
    隨著「空間醫學」概念的產生,微重力環境對人體機能的調控逐漸成為研究熱點。前人研究已證實,在特定條件下微重力環境可激發血管相關幹/祖細胞促組織再生潛能,但相關機制尚不明確。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准號:82072421, 81772322和81572121)等的資助下,2021年1月,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的李剛教授團隊在Stem Cell Research & Therapy(影響因子5.116)雜誌上發表了題為Conditioned media from endothelial progenitorcells cultured in simulated
  • AJP:治療腎臟疾病的新方法
    2020年5月6日訊/生物谷BIOON/---最近一項新研究表明,稱為ROBO2的信號傳導途徑是腎臟疾病(特別是腎臟足細胞損傷和腎小球疾病)的治療靶標。腎臟足細胞是特殊的章魚樣細胞,對維持腎小球濾過系統和正常腎功能至關重要。
  •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黃聿教授發表Nature文章:揭示動脈粥樣硬化形成...
    由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黃聿教授領導,與天津醫科大學及臺灣細胞與系統醫學研究所合作的一項跨地域研究發現,血管內皮細胞內轉錄調控因子YAP/TAZ與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及血管炎症關係密切。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杜洋教授在《自然通訊》上發表論文!
    喜訊近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生命與健康科學學院助理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科比爾卡創新藥物開發研究院責任研究員杜洋教授的研究組與韓國成均館大學KaYoung Chung教授的研究組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了題為 「Structural
  • 香港中文大學率先成功破解鼻咽癌全基因組圖譜
    資料圖片,香港中文大學赴北大開放日招攬生源。中新社發 張勤 攝     中新社香港3月7日電 (記者 殷田靜子)香港中文大學(中大)7日公布,其醫學院研究人員率先成功破解鼻咽癌全基因組圖譜,這是在全球已公布的研究中,首個有系統地進行鼻咽癌全基因組測序分析的研究。
  • 香港中文大學破解水稻基因G蛋白 提升水稻抗病害能力
    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黃錦波(左四)、教授林漢明(左三)與其研究團隊。圖自香港《大公報》  中新網3月23日電 據香港《大公報》報導,稻米也要提升抗逆力,香港中文大學的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團隊,與中國農業大學合作,首次破解水稻基因中「YchF類G蛋白」結構及功能,揭破水稻其中一項抗病害及對抗不良生長環境的能力。領導研究團隊的教授林漢明表示,團隊將會進一步研究G蛋白的運作機制,希望將有關發現實用化。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網絡直播課堂約你雲端學無止境
    他於2003年畢業於臺灣中央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博士,此前為臺灣交通大學生物科技學系講座教授。他曾任職臺灣交通大學生物科技學系主任及生物科技學院副院長、臺灣生物資訊學會理事長等。  黃憲達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計算生物、生物信息、基因體學、宏觀基因組學、智能生物醫藥科技(藥物設計、基因檢測、精準醫療)、生物資料庫設計與開發等領域。
  • 腎母細胞瘤相關基因有望再生受損腎臟
    腎臟表達Lin28的轉基因小鼠會患上小兒腎母細胞瘤,當Lin28被沉默時小鼠復原,表明阻斷或抑制這個基因,可能為小兒腎母細胞瘤患者的治療帶來希望。在小鼠模型中的研究進一步表明,Lin28可促進腎臟的發育,從而可能為成人的損傷腎臟再生提供一些線索。
  •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向廷秀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學陶謙教授團隊發現新的腫瘤抑制因子能通過調節腫瘤代謝發揮強效抗癌作用
    探索腫瘤代謝機制,進而有效利用腫瘤代謝相關作用開發新的腫瘤治療手段亦成為當下腫瘤防治工作的熱點。要全面探討代謝機制對於腫瘤的調節作用,發現新的代謝相關腫瘤抑制因子是關鍵環節。近日,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分子腫瘤與表觀遺傳學重慶市重點實驗室向廷秀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學陶謙教授團隊在生物醫學1區雜誌《Theranostics》(2019 IF: 8.579)上發表論文,報導了一種強效的腫瘤抑制因子。
  • 同濟大學學者揭示心跳「中樞」的調控網絡和標誌物
    最近,同濟大學學者藉助起搏細胞分離技術、單細胞轉錄組測序和分析技術、細胞影像學技術、基因修飾技術、細胞誘導分化技術和系列電生理學技術,從單細胞解析度水平解析出了竇房結起搏細胞的核心基因調控網絡,同時發現了竇房結起搏細胞的潛在重要前景的生物標誌物。多個問題困擾著竇房結生物學和醫學研究領域,例如:竇房結起搏細胞有一個什麼樣的分子細胞體系?
  • 香江學者劉俊珊:香港的大學實驗室管理運作方式值得借鑑
    圖為香江學者劉俊珊博士(右)與參會的其他青年學者。[中國網 高瞻 攝]中國網11月17日訊(記者 張銳)香江學者劉俊珊博士在接受中國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她從「香江學者計劃」中收穫良多,尤其是在香港的大學實驗室管理運作方式等方面。
  • 香港中文大學特邀報告:Iron Balance Matters to Life and Health
    近日,咱們營養發現主編大人王福俤教授受邀訪問香港中文大學,並做了題為「Iron Balance Matters to Life and Health」
  • 構建葉片轉錄調控網 讓玉米基因編輯不再「大海撈針」
    山東農業大學農學院李平華教授與香港中文大學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鍾思林教授、美國康奈爾大學基因組多樣性研究所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