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破解水稻基因G蛋白 提升水稻抗病害能力

2020-11-27 中國經濟網

  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黃錦波(左四)、教授林漢明(左三)與其研究團隊。圖自香港《大公報》

  中新網3月23日電 據香港《大公報》報導,稻米也要提升抗逆力,香港中文大學的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團隊,與中國農業大學合作,首次破解水稻基因中「YchF類G蛋白」結構及功能,揭破水稻其中一項抗病害及對抗不良生長環境的能力。領導研究團隊的教授林漢明表示,團隊將會進一步研究G蛋白的運作機制,希望將有關發現實用化。

  中大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大豆研究中心主任、生命科學學院教授林漢明表示,G蛋白是生物中常見的基因,但學術界鮮有人詳細鑽研。研究團隊在2007年起開始研究水稻中G蛋白,及後發現G蛋白在水稻中有如一個「開關掣」,可提升水稻自身的抗病害能力,以及在高鹽分土地生長的能力。

  不過,一般情況下G蛋白會與兩種「核苷酸」(能量及信息傳遞分子):ATP、GTP結合。G蛋白與ATP結合就會減低水稻的抗病害能力;與GTP結合就會減低水稻耐鹽生長能力。

  研究團隊利用與中國農大的「X晶體學研究技術」(陳忠周教授領導),拆解了G蛋白的結構,再配合「定點突變技術」,定點測試ATP、GTP與G蛋白的化學反應,證實ATP、GTP明顯影響水稻的抗病、對抗不良生長環境的能力。

  隨後研究團隊發現,植物特有的「OsGAP1」蛋白可以改變ATP、GTP結構,令ATP、GTP沒法與G蛋白結合,G蛋白就可以啟動,令水稻自行提升抗病害及對抗不良生長環境的能力。

  為測試發現成果,團隊利用白葉枯菌進行實驗。白葉枯菌可令水稻葉枯死,使稻米無法生長,導致農夫完全無收成的「絕收」。當水稻的G蛋白啟動後,雖然沒法阻止感染,但受感染的水稻仍可生長,可勉強保住「谷種」。另外,團隊測試高鹽分生長環境,G蛋白啟動的水稻仍然可以生長,而沒啟動的水稻就沒法生長。

  林漢明形容,G蛋白是用來控制植物會否「發燒」。他稱人類有病就會「發燒」來提升抵抗力,但人類不會時常處於發燒狀態,植物亦如是。因此一般情況下,水稻會傾向關閉G蛋白。

  林漢明指出,本次研究結果,未必可即時找到應用途徑,但可作為「技術儲備」,萬一出現常用技術都無法對應的水稻疾病,屆時或可藉G蛋白為引子,牽引出新領域的研究或對策。

(責任編輯:宋雅靜)

相關焦點

  • 研究揭示水稻生長素響應因子(OsARFs)差異性調控水稻抗矮縮病毒...
    揭示了水稻生長素響應因子(OsARFs)差異性調控水稻抗矮縮病毒(RDV)的分子機制。水稻矮縮病毒(Rice dwarf virus,RDV)是由葉蟬傳播的能夠引起大面積水稻感病並嚴重減產的一種病毒。感染RDV的水稻植株顯著矮縮,分孽增多,不抽穗或半抽穗。
  • 我省科學家成功克隆 水稻白葉枯病「剋星」基因
    我省科學家近日讓水稻配上了克隆技術的「探測儀」,由此分離鑑定出一種水稻白葉枯病的「剋星」基因——Xa7,成功破解了生物學界20多年懸而未決的難題,有望突破水稻白葉枯病長效防控的瓶頸。白葉枯病是我國水稻生產上的三大病害之一,嚴重影響水稻的產量和稻米品質,已成為威脅糧食安全的重要問題。尤其在江浙沿海地區,每年颱風過後,水稻葉片破損以及溫度的升高,都成為白葉枯病滋生的「溫床」。利用水稻自身的抗病基因培育抗病品種是防控白葉枯病的最佳手段。
  • 雜交水稻的「送子觀音」
    近日,餘曉文和南京農業大學趙志剛教授突破性地揭示了其中是「自私基因」在作祟,這一發現挑戰了被認作經典的孟德爾遺傳定律。而早在20多年前,餘曉文所在的萬建民院士團隊就開始致力於破解「秈粳交」雜交優勢有效利用的難題。
  • 「專家評述」無限風光在險峰——水稻的白葉枯病害難題被攻克
    「三大病害」之一,嚴重影響水稻的產量和稻米品質。然而,水稻在生產中常常遭受各種病原物的侵害,嚴重影響其高產穩產以及稻米的品質,危害到全球與我國的糧食安全。由革蘭氏陰性黃單胞菌水稻致病變種(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引起的白葉枯病(bacterial blight)是我國水稻生產上最嚴重的細菌性病害之一,與稻瘟病、紋枯病並稱為水稻的「三大病害」。
  • 上海交大陳功友團隊開闢水稻廣譜抗病育種新途徑—新聞—科學網
  • 水稻產量新基因! 中國水稻研究所種質創新課題組揭示水稻籽粒大小...
    上海植生所林鴻宣研究組 (Song等, 2007) 通過圖位克隆法分離了控制粒寬和粒重的QTL—GW2,其編碼一RING型的E3泛素連接酶,通過將底物輸送到蛋白酶體降解來負調控細胞分裂。南京農業大學萬建民實驗室 (Liu等,2017) 和中科院遺傳發育研究所的李雲海實驗室 (Duan等, 2017) 幾乎同時克隆了粒寬和粒重的主效QTL—GW5 (GSE5) 。
  • 中國水稻遺傳育種歷程與展望
    「廣場矮」的培育以及IR8的引進推動了我國水稻育種進入第一次「綠色革命」時代,水稻畝產從50年代的164千克提高到70年代初的238千克,水稻單產提高了將近45%,實現了水稻產量的第一次飛躍。實際上矮稈品種單株產量略微下降,但是由於其耐密植和抗倒伏,群體產量大幅度提升;同時矮稈品種的耐肥能力強,氮素吸收利用效率低,大量氮肥的施用在提高產量的同時使土壤和環境受到破壞。
  • 科學家揭示水稻「編碼基因集」 有助提升產量
    中新網上海1月16日電 (記者 鄭瑩瑩)北京時間1月16日,《自然-遺傳學》雜誌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家題為「泛基因組分析揭示栽培稻和野生稻中基因組變異」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首次繪製了栽培稻-野生稻的泛基因組圖譜,有助於育種家充分利用各類群水稻豐富的遺傳變異,進一步提升中國水稻的產量潛力等。
  • 生命科學學院李毅課題組揭示水稻生長素響應因子(OsARFs)差異性...
    揭示了水稻生長素響應因子(OsARFs)差異性調控水稻抗矮縮病毒(RDV)的分子機制。水稻矮縮病毒(Rice dwarf virus,RDV)是由葉蟬傳播的能夠引起大面積水稻感病並嚴重減產的一種病毒。感染RDV的水稻植株顯著矮縮,分孽增多,不抽穗或半抽穗。
  • 克隆出首個水稻抗條紋葉枯病基因
    原標題:克隆出首個水稻抗條紋葉枯病基因 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萬建民團隊成功克隆了第一個水稻抗條紋葉枯病基因STV11,並闡述了該基因的功能。該研究為通過分子手段培育抗病蟲水稻品種提供了有效的基因資源,為水稻抗稻飛蝨及其傳播病毒病機制的闡明奠定了基礎,相關研究近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
  • 水稻生命密碼的「破解者」
    錢前是水稻「密碼」破解者,他的科研生涯伴隨著中國水稻研究所從誕生、成長到壯大成為領域內的頂尖科研機構全過程。他和袁隆平一樣,對水稻愛的深沉。     1983年7月,錢前從南開大學生物系遺傳專業本科畢業後,在中國水稻研究所工作,歷任稻種資源研究領域首席科學家、水稻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副所長。
  • 南京農業大學植保院張正光教授團隊深入解析稻瘟病菌攻擊水稻免疫...
    稻瘟病菌引起的水稻稻瘟病是糧食作物上最大的毀滅性病害,威脅著我國乃至全世界糧食安全,發生嚴重時甚至顆粒無收。稻瘟病菌與水稻互作早期,水稻通過活性氧迸發、胼胝質積累等免疫策略,抑制病原菌的侵染,而病菌則分泌大量效應蛋白到水稻中幹擾其免疫反應。
  • 繼Science、Cell Res後,何祖華團隊登Mol Cell,在水稻廣譜抗稻瘟病...
    這是該研究組繼2017年3月在國際頂級雜誌Science上發表持久廣譜抗稻瘟病基因Pigm、揭示水稻廣譜抗病與產量平衡的表觀調控新機制後,在Pigm廣譜抗瘟機制上取得的又一重大進展。該研究成功克隆了持久廣譜抗稻瘟病基因Pigm,並揭示了水稻廣譜抗病與產量平衡的表觀調控新機制(點擊閱讀)。
  • 淺談:水稻對土壤性質及生物的影響
    研究發現在水稻生長期,種植轉Bt基因水稻的稻田水中能檢測到Cry1Ab/1Ac蛋白,而種植非Bt水稻稻田水中未檢測到該蛋白,並且在轉Bt水稻根際土壤中該蛋白的含量達到149ng/g,明顯高於非Bt水稻根際土壤中基本水平。盆栽種植實驗結果也證明了轉Bt基因水稻能通過根系分泌物向土壤中導入殺蟲晶體蛋白,而且不同生長期的含量不同[49,51-52,54,59]。
  • 轉基因水稻技術解密:原理清晰 操作嚴謹繁瑣
    他說,現在爭議最大的是轉Bt基因水稻,從作用機理上來說,Bt蛋白是蘇雲金芽胞桿菌產生的一種伴胞晶體,本身沒有毒性,是一種原毒素。當鱗翅目昆蟲取食這種蛋白後,其在昆蟲腸道內會被一種鹼性蛋白酶切割,降解為對昆蟲具毒性的活性肽,這才是「毒蛋白」。它能夠和昆蟲腸道細胞外膜上的特異性受體結合,在外膜表面穿孔,破壞細胞滲透平衡,最終導致昆蟲厭食,繼而死亡。
  • 專家詳解轉基因水稻玉米安全性及應用前景
    轉基因抗蟲水稻可有效防治水稻鱗翅目蟲害  吳孔明:目前,螟蟲和稻縱卷葉螟等鱗翅目害蟲是水稻生產上的主要害蟲,是導致水稻減產的主要原因之一。大量使用化學殺蟲劑,嚴重影響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增加了生產成本和勞動強度,加大人體中毒機率。大規模的水稻種質資源篩選尚未發現有效的抗水稻鱗翅目害蟲的基因資源。
  • 浙大系統地揭示水稻生長素受體TIR1/AFB家族基因的功能
    浙江大學邊紅武課題組系統揭示水稻生長素受體TIR1/AFB家族基因的功能責編 | 奕梵水稻作為單子葉植物的模式物種該研究基於遺傳學、生理學和蛋白質相互作用等手段對水稻生長素共受體基因家族進行了系統分析。展示了TIR1/AFB家族成員在水稻生長發育及抗除草劑中的多樣性功能。對於如此重要的蛋白質家族,這是第一次在擬南芥以外的物種上發表系統詳細的研究成果。
  • 調控水稻先天免疫力的新基因被克隆,揭秘稻瘟病抗性如何被觸發
    金鳳 科技日報通訊員 許天穎稻瘟病是世界上最具破壞性的水稻病害之一。水稻往往依靠自身免疫系統抵禦病原物的入侵,但是到底是什麼物質觸發了水稻抗性的「閘門」開關,又是什麼物質發揮了「哨兵」的作用,傳遞了入侵信號?
  • 研究解析稻瘟病菌攻擊水稻免疫反應「入侵圖」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張正光教授團隊在「eLife」發表題為 「A self-balancing circuit centered on MoOsm1 kinase governs adaptive responses to host-derived
  • 研究揭示水稻NLR類抗病基因突變導致的白葉枯病感病機制
    該突變導致水稻對大多數白葉枯病病原小種的感病性增強。而這一表型在某些遺傳組合中表現為顯性,在某些組合中則表現為隱性。基因克隆發現wed引起了一個新的水稻NLR蛋白上核苷酸結合結構域中一個苯丙氨酸突變成亮氨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