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前是水稻「密碼」破解者,他的科研生涯伴隨著中國水稻研究所從誕生、成長到壯大成為領域內的頂尖科研機構全過程。他和袁隆平一樣,對水稻愛的深沉。
1983年7月,錢前從南開大學生物系遺傳專業本科畢業後,在中國水稻研究所工作,歷任稻種資源研究領域首席科學家、水稻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副所長。錢院士剛到水稻所的那幾年,水稻科研工作並不像錢院士想像的那樣,那時的錢院士幾乎沒有機會坐在實驗室裡搞「高精尖」的研究,而是頻繁地出差,下地幹活。晚粳稻育種期,錢院士和他的師兄,現中科院上海植生所林鴻宣院士,被分到了海南的南繁基地。在那裡,他們真正體會到了老水稻人的艱辛。錢前院士他們的前輩們甚至經歷過更艱苦的南繁時期,人們形容為「三個蚊子一盤菜」。可一代代的水稻人就是這樣堅持下來的,他們背著種子、拖著行李,南下北上,如同候鳥遷徙,年復一年。用執著和熱愛完成「水稻的藝術」。
錢前院士說,水稻的研究工作是極富智慧的,一株好的水稻要「秀外慧中」,要求方方面面都「恰到好處」,如果只追求其中一種性能,勢必將影響到其他性能,人們稱之為「水稻的藝術」。在艱澀枯燥的科研工作裡,如果老是想著爭排名、搶第一,那是很難獲得突破的。科研人員唯有日復一日、不畏艱苦地把一件事做到極致,才能在自己的領域有所收穫。水稻有將近4萬個基因,雜交意味著4萬基因和4萬基因的重組,這是極其繁瑣龐大的工程,沒有執著和熱愛肯定堅持不下去。
錢前說:「中國人的糧食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的口袋裡,基礎研究一定要用到生產上去。錢院士認為,近幾年水稻培育的方向首先是要適應機械化栽培,然後在機械化的基礎上要繼續實現高產。眾所周知,矮稈培育、雜交水稻分別被稱為第一次、第二次綠色革命,沒有半矮稈基因和理想株型基因的發現,就不可能有現在每畝1000公斤的產量。因此,高產是水稻育種永恆的目標,它能夠解決目前依然面臨著的發展不平衡問題。與此同時,錢前院士他們正在繼續改進水稻的品質。
錢前院士的辦公室裡有兩幅「寧靜致遠」的書法作品,一幅來自書法家李家厚先生,另一幅來自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種康先生。錢院士認為自己性子是有些急,所以做科研的時候壓力比較大,這兩幅字掛在牆上可以時刻提醒錢前院士靜下心來潛心研究水稻。
任何一項成果出爐前,都充滿著不確定性,而為之拼搏奮鬥的過程裡,既有時間的跨度,更有理想的熱度。這就是科研的魅力所在。錢前院士的辦公桌上擺著一件紀念品,其上,張伯苓先生所寫的「南開精神以奮鬥為特徵」格外醒目。唯有奮鬥,才能不負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