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文化為根
每一個成功企業的背後,都蘊含著獨特的成功密碼。只有將其破譯,才能更好地帶領企業走向行業的前列,成為時代的弄潮兒。2018年4月14日至15日,福壽園國際集團產品研發中心年度例會暨全員企業文化培訓在杭州天泉佳境成功舉行,對福壽園的成功密碼進行了深度解析。
在福壽園文化基因的DNA密碼之中,設計,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從傳統墓園到人文紀念公園,再從人文紀念公園到城市歷史紀念館......這一場美麗的蛻變,正向人們展示著殯葬設計作為開啟生命傳承大門的獨特魅力。
在這場密碼破解大會上,逾100人的設計團隊參與了研討,這也是全國殯葬行業中規模最大、人數最多、最專業的設計主題大會,正是這種專業設計團隊的熱情不斷地支撐著福壽園走向行業的前列,帶動行業的發展,提升行業的高度。
伴隨著主持人的開場致辭,產品研發中心總經理王杉對集團領導和同仁們的到來表示衷心的感謝和熱烈的歡迎,隨後總經理助理羅元元的一番講話,更是將福壽園國際集團的發展歷程娓娓道來,讓大家明白了「生命事業開拓者」的重任。
行業領袖解讀殯葬文化的基因密碼
逝有所安,故有所尊
福壽園國際集團執行董事兼總裁:王計生
集團總裁王計生向大家解讀了福壽園上市的DNA密碼,並從形勢入手,為大家展現了一個殯葬業的新時代。殯葬,是一個傳統而新鮮的行業,而其實質卻是生理生命與精神生命的結合。因此,大家需要對殯葬業行業進行重新的認識,在新時代的浪潮下,真正設計出能夠傳遞情感、傳承文化,使人們「逝有所安,故有所尊」的殯葬產品。最後,王總從行業發展、企業發展與個人成長的角度,對產品研發中心100多位同仁提出了殷殷期盼,希望這支專業的殯葬設計研發團隊,為行業的發展做出貢獻,同時這也是福壽園作為全國最大的殯葬服務商核心競爭力之一。
生命樣板房
福壽園國際集團首席品牌官:伊華
首席品牌官、集團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伊華則從福壽園創業伊始的困境開始,為大家講述了一個充滿情懷的故事。藝術與設計的結合,再將文化融入其中,使凝固的石頭變成了一個美麗的歌者,福壽園也成了全國的「生命樣板房」。那矗立的一個個,再不僅僅是墓碑,更是情感與文化的傳遞。
核心競爭力
福壽園國際集團總裁助理:鄔亦波
集團副總經理鄔亦波在福壽園的企業精神中提煉出了現代公墓的核心競爭力——人文、紀念。在各類細節的設計與管理過程中體現福壽園的人文關懷,給人以人性化的溫度。以海納百川的胸懷,融匯東西方文化,站在殯葬改革的前沿,引發大家對於生命的思考。
學術權威破譯殯葬設計的文化密碼
傳統文化元素與設計
東北林業大學教授:張俊玲
張俊玲教授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從天人合一、空間布局、象徵設計等三個方面為大家闡釋了將傳統文化元素與設計相結合的理念,並通過古典園林的實例將一幅唯美的自然人文景觀畫卷展現在大家面前。
植物設計與造景
蘇州大學教授:王傑青
王傑青教授通過植物設計與造景的研究,為大家總結了植物設計師的修煉秘籍——觀察、分析與總結。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按植物生態習性和園林布局的要求,合理配置園林中各種植物,以發揮它們的園林功能與觀賞特性。
設計·溝通·生態
殯葬研究和園林規劃專家:楊寶祥
楊寶祥教授從觀念、理論、實踐三個層面為我們闡釋了設計的要點。而有效溝通,則是互助共贏的先決條件。在生態方面,用生命影響生態,再通過生態影響生命,真正構築一方追思懷古的極樂淨土。
資深專家打開殯葬設計的創意密碼
擺家具的設計思路
產品研發中心設計總監:吉斌
吉斌為大家展現的則是一種新穎的設計思路——擺家具。將墓碑產品、景觀等通過類似於家具擺放的形式,與環境有機融為一體,通過「情」與「景」的結合,創造出獨具特色的家具擺放空間。
做一個有用的「園林人」
福壽園景觀公司總經理:韓濱
韓濱以自身理念出發,從行業特點和習俗風俗,到場地運用與材料把握,再到投資分析,為大家講述園區細節設計的把控,並追求人的自然化與自然的人化,使之真正成為一個有用的「園林人」。
設計提高價值
天泉佳境總經理:袁天倫
天泉佳境總經理袁天倫提出了「設計滿足需求」的觀點,從設(想法)與計(計算)兩個方面出發,結合國內外各色優秀案例的分析,將個性化與特色化的需求作為未來設計發展的方向。打破殯葬設計的界限,帶來無可替代的設計價值。
因地制宜,人文結合
天泉佳境高級工程師:林小青、翁曉慧、譚曉
天泉佳境三位高級工程師林小青、翁曉慧和譚曉以殯葬設計的難點作為切入,以「因地制宜、人文結合」為原則,在現有條件下,將傳統文化、地域文化融入多元化的設計之中,以濃厚的文化積澱塑造一個有靈魂的殯葬空間,讓每一寸土地都不被浪費。
短短2天的培訓,讓產品研發中心的同仁們對集團的發展變革有了清晰的了解,天泉的家人們也收穫良多,在業務技能上得到了指導,同時對企業文化理念、福壽園人文精神都有了更深的感悟。
天泉家人的收穫與感言
劉芸:
聽了幾位領導和老師的講課和發言,感覺真的是人在不同的高度,你所感受到的風景和領悟是不同的,他們都講到了殯葬行業在他們眼裡的改變,同時也可以說殯葬行業改變了他們的生活,也讓我們認識到了未來殯葬行業將會有更大的機遇,同時也需要我們這些設計人去引領與發掘。希望這次的講課可以讓各位新加入的同事對我們這個行業有新的認識,同時也讓你們更有信心去做好這樣一份特殊又有挑戰的設計工作!也希望我們可以通過這樣一次學習,讓我們了解自身還需要多少知識需要去儲備,未來我們還需要更多的能力與能量,才能做的更出色,同時不負所望,成為優秀的殯葬設計師!
張葉挺:
幾位大咖的分享讓我刷新了對殯葬兩個字的全新認識,殯葬是一個包容性、延展性這麼寬泛的科學。作為一個殯葬人,我們為生命事業而服務,卻又賦予這項事業以生命。在每一個充滿情懷的故事裡,都有我們勤耕不輟的身影。在引領行業潮流的同時,將我們的理念與情感傳遞擴散,真正做到讓人們「逝有所安,故有所尊」。
程華石:
連續兩天的加強訓練,進一步加強對殯葬設計的理解。現代墓園設計孕育於景觀設計,卻脫胎於景觀設計。以施工角度來看:一,要充分利用好的成熟的施工工藝和景觀表現材質,例如可以合理的運用新型石材或材料,但不能脫離墓園設計的本質。二,施工圖設計相當於方案的二次設計,更偏向於『設計』的『計』,要考慮布置的更加合理,打好基礎,就像領導說的,墓園或為百年之大計,增強抗歷史年輪的衝刷力。三,增強構築物及基礎的牢固性,增強安全防範意識,例如:水景,髙牆的基礎是否合理,地質地貌是否特殊,氣候天氣是否有規律可循。四,留給綠化,植物造景的設計範圍要充分,充分發揮植物對硬質景觀的互補作用。
貢朝陽:
吾知此二日之聽課收貨大,一日印象最深者為王老總言之福壽園之DNA密碼,使我覺於此一園為之域中,來者無限,與我更大者動力與力也,而第二天印象最深者於計此,犒設宜為人事,從者謂行,欲往思,乃可計。其目求鑑,可仿效,多出視,多出學。最為重要有一顆愛此事也,能耐勞苦,心之為要。
譚曉:
設計需要多思考,不僅僅是滿足功能交差了事,而是要從人的行為和心理去思考,換位思考,從文化去提升設計的內在,自問這樣的產品我是不是滿意?我如果是甲方會不會喜歡?這是設計師的工匠精神,是有態度的設計。
陳軍:
「以人為本 文化為根」,這次幾位領導精彩的分享,讓我完全顛覆和更加深刻的重新認識了殯葬文化,更體會到一個設計師IDEA的重要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中國文化底蘊深厚,善始善終的傳承文明一直延續;歷史的長度 /文化的高度 /景觀的寬度 /綠化的厚度 /服務的精度 亦是一名殯葬設計師未來努力去奮鬥的方向!
張蔚:
設計其實不像做藝術創作那麼浪漫的,有時候真的需要多去計算與了解,設計是有非常明確的目標與計劃的,也是非常講究效率的。因地制宜,從自然、地域出發,建築與景觀相結合形成多元化的文化生命地境,這是設計的意義所在。
趙盼:
通過領導對自身實踐項目的解讀和拜讀國內外優秀作品,讓我領悟到建築的設計,從尊重自然地形的多種利用方式到對屋面、風、光、院落、空間留白的多樣考慮,由傳統的功能容器到功能+情感的容器的推進,我體會到我作為一名助理建築師,應該像海綿一樣的學習吸取與壓縮,最後保留這些精華,用這些優秀的實踐和理論指引我去拓展。從難到易再到難,這就是應該保留的最寶貴的內涵。
結尾
設計是人與空間的對話,是人與自然的對話,當然最重要的,還是人與人的對話,在而殯葬設計,更多了一層,那就是與生死的對話。生死是人類永恆的主題,這份責任對於每一位殯葬設計師而言,都是一種神聖的使命。不論是放眼全局的總體規劃,還是深入心靈的墓型設計,都需要我們注入靈魂的力量。只有這樣,才能讓安息之地復而成為重生的場所,才能讓這裡成為歷史凝固的縮影,才能讓生命永恆,也讓設計永恆——這或許才是殯葬設計最動人之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