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大學學者揭示心跳「中樞」的調控網絡和標誌物

2021-01-19 新民晚報

人類心臟以每分鐘60-100次的頻率跳動,從而輸送血液到全身臟器,維持生命的正常機能。心臟跳動的控制「中樞」或者說最高司令部為竇房結。早在一個多世紀以前人類就發現了竇房結,但是迄今為止學術界對它的認識還相當貧乏。竇房結位於心房之中,竇房結不但體積小,其實質細胞也很少,而且細胞的分離和功能分析也比較有難度,這些阻礙了國際上對竇房結的研究的進程。

最近,同濟大學學者藉助起搏細胞分離技術、單細胞轉錄組測序和分析技術、細胞影像學技術、基因修飾技術、細胞誘導分化技術和系列電生理學技術,從單細胞解析度水平解析出了竇房結起搏細胞的核心基因調控網絡,同時發現了竇房結起搏細胞的潛在重要前景的生物標誌物。

多個問題困擾著竇房結生物學和醫學研究領域,例如:竇房結起搏細胞有一個什麼樣的分子細胞體系?竇房結起搏細胞究竟有沒有一個優勢興奮的「主導集群」?控制竇房結起搏細胞功能的核心基因調控網絡是什麼?竇房結起搏細胞特異的生物標誌物是什麼?

同濟大學學者揭示了從鼠到兔到猴三個物種的竇房結起搏細胞的集群類型和分子體系。他們通過信息學技術和功能驗證,初步證明了不同物種的竇房結起搏細胞均包含一個控制心臟跳動的「主導集群」;而且發現這些集群的細胞分散於竇房結的不同區域,這種分布特徵可能有利於心跳的穩態維持;鑑定出了控制心臟跳動的核心基因調控網絡,該網絡中的個別分子被他們的實驗證實可以顯著地調控心跳的頻率;顯示一些轉錄因子也在該網絡之中。他們還發現了竇房結起搏細胞的生物標誌物,提示Vsnl1可能是一個可用於鑑定起搏細胞和探索心律失常的生物標誌物。上述發現為竇房結研究提供了基礎數據,有助於竇房結生物學、病理學和治療學的深度探索。

上述研究工作近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通訊作者分別是同濟大學醫學院和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陳義漢院士、同濟大學醫學院薛志剛教授;第一作者為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梁丹丹研究員等。

新民晚報記者 張炯強

相關焦點

  • 同濟學者揭示心跳「中樞」的調控網絡和標誌物
    心臟跳動的控制「中樞」或者說最高司令部為竇房結。早在一個多世紀以前人類就發現了竇房結,但是迄今為止學術界對它的認識還相當貧乏。竇房結位於心房之中,竇房結不但體積小,其實質細胞也很少,而且細胞的分離和功能分析也比較有難度,這些阻礙了國際上對竇房結的研究的進程。
  • 同濟大學醫學院癌症中心王平課題組揭示腫瘤幹細胞調控新機制
    同濟大學醫學院癌症中心王平課題組揭示腫瘤幹細胞調控新機制 來源:醫學院   時間:2019-01-02  瀏覽:
  • 腦科學日報:首張人類小腦圖譜;揭示「嘴饞」的中樞調控機制
    2,PNAS | 劉聰/李豔梅合作揭示翻譯後修飾調控帕金森病致病蛋白α-syn的液-固相轉化與聚集的分子機制 來源:BioArt 3,Nat Metab | 童青春和束剛/江青豔合作揭示「嘴饞」的中樞調控機制 來源:BioArt 下丘腦弓狀核作為食慾調控中樞,主要由GABA能神經元構成。
  • 研究揭示中樞去甲腎上腺素能神經元發育調控新機制
    在中樞神經系統(腦)中,也存在一群特異性以去甲腎上腺素為神經遞質的神經元;這些神經元主要分布於腦幹的藍斑核(Locus Coeruleus)中,它們的軸突投射至整個腦中,調控各個腦區神經元的活性。眾多證據表明,中樞去甲腎上腺素系統和精神類疾病(如認知障礙、焦慮和抑鬱)以及神經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症和阿茲海默症)緊密相關。
  • 重大進展 | 同濟大學左為團隊研究揭示新冠重症患者肺部幹細胞可參與肺損傷修復
    2020年10月23日,同濟大學醫學院左為教授團隊在Cell Proliferation同時目前也有文獻報導肺臟中的TM4SF1陽性的細胞,可以再生受損的支氣管和肺泡組織。因此,左為教授認為,在新冠肺炎患者肺部發生的肺部上皮組織再生過程中,研究肺幹細胞在其中所發揮的再生修復的作用,如肺泡細胞的再生和上皮屏障的重新構建等。或許能揭示新冠肺炎病人肺部組織再生的機理。
  • 首次揭示RNA的m6A修飾調控染色質狀態和轉錄活性的重要機制—新聞...
    《科學》發表同濟大學高亞威教授團隊聯合研究成果
  • 西北大學校研究團隊揭示丁香假單胞菌轉錄調控網絡
    10月2日,《自然·通訊》雜誌在線發表了嚴健、鄧新教授帶領的西北大學與香港城市大學聯合研究團隊的重要研究成果——A compendium of DNA-binding specificities of transcription factors in Pseudomonas syringae,通過HT-SELEX技術解析丁香假單胞菌基因組內上百個轉錄因子的DNA序列結合特異性,並進一步構建該植物病原體全基因組轉錄調控網絡
  • 同濟大學醫學院癌症中心王平組揭示mTORC1感知微環境中的生長因子...
    同濟大學醫學院癌症中心王平組揭示mTORC1感知微環境中的生長因子信號 來源:醫學院   時間:2018-12-07  瀏覽:
  • 同濟大學張弛教授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8月27日,歐洲科學院(又稱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正式發布2020年度化學學部院士增選結果,同濟大學化學學院張弛教授當選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圖說:張弛教授張弛院士現任同濟大學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
  • ...在國際上首次揭示耳穴刺激調控偏頭痛「丘腦-皮層環路」的中樞...
    該研究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耳穴刺激調控無先兆性偏頭痛關鍵環路--"丘腦-皮層環路"的中樞機制,這也是劉波主任研究團隊在中西醫結合研究道路上的又一重要探索。偏頭痛在中醫屬「頭痛」範疇,本病發病在腦,但與心肝腎密切相關,因此,中醫很早就採用耳穴電刺激(主要為心肝腎穴)來治療偏頭痛,其療效確切,安全、經濟且便於操作及推廣,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但其機制未明。
  • 同濟大學高紹榮/江賜忠合作揭示胚胎發育過程的重編程模式
    在哺乳動物中,染色質三維結構對基因的調控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高通量染色體構象捕獲技術(Hi-C)和高通量測序技術的快速發展,近年來,科學家們已經揭示了多種重要生物學事件發生過程中的染色體三維結構信息。2017年頡偉和劉江團隊背靠背報導了從小鼠受精後到著床前發育各個階段的胚胎染色質高級結構經歷了劇烈的重編程結構重組【1,2】。
  • 科學家揭示控制脊椎動物視網膜再生的基因調控網絡
    科學家揭示控制脊椎動物視網膜再生的基因調控網絡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3 22:54:08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Seth Blackshaw、Jiang Qian和聖母大學David R.
  • 中國學者揭示咖啡因減肥作用新機制
    新華社倫敦6月27日電(記者張家偉)中國研究人員27日在英國《自然·通訊》發表報告說,他們通過小鼠實驗發現了咖啡因調控系統性能量代謝的作用機制,相關的調控能夠讓小鼠體重下降,這一成果有助科研人員找到預防或治療肥胖的新方法。  咖啡因是咖啡、茶和多種碳酸飲料裡面的一種重要成分。
  • 中美學者證實,腸道菌群通過circRNA/miRNA網絡,調控腫瘤轉移
    近日,同濟大學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張子強聯合密西西比大學醫學中心,在Gut Micriobes雜誌發表了題為:Gut microbiota regulate tumor metastasis via circRNA/miRNA networks
  • 腫瘤蛋白標誌物論壇搶先看 | CCTB 2020中國腫瘤標誌物學術大會
    臨床基礎研究領域來自中山大學附屬口腔醫院的王智教授、深圳北京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醫學中心腫瘤研究所的崔永萍教授、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的趙曉航研究員和香港城市大學生物醫學系的王鑫教授將從臨床數據入手,運用多組學結合臨床表型識別新型腫瘤蛋白標誌物
  • 同濟大學高紹榮、江賜忠教授團隊揭示原始生殖細胞的染色質狀態
    同濟大學高紹榮、江賜忠教授團隊揭示原始生殖細胞的染色質狀態 來源: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   時間:2018-10-13  瀏覽:
  • 同濟大學化學學院張弛教授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
    【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全國產經信息不錯過】8月27日,歐洲科學院(又稱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發布2020年度化學學部院士增選結果,同濟大學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張弛教授當選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
  • Nat Comm|鄧新/嚴健合作揭示丁香假單胞菌轉錄調控網絡
    轉錄因子作為調控基因表達的關鍵元件,在轉錄調控介導的生物學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先前國內外研究人員已經發現一些控制丁香假單胞菌致病性的轉錄因子,但缺乏一個全基因組水平的轉錄調控網絡,這對全面防治該類病害的大規模暴發產生了很大障礙。
  • 數學院等通過調控網絡數學建模揭示幹細胞分化關鍵轉錄因子
    這一成果提出了利用匹配的基因表達和染色質可及性數據刻畫轉錄因子和調控元件結合調控下遊基因表達的數學模型,構建了描繪細胞狀態轉化的染色質調控網絡,通過網絡分析鑑定出TFAP2C和p63分別為表面外胚層起始和角質形成細胞成熟的關鍵因子,並揭示了譜系定型過程中TFAP2C-p63對表觀遺傳轉換的反饋調節機制。
  • 同濟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究生國際學術論壇圓滿落幕
    日前,2019年度同濟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究生國際學術論壇在新加坡舉行。來自新加坡國立大學電氣與計算機工程系的Chen Zhining(陳志寧)教授致歡迎辭,對同濟大學師生表示熱烈歡迎,並簡要介紹了本次學術論壇的基本情況。本次學術論壇特別邀請了新加坡RFID和超材料領域的多位專家做了學術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