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平臺可從突觸水平「看清」大腦—新聞—科學網

2021-01-09 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彭科峰)在多個層次上解析腦網絡系統的聯結方式與規則,繪製大腦線路圖,並對其進行研究和模擬,是近年來神經科學和計算科學一個重要的交叉融合點。日前,記者從中科院自動化所獲悉,科研人員已經建立國內最高通量的納米級突觸水平神經大數據重建與分析平臺。

神經元是大腦的最基本單元,而突觸是神經元之間在功能上發生聯繫的部位,也是信息傳遞的關鍵部位,突觸水平的腦微觀重建是了解大腦信息傳遞機理的重要技術手段。中科院自動化所顯微分析技術平臺的科研人員們就在從事「看清」突觸水平大腦聯結的研究。

團隊負責人韓華研究員介紹,他們建立的神經大數據重建與分析平臺,在「納米尺度、突觸水平」上重建微觀大腦神經元連接,填補了中國腦科學和類腦研究在神經微環路結構解析能力方面的空缺。

通過與神經科學家的合作,各類模式動物大腦神經組織被切成幾十納米厚度的超薄切片序列,在高度集成化的電子顯微鏡集群中成像,再通過智能化識別的軟體平臺,對神經大數據進行標註和分析以及三維重建,呈現出腦神經細胞彼此連接而形成的微觀「大腦線路圖」。

該平臺擁有場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光學顯微系統、原子力顯微鏡等30餘套設備,每天成像數據產生能力達TB量級,最快兩周就可獲得百微米尺寸(譬如果蠅腦蘑菇體)神經組織的成像數據。

《中國科學報》 (2016-04-14 第1版 要聞)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新平臺可從突觸水平「看清」大腦
    在多個層次上解析腦網絡系統的聯結方式與規則,繪製大腦線路圖,並對其進行研究和模擬,是近年來神經科學和計算科學一個重要的交叉融合點。日前,記者從中科院自動化所獲悉,科研人員已經建立國內最高通量的納米級突觸水平神經大數據重建與分析平臺。
  • 科學家首次解析腦神經突觸高精度三維結構—新聞—科學網
    探索人類大腦的工作機制,是人類科學研究最偉大的挑戰之一。大腦的內部究竟是何模樣?千億個腦神經元是如何工作的?深圳先進院腦認知與腦疾病認知研究所(以下簡稱腦所)和深港腦科學創新研究院新成立的腦信息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正是一支孜孜探索這些問題答案的腦科學交叉研究團隊。
  • 科學家揭示DHA促進大腦神經發育和功能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結合在體基因操縱(轉基因小鼠、病毒注射和胚胎電轉等)、藥理學、螢光染料微注射、RNA測序、腦片電生理及行為學等實驗,發現了大腦內游離DHA通過RXRA依賴的信號通路調節樹突棘及功能性突觸的發育,解析了DHA促進大腦發育和功能的新機制,給相關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 神經環路的形成高度依賴於功能性突觸的形成,且該過程受細胞內外信號的協同調控。
  • 科學網—拿什麼拯救我的大腦突觸
    她有一個整潔、嶄新的實驗室,並帶領著一群熱愛科研的博士後研究員。她的履歷幾乎毫無瑕疵,她的名字屢次出現在頂級雜誌的論文作者中。 但與許多年輕科研人員一樣,Stevens擔心自己站在研究失敗的刀鋒上。與選擇小規模、易管理的項目不同,她將注意力投放在了那些與大腦和免疫系統有關的雄心勃勃的假設上。這些假設有助於揭示正常大腦發育和疾病產生。
  • 首次在突觸水平觀察大腦一生的變化
    來自英國愛丁堡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轉基因小鼠通過組織切片螢光顯像和基因測序技術在單突觸層面全景展現了小鼠一生中整個大腦突觸結構和功能的變化。  突觸是構成神經環路活動的基本單元,是神經元之間進行功能連接的關鍵部位。突觸的功能直接影響到大腦的認知和產生的行為。與兒童行為發育異常、成人精神障礙、神經退行性病變等多種腦部疾病密切相關。
  • 螞蟻大腦也分區—新聞—科學網
    DAVID FERNANDES 人腦存儲記憶時有不同的區域分工,比如左側大腦存儲言語信息,而右側大腦專攻視覺信息,這被稱為大腦發育過程中的偏側化。本周,英國蘇賽克斯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即便是小小的螞蟻,其大腦也出現了偏側化。
  • 耳蝸神經迴路超微結構獲解析—新聞—科學網
    在耳蝸中,毛細胞(inner hair cell)可通過頂部的纖毛響應由聲音造成的振動,並通過細胞底部的帶狀突觸(ribbon)將機械振動轉換成電信號傳遞給聽神經(afferent fiber),從而使聲音信息經聽覺通路上行至大腦進行處理。 「毛細胞在耳蝸中的具體位置對應了其所能感知聲音的頻率,但耳蝸毛細胞對聲響的神經編碼機制仍有待完善。」
  • 自閉症或與大腦突觸過多有關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一項新研究發現,與正常人相比,自閉症兒童及青少年的大腦內存在過多「突觸」,一旦用藥物消除這些多餘突觸,實驗動物自閉症行為便可有所改善。這一發現有助於探索治療自閉症的新策略。  大腦中一個神經元與另一個神經元相接觸的部位叫做突觸。這項研究第一作者、哥倫比亞大學助理教授湯國梅對新華社記者說,人的大腦包含一個龐大的興奮性神經元網絡。
  • 科學家發現乙醯膽鹼調控大腦學習記憶新機制 —新聞—科學網
    學習記憶是大腦最迷人的智能活動之一,在清醒時,大腦進行學習記憶活動,在休息時(主要是在夜晚的睡眠階段),大腦對所學的內容加以記憶的鞏固。根據睡眠時腦電的活動狀況,可將睡眠分為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也稱快速眼動睡眠)兩個階段。有趣的是,快波睡眠時的腦電活動和清醒時的非常相似,在大腦的海馬腦區均以4~12赫茲的theta節律為主,此時如被喚醒,人們往往會報告正在做夢。
  • 大腦突觸的損失和痴呆症的發展
    現在全球有近五千萬的AD 病人,每年有近一千萬個新病例。中國大約有一千萬的AD病例。AD在中國西部最為普遍,其次是北部,中部和南部。 AD是一種會逐漸惡化的神經系統衰退性疾病。其臨床特徵包括記憶障礙、失語、失用、失認、視空間技能下降、執行功能障礙、性格和行為改變甚至全面性痴呆。
  • 老母親「露西」的大腦更像誰—新聞—科學網
    這種古老人屬的大腦比分布在東非各地的黑猩猩大腦更大。 最近,一項對遠古幼童的新研究發現,雖然南方古猿阿法種有著類似猿類的大腦結構,但大腦要花更長的時間才能發育到成年的大小,這表明它們的嬰兒可能更依賴於看護者的照料,這是一種類似人類的特徵。 科學家通過測量和分析人類遠古祖先的頭骨化石,以估計其大腦的體積和生長。
  • 科學家建立血管化類腦器官培養新體系—新聞—科學網
    血管化類腦器官移植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曉群課題組長期致力於腦的發育與功能的研究,近年來,該課題組對於人大腦皮層胚胎發育期間細胞類型與細胞特徵進行了系統分析
  • 曾慶存:這是世界最高水平—新聞—科學網
    全球首臺靜止衛星大氣高光譜探測儀資料實現業務同化
  • 新研究助力神經系統疾病治療—新聞—科學網
  • 神經突觸的複雜化驅動大腦進化
    英國科學家日前公布的研究結果表明,物種的聰明程度並非僅由腦容量大小決定,大腦神經突觸分子結構的不斷複雜化,可能是導致人等物種進化出聰明大腦的主要驅動力。
  • NIST超導突觸可能是「人造大腦」的缺失部分
    NIST的人工神經突觸——一種直徑為10微米的圓柱形金屬圓柱體——就像真實的東西一樣,因為它可以處理輸入的電峰值,從而定製輸出信號。這種處理是基於一個靈活的內部設計,可以通過經驗或環境來調整。電池或處理器之間的放電越多,連接就越強。真實的和人工的突觸都可以保持舊的電路並創造新。
  • 維持大腦可塑性的突觸清潔工「另有其人」
    小鼠大腦海馬體中突觸吞噬的三維圖像。綠色為前突觸,白色為星形膠質細胞,藍色為小膠質細胞。被膠質細胞吞噬的前突觸為紅色。發育中的大腦在學習和記憶的過程中會不斷地產生新的神經元連接——突觸。成人的大腦也會經歷類似的修剪,但目前科學家們還不清楚成人大腦中突觸清除的方式和原因。近日,來自韓國科學技術院的一組研究人員在《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發現了成人大腦可塑性和神經紊亂的潛在機制——星形膠質細胞。它會及時清除不必要的連接,保障大腦的可塑性。
  • 研究發現大腦可塑性機制—新聞—科學網
    ,恢復了大腦自我連接的能力。 前不久,美國塔夫斯大學醫學院與耶魯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共同發現,一種新的分子機制對於大腦功能的成熟具有至關重要作用,同時,它還可用於恢復老年人大腦的可塑性。與之前研究不同的是,這是科學家首次以一種特定分子作為目標,該分子作用於單一類型的神經元連接,從而調節大腦功能,恢復了大腦自我連接的能力。
  • 浙大科學家發現大腦神經突觸刪除機制
    4月13日電(周煒 朱涵)浙江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汪浩研究員和段樹民院士合作研究發現,三磷酸腺苷(ATP)可以識別大腦中不需要的神經突觸,在大腦中按下「刪除鍵」。一個健康的成年人的大腦中約有860億個神經元,神經元之間接觸的結構稱為神經突觸。每個神經元會和別的神經元形成大約1000個突觸。剛出生的嬰孩大腦中的突觸數量會隨著發育不斷增多,6歲時突觸數量到達頂峰。此後,大腦又會通過突觸刪除,讓這個數量降低並維持在一個比較穩定的水平。「大腦像個複雜而精緻的花園,花園裡的園藝草木需要被修剪,大腦裡冗餘的突觸也需要被刪除。」
  • 新技術幫助研究人員量化有機體差異—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Chung Lab/MIT Picower Institute 利用人類幹細胞培養的大腦類器官或「迷你大腦」,為科學家提供了了解人類神經發育和疾病的可操作實驗模型。但沒有兩個類器官是相似的,也沒有一個像真正的大腦。這個問題阻礙了科學的發展,使得有科學意義的定量比較難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