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突觸的損失和痴呆症的發展

2020-11-30 科學網

論文標題:Moderate decline in select synaptic markers in the prefrontal cortex (BA9) of patien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at various cognitive stages

期刊:Scientific Reports

作者:Stéphanie Daumas & Salah El Mestikawy

發表時間:2018/01/17

數字識別碼:10.1038/s41598-018-19154-y

原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18-19154-y?utm_source=Other_website&utm_medium=Website_links&utm_content=RenLi-Nature-Scientific_Reports-Neurology-China&utm_campaign=SCIREP_USG_JRCN_RL_sciencenet_cortex_4th_Aug

隨著世界人口衰老化,阿爾茨海默病 (AD)的案例日漸增多。現在全球有近五千萬的AD 病人,每年有近一千萬個新病例。中國大約有一千萬的AD病例。AD在中國西部最為普遍,其次是北部,中部和南部。

AD是一種會逐漸惡化的神經系統衰退性疾病。其臨床特徵包括記憶障礙、失語、失用、失認、視空間技能下降、執行功能障礙、性格和行為改變甚至全面性痴呆。AD公認的生物標記包括β澱粉樣蛋白在神經細胞之間不正常地聚合成的色斑,tau 蛋白在神經細胞內不正常的聚合導致的神經原纖維的混亂狀態和神經突觸的喪失。其他導致AD的因素包括:向大腦輸血的失常和神經細胞外的排洩物引發的炎症。雖然研究界已經發現諸多與AD有關的標記和因素,但是其病因迄今未明。

有元分析顯示神經突觸的損失和思維功能障礙有緊密的關係。在分子層面上,穀氨酸能通路的標記和腦力衰退有關,而伽馬安基丁酸能(GABA能)和膽鹼能通路在AD病人裡都有受損。但在人腦裡,突觸標記的密度和突觸的損失之間的關係有待研究。把眾多的不確定放在一邊,現在領域內被接受的設想是,恢復突觸功能能夠治療AD,而且突觸裡活躍的蛋白質可以被用作痴呆症發展的標記。

最近在《科學報告》發表的名為Moderate decline in select synaptic markers in the prefrontal cortex (BA9) of patien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at various cognitive stages 的文章裡,法國索邦大學神經科學系的Salah El Mestikawy 博士的團隊研究了突觸裡的蛋白標記和痴呆症的發展之間的關係。

作者們指出,以前的元分析裡的研究的樣本量較小,平均只有十個對比和十個病人,會影響結論。所以這裡他們大幅度地增加了樣本量。他們研究了在新皮質裡的突觸,因為新皮層是負責高等功能,即會AD裡衰退的功能,比如知覺、運動指令的產生、空間推理、語言。他們測量了新皮層裡神經傳遞相關的標記的含量,比如穀氨酸能通路的VGLUT1, VGLUT2, PSD95, 和EAAT2, GABA能通路上的 VIAAT 和 somatostatin,以及和膽鹼能通路上的choline acetyl transferase和 ChAT。

普遍領域內的理論預測這些標記會在晚期痴呆病人裡有明顯的下降。然而作者們發現,除了VGLUT1,其他標記的下降程度不大。採用線性組合分析和主成分分析,他們發現這七個標記不能成為臨床痴呆評定量表的標記。作者們的發現和領域內被接受的理論有所出入。他們的結論是,突觸在新皮層的損失和痴呆的發展之間關係可能比想像中更加微妙, 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摘要:Synaptic loss, plaques and neurofibrillary tangles are viewed as hallmarks of Alzheimer’s disease (AD).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synaptic markers in neocortical Brodmann area 9 (BA9) samples from 171 subjects with and without AD at different levels of cognitive impairment.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vesicular glutamate transporters (VGLUT1&2), glutamate uptake site (EAAT2), post-synaptic density protein of 95 kD (PSD95), vesicular GABA/glycine transporter (VIAAT), somatostatin (som), synaptophysin and choline acetyl transferase (ChAT) were evaluated. VGLUT2 and EAAT2 were unaffected by dementia. The VGLUT1, PSD95, VIAAT, som, ChAT and synaptophysin expression level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s dementia progressed. The maximal decrease varied between 12% (synaptophysin) and 42% (som). VGLUT1 was more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dementia than all of the other markers (polyserial correlation = −0.41).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using these markers was unable to differentiate the CDR groups from one another. Therefore, the status of the major synaptic markers in BA9 does not seem to be linked to the cognitive status of AD patient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the loss of synaptic markers in BA9 is a late event that is only weakly related to AD dementia.

閱讀論文全文請訪問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18-29488-2?utm_source=Other_website&utm_medium=Website_links&utm_content=RenLi-Nature-Scientific_Reports-Epidemiology-China&utm_campaign=SCIREP_USG_JRCN_RL_sciencenet_children_4th_Aug

期刊介紹:Scientific Reports is an online, open access journal from the publishers of Nature. We publish scientifically valid primary research from all areas of the natural and clinical sciences.

The 2016 journal metrics for Scientific Reports are as follows:

•2-year impact factor: 4.259

•5-year impact factor: 4.847

•Immediacy index: 0.647

來源:科學網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看電視能治療痴呆症?閃爍燈光與聲音節奏讓大腦活躍
    來源:新浪科技弗拉門戈舞者拍打響板時發出的咔噠聲可以產生一種使大腦活躍的節奏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5月2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阿爾茨海默症是一種神經退行性疾病,也是世界上最常見的痴呆症。根據最新的研究,未來我們或許可以通過看電視的方式對該疾病進行治療。
  • 【Science】校正阿爾茨海默氏病小鼠模型中腦蛋白合成,突觸可塑性和記憶力中eIF2依賴性的缺陷
    ,並且代表性的蒙太奇照片,其說明了APPswe /PS1ΔE9小鼠的背海馬中斑塊的存在(6E10免疫反應性;綠色通道)與阿爾茨海默氏病小鼠模型的認知損失有關。發現低劑量ISRIB的每日全身性給藥不會導致死亡率或明顯的副作用,可以挽救海馬體中的蛋白合成和突觸可塑性,並恢復了長期記憶力測試的性能,這兩種野生型小鼠均已翻譯。儘管對澱粉樣蛋白斑塊負荷沒有影響,但在藥理學上有抑制作用,並且在兩種阿爾茨海默氏病小鼠模型中都沒有。這些發現表明,恢復大腦中的蛋白質合成可能會延遲阿爾茨海默氏病患者的認知功能障礙。
  • 新研究顯示聽力損失會增加痴呆症發病風險
    聽力損失是痴呆症的危險因素之一,而這一風險離年輕人並不遙遠。 日常通勤、工作、跑步鍛鍊、旅行途中……整天耳機不離身,「年紀輕輕就耳背」不只是一句玩笑話。 根據世衛組織(WHO)今年初公布的數據,12-35歲的年輕人中,約50%正在面臨聽力損失的風險。 此前有研究顯示,對於中國人群而言,聽力損失是中青年時期的痴呆症防控重點。
  • 自閉症或與大腦突觸過多有關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一項新研究發現,與正常人相比,自閉症兒童及青少年的大腦內存在過多「突觸」,一旦用藥物消除這些多餘突觸,實驗動物自閉症行為便可有所改善。這一發現有助於探索治療自閉症的新策略。  大腦中一個神經元與另一個神經元相接觸的部位叫做突觸。這項研究第一作者、哥倫比亞大學助理教授湯國梅對新華社記者說,人的大腦包含一個龐大的興奮性神經元網絡。
  • 神經突觸的複雜化驅動大腦進化
    英國科學家日前公布的研究結果表明,物種的聰明程度並非僅由腦容量大小決定,大腦神經突觸分子結構的不斷複雜化,可能是導致人等物種進化出聰明大腦的主要驅動力。
  • 維持大腦可塑性的突觸清潔工「另有其人」
    小鼠大腦海馬體中突觸吞噬的三維圖像。綠色為前突觸,白色為星形膠質細胞,藍色為小膠質細胞。被膠質細胞吞噬的前突觸為紅色。發育中的大腦在學習和記憶的過程中會不斷地產生新的神經元連接——突觸。重要的連接會反覆出現,得到培養和強化,而那些不必要的連接則會被清除。成人的大腦也會經歷類似的修剪,但目前科學家們還不清楚成人大腦中突觸清除的方式和原因。近日,來自韓國科學技術院的一組研究人員在《自然》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發現了成人大腦可塑性和神經紊亂的潛在機制——星形膠質細胞。它會及時清除不必要的連接,保障大腦的可塑性。
  • 冷凍電鏡成功解析大腦神經突觸
    突觸是大腦行為、意識、學習與記憶等功能的基本結構與功能單元,也是多種腦疾病發生的起源。近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畢國強、劉北明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周正洪組成課題組,利用冷凍電鏡技術對完整突觸進行了系統性定量分析。
  • 科學網—拿什麼拯救我的大腦突觸
    她的父親是一位中學校長,而母親則是一名小學教師。「他們幾乎所有的朋友都是老師。」她說,「我想我的父母仍希望知道這裡發生了什麼。」 直到高三,Stevens才開始對科學感興趣。當時,她的大學預修生物課老師講述了自己在臨床微生物學實驗室工作的故事。儘管Stevens曾計劃當一名醫生,但她意識到自己更喜歡研究。「我並不真喜歡與患者互動,而是更喜歡找到他們的問題在哪裡。」
  • 研究發現自閉症人群的大腦在發育時不能修整神經突觸/PNAS:中國科學家發現一種特異神經遞質受體對大腦突觸修剪至關重要
    這兩篇科技文章在不同時間發表在不同國際期刊上,卻同時指向同個方向——大腦神經突觸,並與我們最新的基因-生物治療吻合。第一篇:《研究發現自閉症人群的大腦在發育時不能修整神經突觸》在嬰兒大腦發育時,神經突觸會出現爆發性增長,這些神經突觸的連接可以使神經發送和接收信號。
  • 浙大科學家發現大腦神經突觸刪除機制
    4月13日電(周煒 朱涵)浙江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汪浩研究員和段樹民院士合作研究發現,三磷酸腺苷(ATP)可以識別大腦中不需要的神經突觸,在大腦中按下「刪除鍵」。一個健康的成年人的大腦中約有860億個神經元,神經元之間接觸的結構稱為神經突觸。每個神經元會和別的神經元形成大約1000個突觸。剛出生的嬰孩大腦中的突觸數量會隨著發育不斷增多,6歲時突觸數量到達頂峰。此後,大腦又會通過突觸刪除,讓這個數量降低並維持在一個比較穩定的水平。「大腦像個複雜而精緻的花園,花園裡的園藝草木需要被修剪,大腦裡冗餘的突觸也需要被刪除。」
  • 首次在突觸水平觀察大腦一生的變化
    來自英國愛丁堡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轉基因小鼠通過組織切片螢光顯像和基因測序技術在單突觸層面全景展現了小鼠一生中整個大腦突觸結構和功能的變化。  突觸是構成神經環路活動的基本單元,是神經元之間進行功能連接的關鍵部位。突觸的功能直接影響到大腦的認知和產生的行為。與兒童行為發育異常、成人精神障礙、神經退行性病變等多種腦部疾病密切相關。
  • 《神經元》:大腦中特殊分子控制突觸可塑性
    《神經元》:大腦中特殊分子控制突觸可塑性
  • Science封面:打開小鼠大腦,看到了50億個「興奮性突觸」!
    不同人的大腦也不一樣,愛因斯坦的大腦重量為1230克,屠格涅夫的大腦重量為2012克,其大小和形態差之甚遠。 解剖活腦也是不可能的事情。於是科學家嘗試從小白鼠的大腦下手,分析了小鼠大腦中50億個「興奮性突觸」的分子與形態特徵。
  • 2、誰在修剪大腦「花園」?浙大科學家找到大腦神經突觸「刪除鍵」。
    一個健康的成年人大腦中約有860億個神經元。我們思考,我們回憶,我們感到喜悅或悲傷,都是神經元和神經元之間放電的結果。神經元之間接觸的結構稱為神經突觸。每個神經元會和別的神經元形成大約1000個突觸,大腦的複雜程度可想而知。
  • 大腦儲存記憶準確位置為突觸
    韓國國立首爾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近日宣布,他們成功通過螢光蛋白質標記儲存記憶的神經元突觸,在細胞水平上確認了大腦儲存記憶的具體位置為突觸(synapse)。實驗人員可以用肉眼看到螢光標記。有關成果發表在《科學》雜誌上。
  • 星形膠質細胞吃掉連接,保持成人大腦可塑性
    來源:韓國高等科學技術研究所(The 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AIST)在學習和記憶的過程中,處於發育期的大腦持續萌發出新的神經元連接(名為突觸)。重要的連接(重複多次引入的連接,如能夠避免危險的)會得到培養和增強,而看起來無關緊要的連接就會被修剪。
  • 突觸可塑性才是影響大腦學習和記憶的關鍵
    突觸可塑性才是影響大腦學習和記憶的關鍵  Frieza77 • 2018-07-27 15:42:24 來源:前瞻網
  • NIST超導突觸可能是「人造大腦」的缺失部分
    在《科學進展》中描述的NIST的開關,被稱為突觸,就像它的生物副本一樣,它為所謂的神經形態計算機提供了缺失的部分。作為一種新型的人工智慧,這樣的計算機可以促進自動駕駛汽車和癌症診斷等應用程式的感知和決策。突觸是兩個腦細胞之間的連接或開關。
  • 大腦如何隨著年齡變化而變化?有份突觸地圖,來收
    人類大腦中的百萬億個突觸連接著千億顆神經元,如銀河裡的群星與星光交錯編織。這個目前還只讓人類看到其冰山一角的龐大神經網絡,決定著我們的思維、記憶和行為,定義著我們的三觀,構建著我們的全部精神世界。突觸種類繁多,其狀態也會隨大腦年齡增長而改變。不過當前的我們還沒能力精準捕獲它們在消逝時光裡不斷閃動的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