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神經元連線

2020-12-05 雷鋒網
您的瀏覽器不支持 audio 元素。

本文來自Mitchell Wortsman, Alvaro Herrasti, Sarah Pratt, Ali Farhadi 和 Mohammad Rastegari的文章《Discovering Neural Wirings》在不改變原文意思的基礎上,雷鋒網AI科技評論的編譯如下: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導讀:在這篇文章中,討論了最近發表的關於發現神經元連線的論文中很有意思的研究(將在NeurIPS 2019上發表)。傳統意義上,人工神經網絡(ANN)的連接模式是人工定義的,或者說在很大程度上都限制了人工神經網絡的範圍。相反,我們放寬了層的典型概念範圍,以允許更大的可能連線空間。在訓練過程中,我們的人工神經網絡的連線不是固定的,也就是說當我們在學習網絡參數的同時,也學習了連接。

在我們的研究過程中,得出以下結論:在推理過程中訓練出一個小型的模型是有可能的,但是在訓練過程中仍然會被過度的參數化。將這種方法應用於稀疏神經網絡的發現,填補了神經結構搜索與稀疏神經網絡學習之間的空白。

移動下面的滑塊,查看在MNIST上對一個小型網絡進行不同時間段的訓練(即這裡的代碼)時,連線的變化情況。

為什麼要連線?

在現代人工神經網絡問世之前,研究人員會人工設計好的特徵(高維向量表示)。現在已經可以通過ANNs學習良好的特徵,但必須指定ANN的體系結構。 因此,神經元結構搜索(NAS)最近大量的工作都集中在學習ANN的結構上。但是,NAS仍然是在一組人工設計的構建塊中進行搜索的,因此ANN連接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會受到限制。相比之下,RandWire通過考慮隨機接線的ANNs探索出了一組不同的連接模式。儘管隨機連線的神經網絡對NAS而言是具有競爭優勢的,但它們的連接在訓練過程中是固定的。

我們提出了一種在訓練過程中聯合學習ANN的參數和接線的方法。我們證明了我們的發現神經元連線(DNW)的方法優於許多人工設計和隨機連線的神經網絡。

人工神經網絡的靈感來源於動物大腦的生物神經網絡。儘管這兩種系統之間存在的基本差異性很大,但生物學上的啟發可能還是有用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最近發表的一篇文章(題為《純粹學習的批判以及人工神經網絡能從動物大腦中學到什麼》(the critical of pure learning and what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 can learn from animal brains)認為,動物大腦的連通性能夠促進快速學習。因此,本文建議「將連線拓撲結構和網絡結構作為人工系統優化的目標」。「我們希望這項工作能為這個方向提供一些有益的步驟。

即使是重量不可知神經網絡的並行工作也強調了人工神經網絡連線的重要性。他們證明,給定的神經網絡連線可以有效地解決一些簡單的任務,而不需要做任何的訓練,解決方案已經被編碼在了連通性中。

靜態神經圖(SNG):前饋ANN的便捷抽象

現在,我們來描述前饋ANN的便捷抽象,也就是靜態神經圖(SNG)。我們的目標是學習SNG的最佳邊緣集。我們略讀下面的一些細節,你可以參考本文,儘管這種抽象應該會讓人有種熟悉的感覺。

SNG是一個有向非循環圖G,它由節點ν和邊ε組成。另外,每個節點υ都有輸出Zυ和輸入Iυ。輸入數據X通過一組指定的節點ν0導入網絡,而對於輸入節點υ∈ν或ν0是母本輸出的加權和。

每個節點的輸出通過參數化函數進行計算

邊緣權值WΥv和θυ是可學習的網絡參數。 然後通過一組指定的節點νE計算網絡的輸出。

 

發現神經元連線的算法

放到一起會怎麼樣呢?

規模連線

我們採用以下兩種策略來大規模發現連線:


為了進行均衡的比較,如果將MobileNet V1解釋為一連串的圖,我們認為其結構和邊數與MobileNet V1完全相同。通過學習連通性,我們可以在較低水平的計算環境下將ImageNet的精準度提高約10%。

稀疏網絡?彩票?

Overparameterization?

在過去的幾年中,稀疏的神經網絡領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在《彩票假說》中,弗蘭克(Frankle)和卡賓(Carbin)證明了密集的神經網絡包含了可以單獨有效訓練的子網絡。然而,他們發現這些所謂的中獎彩票形成的過程代價是及其高昂的,因為它首先需要一個密集訓練的網絡。在從零開始的稀疏網絡中,Dettmers和Zettlemoyer引入了稀疏學習,就是在保持稀疏權值的同時,只訓練一次神經網絡。

我們的工作是將神經結構搜索與稀疏神經網絡學習相結合。隨著NAS的限制越來越少,粒度越來越細,找到一個好的結構就如同找到一個完整圖的稀疏子網絡。

因此,我們可以將我們的算法用於發現神經元連線,並將其應用到訓練其他稀疏神經網絡的任務中。我們的方法不需要進行微調或重新訓練來發現稀疏的子網絡。這個觀點是由Dettmers和Zettelmoyer提出的,我們也想強調一下其中存在的一些區別。雖然我們很密集的向後臺傳送數據,但他們的研究工作可以加快訓練的速度。此外,他們的研究工作允許參數跨層重新分配,而我們認為每層都應該有固定的空間。最後 的結果還是他們的訓練效率更高,因為他們實際上將未使用的權值直接發送為零,而我們是繼續在向後臺傳遞的過程中更新它們。

我們將偏差和batchnorm保留在密集的位置上,並使用調整後的ResNet-50。 這反映了從零開始的稀疏網絡附錄C中的實驗設置。下圖說明了top-1的精度是如何隨稀疏度變化而變化的(卷積濾波器和線性權值的稀疏性,也就是0%的稀疏性對應於密集網絡)。該圖還顯示了另一種設置,其中第一個卷積層(參數<10k約佔整個網絡的0.04%)保持密集狀態。

為了生成上面的圖,我們僅考慮10%的倍數,其餘部分進行插值。 儘管我們在下面提供了ResNet-50的相關ImageNet Top-1精度指標,但很快就會在我們的Github上找到所有的模型和數字。

我們可以從這個結果中得出結論:即使生成的模型是稀疏的,也有可能在訓練期間實現過參數化的優勢。儘管我們在向前傳遞過程中僅使用一小部分權值,但是我們的網絡與大型網絡在初始化的時候的競爭力相差不多。

用我們的算法訓練稀疏神經網絡其實非常簡單。我們默認每個參數是一個邊,因此所有卷積都替換為以下的pytorch代碼:

  下圖說明了這段代碼的工作方式。

發現動態神經圖(DNG)的神經連線

在靜態和動態設置中,我們將用於發現神經元連線的算法應用於微小的(41k參數)分類器。

證明過程

在這裡,我們簡要地說明一下,當確實發生邊交換的時候,在某些假定情況下這是有益的。想像一個靜態神經圖,其中在小部分的梯度更新之後,邊(i,k)替換了邊(j,k)。 我們可以證明,當學習速率α足夠小且節點狀態固定時,針對當前的 mini-batch進行處理,損耗就會減少。 我們在此處省略了一些細節,你可以參考論文,例如,我們還必須假設損失是Lipschitz連續的。本文還包括一般情況下的說明。

 

引用:

雷鋒網註:原文連結:https://mitchellnw.github.io/blog/2019/dnw/?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Science :科學家揭秘大腦神經元迴路的連線規則
    ,而這些神經元又通過數百萬億個突觸進行連接,儘管揭開這些連接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著名雜誌Science上的研究論文中,來自貝勒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就成功完成了這項任務,研究人員在文章中成功解析了小鼠大腦皮層中神經元的連接方式,大腦皮層是大腦的外層結構,其被認為主要負責機體認知和感覺功能的發揮。
  • Cell Reports:發現老鼠編碼甜味的神經元
    2019年5月14日訊 /生物谷BIOON /——日本國家生理科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老鼠身上發現了負責向味覺丘腦和皮質傳遞甜味信號的神經元。雖然外周味覺系統已被廣泛研究,但研究人員對中樞神經系統味覺神經元在味覺中的作用卻知之甚少。在這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了腦幹中負責編碼甜味的神經元。
  • 中國科大發現腦內「戰鬥或逃跑」的神經元
    中國科大發現腦內「戰鬥或逃跑」的神經元 2020-02-26 15:17:00 (中國科大供圖 繪圖: 王晶、陳曉東、徐奇智)   中新網合肥2月26日電 (記者 吳蘭)記者26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研究人員經過八年研究發現腦內負責壓力應對行為的神經元,解密著名科學問題「戰鬥或逃跑」的選擇,為改善或治療負性壓力相關紊亂和疾病,提出新的思路和途徑。
  • Nature | 靈長類動物中間神經元的新發現
    RNA表達情況,發現物種內部和物種間中間神經元的顯著差異,並鑑定出一組在靈長類動物中富集,而在嚙齒類動物和鼬鼠中沒有分子同源對應物的紋狀體中間神經元類型。這一新發現對於理解物種之間的進化差異至關重要。,並且幾乎佔新皮層中間神經元的100%,這表明這些基因穩定地描繪了這些物種中的新皮層中間神經元類型的核心組成部分。
  • 研究發現神經元調控飢餓感機理
    此項研究的參與者,紐約市布朗克斯區的愛因斯坦醫學院的Rajat Singh說:「我們培育了一批大腦不能發出飢餓信號的老鼠,它們的神經元中缺少產生增加食慾的蛋白,研究發現這些老鼠在挨餓後吃得少了,更瘦也更健康了。這些神經元能感應身體中的營養狀況,告訴身體是吃東西還是不要吃東西。」
  • 發現調控腦皮層中間神經元環路發育的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 神經元如何排列組成大腦?科學家發現隱形指令
    斯坦福科學家通過顯微鏡觀察和數學建模,發現了神經元組合成大腦神經網絡所遵循的隱形指令,這項技術有助於生物工程師引導幹細胞培育身體器官。生命中處處有各自特定的形態:鳥的羽毛長短各異,玫瑰的花瓣裡短外長。科學家發現大腦的生長也一樣,也要遵循某種形態指令長成特定的形象。
  • 《神經元》:科學家發現記憶形成機理
  • 神經元是如何被發現的:「現代神經科學之父」卡哈爾的故事
    高爾基和卡哈爾均是非常傑出的神經學家和組織學家:高爾基發現神經元可以用硝酸銀染色,從而將神經可視化,使觀察神經組織變為可能;卡哈爾改良了高爾基發明的染色法, 進一步觀察到了神經元完整的突起, 並對神經系統的結構進行了一系列研究。 有趣的是,雖然他們的研究方法同源,但他們對神經系統的結構卻持有截然不同的觀點。
  • 中國科大發現腦內負責壓力應對行為的神經元
    採用基因操作小鼠結合行為學、藥物遺傳學和在體顯微成像等技術,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周江寧研究組歷經八年的研究發現:在各種行為挑戰情景下,內側前額葉的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CRF)神經元是決定選擇「戰鬥或逃跑」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 研究發現:成年人腦海馬區無新生神經元產生
    新華社上海3月12日電(記者吳振東)復旦大學日前透露,該校腦科學研究院、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神經內科雙聘教授楊振綱課題組參與的一項國際合作研究證實,成年人腦海馬區沒有新生神經元產生,相關論文近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
  • 人工神經網絡或升級 因為人類發現神經元更複雜
    人工神經網絡是人們模仿神經元設計出來的,其模仿單個神經元,將這些神經元串起來,從而可以處理較為複雜的數據。人工神經網絡如此設計,其實是將單個神經元視為一個簡單的開關,僅支持「是」與「否」的判斷。但研究發現,神經元要更加複雜。
  • 中科院發現穀氨酸能神經元對睡眠穩態調節的重要作用
    該項研究利用新型遺傳編碼的腺苷探針,發現基底前腦區的穀氨酸能神經元對於睡眠壓力的積累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進一步揭示了睡眠穩態調控的神經環路機制,為探索睡眠障礙的治療方法提供了重要參考。 睡眠是動物界普遍存在的現象,人類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時間用於睡眠。然而睡眠是如何被調節的目前尚不清楚。經典的睡眠調控模型認為,睡眠的調節分為兩個方面,晝夜節律和睡眠穩態。
  • 神經元再生?AD患者腦類新發現,長壽成為可能?
    多年來,神經元一直被認為是不可再生的,人類大腦中的神經元死一個就少了一個。然而,兩個月前,馬德裡自治大學的科學家在老年人的大腦中發現了新的神經元,動搖了神經細胞不可再生的理論。這可以說是一塊激起數千次波浪的石頭,在科學界引起了廣泛的討論。有人認為這項研究令人興奮,也有人認為它存在缺陷,不能證明神經再生的存在。
  • Nat Neurosci:科學家發現參與人類短期記憶形成的關鍵神經元
    2017年2月22日訊 /生物谷BIOON/ --神經科學家們最近發現了參與人類大腦創建和維持短期記憶的過程。該研究的結果表明當要求一個人記住一個物體或圖片,並在之後重新回憶起來需要一種特定類型的神經元在幾秒鐘時間內保持活躍。這些發現揭示了一些關於人類大腦如何儲存和維持短期記憶的重要新信息。短期記憶是在幾秒到幾分鐘內記住主意、想法、圖片和物體的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對於決策和心算來說非常重要。
  • 科學家在高齡 79 歲的老人身上發現新神經元生成
    神經科學領域的一大熱門話題,就是人類大腦是否可以在生命過程中持續產生新細胞,一直到 1960 年代,科學家都堅信人類大腦在出生後不久就停止製造新神經元;然而之後數十年隨著技術進展,科學家發現不少證據指向人類大腦的海馬回細胞仍隨年齡增長持續發展,引發無數神經科學家投入該研究領域。
  • JNS:意外發現一種中間神經元的「類星形膠質細胞作用」
    圖片來源:維吉尼亞理工大學神經元和膠質細胞是腦細胞中最為豐富的兩類細胞。膠質細胞,特別是星形膠質細胞,能夠釋放信號分子,從而支持健康突觸(神經元間的化學通訊結構)的生長和維持。但在該研究中,Fox的研究小組發現了一種中間神經元,這種神經元能解釋和傳遞來自其他神經元的信息,並且生成了絕大多數的能夠刺激突觸形成的腦源性膠原蛋白19。
  • 《科學》:終於找到讓人變困的神經元了!中國科學家發現,穀氨酸能...
    研究人員發現,基底前腦區的穀氨酸能神經元在激活的狀態下,會釋放睡眠誘導因子腺苷,隨著腺苷的積累,我們感受到的睡眠壓力就越大,直到被困意擊倒。▲ 研究系統基於這套設備,研究人員首先發現,與非快速眼動(NREM)睡眠期相比,小鼠在清醒的時候細胞外腺苷的水平明顯較高,這個結果也與之前採用微透析法測量腺苷濃度變化的研究結果相一致[2]。
  • 科學家發現「吃貨神經元」,中國將成為風力發電第一大國
    科學家發現「吃貨神經元」霍華德休斯頓醫學研究所(HHMI)Janelia Research Campus的科學家們通過小鼠實驗,在腦中發現一群特殊的神經元,會在我們吃到好料的時候鼓勵我們不要停,繼續吃。
  • 研究者發現可「完全」關閉疼痛的神經元
    神經元繪圖 圖片來源:Stock image美國杜克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老鼠大腦中的一個小區域可以深刻地控制動物的痛覺。有點出乎意料的是,這個大腦中樞能夠關閉疼痛,而不能開啟疼痛。這項工作是王帆實驗室早期研究的後續,它研究了全身麻醉時被激活而非被抑制的神經元。在2019年的一項研究中,作者發現全身麻醉通過激活大腦視上核促進慢波睡眠。但睡眠和疼痛是分開的,這是導致新發現的一個重要線索,該發現近日在線發表於《自然—神經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