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元再生?AD患者腦類新發現,長壽成為可能?

2021-01-11 尖峰科技

多年來,神經元一直被認為是不可再生的,人類大腦中的神經元死一個就少了一個。然而,兩個月前,馬德裡自治大學的科學家在老年人的大腦中發現了新的神經元,動搖了神經細胞不可再生的理論。

這可以說是一塊激起數千次波浪的石頭,在科學界引起了廣泛的討論。有人認為這項研究令人興奮,也有人認為它存在缺陷,不能證明神經再生的存在。細胞幹細胞最近的一項研究為神經元能夠再生的理論提供了另一個證據。

除了上次發現的DCX陽性分化神經細胞外,芝加哥伊利諾伊大學的Matthew Tobin和Orly Lazarov還發現,在79-99歲的人的大腦中,即使有認知障礙,也存在未分化、增殖的神經幹細胞、新增殖的神經細胞和等等。經歷不同發育階段的細胞。

神經發生水平與這些人的認知能力有關,新神經細胞越多,認知能力越強。

此外,研究表明,從供體死亡到大腦樣本檢測的時間對大腦中神經再生的某些標誌物的檢測有著重要影響,這可能是導致許多結果相互矛盾的原因。

細胞子雜誌:神經再生加上一個大錘子!科學家發現,近100歲的AD患者的大腦神經再生與認知能力呈正相關。

神經細胞,尤其是海馬體中的神經細胞能否再生一直是人們討論的熱點,今年3月,一項由中國和美國大自然聯合進行的研究得出結論:隨著大腦的發育,大腦中新神經元的數量急劇減少,成年人不會產生新的神經元。僅僅一個月後,另一項關於細胞幹細胞的研究表明,人類的神經發生可以持續一生。

但是學術上的爭論總是基於實驗證據。為此,託賓和拉扎羅夫等人在18具屍體捐獻者的大腦中,再次檢測是否有神經發生。除一項試驗外,所有試驗均在供體死亡後20小時內完成。

18名捐助者年齡在79至99歲之間,其中男性4名,女性14名,6名臨床診斷為阿爾茨海默病(AD),6名輕度認知障礙(MCI)。6名輕度認知障礙的供體中有4名出現了AD。

研究人員計算了這些捐獻者大腦海馬體中具有各種神經遺傳標記的細胞。

海馬亞顆粒層(SGL)中,Nestin和PCNA雙陽性細胞代表增殖或新增殖的神經前體細胞,平均每立方毫米11.2+6.7個細胞,每立方毫米3.5+2.4個細胞。研究人員估計在整個齒狀回中有1567+669個雙陽性nestin和pcna陽性神經元前體細胞。

具體來說,6名(33%)的供體大腦中同時存在nestin和pcna陽性細胞,包括3名AD患者。

顆粒層、亞顆粒層和齒狀回中巢蛋白和\/或PCNA陽性細胞的數量

Nestin和Sox2雙陽性細胞代表未分化的神經幹細胞,可在14名供體(包括8名AD患者)的大腦中檢測到,平均每立方毫米有45.7+10.3個細胞。nestin、sox2和ki67陽性細胞進一步代表了神經幹細胞的增殖,也可以在9個供體中檢測到,包括7個AD患者。

即使是近百歲的AD患者,也有神經幹細胞!

nestin(紅色)、sox2(綠色)和ki67(白色)陽性增殖神經幹細胞

這些神經元前體是否產生神經元?研究人員還檢測了供體海馬中的DCX陽性細胞,這些細胞代表分化中的未成熟神經細胞。

研究發現,所有捐獻者的大腦中都有未成熟的神經細胞!發現了9個案例(包括4例AD患者)海馬中也發現了DCX和PCNA雙陽性細胞,它們代表新形成的未成熟神經元,表達DCX的未成熟神經細胞(紅色)。

隨後,研究人員分析了不同神經發生階段不同細胞數量與AD的檢測時間、空間位置、認知能力、病理狀態等因素之間的關係。

結果表明,NESTIN陽性細胞數和PCNA陽性細胞數與供者死亡時間和檢測時間呈負相關。可能需要進一步的實驗來確定死後間隔對這些標記物檢測的影響。

在空間上,離海馬體後邊緣越遠,代表神經前體細胞的巢蛋白陽性細胞就越少。其中,nestin和sox2兩種代表神經幹細胞的雙陽性細胞主要分布在海馬體的背側。這可能與腹側和背側海馬的不同功能有關。研究表明,海馬體最著名的學習記憶功能是海馬體的背側,而海馬體的腹側主要負責情緒行為和應激反應。

在認知能力方面,研究人員發現,新產生的未成熟神經細胞的數量與這些供體的認知評分顯著相關。DCX和PCNA雙陽性細胞越多,認知能力越強。然而,這三個陽性細胞,尼斯丁、SOX2和KI67,代表了神經幹細胞的增殖,似乎與認知能力呈負相關,但它們並不滿足顯著的要求。

或許大家看到這裡還非常不明白,神經元和神經細胞到底有什麼用呢?這兩種東西可再生的話,隨著這個新發現,我們人類的壽命將會因此延長,科學家只要針對這個發現的原因和神經元為何能夠再生的原因進行研究,針對一些以前不可再生神經元的理論來進行研究的話,或許人類的長壽秘密就能夠破解了,不過人類想要真的長壽估計還要等上很久,現在人類的壽命基本上都能夠達到70歲甚至是90歲左右,這和人們生活水平提升有很大關係,但這種提升還是可以繼續的。

雖然能夠繼續提升,但未來終究會有到頂的哪一天,到時候我們人類的壽命就要靠著科技的力量來提升了,而這次的發現就是這個開頭,就目前來說已經有很多昂貴的提升壽命的方法,但這些方法實在是太昂貴了,就算是極度有錢的富翁都不一定能用得起,所以還是要找那種花費不是太大的方法來提升壽命的!不過說到這裡了,必然是對此有興趣的人,你怎麼看待這件事呢?

相關焦點

  • 青光眼新希望!基因療法:有效再生神經元 | Nature子刊
    青光眼是全球導致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患者的視神經會逐漸受損,這通常與眼睛內部壓力升高有關。而成人中樞神經系統(CNS)中的軸突通常在受傷和患病後不會再生,這意味著損傷通常是不可逆的。如果不及早診斷,青光眼會導致視力下降甚至失明。
  • 神經元原位再生有望治療帕金森症—新聞—科學網
    這一科學突破,不但使他踏入了全新的「神經科學」領域,同時也將成為帕金森等神經退行性疾病患者的「福音」。 直覺告訴付向東,這可能是一個重要的科學發現。隨後,他們立即又嘗試了不同種類的細胞,結果發現,僅僅抑制PTB蛋白,能將各種已分化的細胞(包括成纖維細胞)轉分化為神經元樣細胞,甚至功能性神經元。 「事實上,以如此簡單的方式,高效地產生神經元,讓我們大吃一驚。」付向東和薛願超很是驚喜。
  • 斑馬魚大腦再生之謎破解!都是新形成神經元的功勞
    人類則不同,我們只在胎兒階段才有這種再生能力。然而,斑馬魚在進化上與人類有親緣關係,因此擁有與人類相同的腦細胞類型。那麼,斑馬魚的再生潛力在人類身上也能被激活嗎?中風、顱腦損傷、阿爾茨海默氏症以及帕金森氏症等目前的不治之症能通過再生治癒嗎?
  • 研究發現:人類記憶細胞13歲後停止再生
    報導稱,研究腦組織樣本的科學家沒有發現人類在13歲後齒狀回中有新神經細胞生長的證據。齒狀回是海馬區的一個部分。海馬區對於記憶的形成至關重要。該結論同先前的發現相左。以往研究顯示,人類大腦海馬區的神經元在整個成年時期都會不斷自我補充,就像很多其他哺乳動物一樣。
  • 蜥蜴能夠再生部分大腦 新發現或讓人類成為受益者
    那對於蜥蜴來說是非常酷的行為,但是這對於我們人類來說也可能意味著很酷的事情。這一發現或許代表著治療腦損傷和退化的研究迎來了一個新的領域。由於蜥蜴能夠再生它們身體的各個部分,因此研究人員猜測蜥蜴的大腦中也發生了某些有趣的事情。研究人員為美洲蜥蜴注射了一種化學標籤,這樣他們就能夠探測任何新生細胞內的DNA。這也能夠讓研究人員在蜥蜴的大腦出現新細胞時就發現它們。
  • 多巴胺神經元再生,為帕金森病治療帶來新希望
    多巴胺神經元再生,為帕金森病治療帶來新希望 2020-07-03 18: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科普:成年人的腦細胞可能不會再生
    新華社北京3月11日電  一個國際科研團隊發現,人類大腦海馬區的新生神經元數量在出生後急劇下降,到兒童期已經十分稀少,成年大腦完全沒有神經元再生的跡象。  許多哺乳動物的大腦到成年後還會產生新的神經元,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一些研究表明人類可能也是如此,但部分科學家對此存疑。
  • Science:研究揭示大腦與眼睛神經元再生機制
    (圖片來源:Www.pixabay.com)現在,來自聖母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和佛羅裡達大學的研究人員揭示了關鍵的基因網絡,這些網絡調節著確定神經元是否會在某些動物中再生。研究作者,巴黎聖母院生物科學系教授戴維·海德說:「這項研究表明視網膜神經元可以再生。我們現在認為,大腦中神經元的再生過程將是相似的。」。
  • 科學家發現促進神經軸突再生的新方法
    如果受損的神經元(Neuron)能夠令神經軸突再生,中樞神經系統的功能有望恢復。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生命科學部助理教授劉凱領導的研究團隊,最近發現一個促進受損神經元的神經軸突再生的嶄新方法,為包括脊髓損傷在內的中樞神經系統修復研究提出一個新方向。
  • 最新研究:成年人的腦細胞可能不會再生
    新華社北京3月11日電 一個國際科研團隊發現,人類大腦海馬區的新生神經元數量在出生後急劇下降,到兒童期已經十分稀少,成年大腦完全沒有神經元再生的跡象。  許多哺乳動物的大腦到成年後還會產生新的神經元,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一些研究表明人類可能也是如此,但部分科學家對此存疑。
  • 人成年後 大腦海馬體新神經元就"停產了"
    然而,最新發表在Nature上的一項成果可能要顛覆這種想法了。新研究發現,我們一旦成人後,該區域神經元似乎就停止產生了。這一研究中的癌症患者在活著的時候接受了bromodeoxyuridine注射。這種化學物質會標記新分裂的細胞。而研究證實,在這些已故患者的大腦組織中,bromodeoxyuridine出現在了少量的海馬體神經元中。之後,Karolinska 研究所Jonas Frisén實驗室在2013年發表了一項支持上述結論的新成果。
  • 震驚:人類記憶細胞13歲後停止再生
    外媒稱,新研究顯示,記憶細胞在13歲後停止再生。 據英國《每日郵報》網站3月7日報導,一項富有爭議的新研究顯示,人類早在13歲的時候,大腦「記憶中心」一個關鍵區域的新神經細胞就停止成長了。報導稱,研究腦組織樣本的科學家沒有發現人類在13歲後齒狀回中有新神經細胞生長的證據。
  • 科學家發現「吃貨神經元」,中國將成為風力發電第一大國
    而沿海工業城市人口密集,能源消耗也很容易,於是「離岸風能」在中國便成為了更符合市場需求的解決方案。令人意外的是,在全球與新冠病毒搏鬥的同時,今年上半年又新添了 2.5 吉瓦的離岸風電場。在歐洲、美國、英國和中國,還有 10 座新的風電場也投入運營。
  • 成年人的大腦不會再產生新的神經元?
    1928年,現代神經科學之父聖地牙哥·拉蒙-卡哈爾(Santiago Ramón y Cajal)宣稱,成年人的大腦永遠不會產生新的神經元。他寫道,「一旦發育結束,增長和再生的源泉……就不可挽回地枯竭了。在成年人的大腦中,神經通道是固定的、終止的和不可改變的。一切都必然凋零,或許沒有什麼可以再生。」90年過後,我們仍不清楚拉蒙-卡哈爾的說法究竟是對,還是錯。
  • 中國學者的新發現顛覆成年哺乳類中樞神經損傷不能再生的結論
    中國學者的新發現顛覆成年哺乳類中樞神經損傷不能再生的結論 操秀英/科技日報 2018-05-31 08:19
  • Nature | 靈長類動物中間神經元的新發現
    RNA表達情況,發現物種內部和物種間中間神經元的顯著差異,並鑑定出一組在靈長類動物中富集,而在嚙齒類動物和鼬鼠中沒有分子同源對應物的紋狀體中間神經元類型。這一新發現對於理解物種之間的進化差異至關重要。這可能反映出與區別初級和高級新皮層區域相關的複雜模式,而線性梯度並不能很好地捕獲這些模式,明確地解析大腦中這些複雜「地形」將需要對新皮質區域進行全面採樣。
  • 為什麼新冠病毒會「奪走」患者的嗅覺?原因在這裡……
    現在,研究人員已經對新冠肺炎患者的鼻子和鼻竇進行了CT掃描,發現鼻子的嗅覺部分,即嗅裂,被腫脹的軟組織和粘液堵住了,這就是所謂的「嗅裂綜合症」。其餘部分看起來正常,病人通過鼻子呼吸沒有問題。嗅覺神經元(粉紅色),突出的是嗅覺受體。圖片來源:Steve Gschmeissner/Getty Images起初,研究人員認為新冠病毒可能會感染並破壞嗅覺神經元。
  • 跳躍的基因可以幫助培養神經元
    KAUST的研究人員發現,這一發現可以為帕金森氏症和其他腦部疾病帶來更安全、更有效的再生療法。 人類、小鼠和其他哺乳動物的基因組含有數十萬個L1元素。大多數是不活躍的,但有些保留了複製自己的能力,跳入不同的DNA片段,對基因調控的影響可能是有害和有益的。有時,跳躍基因會引發疾病。然而,在早期大腦發育中,L1活性是神經元正常形成所必需的,儘管其原因尚不清楚。
  • Nat Commun:AD超早期治療新策略——YAP,YAP!
    對AD前期MCI(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階段的病理和分子機制尤其是神經元功能和細胞凋亡的時空改變的研究,或許可以為AD提供新的診斷方法和治療策略。來自日本的Hitoshi Okazawa教授團隊發現了AD早期存在神經元壞死現象,並通過細胞和動物模型發現這種神經元壞死與YAP(Yes-associated protein)缺乏相關。
  • 腦細胞不可再生?最新研究反轉,成年人腦中仍有大量新生神經細胞
    腦細胞再生爭議1928 年,現代神經科學之父 Santiago Ramón y Cajal 宣稱,成年人類大腦永遠不會產生新的神經元。也就是說,神經發生只會在胚胎和嬰兒的大腦中進行,人類成年期不會產生新的神經元。這一論斷,也成為接下來幾十年神經生物學界的主流思想。而到了上世紀 80 年代,這一傳統認知開始逐漸受到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