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立方毫米的大腦皮層中,解開人類思維的奧秘

2020-12-04 造就

帶三歲小孩去動物園,不用你說她就知道,那個脖子長長、嚼著樹葉的動物就是圖畫書上的長頸鹿。乍看起來這沒什麼了不起的,但實際可不簡單。書本上只有簡單的線條,勾勒出死板的輪廓,但有血有肉的動物卻充斥著顏色、質感、動作和光線,而且每個角度的樣子都不一樣。

這是人類的專長。只要少少的幾個例子,我們就能抓住重要特徵,從陌生事物中識別出它們。如果換成人工智慧程序,則要消化一整個長頸鹿資料庫,從各種不同背景和視角加以觀察,才能「認識」它們。

視覺識別是人類勝過計算機的諸多領域之一。我們還擅長從大量數據中找出相關信息,解答非結構化問題,善於無監督學習,就像嬰兒在玩積木時,順便就認識了重力的作用。「相對計算機來說,人類更像是個多面手。」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科學家、神經科學家李泰興(Tai Sing Lee,音)說,「我們的思維更靈活一些,可以預見、想像和創造未來。」

美國的情報部門資助了一個野心勃勃的新計劃,名為智能高級研究項目(IARPA),其目標就是要讓人工智慧更接近人類智力。該項目由三個團隊組成,研究人員包括神經科學家和計算機科學家,他們試圖探明大腦的視覺識別原理,然後用機器加以效仿。

「目前的機器學習做不到的,正是人類最擅長的。」該計劃負責人雅各布·沃格爾斯坦(Jacob Vogelstein)說,「我們想對人腦的算法和計算方式進行逆向工程,掀起一場機器學習技術革命。」

時間緊迫。目前,每個團隊負責給一小塊大腦皮層建模——其精細程度前所未見,然後基於研究結果來開發相應算法。到明年夏天,每種算法都要接受測試:拿到一個陌生物件,在無標記資料庫內,從數千張圖片中挑出同類物件。

「這個時間要求很緊張。」艾倫腦科學研究所所長兼首席科學家克裡斯託夫·科赫(Christof Koch)說,他正與其中一個團隊合作。

當前,科赫正和同事們一起,為一小塊大腦組織創建出完整的「布線圖」。這塊腦組織的體積是100萬立方微米,只相當於一粒芝麻的五百分之一。相比於迄今為止最大的完整布線圖,它又大了好幾個數量級。後者於去年6月發布,耗時六年完成。

IARPA項目又名「皮層網絡機器智能」,簡稱Microns,為期五年。最終,研究人員將繪製出一個1立方毫米的皮層圖譜。看著很小一塊,但內含10萬個左右的神經元、300到1500萬個神經元連接(即突觸),所有神經元若是一字排開,長度足足有4公裡。

以如此大的規模重構大腦,在歷史上尚屬首次。但小規模的嘗試表明,通過這些圖譜,我們能一窺大腦皮層的內部機制。在3月份發表於《自然》雜誌的一篇文章中,哈佛大學神經科學家艾倫·李(Wei-Chung Allen Lee)與合作者們繪製出了50個神經元及其1000多個連接對象的布線圖。他們將圖譜與每個神經元的功能匹配起來——比如,一些神經元專門響應縱向視覺輸入——然後推導出一個簡單的規則,這個規則限定了這部分神經元的解剖學連接方式。他們發現,功能類似的神經元更容易彼此連接,而且,同類神經元連接的緊密程度也要超過非同類神經元。目前,艾倫·李正與科赫的團隊進行合作。

IARPA資助各項研究,為的是給情報部門提供數據分析工具,所以,它的目標是取得技術上的突破,但首先還是要進一步理解大腦。貝勒醫學院神經科學家安德烈亞斯·託利亞斯(Andreas Tolias)打了個比方:目前我們對大腦皮層的認知,就好比一張模糊的照片。他希望,Microns項目能使這張照片變得更加清晰,在神經迴路中發現更加複雜的規則。不掌握其所有構成部分,他說,「我們可能就看不到它的結構之美。」託利亞斯目前擔任科赫團隊的負責人之一。

人腦的處理單元

人腦的表面覆蓋著百轉千回的褶皺,形成大腦皮層。它們相當於比薩餅大小,揉皺了塞入頭骨內。從很多層面上講,它都是大腦的微處理器。這層組織約有三毫米厚,由一系列重複模塊(微迴路)構成,類似於計算機晶片中的邏輯門陣列。每個模塊由大約10萬個神經元組成,形成錯綜複雜的網絡。有證據表明,在整個大腦皮層內,這些模塊的基本結構都大致相同。然而,不同區域的模塊服務於不同的目的,例如視覺、運動或聽覺等。

安德烈亞斯·託利亞斯(左)與他的學生R.J.科頓(R.J.Cotton)。

對於這些模塊的形態和運轉方式,科學家只有一個大概的了解。之前的大腦研究一般局限在更小的範圍內,比如幾十或數百個神經元。現在的技術已經能繪製出幾萬個神經元的形態、活動和連接,研究人員終於能以模塊為對象,分析內部神經元的互動方式,以及在某個系統中,這部分如何激活或抑制其他部分的活動。「這是我們頭一次能夠直接從模塊中提取信息,而不是單靠猜測。」沃格爾斯坦說,「不同的團隊總有不同的猜測。」

研究人員將聚焦於皮層的視覺處理區。視覺系統一直是神經科學家探究的對象,也是計算機科學家長期想要效仿的東西。「看東西好像很簡單——只要睜開眼睛就行了,但要教計算機學會『看』,那可就難了。」哈佛大學神經科學家大衛·科克斯(David Cox)說,他領導著三個IARPA團隊的其中一個。

針對視覺的工作原理,每個團隊的切入點都一樣,即合成分析法。根據這種幾十年前創立的理論,大腦會預測近期事件,然後再與親眼所見對應起來。這種方法的優勢在於效率——相對於每時每刻都將認知推翻重建,它所需的計算量要小得多。

大腦執行合成分析的途徑有很多,所以各個團隊探索的可能性不盡相同。科克斯的團隊將大腦視為一種物理引擎,它使用已有的物理模型,模擬出世界的樣貌。而由喬治·徹奇(George Church)和李泰興共同帶領的團隊則認為,大腦有一個現成的零件庫,它會學習零件的組裝原則,比如,葉子一般長在樹上。而託利亞斯的團隊正在探究一種數據驅動型的模式,按照這種模式,大腦針對其所處的世界,創建統計學預期。他的團隊將測試各種假設,以了解在同一個迴路中,各部分是如何交流的。

三個團隊都將觀測一小塊大腦中數萬個神經元的活動,然後用不同的方法,創建神經元布線圖。例如,科克斯的團隊會將腦組織切片,得到比頭髮絲更薄的層,然後用電子顯微鏡逐一分析,最後再用計算機,將每個橫截面依次拼接起來,創建出密集的三維圖譜,進而繪製出這些神經連接在皮層中的複雜路徑。

利用圖譜和活動模式,各團隊將梳理出一些控制迴路的基本規則。然後將規則編入計算機模擬,與真實大腦一較高下。

託利亞斯與合作者已經嘗到了這種研究方式的甜頭。在11月發表於《科學》雜誌的論文中,他們繪製出了11,000對神經元之間的連接,並發現了五種新型神經元。「我們還沒有列出大腦皮層的完整組件,單個神經元是什麼樣子,它們是如何連接的,我們都不知道。」科赫說,「但託利亞斯已經開始這方面的研究。」

託利亞斯等人繪製出神經元之間的連接,並將它們的腦電活動記錄下來。從解剖學上看,五個神經元(左上)顯得很複雜,但它們可以歸結為一個簡單的迴路(右上)。給2號神經元注入電流,使之放電。下遊神經元(1號和5號)的狀態隨之改變。

託利亞斯的團隊發現,這些神經元的連接受制於三條一般性規則:有的主要與同類神經元溝通;有的避開同類,主要與其他類別的神經元溝通;有的只與幾個特定的神經元溝通。參照這三個布線規則,研究人員可以準確地模擬出神經迴路。「現在的難題是,這些布線規則怎麼用算法表達出來?」託利亞斯說,「它們在進行何種計算?」

目前在使用的神經網絡欠缺了什麼?

用人工智慧來模擬人腦運轉機制並非新生事物。早在上世紀80年代,科技界就盛行所謂的神經網絡,模仿的是大腦的基本結構。但限於當時的運算能力,加之缺乏可用的訓練數據,算法難有用武之地。畢竟當年,網際網路上還沒有那麼多帶有「貓」標籤的圖片。如今,神經網絡強勢復興,比如,迅速進入尋常百姓家的語音和面部識別,就建立在神經網絡算法的基礎之上;AlphaGo也是,這臺電腦在今年初打敗了韓國國手李世乭。不過,在更改連接時,人工神經網絡採用的規則肯定不同於人腦。

當代神經網絡「根據的是60年代對大腦的認知。」索爾克研究所(Salk Institute)計算神經科學家泰瑞·塞諾斯基(Terry Sejnowski)說,「而我們對大腦架構的認知已經出現了爆發式增長。」塞諾斯基曾與多倫多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家傑弗裡·辛頓(Geoffrey Hinton)一起,開發過早期的神經網絡算法。

例如,當前的神經網絡屬於一種前饋結構,信息從輸入逐層流向輸出。每層負責識別某種特徵,比如眼睛或鬍鬚,然後饋給下一層,每進一層,涉及的計算就更複雜一些。如此以往,最終,程序將一堆彩色的像素識別出來——是一隻貓。

但光有前饋結構還不行,它漏掉了生物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反饋。不但每個層內有反饋迴路,高層級和低層級之間也存在反饋迴路。在人腦皮層中,同一個層中的神經元就近相連,又與上層和下層中的神經元連接,從而產生錯綜複雜的環路網絡。「在皮層網絡中,反饋連接的重要性非同小可。」塞諾斯基說,「前饋連接有多少,反饋連接就有多少。」

這些反饋迴路究竟有何作用?我們並不了解。但我們知道一點:對人的注意力而言,反饋迴路至關重要。舉個例子,我們可以專心聽電話,自動忽略周圍噪音的幹擾,這就與反饋結構有關。合成分析理論的魅力之一在於,它解釋了這些迴路為何反覆出現——它們能幫助大腦對照預測與現實。

Microns研究人員試圖破譯反饋迴路的規則——例如這些迴路連接哪些神經元,在何種物質的刺激下產生活動,這些活動如何影響迴路的輸出——然後將規則轉換成算法。

「當前的機器缺的是想像和內省。我認為,正是由於反饋迴路的存在,我們才能進行不同程度的想像和內省。」李泰興說。

也許有一天,在反饋迴路的幫助下,機器能具備「人類獨有」的能力。「如果你能在深度網絡中成功部署反饋迴路,你擁有的就不再是膝跳反射式的網絡——給予輸入,獲得輸出——而是一種思考能力更強的網絡,它可以反思輸入,並測試一系列假設。」塞諾斯基說。他還擔任美國總統歐巴馬BRAIN計劃的顧問,Microns就隸屬於該計劃。

意識的蛛絲馬跡

和所有的IARPA項目一樣,Microns的風險也很高。要大規模繪製神經元活動及布線,研究人員需要技術的幫助,這類技術雖已存在,但從未應用於此等規模。挑戰之一在於,研究過程會產生巨量數據——每立方毫米大腦就能產生一兩個PB的數據,如何處理還是個問題。這些團隊可能需要開發新的機器學習工具,才能對其加以分析——這本身就是個反饋循環。

還有一個問題:我們對一小塊大腦的理解,能否用來解釋那些更高等級的能力。「大腦不只是一片皮層。」塞諾斯基說,「大腦由數百個系統組成,每個系統都有不同的功能。」

就大腦皮層而言,它由很多基本類似的重複單元組成。但大腦還有其他部分,它們的運作可能大不一樣。例如,AlphaGo算法用到了強化學習,它和基底神經節有關,而這個腦區又與成癮性有關。「如果你不滿足於人工智慧只能進行簡單的模式識別,你就得研究很多不同的大腦區域」塞諾斯基說。

該項目一旦成功,它的作用就不僅限於分析情報數據那麼簡單了。一個成功的算法能揭示出大腦是如何理解世界的,呈現出其中的關鍵事實。具體而言,它將證明,大腦確實是通過合成分析法來運行的——對世界做出預測,然後與感官輸入數據進行比對。它還將證明,意識構成中的關鍵成分之一,就是想像力與感知的混合,並且這種混合形式不斷發生著變化。「通過想像力,我們得以預測未來,並以此指導行動。」李泰興說。研究人員希望,通過構建會思考的機器,最終能揭示思維本身的奧秘。

翻譯:雁行

來源:Quanta Magazine

造就:劇院式的線下演講平臺,發現最有創造力的思想

更多精彩內容及免費演講門票,敬請關注:造就

相關焦點

  • 你知道電線中1立方毫米可以承受多大的功率嗎?
    1立方毫米銅電線能夠 承受多少功率?1立方毫米鋁電線能夠 承受多少功率?
  • Science:人類大腦皮層的結構受到哪些基因影響?
    人類的大腦皮層雖然只有3毫米厚,卻是高級認知功能的核心區域。
  • 科學家繪製出迄今為止最詳細人類大腦皮層圖
    利用210名健康年輕成年人大腦多次核磁共振的圖像,科學家繪製出迄今為止最詳細的人類大腦皮層圖。    為繪製這幅圖,研究人員綜合了多種信息,包括大腦皮層厚度、髓磷脂數量,還有人們休息或聽故事等不同時段的大腦核磁共振圖像等等。「結果,我們在左右大腦各識別了180片不同區域,」項目負責人馬修·格拉塞爾說,其中97片為先前未知。研究結果發表在20日出版的《自然》周刊上。
  • 科學界三大經典未解之謎,一旦解開,可能給人類文明帶來質的飛躍
    人類在數百萬年前誕生於這個地球,經過人類不懈的努力,漫長的進化和發展。數百年前終於進入了科學技術的時代。隨著科技時代的到來,人們漸漸地認識到科技的力量是多麼的強大,可以解開世間萬物的奧秘,揭開宇宙的奧妙。
  • 宇宙奧秘與圓周率,若能解開圓周率,科學家:宇宙將被翻開
    宇宙的無邊無際帶給人類無限的想像。人們都想知道,這宇宙到底有多大,這宇宙到底是怎麼來的。宇宙之中到底有沒有其他的生命呢?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人類。且這些問題好像是永恆的,沒有答案的。就像我們的圓周率一樣。圓周率也是無限的。
  • 大腦皮層:了解人類智慧的窗口
    作為擁有最高智慧的人類,一直在探索,「我們為什麼這麼聰明?」這聽起來,似乎是在得了便宜還賣乖,不過對於人類智慧的探索,始終像謎一樣吸引著無數科研工作者。其中,對於大腦皮層的研究,被認為是了解人類智慧的重要窗口。圖1 大腦皮層總覽大腦看起來是不是像一個核桃的樣子?相似度很高哦!
  • 男性平均腦容量比女性多 143 立方釐米
    人腦重量約1.5千克。男性腦容量平均為1274立方釐米。女性腦容量平均為1131立方釐米。腦部約佔全身體重的2%。大腦重量約佔整個腦部的85%。人腦中約含有860億個神經細胞(又稱神經元),即「灰質」。含有數十億神經纖維(軸突和樹突),即「白質」。
  • IBM推世界最小電腦你絕對想不到 1立方毫米成本10美分
    打開APP IBM推世界最小電腦你絕對想不到 1立方毫米成本10美分 發表於 2018-03-20 14:23:00   如果說如今功能越來越強大的電腦有什麼缺點的話
  • 人類大腦皮層發育在時空上的轉錄調控特徵
    大腦皮層作為人類神經系統的核心,在進化上具有強烈的人類獨有的特點。王曉群課題組一直致力於研究幹細胞與人腦發育的分子調控機制與進化特徵。oRG細胞是人類和非人靈長類動物的外側室管膜下區(OSVZ)富集的一類神經幹細胞亞型,少量存在於嚙齒類的SVZ區域。oRG細胞在靈長類動物大腦皮層中的大量存在,被認為是大腦皮層神經元大量產生和由無腦回進化到有腦回的關鍵因素之一。
  • 發布人類胚胎大腦皮層單細胞時空轉錄組圖譜
    大腦皮層作為人類神經系統的核心,在進化上具有強烈的人類獨有的特點。從單細胞層面研究人類大腦皮層發育的時空特徵,將有助於闡明影響人類大腦皮層結構建立以及功能實現的分子調控機制。oRG細胞是人類和非人靈長類動物的外側室管膜下區(OSVZ)富集的一類神經幹細胞亞型,少量存在於嚙齒類的SVZ區域。oRG細胞在靈長類動物大腦皮層中的大量存在,被認為是大腦皮層神經元大量產生和由無腦回進化到有腦回的關鍵因素之一。
  • 大腦皮層的功能分區——《童教》
    文 / 童教教育 曾冠茗本文已獲作者授權,轉載請聯繫作者大腦皮層也叫做端腦
  • 大腦皮層分類及功能
    大腦皮層的功能有很多,而且比較抽象,因此我們記憶起來比較繁瑣,今天小編為大家稍微做了一下總結分析,希望大家的思路可以更清晰一點!1.大腦皮層的分類2.大腦皮層的功能★Frontal lobeBroca's area for speech 布洛卡氏區(大腦左前下部控制言語的部分)Moral, emotions, reasoning and
  • 1立方釐米大約有100億個生物,火星生命也是藏在「火山巖」之中?
    而根據日本東京大學的Yohey Suzuki研究者表示「我認為這是一個夢想」,也就是他根本難以相信在巖石中存在如此豐富的微生物生活,所以說這幾乎解開了「火星生命」的新篇章。根據本次的研究發現,在這些古老的巖石之中的微小縫隙之中,其生生物的密度可以說是非常的高,其中每立方釐米(1立方釐米)大約有100億個細菌細胞(生物),這個數據對比海底的一些平均泥漿沉積物之中的一些生物可以說要多得多,在正常的情況下,海底泥漿沉積物之中估計每立方釐米大約100個細胞,所以說單從數據上來說的話,是比較高的。
  • 關於面積、體積換算,在線數學思維輔導平臺總結了這些
    小學屬於學習基礎知識階段,在這個階段學習,主要是對基礎知識的熟練掌握,然後是一些學習思維和學習方法的建立。而對於小學數學來說,基礎知識很重要,熟練掌握了基礎知識,才能在今後的學習中更加順利。小學數學中學習到的基礎知識非常多,其中面積和體積是非常重要的知識,除了要掌握面積和體積的相關知識點,兩者之間的換算也是重點知識,必須掌握。在線數學思維輔導平臺麥斯數學總結了面積和體積的換算公式,希望能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兩者之間的換算知識。現在我們就來看面積、體積換算公式。
  • 人類四千年前發現了圓周率,π中到底隱藏著什麼?或揭開宇宙奧秘
    早在公元之前,人類就發現了一個神奇的數字,那就是圓周率π。Π是在數學和物理學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常數,是計算圓的面積和周長必不可缺的一個常數。為什麼說π是一個神奇的數字呢?首先,π是一個無限不循環小數,它是一個永遠算不盡的數字。
  • 中間前體細胞可調控大腦皮層生長
    香港科技大學9月16日表示,該校理學院院長、分子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葉玉如領導的研究團隊,此前全球首次成功確定一種幹細胞「中間前體細胞」可精準調控大腦皮層的生長
  • 大腦皮層中發現新型腦細胞
    美國艾倫腦科學研究所的研究團隊27日在《自然·神經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稱,他們發現了一種新型的大腦細胞,雖尚未證明為人類所獨有,但在小鼠等嚙齒類動物中從未見過。這種腦細胞是在人類大腦皮層中發現的,是一種特殊的人大腦皮層GABAergic神經細胞亞型。
  • 心理所等建立人類大腦皮層多尺度功能圖譜
    心理所等建立人類大腦皮層多尺度功能圖譜 2017-10-24 心理研究所 【字體:>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行為科學重點實驗室左西年研究組與新加坡國立大學、美國退伍軍人卓越研究中心、美國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分校、美國耶魯大學、德國尤利希研究中心、美國曼徹斯特綜合醫院的研究人員組成國際合作團隊,基於1600餘名健康志願者的活體人腦功能磁共振成像大數據,建立了人類大腦皮層多尺度功能分區圖譜。
  • 人所以成為人是因為大腦皮層的可塑性
    但是和近親的我們人類想相比,黑猩猩這些能力顯得微不足道。研究發現,影響人類大腦超過黑猩猩的因素很多,但最近科學家發現一種新的因素,是人類大腦發育受遺傳因素控制相對比較小,這種特徵讓人類擁有在適應環境中更大的靈活性,這可能是人類超過其他靈長類動物成為人類的重要原因。看來要成為人類,首先不要死腦筋。大腦皮層是大腦最外層的薄皮狀結構。
  • 美國科學家繪出最精確人類大腦地圖97個大腦皮層區域首次查明
    大腦的運行原理就像生命起源一樣,是人類的終極問題之一。就如同地球儀上描制的不同國家幫助我們了解我們在哪裡以及國家之間的不同,現在科學家對於大腦皮層已經描繪出了這樣的地圖,每個半球的山峰和低谷一樣的褶皺被分成180個獨立的部分。這些區域在結構、功能和相鄰部分的連接屬性上都有明顯的不同,它們其中的97個之前都沒有被描述過,屬於首次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