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觸的類型

2021-01-20 生物100
1.從結構上來說,突觸可分為兩大類,即化學突觸(經典的突觸,一般所說的突觸就是指化學突觸而言)和電突觸。最常見的化學突觸是一個神經元的軸突與另一個神經元的樹突、樹突棘或胞體連接,分別構成軸—樹(axodendritic)、軸—棘(axospinous)、軸—體(axosomatic)突觸。此外還有軸—軸(axoaxonal)和樹—樹(dendrodendritic)突觸等。

 

 

圖2-1突觸的不同連接方式

 

A軸突—胞體;B軸突—樹突;C軸突—軸突;D樹突—樹突


電突觸的突觸間隙很窄,約1~3 nm,稱為縫隙連接;在突觸前末梢內,一般沒有突觸小泡。縫隙兩側的膜是對稱的,形成通道,帶電離子可通過通道傳遞電信號。電突觸的傳遞速度很快,突觸延擱時間極短,而且可以雙向傳遞,不過有些電突觸的膜具有整流作用,仍然表現為單向傳遞。


2.從功能上來說,突觸分為興奮性突觸和抑制性突觸。突觸前神經元電信號通過突觸傳遞,影響突觸後神經元的活動,使突觸後膜發生興奮的突觸稱興奮性突觸(excitatory synapse),使突觸後膜發生抑制的稱抑制性突觸(inhibitory synapse)。突觸的興奮或抑制,不僅取決於神經遞質的種類,更重要的還取決於其受體的類型。

相關焦點

  • 一周科學:難以置信的3D神經突觸圖
    【環球科技綜合報導】據美國《連線》雜誌5月29日消息,大腦內部的神經突觸是神經元通訊的關鍵部位,信號在此傳遞。人類的大腦中擁有數萬億個神經突觸。近日,科學家們打造了一幅3D突觸模型圖,向人們展示了前所未有的分子細節。
  • 首次在突觸水平觀察大腦一生的變化
    來自英國愛丁堡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轉基因小鼠通過組織切片螢光顯像和基因測序技術在單突觸層面全景展現了小鼠一生中整個大腦突觸結構和功能的變化。  突觸是構成神經環路活動的基本單元,是神經元之間進行功能連接的關鍵部位。突觸的功能直接影響到大腦的認知和產生的行為。與兒童行為發育異常、成人精神障礙、神經退行性病變等多種腦部疾病密切相關。
  • 有份突觸地圖,來收
    如果這些區域或區域之間出了什麼岔子,例如,突觸的「支架」蛋白遭到破壞,那麼130多種不同類型的腦部疾病都會隨之而來。為你展開突觸地圖前文提到,格蘭特等人繪製的地圖讓突觸的變化隨時間變化躍然紙上,為我們後續分析大腦提供了重要依據。
  • 神經元的神經突觸
    這些「內陷突起」幾乎可以發生在突觸後、突觸前和神經膠質過程的任何組合中。內陷突起提供了一種精確的機制,使一個神經元只在另一個神經元的高度定位部位進行信息交流或物質交換。 神經元之間的有效溝通對大腦的正常功能以及思維和運動控制的細胞基礎至關重要。突觸是專門的解剖部位,信號沿著軸突傳遞到突觸後細胞。
  • Science封面:打開小鼠大腦,看到了50億個「興奮性突觸」!
    大腦的時空突觸結構可能會導致智力,記憶力和行為障礙易感性的壽命過渡。 繪製突觸圖譜,兩種結構蛋白是功臣 在人類大腦的新皮質裡,有多達100兆個突觸,研究中提到,興奮性突觸是腦突觸的主要類型,它們的突觸後蛋白是用來調節先天行為和後天學習行為的。
  • 首次實現可塑性可調的石墨烯類突觸器件
    with Modulatable Plasticity」)的研究論文,首次實現了基於二維材料的類突觸器件,該工作利用了石墨烯獨特的雙極型輸運特性,通過改變背柵電壓來調控石墨烯的滯回曲線,從而首次實現了類突觸器件的可塑性可調。
  • 星形膠質細胞如何幫助神經元形成突觸
    另一半包括各種類型的細胞,其中最多的是星形膠質細胞。近年來,科學家了解到,星形膠質細胞對於神經元在稱為突觸的微小間隙之間形成主動連接至關重要。但是,直到現在,該過程背後的確切機制還是一個謎。多年來,各種實驗室鑑定出星形膠質細胞分泌的不同蛋白質,這些蛋白質似乎影響神經元的發育。但是他們發現的任何蛋白質都不會導致功能性突觸,從而促進神經元之間的主動交流。突觸基本上是沉默的。
  • 維持大腦可塑性的突觸清潔工「另有其人」
    小鼠大腦海馬體中突觸吞噬的三維圖像。綠色為前突觸,白色為星形膠質細胞,藍色為小膠質細胞。被膠質細胞吞噬的前突觸為紅色。發育中的大腦在學習和記憶的過程中會不斷地產生新的神經元連接——突觸。突觸數量的變化與各種神經系統疾病的患病率具有極大關聯性,如自閉症譜系障礙、精神分裂症、額顳葉痴呆和癲癇。」大腦灰質含有小膠質細胞和星形膠質細胞,這兩種互補的細胞共同支持著神經元和突觸。小膠質細胞是一線免疫防禦細胞,負責吞噬病原體和死亡細胞,星形膠質細胞則會幫助構建大腦,並通過控制神經元之間的信號傳導來維持體內平衡。「之前人們普遍認為,吞噬突觸是由小膠質細胞負責的。
  • 突觸的進化機制和奧秘!
    2020年6月29日 訊 /生物谷BIOON/ --在任何神經系統中最容易識別的特徵就是突觸,儘管突觸是如何進化的這個問題對於科學家們而言一直是一個謎,但如今這個問題基本已經被解決了,簡言之,神經元細胞之間的突觸似乎是從最初的細胞與細胞之間的接觸直接進化而來的,即連接早期多細胞生物原始上皮層的粘附連接和其它紐帶。
  • 來了,新一代高效順行跨突觸標記的HSV!
    吉凱基因有幸與國內病毒專家合作,獲得減毒改造產品,成功推出新一代高效順行跨突觸標記的HSV。該工具病毒能特異性靶向神經元細胞並嚴格順向跨突觸複製,實現順行跨單級和多級突觸高亮標記神經環路。具體結果如下:利用體外微流控板,在多微管道培養板中培養神經元,H129-G4感染上遊或下遊神經元,結果發現其在感染神經元後傳遞方向具有嚴格的順向性(圖1),即只從胞體傳到軸突末梢而後跨過突觸傳遞至下一級神經元,不存在由胞體逆向跨突觸傳遞至上一級神經元的軸突的現象。
  • 研究發現自閉症人群的大腦在發育時不能修整神經突觸/PNAS:中國科學家發現一種特異神經遞質受體對大腦突觸修剪至關重要
    這兩篇科技文章在不同時間發表在不同國際期刊上,卻同時指向同個方向——大腦神經突觸,並與我們最新的基因-生物治療吻合。第一篇:《研究發現自閉症人群的大腦在發育時不能修整神經突觸》在嬰兒大腦發育時,神經突觸會出現爆發性增長,這些神經突觸的連接可以使神經發送和接收信號。
  • 考點複習 · 突觸傳遞
    B.具有「全或無」性質C.是局部超極化電位D.由突觸前膜遞質釋放量減少所致E.由突觸後膜對鈉通透性增加所致 題目解析ACE:抑制性突觸後電位(IPSP)的產生機制是:突觸前膜釋放突觸前膜遞質釋放量減少與否和興奮性突觸後電位、抑制性突觸後電位的產生機制無關,興奮性突觸後電位(EPSP)就是神經末梢釋放了興奮性神經遞質,導致突觸後膜對Na+通透性增強,Na+內流產生局部去極化;抑制性突觸後電位(IPSP)是神經末梢釋放了抑制性神經遞質,導致突觸後膜對Cl-通透性增強
  • Science:揭示記憶儲存在印跡神經元突觸中
    隨後,在20世紀40年代,加拿大心理學家Donald Hebb提出當神經元編碼記憶以及在共活化記憶或印跡之間形成的連接(也被稱作突觸)時,神經元就得到強化了---這一理論被廣泛地轉述為「一起放電的神經元連接在一起(fire together, wire together)」。這兩種觀點已成為記憶研究的基石---並且在它們首次出現後的幾十年中,科學家們已經積累了大量支持它們的證據。
  • 治療阿爾茲海默症 ,研究揭示新思路:給神經突觸搭橋
    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方法,他們讓「興奮性突觸」在腦中新生,極大程度地緩解了生病小鼠的症狀。突觸傳遞大腦信號大腦中的神經信號,需要通過突觸進行傳遞。突觸是神經系統的基本功能單位,通常由突觸前膜、突觸間隙和突觸後膜構成。突觸前膜釋放一類被稱為「遞質」的化學物質,遞質與突觸後膜上的受體結合,從而將信號從一個神經元傳遞給下一個神經元。
  • 會「學習」的人工突觸 比人腦處理信息快
    但神經形態裝置可以從多個來源積累少量的信息,改變它以產生不同類型的信號,並且只在需要時才發出一陣電,就像生物神經元一樣。因此,神經形態裝置只需要較少的能量來運行。  然而,這些器件仍然效率低下,尤其是當它們跨電晶體間隙或突觸傳輸信息時。所以施奈德的團隊從鈮超導體中製造出類似神經元的電極,這些電極在沒有阻力的情況下導電。
  • HCN通道調控痛覺相關神經元興奮性突觸傳遞的研究進展
    目前研究發現,HCN通道在不同痛覺相關神經元上的亞細胞定位具有異質性,且其調控興奮性突觸傳遞的作用因神經元類型而異,並與多種蛋白質、離子通道或受體等相互協作,部分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在神經環路中,興奮性和抑制性神經元的突觸傳遞活動是相互影響的,共同維繫局部的興奮-抑制平衡。因此,HCN通道對神經元興奮性突觸傳遞調控的差異,可能與神經元類型和神經環路的功能不同有關。此外,這種調控效果還可因動物種屬和模型製備方法的不同而異。
  • 突觸傳遞的機理和特點
    化學突觸傳遞的分子機制是極其複雜的,一般認為包括以下內容。1.突觸的代謝過程。包括突觸小泡和遞質的合成、運輸和儲存,突觸末梢各種成分的裝配。在末梢處,突觸小泡和遞質的量只夠維持幾秒鐘至幾分鐘的突觸傳遞,因此它們都必須很快重新合成,以維持突觸傳遞的正常進行。突觸小泡是經過多種途徑,在神經元的不同部位形成的。
  • 獨家翻譯:突觸修剪過程與學習功能、自閉症和精神分裂症關聯
    由紐約州立大學唐斯泰特醫學中心(Downstate Medical Center)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了一個大腦受體,該受體似乎可以發起青春期時的突觸修剪,這一過程對人的學習功能十分重要,然而,研究人員發現:自閉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這一修剪過程往往出現問題。
  • 科學網—研究「突觸」的一塊基石
    陳宜張已87歲,成就卓著,仍沒有懈怠,辛勤耕耘,在獨立出版54萬字的《神經科學的歷史發展與思考》五年之後,又以一人之力推出大作《突觸》。其為神經科學傳道授業的熱忱,不能不讓我們這些學界晚輩為之汗顏。 是什麼原因讓陳宜張在信息爆炸的年代寫《突觸》這樣一本學術界最前沿的科學著作呢?
  • 科學家發現「線粒體炫」調控神經元突觸水平的長時程記憶
    突觸可塑性是學習記憶的神經基礎。在不同類型的神經活動的調控下,短時程的突觸可塑性只能持續幾秒到幾分鐘,而長時程的突觸可塑性可維持數十分鐘到數小時甚至更長。聯合課題組猜測,線粒體炫可能參與突觸可塑性的某種信號轉導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