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實現可塑性可調的石墨烯類突觸器件

2020-12-08 清華大學新聞網

微電子所任天令教授課題組在《納米快報》發文

首次實現可塑性可調的石墨烯類突觸器件


  清華新聞網11月12日電 11月4日,清華大學微電子所任天令教授課題組在納米領域權威期刊《納米快報》(NanoLetter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可塑性可調的石墨烯動態突觸》(「Graphene Dynamic Synapse with Modulatable Plasticity」)的研究論文,首次實現了基於二維材料的類突觸器件,該工作利用了石墨烯獨特的雙極型輸運特性,通過改變背柵電壓來調控石墨烯的滯回曲線,從而首次實現了類突觸器件的可塑性可調。微電子所博士畢業生田禾與碩士生米文天是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任天令教授是論文的通訊作者。

圖 1在神經系統中,突觸可塑性的表達強度是可變可調控的,這種動態的可塑性與生物體的複雜行為息息相關。通過改變背柵柵壓,石墨烯類突觸電晶體的電學特性也可以被調製,從而表現出不同類型、不同表達強度的突觸可塑性。

  近年來,隨著特徵尺寸的不斷縮小,各種物理和技術上的制約使得微電子器件的發展遇到了瓶頸。類腦計算概念的提出,為微電子晶片的徹底革新提供了嶄新的途徑。人腦中有數以億計的神經元,不同的神經元之間又由突觸所連接,在這張龐大的神經網絡中,突觸扮演著最為基礎和重要的角色,突觸強度的可塑性是實現記憶和學習的基礎。作為類腦晶片的基礎,類突觸器件近年來逐漸成為人們研究的焦點。生物體突觸的可塑性是變化的,然而以往的類突觸器件的可塑性均是靜態、不可調的,這極大制約了類腦系統更高程度智能的實現。

  任天令教授課題組創新性的採用雙層旋轉石墨烯,結合氧化鋁作為離子傳輸層實現了類突觸器件,同時通過背柵作為神經調節器,來控制突觸後輸出電流信號的強度。在負的背柵電壓下,可實現興奮型的類突觸行為,在正的背柵電壓下,能夠將突觸行為調製成抑制型,並且還能夠模擬突觸發育的全過程。這項工作首次實現了類突觸器件的可塑性可調,為類腦晶片模仿人腦神經網絡更高程度的智能提供了可能,在相關領域具有深遠的意義,美國化學學會將會以《類人腦突觸讓電子系統更加智能》「Imitating synapses of the human brain could lead to smarter electronics」為題在其周報上(Weekly PressPac)發文亮點報導這項工作。

圖 2石墨烯類突觸器件的結構和測試結果,通過背柵電壓的調製可調製類突觸器件的可塑性。

  近年來,任天令教授致力於石墨烯等二維電子器件的研究,尤其關注突破傳統器件限制的新型器件,為新一代微納電子器件技術奠定基礎,在新型石墨烯基發光器件、存儲器件和聲學器件等方面已獲得了多項創新成果,如光譜可調的石墨烯發光器件,以及存儲窗口可調的石墨烯阻變存儲器等。該研究成果得到了國家自然基金重點項目支持。

  論文連結:http://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lett.5b03283

供稿:微電子所 編輯:襄樺

 

 

相關焦點

  • 面向生物電子學的非石墨烯二維材料:從基礎性質到器件應用
    非石墨烯二維材料具有原子層級厚度、多樣化的能帶結構、可調控的物理化學性質、良好的柔性、高比表面積等優勢,使得其在生物傳感器、人工神經突觸、仿生驅動器、觸覺傳感器和可穿戴光電/氣體傳感器等領域展示出了重要的應用潛力。
  • 潮科技 | 深圳先進院等實現自驅動柔性器件神經刺激和突觸可塑性度量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MEMS」(ID:MEMSensor),作者MEMS,原文題目《深圳先進院等實現自驅動柔性器件神經刺激和突觸可塑性度量》,36氪經授權發布,略有刪減。 日前,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詹陽課題組同電子科技大學薛欣宇、張巖課題組合作,構建出基於摩擦電效應的柔性電子皮膚,可以實現無電池、自驅動的電刺激並引起神經響應。
  • 打造二維可重構器件,「瘦身」數字和類腦電路
    在此基礎之上,該研究團隊近日提出,利用二維層狀半導體材料二硒化鎢(WSe2)的雙極性場效應特性和可變的漏端電壓極性,可以設計出電場可調的二維同質結器件,從而在器件層面實現「可重構」的多種電流開關特性。進一步通過對器件進行集成,團隊分別實現了功能可重構的邏輯和類腦電路,與實現同樣功能的傳統電路相比,該技術所需電晶體數量大大減少,成功實現「瘦身」。
  • Nature子刊:石墨烯氣凝膠的終極光熱效應
    本文要點:證明石墨烯氣凝膠的最終光熱聲(PTA)效率,取決於它們的特定熱和光學性質,可以通過降低其質量密度來實驗性地實現。成果簡介 在無源光聲器件中產生,放大,混合和調製聲音而沒有諧波失真的能力將徹底改變聲學領域。與傳統揚聲器一樣,光熱聲(PTA)效應允許將光轉換為聲音,而無需任何大量的機電移動部件和電連接。而且,PTA器件可以與標準矽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製造技術集成。
  • 南開大學徐文濤團隊《AFM》:具有超靈敏脈衝響應和雙向可塑性的MXene/電解質人造突觸
    突觸是神經元之間相互接觸、並藉以傳遞信息的關鍵部位。人造神經系統中的關鍵部件也通過模擬生物神經元間的突觸間隙行為來實現信息的傳遞、處理和整合。為了構建一個能夠解決複雜問題的神經系統,人們已經開發了多種類型的人造突觸器件,例如憶阻器,突觸電晶體。在基於離子遷移的眾多人造突觸中,由於能量消耗低、多記憶狀態和穩定運行等諸多優點而備受研究者們青睞。
  • 人工突觸模擬憶阻器研究取得進展,有助深度學習神經網絡發展
    而借鑑人腦神經突觸結構,構築結構簡單、低功耗、高低阻態連續可調的非易失性阻態憶阻器是實現類腦神經形態計算中至關重要的一步。目前,模仿生物神經系統中突觸間隙神經遞質釋放過程與電信號傳遞處理調控構建的多柵極人造神經元電晶體常表現出高低電阻態的突變。然而,基於二維材料的兩端電阻開關器件通常表現出從高電阻狀態到低電阻狀態的突變。
  • 物理所石墨烯晶界輸運性質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近年來,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態物理國家實驗室(籌)高鴻鈞院士研究組在二維原子晶體材料的可控制備、物性調控及原型器件特性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早在2007年,他們就首次通過外延的方法在金屬釕單晶表面獲得了釐米量級大小、幾乎無缺陷的大面積高質量單層石墨烯。
  • 使用混合超結構構建超靈敏,超薄的光電電晶體和光子突觸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Basudev Pradhan和納米科學技術中心的研究團隊,以及美國中佛羅裡達大學的的多領域科學家們,利用石墨烯-PQD(石墨烯-鈣鈦礦量子點; G-PQD)超結構開發了一種超薄光子電晶體和光子突觸。為了製備超結構,他們直接從石墨烯晶格中生長了PQD。由G-QPD製成的光電電晶體表現出出色的響應度和比檢測率。
  • 突觸可塑性的最新研究發現
    神經細胞之間通過特異的通訊結構——「突觸」——形成功能性神經環路來傳遞和存儲信息。突觸在神經細胞持續活動影響下可發生特異性的結構和功能變化,這稱之為「突觸可塑性」。它在神經系統發育和學習記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石墨烯氣體傳感器的作用機理
    第三,石墨烯的電荷載流子有靜止質量為零靠近其狄拉克點和石墨烯在室溫下表現出顯著的高載流子遷移率,使得石墨烯比銀導電並具有在室溫下的物質中是最低的電阻率。 特別是,對於石墨/金屬氧化物複合材料,氧的吸附,有時是用於實現檢測反應是至關重要的。所吸收的氧分子被捕獲從金屬氧化物的電子可能轉化為離子物質。引入檢測的氣體種類後,在金屬氧化物的表面上的電子濃度改變,因為氣體和被吸附的氧離子之間的相互作用,並導致傳感層的電導變化。 石墨烯氣體傳感器的結構及配置 化學電阻是氣體傳感器的使用最廣泛的配置。
  • 基於鐵電疇翻轉的類腦器件研究獲進展
    該課題組副研究員葛琛圍繞氧化物界面極化場調控的基本科學問題,探索開展了基於功能氧化物薄膜界面工程的類腦器件研究,最近通過精確控制氧化物超薄膜鐵電極化疇翻轉過程設計實現了高性能人工突觸器件。 鐵電隧穿結物理機制的清晰理解對設計高性能人工突觸是至關重要的。
  • 中國科學家實現石墨烯納米結構原子級精準可控摺疊
    中科院/供圖 國際首次!中國科學家實現石墨烯納米結構原子級精準可控摺疊中新網北京9月6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6日發布消息說,該院物理研究所高鴻鈞院士領導的研究團隊,最近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原子級精準控制的石墨烯納米結構摺疊,這是目前世界上最小尺寸的、可按需定製的石墨烯「摺紙」。
  • 中科院實現了彎道超越!研發出了八英寸石墨烯晶圓
    最近就有很好的消息傳來,科研成功研發出了八英寸石墨烯晶圓。這原本是美方的專利,但沒有想到我國現在在這上面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八英寸石墨烯晶圓研發出來說明我國晶片研究已經到了最關鍵的一步,根據相關信息來看,此次石墨烯晶圓無論是在產品質量還是研發出來的尺寸上
  • 中科院實現了彎道超越!研發出了八英寸石墨烯晶圓!
    最近就有很好的消息傳來,科研成功研發出了八英寸石墨烯晶圓。這原本是美方的專利,但沒有想到我國現在在這上面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八英寸石墨烯晶圓研發出來說明我國晶片研究已經到了最關鍵的一步,根據相關信息來看,此次石墨烯晶圓無論是在產品質量還是研發出來的尺寸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甚至在世界上都遙遙領先超過了很多的國家。
  • 新型自旋電子器件:可模仿人腦神經元與突觸!
    導讀據日本東北大學官網近日報導,該校研究人員開發出新型自旋電子器件。這些自旋電子器件有望應用於未來高能效、自適應的計算系統,因為它們表現得像人腦中的神經元與突觸一樣。通過憶阻器陣列模仿神經元和突觸的工作方式(圖片來源:功能材料自旋電子學研究小組,格羅寧根大學)在計算中,實現人腦處理信息的方式有許多途徑。脈衝神經網絡是一種實現方法,它近似模仿人腦的架構以及瞬時信息處理。
  • 「軟模式」與純石墨烯存在聯繫
    純石墨烯是一種二維碳原子晶體,它比鑽石還要堅硬,強度比世界上最好的鋼鐵還要高上100倍,是世界上硬度最高的物質。
  • 石墨烯氣凝膠獲得*輕材料金氏世界紀錄
    在各種氣凝膠中,石墨烯氣凝膠是關注度最高的一種,因為它可以應用在電子部件的電池和觸媒中。     3D列印石墨烯氣凝膠的正方形樣品非常輕便,可以掛在麥芒上而不會彎曲。該材料被金氏世界紀錄公司宣布為世界上最輕的3D列印材料。     近日消息,3D列印的石墨烯氣凝膠材料被金氏世界紀錄公司宣布為世界上最輕的3D列印材料。該材料密度是如此之小,可以安全放在花瓣或棉花上。
  • 神經突觸可塑性背後的分子機制
    面對慢性的各級神經網絡活動的變化,動態平衡的神經突觸可塑性保證了神經元細胞在最優範圍內輸出最佳信號。然而,這種現象背後的分子機制人們知之甚少,特別是對於活性增高的回應機制還不為人所知。 在5月22日的《神經元》(Neuron)上,Seeburg等人研究指出,在海馬神經元活性增高的過程中,誘導蛋白激酶Polo樣激酶2(Plk2,也稱SNK)的突觸放大的主要機制是動態平衡的神經突觸可塑性。神經突觸的縮放尺度還需要CDK5,CDK5在磷酸依賴型Plk2與其底物SPAR的結合過程中充當著「啟動」激酶的作用。
  • 石墨烯晶圓亮相後,金剛石晶片迎來技術突破,國產晶片找到新賽道
    01石墨烯晶圓亮相前段時間,中科院已經成功研發出8英寸石墨烯單晶圓,並可小規模量產。由此,中國成為唯一可生產8英寸石墨烯晶圓的國家。這也表示,中國石墨烯晶圓在產品尺寸、產品質量方面都走在全球前列。石墨烯單晶圓相較於矽晶圓,性能至少提升了十倍。
  • 東北師範大學AFM:首次製備基於葡聚糖材料的超薄柔性可降解有機突觸電晶體器件
    因此,只有非常靈活、輕薄的器件才能實現與大腦的緊密接觸,避免機械不匹配引起的反應性炎症。然而,超柔性的有機突觸電晶體誰被(厚度小於1 μm)很少有報導。幾乎所有的有機突觸器件仍然建立在堅硬的無機襯底或較厚的聚合物襯底上,如矽片、玻璃片、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和聚醯亞胺等。這些襯底的厚度一般在0.1 mm以上,佔整個器件的90%以上,不可避免地限制了其機械柔性和彎曲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