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子刊深度解讀!突觸的進化機制和奧秘!

2020-11-27 生物谷

2020年6月29日 訊 /生物谷BIOON/ --在任何神經系統中最容易識別的特徵就是突觸,儘管突觸是如何進化的這個問題對於科學家們而言一直是一個謎,但如今這個問題基本已經被解決了,簡言之,神經元細胞之間的突觸似乎是從最初的細胞與細胞之間的接觸直接進化而來的,即連接早期多細胞生物原始上皮層的粘附連接和其它紐帶。

話句話說,關於神經系統如何起源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多細胞自身的起源,或者至少是與其接近的起源等,而這一論斷的意義是非常深遠的,雖然確切的細節還很模糊,但多細胞生物是通過克隆獲取和合併的事件進化而來的,在最簡單的情況下,分裂的細胞會複製其DNA並按照正常的方式來分割細胞膜,但自細胞依然會吸附,在單個細胞的成熟過程中,隨著一些暫時性的誘導,一種明顯的表型分化的形式就會很快隨之而來,而一些子代細胞可能會快速進入正常的成年形態,而另一些自細胞則會以某種新的分化形式被永久性地擱置。

圖片來源:neuroscientificallychallenged.com

另一種形成多細胞的途徑就是,具有完全獨特DNA的獨立細胞會以某種方式連接在一起,而奇怪的是,第二種機制仍然會存在於多種現存的聚集生物體中,比如粘菌類和鞭毛蟲等。作為所有後生動物的姐妹群體,領鞭蟲(choanoflagellates)就受到了研究人員的特別關注,不僅僅是因為其在單細胞和殖民主義之間能夠靈活轉換,還因為其發育出了特殊的細胞連接來控制其狀態和極性,雖然聚集通常會被認為是對飢餓和壓力的一種反應,但還有另一個關鍵組成部分能將這些生物的行為與神經系統更直接地聯繫起來。

神經元的通訊系統,也就是其神經遞質系統最初是如何進化的,這個問題如今研究人員有了答案,最近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urrent Biology上的綜述報告中,研究者Detlev Arendt詳細介紹了前後突觸的實際硬體的全部起源,文章中研究人員列出了典型的生命小分子傳遞系統首次出現在舞臺上的順序,並記錄了相關的結構基質等信息。

在突觸前部,研究者將其分為三個主要部分,活躍區的囊泡釋放基質、依賴電壓的鈣質通道能將刺突轉化為鈣順變狀態,SNAP/Snare/突觸結合蛋白複合體能將鈣質信號轉化為囊泡融合狀態,特別是在突觸蛋白的進化擴張過程中,似乎在細胞膜之間甘油糖脂的鈣調控轉運中發揮了重要的早期作用,一旦形成囊泡,這些膜包裹就不可避免地含有親水蛋白,而且還可能會含有溶解性肽類,這些肽類會被排除或以其它方式導入膜包的內部。

進化記錄還顯示,一些囊泡狀的嘌呤核苷酸轉運體在生命早期就已經存在了,通過在混合物中加入適當的受體,粗肽和核苷酸傳遞系統的組成在動物出現之前就已經被掌握了。比如在領鞭蟲中,分泌小泡會從反式高爾基體網絡中萌芽,並與頂端的原生質膜融合;在許多非神經分泌細胞類型的緻密核囊泡分泌過程中,一種幾乎完全對鈣敏感的突觸前機制也會保持活躍。除了肽類和核苷酸轉運體外,第一個就是現代的胺基酸神經遞質似乎是穀氨酸,SLC17A6-8家族中的囊泡性穀氨酸轉運體(溶質載體)存在於所有動物機體,包括早期的分支海綿和胎盤動物等。第一個囊泡異質性胺基酸轉運載體(VIAAT-SLC32A1)似乎是為了對GABA和甘氨酸的攝取,因為其存在於刺胞動物的祖先中,隨後進化的就是囊泡型乙醯膽鹼轉運蛋白(VAChT-SLC18B3),其目前只存在於雙側體中,研究人員得出了一個大致的初始轉運遞質年代表:ATP>穀氨酸>GABA/甘氨酸>乙醯膽鹼。

在突觸後端,研究者注意到模塊化的結構或許要比突出前更加多變,儘管穀氨酸能突觸與異質性突觸在重要方面上有所不同,但由於其複雜的脊椎形成,這往往要比膽鹼能突觸更為複雜;比如,在兩個興奮性而非抑制性突觸中,受體直接與構建在突觸前,密度特異性蛋白柄周圍的支架蛋白結合,而菸鹼乙醯膽鹼受體家族則是配體門控的無聚氰胺離子通道,其與GABA和甘氨酸受體的關係較遠。

圖片來源:biology.stackexchange.com

在穀氨酸突觸後,Shank蛋白能通過皮層連接到肌動蛋白骨架上,並與一種稱之為Homer的支架蛋白形成網狀機制,在進化的某個階段,早期的穀氨酸突觸後結構能接一種古老的絲狀突起模塊,該模塊基於一種稱之為IRSp53的支架蛋白,從而就能與突出前建立聯繫,這種結合產生了標準的樹突棘形態,今天我們仍然能在許多興奮性神經元中觀察到。

這種聯合研究的主要證據來自於在領鞭蟲和海綿領細胞的頂端區域中所發現的含有IRSp53的所謂的微絨毛項圈的絲狀結構,實際上,在後生動物的許多感覺和分泌上皮細胞類型中仍然保留著殘留的微絨毛頸,比如穩定的IRSp53陽性微絨毛就能夠形成毛細胞的末端,也能形成了我們腦室深處的與脊髓液接觸的細胞。

晚期進化的膽鹼能突觸似乎使用了相同的穀氨酸支架,而不像Homer和IRSp53模塊,另一方面,抑制性的GABA和甘氨酸突觸後結構並不能將其離子型受體彼此固定在一起,也不能將Shank、Homer或IRSp53固定在細胞骨架上。相反,研究者使用了一種名為橋尾蛋白(gephyrin)的分子,奇怪的是,橋尾蛋白還發揮著一種關鍵、有時甚至是神秘的角色,其位於複雜的鉬輔因子合成鏈的頂端。

研究人員想知道這種古老的、廣泛表達且關鍵性的鉬合成蛋白是如何獲得突觸端結構的,這就是我們現在面臨的百萬美元問題,也許線索很快就會從上述那種系統發育檢查中得到。當研究人員開始更仔細地察看在突觸處把東西固定在一起的許多球蛋白和整合蛋白時,他們就有可能直接觀察到在最原始的生物中發現的特定粘連、閉塞和隔膜連接亞型的僵硬的頂端到基部的垂直排序是如何在拓撲學上展開成為線性、極化且軸突狀的域,而這些域就是今天固定我們自己的神經系統中的信息。

嚴格來講,緊密連接會在脊索動物中首先出現,其位於粘連節的頂端,而更難以捉摸的獨立節則出現在兩側位置。有趣的是,隔膜結只在無脊椎動物中被毫不含糊地報導過,只有一個地方例外,即脊椎動物的副節部位。(生物谷Bioon.com)

參考資料:

【1】The evolution of the synapse

【2】Detlev Arendt. The Evolutionary Assembly of Neuronal Machinery, Current Biology (2020). doi:10.1016/j.cub.2020.04.008

相關焦點

  • Cell綜述深度解讀lncRNAs的奧秘!既保守又不保守!
    2020年5月28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ell上題為「The Secret Life of lncRNAs: Conserved, yet Not Conserved」的綜述報告中,來自日本RIKEN綜合醫學科學中心的科學家們論述了lncRNAs的奧秘。
  • Aging Cell: 揭示AD早期記憶衰退的突觸相關分子機制
    近日,華中科技大學魯友明教授團隊在Aging Cell上發表了一篇講述突觸功能障礙導致早期AD記憶精準性下降的文章,該研究顯示在小鼠模型中,通過沉默miR-128或破壞miR-128與STIM2的結合會導致STIM2表達升高,進而恢復突觸功能,挽救AD小鼠的記憶障礙。該研究揭示了突觸相關的分子機制在維持記憶精準性中扮演的角色,為AD早期的記憶衰退提供新的思路。
  • Cell子刊深度解讀!成體幹細胞穩態和衰老晝夜節律調節機制!
    這篇綜述文章中,研究人員揭示了晝夜節律鐘調節成體幹細胞功能的機制,以及在老化過程中晝夜節律鐘的改變如何調節決定成體幹細胞穩態的內在和外在機制。文章中,研究人員從「成體幹細胞的晝夜節律和生境」、「成體幹細胞生境中的晝夜節律系統線索」、「成體幹細胞的衰老和晝夜節律鍾」、「老化的系統性晝夜節律網絡」、「晝夜節律鐘的幹擾和成體幹細胞的老化」等方面進行了論述。
  • Dev Cell :細胞凋亡蛋白酶在突觸消除中的作用
    3月13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和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羅振革研究組在國際學術期刊Developmental Cell 在線發表了關於突觸形成精細化分子機制的研究成果,論文題目是Caspase-3 Cleavage of Dishevelled Induces Elimination of Postsynaptic
  • 張明傑組報導相分離介導突觸小泡定位到突觸前膜活性區的機制
    (Neuron)之間傳遞信號的化學結構,由突觸前膜、突觸間隙、突觸後膜組成。2020年11月16日,張明傑教授課題組再次在Molecular Cell發表題為Vesicle tethering on the surface of phase separated active zone condensates的研究論文,直指SV在突觸前膜活性區的定位機制
  • 多篇文章聚焦人類大腦記憶的奧秘!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聚焦人類大腦記憶的奧秘,分享給大家!doi:10.1038/s41598-020-71528-3參與大腦學習和記憶形成的海馬興奮性突觸強度的長期增強(LTP)和長期抑制(LTD)機制已經被科學家們分別進行了解釋,但目前研究人員還並未全面解釋其背後的分子機制;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誌Scientific Reports上題為「Mechanism underlying hippocampal
  • RecA–DNA突觸和D環結構的鏈交換機制
    RecA–DNA突觸和D環結構的鏈交換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15 16:02:12 美國斯隆-凱特琳紀念癌症中心Nikola P. Pavletich團隊取得最新進展。
  • 科學家解讀最新發現的突觸發育機制
    越勤於開動腦筋,就越善於學習和記憶,尤其是在人的孩提時代。這是因為在腦發育過程中多一些感受多一些外部刺激,可以促進神經元突觸的成熟——助其打破沉默,傳遞信息,形成學習與記憶。昨天發表於本報(新民晚報)頭版頭條的《揭開神經元「信使」沉默之謎》引起了廣泛關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段樹民研究員昨天下午接受專訪時,進一步給出了「科普版」解釋。
  • 神經突觸的複雜化驅動大腦進化
    英國科學家日前公布的研究結果表明,物種的聰明程度並非僅由腦容量大小決定,大腦神經突觸分子結構的不斷複雜化,可能是導致人等物種進化出聰明大腦的主要驅動力。
  • Development Cell:PcG介導的細胞分裂機制
    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所位於德國漢堡的表觀基因研究項目組和發育生物學項目組的科學家以果蠅為研究模型,揭示複雜的Polycomb Group Protein Complexes對細胞形成和細胞分裂模式的動力控制機制。
  • 神經調節質雙向調控突觸小泡數量
    神經調節質雙向調控突觸小泡數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19/10/5 18:03:21 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Christopher Patzke等研究人員發現神經調節質信號雙向控制人類突觸中的囊泡數目
  • 神經突觸可塑性背後的分子機制
    面對慢性的各級神經網絡活動的變化,動態平衡的神經突觸可塑性保證了神經元細胞在最優範圍內輸出最佳信號。然而,這種現象背後的分子機制人們知之甚少,特別是對於活性增高的回應機制還不為人所知。 在5月22日的《神經元》(Neuron)上,Seeburg等人研究指出,在海馬神經元活性增高的過程中,誘導蛋白激酶Polo樣激酶2(Plk2,也稱SNK)的突觸放大的主要機制是動態平衡的神經突觸可塑性。神經突觸的縮放尺度還需要CDK5,CDK5在磷酸依賴型Plk2與其底物SPAR的結合過程中充當著「啟動」激酶的作用。
  • Cell:研究人員識別長期記憶的潛在生化機制
    斯託瓦斯醫學研究所(Stowers Institute for Medical Research)科學家們發現了神經元從短暫經歷創造和維持長期記憶的一種可能生化機制。該研究由副研究員Kausik Si博士和他的團隊進行,發表於最新一期的《細胞(Cell)》期刊。他們的研究建立在Si博士和哥倫比亞大學Eric Kandel博士及其他科學家之前研究的基礎之上。
  • Cell:挑戰教科書!揭示大腦中的多巴胺釋放機制
    不再雜亂為了鑑定出負責多巴胺分泌的分子機制,Kaeser和他的同事們著重關注中腦中的產生多巴胺的神經元,這些神經元參與引發運動和尋賞行為的神經迴路。這些研究人員首先尋找了活性區(active zone)---位於突觸(即一個神經元與另一個神經元相接觸的部位)中的特定的神經遞質釋放位點。
  • 聽覺突觸中的甘氨酸調控機制
    許多甘氨酸突觸中γ-氨基丁酸與甘氨酸共存。在2008年2月28日的《神經元》(Neuron)封面文章中,Lu等人證明了γ-氨基丁酸直接調節甘氨酸受體對甘氨酸的應答響應,從而產生適宜聽覺功能的快速抑制作用。
  • 《科學》子刊:飲酒會導致小膠質細胞吞噬和修剪突觸,引發焦慮
    酗酒與大腦和外周器官的病理生理變化有關,其中的許多變化可能導致危及生命的狀況。酒精對中樞神經系統(CNS)的影響通常會導致行為缺陷(包括焦慮、認知能力下降和運動功能障礙)和突觸功能受損。突觸功能受損是酒精濫用的主要特徵,可能是此類行為缺陷的基礎。
  • 科學網—古柯鹼誘導突觸可塑性的機制
    古柯鹼誘導突觸可塑性的機制
  • 浙大科學家發現大腦神經突觸刪除機制
    4月13日電(周煒 朱涵)浙江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汪浩研究員和段樹民院士合作研究發現,三磷酸腺苷(ATP)可以識別大腦中不需要的神經突觸,在大腦中按下「刪除鍵」。一個健康的成年人的大腦中約有860億個神經元,神經元之間接觸的結構稱為神經突觸。每個神經元會和別的神經元形成大約1000個突觸。剛出生的嬰孩大腦中的突觸數量會隨著發育不斷增多,6歲時突觸數量到達頂峰。此後,大腦又會通過突觸刪除,讓這個數量降低並維持在一個比較穩定的水平。「大腦像個複雜而精緻的花園,花園裡的園藝草木需要被修剪,大腦裡冗餘的突觸也需要被刪除。」
  • 小膠質細胞外基質重塑促進突觸可塑性
    小膠質細胞外基質重塑促進突觸可塑性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7/3 13:47:45 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Anna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