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軸突還是樹突?

2021-01-15 苗述生物

下圖中,對於傳入神經元而言,a處和b處究竟誰是軸突誰是樹突?恐怕很多童鞋都曾經或正在為這個問題而困惑。

    


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先了解一下神經元的分類。


根據突起的多少可將神經元分為三種(如下圖):①多極神經元,有一個軸突和多個樹突;②雙極神經元,有兩個突起,一個是樹突,另一個是軸突;③假單極神經元,從胞體發出一個突起,距胞體不遠又呈「T」形分為兩支,一支分布到外周的其他組織的器官,稱周圍突;另一支進入中樞神經系統,稱中樞突。假單極神經元的這兩個分支,按神經衝動的傳導方向,中樞突是軸突,周圍突是樹突;但周圍突細而長,與軸突的形態類似,故往往通稱軸突。



上圖來自國外教材,翻譯成中文再來一遍吧。



根據神經元的功能又可分:①感覺神經元,或稱傳入神經元,多為假單極神經元,胞體主要位於腦脊神經節內,其周圍突的末梢分布在皮膚和肌肉等處,接受刺激,將刺激傳向中樞。②運動神經元,或稱傳出神經元多為多極神經元,胞體主要位於腦、脊髓和植物神經節內,它把神經衝動傳給肌肉或腺體,產生效應。③中間神經元,介於前兩種神經元之間,多為多極神經元。動物越進化,中間神經元越多,人神經系統中的中間神經元約佔神經元總數的99%,構成中樞神經系統內的複雜網絡。


根據上述信息(藍色字部分),大概已經清楚了。前文圖中a處為中樞突,可認定其為軸突無疑。而b處為周圍突,從神經衝動傳導方向來看可將其看做樹突,從形態上來看則可將其看做軸突,不同文獻中說法也不完全統一,故不應將此作為考點出現在試題中。


當然,神經元的分類依據有很多。比如,還可根據神經元釋放的神經遞質分為:①膽鹼能神經元;②胺能神經元;③肽能神經元;④胺基酸能神經元。也可根據軸突的長短分為:①長軸突的大神經元,稱GolgiⅠ型神經元,最長的軸突達1m以上;②短軸突的小神經元,稱GolgiⅡ型神經元,軸突短的僅數微米。




以上分析純屬個人看法,錯誤在所難免。如有不同看法,歡迎交流。

相關焦點

  • 一種嶄新的樹突動作電位,人類大腦所特有
    動作電位是神經元之間的使者,它通常在胞體生成,由軸突發送出去。而神經元的樹突,是收集信息的天線,它們將來自其他神經元的信息加以整合,然後運輸到胞體。樹突的信息載體也是電位變化,但通常是電位的被動擴散,隨距離迅速衰減。這跟胞體和軸突的動作電位有本質區別,軸突動作電位以不衰減的方式傳播。如果樹突接收到的興奮刺激足夠大,它也會產生類似於軸突和胞體的動作電位。
  • 神經元極化和軸突發育研究獲進展
    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的科研人員近日在神經元極化和軸突發育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發現了神經元軸突發育過程中細胞膜的不對稱插入機制。
  • Nature Rev Neurosci典藏綜述:樹突百年,計算模型點亮樹突功能
    樹突一直吸引著研究人員:從Camillo Golgi和Ramon y Cajal在幾個世紀前首次對樹突的記錄至今,神經科學家一直在努力解開樹突的奧秘。20世紀60年代的理論工作預測了樹突對神經元加工的重要影響,並建立了計算模型,成為研究樹突的有力技術。
  • 神經所成年新生神經元的樹突極性發育機制研究獲進展
    顆粒細胞具有經典的雙極性結構,這種極性形態對於神經元的信號傳導和環路整合至關重要,然而人們對於神經元(特別是成年新生神經元)樹突和軸突極性發育的細胞分子機制還不甚了解。在這項研究中,蒲慕明研究組發現通過在體定點注射逆轉錄病毒操作,在成年小鼠海馬齒狀回中特異性敲除蛋白激酶LKB1或者過表達激酶失活形式的LKB1,都能破壞成年新生顆粒細胞中樹突數目的唯一性和樹突朝向分子層生長的方向選擇性
  • 軸突引導通路基因與帕金森病的關係
    軸突引導通路是與連接相關的關鍵過程之一,在中樞神經系統發育過程中以及在人類一生中大腦線路連接和修復相關的關鍵過程之一。事實上,許多軸突引導分子已經被證明存在於中樞神經系統中,不僅在神經發育過程中起著精確的神經網絡形成的作用,而且在神經迴路的維持和可塑性方面也起著重要作用。
  • Science——樹突動作電位和膜電位可能具有初級的整合編碼功能
    類似的,我們也可以將大腦中的每一個神經元看作一個黑箱,其軸突和胞體接收成千上萬的軸突的投射。投射過來的信息中既有興奮性的信號,又有抑制性的信號,既有感覺性的信號,也有運動性的信號,最終這個黑箱經過一定的運算過程,如時間總和和空間總和,以決定是否在軸突起始段爆發一定頻率的動作電位。
  • Nature:樹突具有主動信息處理能力
    軸突是神經元通常產生電尖峰脈衝的結構,而有許多支持軸突尖峰脈衝的分子也存在於樹突中。以往的研究曾用解剖腦組織證實了樹突可以利用這些分子來自身產生尖峰脈衝,但卻並不清楚正常的大腦活動是否與這些樹突尖峰脈衝有關。例如,樹突尖峰脈衝是否影響了我們如何看待事物?       Smith研究小組發現,答案是肯定的。
  • 你知道孩子「軸突和樹突發育黃金期」是哪一段時間麼?抽空看一看
    神經細胞在胎兒期已基本長成,出生後至12個月就是軸突和樹突發育的黃金期。從腦部發育曲線可以看到:嬰兒12個月時,腦重比起出生時增長175%!1歲以後,腦重增長速度大大減慢:18個月後比12個月時就只有18%了。所以,嬰兒時期腦部發育得好,長大以後才更有可能獲得智力的提升。黃金期和大腦區域分化只有一次,都集中在嬰兒期。在寶寶腦部迅速發育的嬰兒期,媽媽千萬不可忽視。
  • 人類的樹突,「不一樣的煙火」?
    這些研究表明,人類的樹突表現出電敏感性,在樹突上可以觀察到反向傳播的動作電位以及快速的樹突鈣離子發放。這一新的前沿研究提示了一種可能性:樹突計算的生物物理學性質存在跨物種差異。謎一般的跨物種差異性 從樹突功能的跨物種差異性窺探人類之謎單個神經元是如何運作的?
  • 樹突棘在神經元中隔離和放大突觸接收的電信號
    研究人員知道樹突棘(dendritic spine)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這些微小的膜性結構從樹突分支中伸出,遍布整個樹突樹(dendritic tree),每個神經元上的樹突棘可以接收來自平均1000個其他神經元的信號。儘管發現它們已超過百年,然而直到今天其功能仍然只有部分被理解。
  • 上海生科院等揭示自噬調控神經元軸突發育新機制
    研究發現,Mir505基因的一個成熟體Mir505-3p特異性促進神經元極性建立、軸突生長和軸突分支,但不影響樹突發育;而另一個Mir505基因的成熟體則不具備這一功能。科研人員利用胚胎電轉技術在小鼠體內皮層組織中觀察到了同樣表型。利用雙螢光素酶報告系統並結合生物信息學預測、神經元轉錄組測序數據,科研人員在神經元中篩選出Mir505-3p的靶基因為自噬相關基因Atg12。
  • 腦科學日報:突觸形成和樹突發育的關係;人類大腦會因分形而愉悅
    駱利群團隊在Neuron發表論文探究突觸形成和樹突發育的關係來源:小柯生命12月22日凌晨0時,美國史丹福大學駱利群實驗室在Neuron發表研究論文,題為「GluD2- and Cbln1-mediated competitive interactions shape the dendritic arbors of cerebellar Purkinje cells」。
  • 樹突狀細胞
    樹突狀細胞因其成熟時在形態上像神經元上的樹突而得名,由斯坦曼(R.M.Steinman,1943-2011)於1973年發現。2011年,斯坦曼因發現樹突狀細胞及其在免疫系統中的作用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他也是一位去世後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當年是10月3日頒獎,他於9月30日去世)。斯坦曼利用自己發現的樹突狀細胞治療自己的胰腺癌,使自己多活了4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