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元蛋白極性分布的新穎機制

2021-01-15 科學網

 

神經元細胞形狀獨特,胞體上伸出數量不等的樹突和一條細長(從幾十微米到約1米)的軸突,樹突與軸突分別負責信息的接收和輸出。以軸突的起始段為界,具有不同功能的蛋白在軸突和胞體樹突上的不對稱分布決定了神經元功能的實現。因此,這種極性分布的形成與維持的機理是神經生物學的重要課題。3月19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蒲慕明和段樹民兩位研究員,聯合指導的博士生宋璦宏等針對這一問題的重要研究成果正式發表在國際著名雜誌《細胞》上。

 

研究者發現在接近胞體的軸突起始段(AIS)存在一個由肌動蛋白和AnkyrinG構成的分子篩,像濾網一樣限制了大分子蛋白在軸突和胞體之間的擴散,但允許某些依賴特定馬達蛋白轉運的蛋白通過。科學家以生動的圖示向記者描繪了這一過程,並介紹道,假如沒有這一新穎的機制,過量進入軸突的蛋白將造成擁堵,神經元功能癱瘓。

 

進一步研究發現,馬達蛋白驅動力的強弱,以及蛋白—馬達蛋白複合體運輸效能的高低,是該蛋白能否通過AIS分子篩的決定條件。

 

對此科學家解釋道,神經細胞的主要功能是信息的感受、處理和傳遞,與感受信號相關的分子一般分布在胞體和樹突上,而與信號傳遞相關的分子則分布在軸突,信號分子的釋放就在軸突的末端。因此,很多種蛋白質和分子在胞體內加工合成之後,要通過較長的軸突傳送到神經細胞的遠端,具有不同功能的蛋白與合適的馬達蛋白結合來實現轉運,從而完成相應的神經元的功能。

 

具體實驗表明,軸突蛋白轉運複合體VAMP2-KIF5的運輸效能較高,可以穿過分子篩從胞體轉運到軸突內,而樹突蛋白轉運複合體NR2B-KIF17和GluR2-KIF5的運輸效能較低,不能穿越這個軸突起始段存在的胞漿屏障。這一新穎過濾機制的發現,為研究神經元蛋白的極性分布提供了嶄新的角度,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來源:科技日報 王春)

 

(《細胞》(Cell),doi:10.1016/j.cell.2009.01.016,Shumin Duan,Mu-ming Poo)

 

相關焦點

  • Cell:神經元蛋白極性分布機制
    專題:Cell專題中科院神經所蒲慕明和段樹民帶領的研究團隊在新一期Cell發表了有關神經元蛋白極性分布機制的最新研究論文。神經元是一種極性細胞,以軸突的起始段為界,可分為軸突和胞體樹突兩大部分。樹突負責接收信息,軸突則負責輸出信息。
  • 神經所成年新生神經元的樹突極性發育機制研究獲進展
    該工作通過在體定點注射逆轉錄病毒操作,螢光標記成年小鼠海馬齒狀回區域的新生顆粒細胞,以及雙向改變標記神經元中蛋白激酶LKB1的表達水平等手段,研究了神經元的形態建成機制,揭示了神經元極性發育的分子與細胞機制。
  • 中國科大等在神經細胞極性維持的分子結構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從而維持神經細胞極性的分子機制,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題為Mechanistic insights into the interactions of dynein regulator Ndel1 with neuronal ankyrins and implications
  • Cell Reports:研究揭示組蛋白伴侶調控神經幹細胞機制
    正常胚胎大腦皮層發育對於維持皮層功能十分關鍵,全面深入了解胚胎大腦皮層發育機理及調控機制具有重要意義。胚胎大腦皮層發育過程受到細胞內外多種信號分子的精準調控,以保證大腦正常發育的時序性。表觀遺傳調控是皮層發育過程中的關鍵調控因素。
  • 中國科大在神經細胞極性維持的分子結構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2020...
    ,從而維持神經細胞極性的分子機制,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在線發表題為「Mechanistic insights into the interactions of dynein regulator Ndel1 with neuronal ankyrins and implications in polarity maintenance
  • 科學家揭開神經細胞極性維持機理面紗
    電有正負極,磁有南北極,細胞也具有極性特質。自然界中,有不少可直接感知的細胞極性現象,例如渦蟲的切斷體進行再生時,從朝向原來頭部的斷面上再生出頭部,從朝向原來尾部的斷面上再生出尾部。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王朝教授課題組揭示了維持神經細胞極性的分子機理,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神經系統是人體中最重要的功能調控系統。作為神經系統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神經細胞是一類高度極化的細胞。典型的神經細胞由接收信號的樹突、胞體和傳遞信號的軸突組成。
  • 神經幹細胞再生機制揭示:細胞「形狀」靈活性對大腦至關重要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一個研究小組最新研究發現,哺乳動物的大腦在形成時,神經幹細胞可以靈活地再生「形狀」。這一機制的發現,揭示了細胞不為人知的行為。動物大腦發育過程中,產生神經細胞(神經元)和膠質細胞的神經幹細胞稱為「放射狀膠質」。
  • 植物所在細胞極性生長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細胞極性生長是細胞極性的一種重要的表現形式。相比動物細胞,植物細胞由於存在著剛性的細胞壁,細胞的定向生長對於植物細胞、組織和器官的形態建成至關重要。   花粉管生長是高等植物雙受精過程中的一個關鍵步驟,而且由於體外容易培養並能夠再現真實生長狀態下花粉管的各種特性,使得花粉管也成為一個研究細胞極性生長調控機制的理想單細胞實驗系統。
  • 極性超顯性遺傳現象分子機制研究獲進展
    在遺傳學上,雜合子的適應性有時比純合子更強,父母平平,有時後代卻很強,這就是遺傳學中所謂的超顯性(overdominance)遺傳現象;有時雜合子的適應性與其染色體親本來源有關,如強弱不同的父母,其後代可強,但父母雙方都強,後代會弱,這就是所謂極性超顯性(polar overdominance)遺傳現象。
  • 高中化學知識點:非極性分子與極性分子
    2 通過對簡單的非極性分子和極性分子結構的分析,了解化學鍵的極性與分子的極性的關係。  教學重點:非極性分子與極性分子。  教學難點:分子結構與分子極性的關係。  教學方法:講授法、比較法、動畫模擬法及練習法等。
  • 極性分子與非極性分子——高山流水
    「相似相溶原理」也在化學領域中詮釋著這一規律: 非極性溶質一般能溶於非極性溶劑,極性溶質一般能溶於極性溶劑。 這裡,涉及到溶質分子和溶劑分子是否具有極性的問題。
  • 腦科學日報:每個人獨特的神經指紋;靈活運用記憶的神經機制
    研究人員利用這些數據建立了每個參與者大腦的功能模型,從本質上創建了他們神經活動的唯一特徵。 3,靈活運用記憶的神經機制 來源: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官網
  • 研究闡明痛覺信息處理的神經環路機制
    該研究闡明了痛覺相關信息長程傳遞和誘發保護性行為的細胞及神經環路機制。  痛覺是人和動物感知機體內外環境變化和威脅的重要途徑,在維持個體生存和健康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然而,慢性疼痛給患者帶來痛苦,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是亟須解決的重要臨床難題之一。深入解析痛覺信息處理的神經機制將有助於發現慢性疼痛治療的新靶點。
  • DeepMind研究表明,大腦使用與AI類似的分布獎勵機制
    1951 年,「人工智慧之父」Marvin Minsky 借鑑了巴甫洛夫對動物行為的觀察結果,開始嘗試設計最早的智能機器和神經網絡模擬原型。基於動物學習過程中對獎勵和懲罰的反應,他創造了一臺可以通過不斷學習來解決迷宮問題的計算機。
  • 化妝品成分極性常識及辨別方法
    3、化學領域:A、共價鍵極性:指一根共價鍵或一個共價鍵分子中電荷分布的不均勻性;在化合物分子中,不同種原子形成的共價鍵,由於兩個原子吸引電子的能力不同,共用電子對必然偏向吸引電子能力較強的原子一方,因而吸引電子能力較弱的原子一方相對的顯正電性。這樣的共價鍵叫做極性共價鍵,簡稱極性鍵。
  • 精品乾貨 | 只需4步,讓你搞清楚化學鍵的極性以及分子的極性!
    分子是否存在極性,不能簡單的只看分子中的共價鍵是否有極性,而要看整個分子中的電荷分布是否均勻、對稱。若分子中的電荷分布均勻,排列位置對稱,則為非極性分子,如CO2、BF3、CH4等;若分子中的電荷分布不均勻,排列位置不對稱,則為極性分子,如H2O、NH3、PCl3等。極性鍵是由於兩個原子對電子的吸引能力不同,成鍵時電子偏向吸引力較強的那個原子。
  • 常見有機溶劑極性表
    有機溶劑具有脂溶性,因此除經呼吸道和消化道進入機體內外,尚可經完整的皮膚迅速吸收,有機溶劑吸收入人體後,將作用於富含脂類物質的神經、血液系統,以及肝腎等實質臟器,同時對皮膚和黏膜也有一定的刺激性。不同有機溶劑其作用的主要靶器官和作用的強弱也不同,這決定於每一種有機溶劑的化學結構、溶解度、接觸濃度和時間,以及機體的敏感性。
  • 神經血管耦合的調控機制
    神經血管耦合的調控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3/3 11:08:19 哈佛醫學院Chenghua Gu課題組的最新研究發現中樞神經系統小動脈中的小窩介導神經血管偶聯。
  • 極性有機硫化物的成因研究獲進展
    為了與普通硫化物區分,我們稱之為極性有機硫化物(如N1S1,N1S2,O1S1,O2S1等)。與一般的有機硫化物相比,極性有機硫化物因為雜原子多,因而有著較高的極性,其組成非常複雜,用常規分析手段很難分離分析,它們的成因目前也尚未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