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湯問》,傳說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伯牙彈琴心中所念,鍾子期聽音後必得之,如此默契的無言溝通,正是二人內心交流相融的最高境界,也是千載難遇的「知音」相逢。
心性相似才能做到情感交融。
「相似相溶原理」也在化學領域中詮釋著這一規律:
非極性溶質一般能溶於非極性溶劑,極性溶質一般能溶於極性溶劑。
這裡,涉及到溶質分子和溶劑分子是否具有極性的問題。
而判斷極性分子和非極性分子的最本質的方法,就是看 分子中正、負電荷重心是否重合,正、負電荷重心相重合的分子是非極性分子;不重合的是極性分子。
那麼,分子的極性與鍵的極性有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繫呢?
也就是說,雙原子分子的極性與鍵的極性是一致的;
即由非極性鍵構成的雙原子分子一定是非極性分子,由極性鍵構成的雙原子分子一定是極性分子。
對於多原子分子,分子是否有極性,受鍵的極性和分子空間構型兩個因素的制約。
也就是說,分子的極性其實是分子中化學鍵極性的矢量和。
只含非極性鍵的分子一定是非極性分子;
而含極性鍵的分子有沒有極性,還必須要看分子中極性鍵的矢量和是否為0。
所以對於已知空間結構的分子,我們可以對其進行受力分析。
若極性鍵對稱分布,且各個鍵的極性的矢量和(合力)為0,則分子為非極性分子,反之,為極性分子。
與之類似的,還有BF3、C2H2、C6H6等。
有些分子的空間構型我們是不了解的,所以對於組成為ABn型的多原子分子,可以根據中心原子化合價法來判斷分子的極性;
若中心原子A的化合價為最高價,則該分子為非極性分子;若中心原子A呈低價或中間價態,則該分子為極性分子。
那麼現在,對於「油水不互溶」以及「I2在苯中的溶解度比其在水中的溶解度大」等現象,我們就可以利用「相似相溶原理」來解釋了。
就像相同物種的動物們都會自然地聚集在一起,其實都是 「物以類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