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溶劑的極性順序表

2021-01-16 金信勘察基礎工程集團

點擊上方藍色字體 免費訂閱

極性溶劑是指含有羥基或羰基等極性基團的溶劑,即溶劑分子為極性分子的溶劑,由於其分子內正負電荷重心不重合而導致分子產生極性。用於表徵分子極性大小的物理量為偶極矩或介電常數,介電常數大表示其極性大。

 

化學共價鍵分為極性鍵與非極性鍵。非極性鍵就是共用電子對沒有偏移,出現在單質中比如O2;極性鍵就是共用電子對有偏移比如HCl。而當偏移的非常厲害之後,看上去一邊完全失電子另一邊得到了電子,就會變成離子鍵了,如NaCl 。

 

化合物的極性決定於分子中所含的官能團及分子結構。各類化合物的極性按下列次序增加:

—CH3,—CH2—,—CH=,—C三,—O—R,—S—R,—NO2,—N(R)2,—OCOR,—CHO,—COR,—NH2, —OH,—COOH,—SO3H

石油醚(小) →環己烷→四氯化碳→三氯乙烯→苯→甲苯→二氯甲烷→氯仿→乙醚→乙酸乙酯→乙酸甲酯→丙酮→正丙醇→甲醇→吡啶→乙酸(大)

 

苯∶ 氯仿(1+1)→ 環己烷∶乙酸乙酯(8+2 )→氯仿∶丙酮(95+5 )→苯∶丙酮(9+1 )→苯∶乙酸乙酯( 8+2)→氯仿∶乙醚( 9+1)→苯∶甲醇( 95+5) →苯∶乙醚( 6+4)→環己烷∶乙酸乙酯( 1+1 )→氯仿∶乙醚( 8+2)→氯仿∶甲醇( 99+1)→苯∶甲醇( 9+1)→氯仿∶丙酮( 85+15 )→苯∶乙醚( 4+6)→苯∶乙酸乙酯( 1+1)→氯仿∶甲醇( 95+5 )→氯仿∶丙酮( 7+3)→苯∶乙酸乙酯( 3+7)→苯∶乙醚( 1+9)→乙醚∶甲醇( 99+1 )→乙酸乙酯∶甲醇( 99+1 )→苯∶丙酮( 1+1 )→氯仿∶甲醇( 9+1)

 

說明一下: 苯∶甲醇( 95+5 )的意思是95 體積的苯混合5 體積的甲醇配成混合溶劑

 

乙酸乙酯/ 己烷:常用濃度0~30%。但有時較難在旋轉蒸發儀上完全除去溶劑。

乙醚/ 戊烷體系:濃度為0~40%的比較常用。在旋轉蒸發器上非常容易除去。

乙醇/ 己烷或戊烷:對強極性化合物5~30%比較合適。

二氯甲烷/ 己烷或戊烷:5~30%,當其他混合溶劑失敗時可以考慮使用。

 

烷烴( —CH3,—CH2—)<烯烴( —CH=CH —)<醚類( —O—CH3,—O—CH2—)<硝基化合物(—NO2) <二甲胺( CH3—N—CH3)<脂類( —COOR )<酮類( —CO—)<醛類(—CHO)<硫醇(—SH)<胺類(—NH2)<醯胺(—NHCO—CH3)<醇類(—OH)<酚類(< Ar—OH)<羧酸類( —COOH )

 

石油醚<汽油<庚烷< 己烷<二硫化碳<二甲苯<甲苯<氯丙烷<苯<溴乙烷<溴化苯<二氯乙烷(DCM) <三氯甲烷<異丙醚<硝基甲烷<乙酸丁酯<乙醚< 乙酸乙酯<正戊烷<正丁醇<苯酚<甲乙醇<叔丁醇<四氫呋喃<二氧六環<丙酮< 乙醇<乙腈<甲醇<氮氮二甲基甲醯胺(DMF) <水 

表示有機溶劑的極性,關係到其物理化學性質、如介電常數、偶極矩或折射率。這種表示方法把所有的溶劑看作是連續作用的介質,而不是看作由各個分子組成的非連續統一體,並且未考慮到溶劑和溶質之間的特殊的相互作用。



(金勘醬酒,工程人的酒,一件也批發!)



四川金信集團公司具備以下資質:

1.工程勘察專業類:{巖土工程(巖土工程勘察、巖土工程設計、巖土工程物探測試檢測監測)工程測量}乙級(可做30層以下地勘)

2.巖土水質試驗,原位測試(波測) 

3.土壤氡、室內空氣、公共場所衛生、飲用水及二次供水檢測、防雷檢測

4.代辦衛生許可證 

5.地基基礎工程專業承包壹級

6.市政公用工程總承包叄級

7.建築工程施工總承包叄級

8.鋼結構工程專業承包叄級

9.特種工程(結構補強)

10.建築裝飾裝修工程專業承包貳級

11.測繪資質(地理信息系統工程、工程測量、不動產測繪)丙級

12.園林綠化工程

13.土石方工程

14.建築物拆除工程

15.代打投標保證金,項目可貸款。

公司地址:成都市青羊區清江東路中開大廈134號12樓22號-26號

聯繫電話:13808217768   028-66320799   


相關焦點

  • (值得收藏)塗料常見有機溶劑極性表
  • 常見有機溶劑極性表
    有機溶劑的種類較多,按其化學結構可分為10大類:①芳香烴類:苯、甲苯、二甲苯等;②脂肪烴類:戊烷、己烷、辛烷等;③脂環烴類:環己烷、環己酮、甲苯環己酮等
  • 有機溶劑極性表
    有機化合物的極性主要和其所含基團有關,分子極性由較大極性的基團決定。
  • 展開劑的選擇以及常用溶劑極性表
    選擇適當的展開劑是首要任務.一般常用溶劑按照極性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大概為:石油迷<己烷<苯<乙醚Petroleumether
  • 關於極性溶劑的分類與大小順序
    極性溶劑是指含有羥基或羰基等極性基團的溶劑,即溶劑分子為極性分子的溶劑,由於其分子內正負電荷重心不重合而導致分子產生極性
  • 關於有機溶劑極性最強總結
    TLC點板需要我們配置展開劑,那麼這就需要我們了解各種溶劑的性質和極性大小,具體總結如下:但有時較難在旋轉蒸發儀上完全除去溶劑。 2) 乙醚/戊烷體系:濃度為0~40%的比較常用。在旋轉蒸發器上非常容易除去。 乙醇/己烷或戊烷:對強極性化合物5~30%比較合適。 二氯甲烷/己烷或戊烷:5~30%,當其他混合溶劑失敗時可以考慮使用。 3) 將1~2mL選定的溶劑體系倒入展開池中,在展開池中放置一大塊濾紙。
  • 離子液體結構與溶劑極性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綠色催化課題組在離子液體結構與溶劑極性的相關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最新成果發表在近期出版的《物理化學B》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上。
  • 常見溶劑的溶解度參數
    1、極性相似原則。即極性相近的物質可以互溶。如汽車漆中極性比較高的氨基$ l( q+ K( o' A  g; p" v漆一般選擇極性比較高的丁醇等做溶劑。
  • 最全塗料常用溶劑參數表
    塗料工業常用溶劑參數表,塗料工程師必備!
  • 常見SMT極性元器件識別方法
    SMT常見的電子元件有:電阻、電容、排阻、排容、電感、二極體、三極體、IC 腳座、保險絲。  常見SMT極性元器件識別方法:  極性元件在整個PCBA加工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因為方向性的元件錯誤會導致批量性事故和整塊PCBA板的失效,因此工程及生產人員了解SMT極性元件極為重要。
  • 高中化學化合物極性判斷,你都掌握了嗎?
    極性是指整個分子電荷分離的程度,分離程度越大,極性越大。所以通常含有N、O、滷素等吸電子基團的分子極性會比較大,但需要注意,氯仿極性比二氯甲烷大,因為氯仿多一個吸電子的氯,但四氯化碳極性小於氯仿,因為這是一個對稱結構,這有點類似拔河。
  • 塗料工業常用溶劑參數表
    S-1000.29 0.8734229.0313-343150#溶劑油S-1500.06 0.8956630.0362-410200#溶劑油S-200<0.0011.000S-1001.4993>208.78.70.30.7150#溶劑油S-1501.5083>208.78.70.30.7200#溶劑油S-2001.5920
  • 有機化學中常考化合物的極性大小
    常用有機溶劑的極性排列順序石油醚<汽油<庚烷<己烷<二硫化碳<二甲苯<甲苯<氯丙烷<苯<溴乙烷<
  • 2020海南教師招聘考試:分子極性與化學鍵的極性題型分析
    2020年海南教師招聘考試——分子極性與化學鍵的極性題型分析考點·化學鍵的極性極性共價鍵與非極性共價鍵的判斷技巧:1.同一種元素的原子形成的共價鍵屬於非極性共價鍵;2.兩種不同元素的原子形成的共價鍵屬於極性共價鍵。
  • 極性分子與非極性分子——高山流水
    「相似相溶原理」也在化學領域中詮釋著這一規律: 非極性溶質一般能溶於非極性溶劑,極性溶質一般能溶於極性溶劑。 這裡,涉及到溶質分子和溶劑分子是否具有極性的問題。
  • 史上最強大的塗料工業常用溶劑參數表,塗料工程師必備!
    史上最強大的塗料工業常用溶劑參數表,塗料工程師必備!詳細列出了溶劑的揮發速率、比重、閃點、表 面張 力、沸程、折射率 、電阻 率、漢森溶解參數等數據。S-1000.29 0.8734229.0 313-343150#溶劑油S-1500.06 0.8956630.0 362-410200#溶劑油S-200<0.001
  • 膠粘劑溶劑?做啥用?該咋選?
    如調整膠粘劑配方時加入溶劑不當,或在調膠過程中選擇的溶劑不對而出現基料析出或結團的現象,從而使膠粘劑報廢造成不必要的損失。上述現象的出現就是由於溶劑和膠料、樹脂之間不能很好的互溶,與這一因素有關的是關於「極性」的理論, 是膠粘劑取得良好性能的基礎研究。膠粘劑溶劑的作用是什麼?
  • 常用溶劑的極性、密度、沸點、毒性等性質總結
    常用溶劑的極性順序:水(最大) >甲醯胺>乙腈>甲醇>乙醇
  • 化妝品成分極性常識及辨別方法
    非極性鍵差值>1.9 不會形成共價鍵,而是離子鍵; B、分子極性:取決於分子內各共價鍵的極性及他們的排列方式;多數情況:極性分子中含有極性鍵,但:含有極性鍵的不一定是極性分子;非極性分子即可以含有有非極性鍵;也可以有極性鍵
  • 大連化物所在溶劑極性調控光子上轉換體系發光研究中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韓克利團隊開發了一種新型的溶劑極性調控的三重態-三重態上轉換發光體系,相關工作發表在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