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的性質(極性非極性分子、範德華力和氫鍵)

2021-01-17 化學微講堂

3、鍵的極性和分子極性的關係

(1)沒有直接的關係(很重要)

(2)含有極性鍵的分子有沒有極性,必須依據分子中極性鍵的極性的向量和是否等於零而定,等於零時是非極性分子。

4、判斷極性非極性分子的方法:

結合分子的立體構型,根據物理的關於力的合成或者數學上向量的相加,結果是否等於0,如果等於0就是非極性分子。

二、範德華力及其對物質性質的影響

1.概念

分子之間普遍存在的相互作用力。

2.特徵

範德華力很弱,約比化學鍵的鍵能小1~2數量級。

3.影響因素

(1)組成和結構相似的物質,相對分子質量越大,範德華力越大。

(2)結構不相似的物質,分子的極性越大,範德華力越大。

4.對物質性質的影響

範德華力主要影響物質的物理性質,如熔、沸點。範德華力越大,物質的熔、沸點越高。

三、氫鍵及其對物質性質的影響

1.概念

已經與電負性很大的原子(如N、F、O)形成共價鍵的氫原子與另一個分子電負性很大的原子之間的作用力。

2.表示方法

氫鍵通常用A—H…B—表示,其中A、B為N、O、F,「—」表示共價鍵,「…」表示形成的氫鍵。

3.分類

氫鍵可分為分子內氫鍵和分子間氫鍵兩類,只有分子間氫鍵才能增大物質的熔沸點

4.特徵

氫鍵不屬於化學鍵,屬於一種較弱的作用力,比化學鍵弱,但比範德華力強。

5.氫鍵對物質性質的影響

①氫鍵主要影響物質的熔、沸點,分子間氫鍵使物質熔、沸點升高。

②接近沸點的水蒸氣的相對分子質量測定值比用化學式H2O計算出來的相對分子質量大,因為水分子間氫鍵而形成締合分子。

③冰的密度小於水:冰晶體中每個水分子通過氫鍵與周圍四個水分子結合形成四面體結構,水分子間空隙大,空間利用率不高,冰融化時,部分結構解體,分子空隙小,密度更大

④影響分子的溶解性,能夠與水形成氫鍵的物質,溶解性增大,比如氨氣極易溶於水,也與氫鍵有關。

相關焦點

  • 選修三課件2.3.1鍵的極性和分子的極性
    本節內容是人教版高中化學「選修三第二章 分子結構與性質,第三節 分子的性質,第1課時 鍵的極性和分子的極性 範德華力和氫鍵」。是在必修二的極性共價鍵、非極性共價鍵、分子間作用力的基礎上,結合上一節分子的空間結構的繼續學習。
  • 極性分子與非極性分子——高山流水
    「相似相溶原理」也在化學領域中詮釋著這一規律: 非極性溶質一般能溶於非極性溶劑,極性溶質一般能溶於極性溶劑。 這裡,涉及到溶質分子和溶劑分子是否具有極性的問題。
  • 分子間作用力和氫鍵
    4.只存在於由共價鍵形成的多數化合物,絕大多數非金屬單質分子和分子之間.化學鍵是分子中原子和原子之間的一種強烈的作用力,它是決定物質化學性質的主要因素。但對處於一定聚集狀態的物質而言,單憑化學鍵,還不足以說明它的整體性質,分子和分子之間還存在較弱的作用力。物質熔化或汽化要克服分子間的作用力,氣體凝結成液體和固體也是靠這種作用力。
  • 高中化學知識點:非極性分子與極性分子
    、極性鍵,非極性分子和極性分子的概念。  2 通過對簡單的非極性分子和極性分子結構的分析,了解化學鍵的極性與分子的極性的關係。  教學重點:非極性分子與極性分子。  教學難點:分子結構與分子極性的關係。  教學方法:講授法、比較法、動畫模擬法及練習法等。
  • 高中化學:怎麼判斷分子是極性分子還是非極性分子?
    一、分子的極性極性分子:正電中心和負電中心不重合,鍵的向量和不為0。非極性分子:正電中心和負電中心重合,鍵的向量和為0。A-B型分子(HCl ):異核雙原子分子都是極性分子;A-A型分子(Cl2):同核雙原子分子是非極性分子同核多原子分子也有非極性分子,如:P4,C60、S8 、B12,特別注意:O3(V型)是極性分子。
  • 高中化學選修3丨分子間作用力和氫鍵知識點
    4.只存在於由共價鍵形成的多數化合物,絕大多數非金屬單質分子和分子之間.化學鍵是分子中原子和原子之間的一種強烈的作用力,它是決定物質化學性質的主要因素。但對處於一定聚集狀態的物質而言,單憑化學鍵,還不足以說明它的整體性質,分子和分子之間還存在較弱的作用力。物質熔化或汽化要克服分子間的作用力,氣體凝結成液體和固體也是靠這種作用力。
  • 詳解分子間作用力和氫鍵知識點
    4.只存在於由共價鍵形成的多數化合物,絕大多數非金屬單質分子和分子之間. 化學鍵是分子中原子和原子之間的一種強烈的作用力,它是決定物質化學性質的主要因素。但對處於一定聚集狀態的物質而言,單憑化學鍵,還不足以說明它的整體性質,分子和分子之間還存在較弱的作用力。
  • 化學選修三丨詳解分子間作用力和氫鍵知識點
    4.只存在於由共價鍵形成的多數化合物,絕大多數非金屬單質分子和分子之間.化學鍵是分子中原子和原子之間的一種強烈的作用力,它是決定物質化學性質的主要因素。但對處於一定聚集狀態的物質而言,單憑化學鍵,還不足以說明它的整體性質,分子和分子之間還存在較弱的作用力。物質熔化或汽化要克服分子間的作用力,氣體凝結成液體和固體也是靠這種作用力。
  • [學案]分子間作用力和氫鍵
    1、分子間作用力⑴定義: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又稱範德華力。⑵特點:①分子間作用力比化學鍵弱得多;②影響物質的熔點、沸點、溶解性等物理性質;③只存在於由共價鍵形成的多數共價化合物和絕大多數氣態非金屬單質分子,及稀有氣體分子之間。但像二氧化矽、金剛石等由共價鍵形成的物質的微粒之間不存在分子間作用力。
  • 高中化學知識點總結:鍵的極性與分子的極性
    1.共價鍵的極性共價鍵有兩類,極性鍵和非極性鍵。如果是由同種原子組成(A-A),那麼就為非極性鍵;如果是由不同種原子組成(A-B),那麼就為極性鍵。2.分子的極性分子也有兩種類型,極性分子和非極性分子。
  • 分子晶體與氫鍵
    簡單的說,就是不同原子形成的共價鍵,是極性共價鍵,相同的原子間行程的共價鍵是極性鍵。同核雙原子分子(兩個原子相同),一定是非極性分子。多原子分子中,直線型,正三角形 ,正四面體,正八面體等等就是非極性分子。
  • 範德華力和分子間作用力有什麼區別呢?
    編審觀點:相對於化學鍵,分子間作用力是一類弱作用力,包括範德華力和氫鍵這兩類最常見的分子間力。①色散力:所有分子之間都有的最為普遍存在的範德華力,是範德華力的主要構成部分,取決於分子產生的瞬間偶極矩的大小。
  • 2020海南教師招聘考試:分子極性與化學鍵的極性題型分析
    考點·極性分子與非極性分子2.根據中心原子最外層電子是否全部成鍵判斷(1)分子中的中心原子最外層電子若全部成鍵,此分子一般為非極性分子;分子中的中心原子最外層例如:CH4、BF3、CO2等分子中的中心原子的最外層電子均全部成鍵,它們都是非極性分子。而 H2O、NH3、NF3等分子中的中心原子的最外層電子均未全部成鍵,它們都是極性分子。特例:XeF2 是有三個孤電子對的直線型非極性分子。3.分子極性與相似相溶原理極性分子易溶於極性分子溶劑,非極性分子易溶於非極性分子溶劑。
  • 2020甘肅教師招聘專業基礎知識備考:分子極性與化學鍵的極性題型分析
    2020甘肅教師招聘專業基礎知識備考:分子極性與化學鍵的極性題型分析 2020年甘肅教師招聘考試正處於緊張的備考狀態,按照往年信息來看,甘肅省教師招聘考試內容一般為教育基礎知識和教育專業知識。
  • 精品乾貨 | 只需4步,讓你搞清楚化學鍵的極性以及分子的極性!
    根據組成分子的原子種類和數目的多少,可將分子分為單原子分子、雙原子分子和多原子分子,各類分子極性判斷依據是:1、單原子分子分子中不存在化學鍵,故無極性分子或非極性分子之說,如He、Ne等稀有氣體分子。2、雙原子分子對於雙原子分子來說,分子的極性與共價鍵的極性是一致的。若含極性鍵就是極性分子,如HF、HI等;若含非極性鍵就是非極性分子,如I2、O2、N2等。
  • 結構工程師基礎知識輔導:分子的極性與電偶極矩
    極性分子和非極性分子用電偶極矩μ來區別。 (1)電偶極矩μ:μ= q·ι q:正負電荷中心所帶電量;ι:正負電荷中心之間的距離。 (2)極性分子:正負電荷中心不重合的分子。其電偶極矩大於零,即μ>0 如:H2O,HX,SO2,H2S,HCN等其μ>0,為極性分子。
  • TLC上的位置與極性的關係
    TLC上的位置,除了分子的極性外,也得考慮TLC的性質,是矽膠、氧化鋁或樹脂,因為不同的TLC與分子的作用是不同的,矽膠上有很多羥基,你的物質是通過與矽膠形成氫鍵
  • 高中化學知識點總結:分子間作用力
    分子間的作用力包括範德華力和氫鍵。強度:氫鍵大於範德華力。1.範德華力範德華力是分子間普遍存在的作用力,它很弱,比化學鍵的鍵能小1~2個數量級。對於結構相似的物質,相對分子質量越大,範德華力越大;分子的極性越大,範德華力越大。
  • 化學鍵、分子間作用力、氫鍵對物質有什麼影響,終於總結好了!
    (提示:化學鍵包括離子鍵和共價鍵,共價鍵包含極性鍵和非極性,如果不明白可以看我之前的文章)!分子間作用力概念:物質分子間存在微弱的相互作用!(注意對比,這個是物質分子之間的作用力)所有我們就很容易知道其作用力範圍:分子間!
  • 氫鍵、疏水作用和範德瓦耳斯力
    氫鍵  氫原子與電負性強的原子或原子團共價結合時,能再與另一個電負性強的原子(常見的有氧原子、氮原子等)相互吸引形成一種非共價鍵,即氫鍵。氫鍵的鍵能雖然不大,為13〜 30kJ/mol,但它的形成會顯著影響物質的性質,如影響物質的熔點、沸點、溶解度等。分子間的氫鍵使分子結合起來,形成鏈狀、環狀、層狀或立體的空間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