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揭開神經細胞極性維持機理面紗

2020-12-05 環球網

電有正負極,磁有南北極,細胞也具有極性特質。自然界中,有不少可直接感知的細胞極性現象,例如渦蟲的切斷體進行再生時,從朝向原來頭部的斷面上再生出頭部,從朝向原來尾部的斷面上再生出尾部。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王朝教授課題組揭示了維持神經細胞極性的分子機理,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神經系統是人體中最重要的功能調控系統。作為神經系統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神經細胞是一類高度極化的細胞。典型的神經細胞由接收信號的樹突、胞體和傳遞信號的軸突組成。不同的物質組成構成了樹突、胞體、軸突不同的形態和各自獨特的生理功能,從而維持神經細胞極性。

在生物學中,支架蛋白是許多關鍵信號通路中的重要調控因子。一種名為「Ankyrin-G」的神經支架蛋白作為神經細胞軸突起始段中最重要的蛋白質複合物組織者,是該起始段的標誌性蛋白。這種蛋白通過選擇性地調控進入軸突的蛋白和特定細胞器,從而維持神經細胞分別構成軸突和樹突的極性。然而,這一選擇性調控物質進出軸突的分子基礎目前還不是很清楚。

在此研究中,王朝研究組通過體外生化實驗確定了Ankyrin-G與細胞內重要分子馬達複合物的調控蛋白Ndel1的直接相互作用,並進行了定量的結合能力檢測,通過系統性比較兩個蛋白間結合的解離常數,在生化層面對複合物的組裝進行了系統分析。通過在小鼠海馬神經元中對Ankyrin-G/Ndel1複合物進行一系列細胞生物學研究,研究組發現Ankyrin-G/Ndel1複合物可以在神經軸突起始段選擇性地阻止原本不屬於軸突的物質進入軸突,從而維持神經細胞極性。

該項研究工作為理解神經細胞軸突起始段組織構架及神經極性的維持提供了結構基礎,為相應基因突變導致人類精神系統疾病的發病機制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大等在神經細胞極性維持的分子結構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揭示了Ndel1/Ankyrin-G複合物在神經軸突起始段調控物質選擇性進入軸突,從而維持神經細胞極性的分子機制,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題為Mechanistic insights into the interactions
  • 中國科大在神經細胞極性維持的分子結構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2020...
    Ndel1/Ankyrin-G複合物在神經軸突起始段調控物質選擇性進入軸突,從而維持神經細胞極性的分子機制,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在線發表題為「Mechanistic insights into the interactions of dynein regulator
  • 神經元蛋白極性分布的新穎機制
    因此,這種極性分布的形成與維持的機理是神經生物學的重要課題。3月19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蒲慕明和段樹民兩位研究員,聯合指導的博士生宋璦宏等針對這一問題的重要研究成果正式發表在國際著名雜誌《細胞》上。
  • 中國科大科研人員揭開藍藻光合作用關鍵面紗
    中國科大供圖中新網合肥5月27日電 (吳蘭 楊凡)記者27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科研人員在藍藻光合作用功效調控機制研究上獲重大突破,揭開藍藻光合作用的「關鍵先生」神秘面紗——催化酶RuBisCO的組裝調控機理。藍藻作為地球上最古老的原核生物之一,是一種神奇的存在,不是植物卻能進行光合作用並放出氧氣。
  • 揭開雷電神秘面紗
    希臘人認為雷電是眾神之神宙斯的武器,用於維持著天地間的秩序;中國人認為雷電由雷公電母掌控,主要作用是在下雨是助威,也可以懲惡揚善;非洲土著人認為一種神秘鳥類的羽毛在閃光,它的翅膀拍動產生了閃電打雷的聲音。當然,人類對雷電的認知不僅僅是停留在神話猜想層面。長期以來,人類用科學的方法研究雷電,經過不斷探索,目前揭開了雷電的神秘面紗。
  • 為什麼大腦丟失90%,剩餘部分還能維持生命?科學家找到了原因
    每個半球包括:大腦皮層(大腦皮質):是表面的一層灰質(神經細胞的細胞體集中部分)。人的大腦表面有很多往下凹的溝(裂),溝(裂)之間有隆起的回,因而大大增加了大腦皮層的面積。人的大腦皮層最為發達,是思維的器官,主導機體內一切活動過程,並調節機體與周圍環境的平衡,所以大腦皮層是高級神經活動的物質基礎。
  • 亨廷頓舞蹈病的發病機理被初步揭開
    亨廷頓舞蹈病的發病機理被初步揭開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4月24日 23:20 來源: 來源:新華網新華網華盛頓4月23日電(記者 張忠霞) 美國和挪威科學家合作研究發現,細胞在進行DNA(脫氧核糖核酸)修復過程中出錯,可能是觸發亨廷頓舞蹈病的主要原因。
  • 《神經元》:科學家發現記憶形成機理
  • 科學家發現化石,神秘面紗終於揭開!
    科學家發現化石,神秘面紗終於揭開!自恐龍徹底滅絕之後,地球的中生代也結束了,並開啟全新的新生代,當時的地質時代主要分為三個紀,分別是古近紀、新近紀和第四紀,等到了第4紀的時候,哺乳動物便成為地球上的支配者,其中就包含一種飛行動物,那就是蝙蝠。很多人對蝙蝠的了解都比較局限,認為它是一種黑黝黝的飛行動物,沒有什麼美觀可言。
  • 新研究首次揭開弧狀「歐若拉」的神秘面紗
    一直以來,科學家對這一發生在地球南北極地區高空奇特現象的原因充滿了好奇。北京時間6月30日凌晨3點,《美國科學院院刊》 (PNAS)在線發表了山東大學空間科學研究院教授張清和領導的國際團隊的最新研究論文。
  • 科學家研究一氧化氮有助大腦發育的作用機理
    新華網倫敦12月13日電(記者葛秋芳)英國萊斯特大學日前宣布,這家大學的科學家將通過研究蝸牛大腦,揭示一氧化氮有助大腦發育的機理。  萊斯特大學日前發表的新聞公報說,一氧化氮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它是劇毒的,另一方面它存在於大腦中,在大腦發育過程中可以促進神經細胞生長,被神經細胞用來建立相互間連接。
  • 細胞極性生長機理研究獲新進展
    FIMBRIN5缺失引起花粉管中微絲排布紊亂(A為野生型花粉管,B-I為fim5-1花粉管,J對花粉管槽部微絲與細胞伸長軸的角度進行統計的結果) 微絲細胞骨架控制細胞極性建立和細胞極性生長,但潛在的分子機理人們還知之甚少。
  • 「欺騙」科學家300多年!揭開生命神秘的「面紗」,重新認識科學
    前言精子作為男性體液的一部分,對於絕大部分人來說腦海中第一個浮現的印象就是小蝌蚪;而作為人類得以生殖繁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們每一次『出徵』的目標,也是它們存在的目的,就是到達女性輸卵管,和自己命中注定的那一個卵子相結合最終真正開始又一個生命的起源;而對於精子與卵子邂逅的過程,一直都是科學家津津樂道的話題
  • 上海科學家發現新神經細胞:它決定癢了之後撓還是不撓
    上海科學家發現新神經細胞:它決定癢了之後撓還是不撓 澎湃新聞記者 吳躍偉 2018-12-14 14:34 來源:澎湃新聞
  • 【禁毒知識】揭開「毒仙人掌」的面紗
    今天,小編將帶您揭開「毒仙人掌」的面紗。在廣袤的格蘭德河谷荒漠上(墨西哥北部和美國西南部兩國交界),有一種生存能力極強,生長茂盛的無刺仙人球,這種仙人球,是仙人掌科烏羽玉屬仙人球,是一種沒有刺的多肉多漿植物。大致呈圓形,飽滿柔潤,憨憨可愛,猶如橙子一樣大小,在球形莖頂部的芽苞上,有鳥羽狀的軟毛,加之其質地滑嫩如玉,烏羽玉由此得名。
  • 神奇的四氧化三鐵,揭開奇異現象的神秘面紗
    雖然故事眾說紛紜、誇大離奇,充滿了恐怖色彩,但我們用科學揭開奇異故事的神秘面紗,真像不僅讓我們領略了科學的魅力,而且對我們的現代生在活也有積極意義。大家可能聽說過1992年故宮的靈異事件:那是一個電閃雷鳴,風雨交加的下午,遊客們突然看到故宮的紅牆邊出現了行走的宮女,並用相機拍下了這靈異的一幕。
  • 韋伯望遠鏡將揭開銀河系黑洞的神秘面紗!
    等到它發射後,它將收集穿過塵埃為人們揭開以前所未有的銀河系中心細節。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所(STScI)的首席研究員Roeland van der Marel說道:「即便是來自韋伯的一張照片也將是獲得的最高質量的銀河系中心照片。」雖然地面望遠鏡和太空望遠鏡已經為人們提供了對銀河系中心居民們的誘人一瞥,但到目前為止只有最亮的恆星可以被探測到。
  • 「燃爆爽片」《巨齒鯊》10日上映 史前怪獸即將揭開面紗
    原標題:《巨齒鯊》10日上映史前怪獸即將揭開面紗   今夏又一部「燃爆爽片」《巨齒鯊》將於10日上映,首次現身大銀幕的史前巨齒鯊即將揭開神秘面紗。昨天晚上,該片在新街口國際影城imax廳舉行提前看片。
  • 科學家揭開月球背面地下結構神秘面紗
    中新網北京2月27日電 (記者 孫自法)繼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著陸月球背面之後,中國科學家對月球背面的科研再次創造一項人類首次——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科研團隊基於嫦娥四號任務,首次揭曉月球背面地下淺層結構,這也是人類首次揭開月球背面地下結構的神秘面紗。
  • 「RNA魔剪」新成員「面紗」揭開 定位病變細胞更精準
    隨著科學家們研究的深入,其家族成員不斷壯大。近日,發表在《自然·通訊》的一項成果,揭開了「RNA魔剪」家族最年輕成員「CRISPR-Cas13d」的神秘面紗。  這項成果來自福建師範大學歐陽松應教授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