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大在神經細胞極性維持的分子結構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2020...

2020-12-08 中國科大新聞網

20191230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無膜細胞器與細胞動力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生命科學學院王朝教授課題組通過綜合性運用生物化學、結構生物學、化學生物學及分子神經細胞生物學等研究手段,揭示了Ndel1/Ankyrin-G複合物在神經軸突起始段調控物質選擇性進入軸突,從而維持神經細胞極性的分子機制,在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在線發表題為「Mechanistic insights into the interactions of dynein regulator Ndel1 with neuronal ankyrins and implications in polarity maintenance」的研究論文,這是張明傑、王朝團隊2018年在《Nat Chem Biol雜誌發表Ankyrin家族蛋白中鑑定調控細胞自噬短肽工作之後,圍繞Ankyrin家族蛋白的又一系列研究成果。

神經系統是人體中最重要的功能調控系統,作為神經系統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神經細胞是一類高度極化的細胞,典型的神經細胞由接收信號的樹突、胞體和傳遞信號的軸突組成。不同的物質組成構成了樹突、胞體、軸突不同的形態和各自獨特的生理功能,從而維持神經細胞極性。神經細胞軸突起始段(axon initial segment, AIS)是神經細胞軸突近端靠近胞體的特定膜結構區域,富集了大量的電壓門控鈉離子通道(Nav channel)、電壓門控鉀離子通道(KCNQ2/3)、細胞粘附分子(NfascNrCAM等)及多種支架蛋白和細胞骨架蛋白,是神經細胞整合胞體和樹突的輸入信號,調控和產生動作電位的重要位點。神經支架蛋白Ankyrin-G作為AIS中最重要的蛋白質複合物組織者,是AIS的標誌性蛋白。Ankyrin-G將多種離子通道,細胞粘附分子等錨定在細胞膜上,從而保證AIS的結構和功能的完整與穩定。同時,軸突起始段特殊的定位使Ankyrin-G也起到特異性的守門員的作用,通過選擇性的調控進入軸突的蛋白和特定細胞器,從而維持神經細胞軸突-樹突的極性,然而,這一選擇性調控物質進出軸突的分子基礎目前還不是很清楚。

在此研究中,王朝教授研究組通過體外生化實驗確定了Ankyrin-G與細胞內重要分子馬達Dynein複合物的調控蛋白Ndel1的直接相互作用,並利用ITC進行了定量的結合能力檢測,通過系統性的比較兩個蛋白間結合的解離常數,在生化層面對複合物的組裝進行了系統分析。隨後他們發現Ankyrin-G的同源蛋白Ankyrin-B也能以一個Ndel1形成複合物,並解析了Ankyrin-B/Ndel1複合物的高解析度晶體結構,闡述了Ankyrin-G/Ankyrin-B結合Ndel1的分子機理。緊接著通過在小鼠海馬神經元中對Ankyrin-G/Ndel1複合物進行一系列的細胞生物學研究,他們發現表明Ndel1/Ankyrin-G複合物可以在神經軸突起始段選擇性的阻止原本不屬於軸突的貨物進入軸突,從而維持神經細胞的極性。該項研究工作為理解神經細胞軸突起始段的組織構架及神經極性的維持提供了結構基礎,為相應基因突變導致人類精神系統疾病的發病機制研究提供了理論基礎。

據悉,中國科大生命學院博士生葉進和華南理工大學醫學院李健潮教授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中國科大生命學院王朝教授為論文的通訊作者。該項工作還得到了香港科技大學張明傑院士課題組及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張研教授課題組的大力幫助。該項研究受到了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合肥物質科學技術中心方向培育項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和中科院率先行動的經費支持。

論文連結:https://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9/12/26/1916987117


(無膜細胞器與細胞動力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生命科學學院、科研部)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大等在神經細胞極性維持的分子結構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揭示了Ndel1/Ankyrin-G複合物在神經軸突起始段調控物質選擇性進入軸突,從而維持神經細胞極性的分子機制,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題為Mechanistic insights into the interactions
  • 科學家揭開神經細胞極性維持機理面紗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王朝教授課題組揭示了維持神經細胞極性的分子機理,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神經系統是人體中最重要的功能調控系統。作為神經系統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神經細胞是一類高度極化的細胞。典型的神經細胞由接收信號的樹突、胞體和傳遞信號的軸突組成。
  • 中國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中取得進展
    該研究成果以Quantum entanglement between an atom and a molecule 為題於5月20日在線發表在《自然》上[Nature 581, 273–277(2020)]。這項成果對於未來考慮使用分子進行量子信息處理有重要推動作用。  目前有多種體系可用於探索實現量子傳感和量子信息處理。
  • 中國科大在B肝病毒導致肝癌的免疫逃逸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在B肝病毒導致肝癌的免疫逃逸機制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來源:新浪新聞   發布者:ailsa   日期:2018-03-30   今日/總瀏覽:1/5839
  • 植物所在細胞極性生長調控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細胞極性生長是細胞極性的一種重要的表現形式。相比動物細胞,植物細胞由於存在著剛性的細胞壁,細胞的定向生長對於植物細胞、組織和器官的形態建成至關重要。   花粉管生長是高等植物雙受精過程中的一個關鍵步驟,而且由於體外容易培養並能夠再現真實生長狀態下花粉管的各種特性,使得花粉管也成為一個研究細胞極性生長調控機制的理想單細胞實驗系統。
  • 中國科大等在B肝病毒導致肝癌的免疫逃逸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中國科大等在B肝病毒導致肝癌的免疫逃逸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8-04-02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T細胞共抑制受/配體被認為是慢性病毒感染和腫瘤中T細胞耗竭的關鍵調節因素,據此原理誕生的卡控點免疫療法(Checkpoint Immunotherapy),被列入2013年度「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榜首,成為美國2016年啟動的「癌症登月計劃(Cancer MoonShot)」的核心手段。然而,慢性病毒感染、腫瘤發生和介導T細胞耗竭的共抑制受/配體三者之間相互影響的分子機制尚不清楚。
  • 中國科大在分子的量子糾纏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另外,極性分子之間可以產生長程的相互作用,有利於實現新型的量子信息處理平臺;極性分子對電場非常敏感,可以與微波光子系統,懸臂梁振子等體系相互作用。為了連接單個分子到其他量子載體以傳遞量子信息,演示量子糾纏是重要的一步。當兩個粒子處於糾纏態,便不再能單獨描述每個粒子的狀態,兩個粒子形成一個緊密的整體,這樣的關聯屬性在量子計算和一些量子精密測量中有重要應用。
  • 中國科大在半導體深紫外LED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供圖。中新網合肥11月29日電(記者吳蘭)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科研人員巧用藍寶石調控角度,突破了紫外LED發光性能研究的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著名學術期刊《先進功能材料》上。近期,中國科大微電子學院孫海定和龍世兵課題組關於利用藍寶石襯底斜切角調控量子阱實現三維載流子束縛,實現以上研究突破。紫外線雖然在太陽光中能量佔比僅5%,但卻廣泛應用於人類生活。
  • 離子液體結構與溶劑極性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綠色催化課題組在離子液體結構與溶劑極性的相關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最新成果發表在近期出版的《物理化學B》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上。
  • 染色質結構形成及DNA複製叉穩定性維持的分子機制研究獲進展
    然而,在過去二三十年,該研究領域的進展不大,細胞調控維持停頓複製叉穩定的分子機制所知甚少。最近,孔道春實驗室研究發現,當DNA複製叉停頓後,停頓DNA複製叉周圍的染色質結構變得更加緊密。研究團隊證明組蛋白去乙醯化、H3K9三甲基化等是複製叉停頓誘導的染色質結構變得更加緊密的一個重要方面。
  • 中國科大雜化二維超薄結構電催化還原二氧化氮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謝毅、特任教授孫永福課題組在雜化二維超薄結構的合成及應用領域取得重要進展。但是金屬表面氧化物對其自身金屬電還原性能的影響機制還不清楚,這主要是因為以前製備的催化劑中含有大量的微結構如界面、缺陷等,這些微結構的存在很容易掩蓋住表面金屬氧化物對其自身金屬催化性能的影響。
  • 極性超顯性遺傳現象分子機制研究獲進展
    2015年10月21日,《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在線發表了模式動物所朱敏生實驗室及合作實驗室的最新研究成果 在遺傳學上,雜合子的適應性有時比純合子更強,父母平平,有時後代卻很強,這就是遺傳學中所謂的超顯性(overdominance)遺傳現象;有時雜合子的適應性與其染色體親本來源有關,如強弱不同的父母,其後代可強,但父母雙方都強,後代會弱,這就是所謂極性超顯性(polar overdominance)遺傳現象。
  • 揭秘神經細胞入侵前列腺腫瘤的分子機制
    過去10年裡的很多研究都表明,腫瘤細胞和神經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會影響多種類型癌症的進展,在前列腺腫瘤中,新產生的神經細胞的存在與腫瘤的惡性進展及腫瘤擴散到機體其它位置有關,腫瘤微環境能夠促進新的神經細胞的產生,這一過程稱之為「神經發生」,然而,這些神經細胞最初是如何出現在腫瘤的對於科學家們而言一直是一個未解之謎,近日一項發表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
  •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半導體量子電晶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科大在二維材料半導體量子電晶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我校郭光燦院士領導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在半導體門控量子點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 中國科大在超冷原子拓撲量子體系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中國科大潘建偉教授及同事陳帥、鄧友金等與北京大學劉雄軍、維也納工業大學、卡爾加裡大學的合作者們,在超冷原子拓撲量子體系的實驗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他們用量子淬火動力學方法在人工合成的二維自旋軌道耦合超冷原子體系中得到了直接判斷體系拓撲的動力學判據,並據此精確測定了體系的拓撲相圖。
  • 水生所非編碼RNA分子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葛峰研究組致力於採用定量蛋白質組學技術,揭示非編碼RNA的分子調控網絡及其作用機制,近日該研究組又取得了一系列新進展。  針對Dre-miR-21這種影響斑馬魚胚胎早期心血管發育的miRNA,研究組利用基於Tandem isobaric mass tag(TMT)的定量蛋白質組學技術,構建了dre-miR-21在斑馬魚早期胚胎中的蛋白調控網絡,發現了兩個可能與斑馬魚心血管系統發育相關的新的dre-miR-21靶標,揭示了dre-miR-21在斑馬魚胚胎發育過程中的新的調控機制(圖1)。
  • 小G蛋白家族新成員的分子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小G蛋白家族新成員的分子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2019-04-23 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 在人類中,目前共發現超過150個家族成員。在果蠅、秀麗隱杆線蟲、釀酒酵母、粟酒裂殖酵母和植物中也都發現了家族中保守的同源物。Ras癌基因蛋白是該家族的創始成員,基於序列和功能相似性的分析,主要分為六個分支:Ras,Rho,Rab,Ran,Arf和RJL。小G蛋白具有共同的生化機制,主要是作為分子二元分子開關發揮生物學功能。
  • 中國科大在動物長鏈非編碼RNA研究中取得進展
    該實驗室通過優化的基因編輯技術,對秀麗線蟲中155個基因間的長鏈非編碼RNA(lincRNA)進行逐一敲除(秀麗線蟲已知的全部lincRNA共170個),系統地研究了秀麗線蟲中lincRNA的功能。這是第一篇在多細胞動物中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在全基因組水平上、對一個種類的長非編碼RNA進行敲除並系統分析其在動物中生理功能及功能機理的研究。
  • 神經元蛋白極性分布的新穎機制
    因此,這種極性分布的形成與維持的機理是神經生物學的重要課題。3月19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蒲慕明和段樹民兩位研究員,聯合指導的博士生宋璦宏等針對這一問題的重要研究成果正式發表在國際著名雜誌《細胞》上。
  • 在極性材料光催化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極性材料由於分子基元在晶體中的各向異性使得晶胞中一些基團的正、負電中心並非重合,存在本徵偶極矩,產生自發極化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