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神經細胞入侵前列腺腫瘤的分子機制

2021-01-13 健康一線視頻網

過去10年裡的很多研究都表明,腫瘤細胞和神經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會影響多種類型癌症的進展,在前列腺腫瘤中,新產生的神經細胞的存在與腫瘤的惡性進展及腫瘤擴散到機體其它位置有關,腫瘤微環境能夠促進新的神經細胞的產生,這一過程稱之為「神經發生」,然而,這些神經細胞最初是如何出現在腫瘤的對於科學家們而言一直是一個未解之謎,近日一項發表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研究人員通過對小鼠進行研究發現,稱之為神經祖細胞的前體細胞或許能夠遷移到前列腺癌的位點,這些細胞能夠入侵腫瘤微環境並產生新的神經細胞。

胚胎和實體瘤產生的過程共享了很多特性,在大部分多細胞動物中,神經系統和脈管網絡在上述過程的發生中都扮演著關鍵角色,在小鼠機體中,神經元在整個生命階段都會出現,其會在成年個體大腦的兩個區域—腦室下區和齒狀回中由神經祖細胞進行神經發生,儘管最近關於成年人大腦中神經發生程度的研究存在一定爭議,但此前幾十年的研究結果表明,人類在整個生命過程中僅會在齒狀回中產生新的神經元。

為了解決前列腺腫瘤中神經細胞的起源問題,研究者Mauffrey及其同事利用前列腺癌小鼠模型(Hi-myc)進行研究,他們發現,這些動物中的前列腺腫瘤與成神經細胞有關,這些細胞能夠表達蛋白質雙皮質素(DCX,doublecortin),同時特殊類型的神經祖細胞也能表達雙皮質素來產生神經元。研究者從動物前列腺腫瘤樣本中分離到了表達DCX的細胞,同時還分析了細胞中基因和蛋白質的表達情況,利用抗原分析技術,研究人員就能夠追蹤到表達DCX細胞的來源,他們發現,這些細胞能夠表達神經元祖細胞(能夠產生神經元)的多種蛋白特性,成神經細胞則並不會表達Myc基因,該基因能驅動Hi-myc模型產生前列腺中腫瘤,因此研究者總結道,成神經細胞或許並不衍生自腫瘤細胞,深入的成神經細胞分析也並未發現腫瘤微環境中其它類型細胞任何明顯的相似性,比如免疫或內皮細胞等,研究者發現,腫瘤相關的成神經細胞擁有與腦室下區神經祖細胞相似的分子標誌,此外,當在體外生長時,細胞就可以分化為神經元樣的細胞。

隨後研究人員對小鼠大腦中的神經祖細胞進行了研究,他們提出這些細胞驅動了前列腺腫瘤的新的神經發生並獲得了關鍵支持,研究人員利用特殊技術對特殊大腦區域中的神經祖細胞進行標記來追蹤細胞,結果表明,來自腦下室區域的神經祖細胞可以從大腦中進行遷移並穿過血管,特異性地侵襲前列腺腫瘤。然而,目前研究人員並不清楚引導這些細胞進行遷移的分子因素和機制,他們也並沒有發現來自齒狀回的神經祖細胞退出大腦的證據,研究者指出,腦室下區周圍的血腦屏障或許存在選擇性的突破,但其卻與齒狀回並無關聯。

圖片來源:www.nature.com

為了確定相關的研究發現與其它類型癌症的相關性,研究人員利用通過移植人類腫瘤細胞所產生的多種小鼠癌症模型進行研究,他們觀察到了從大腦到腫瘤的神經祖細胞的類似遷移模式,當研究者利用特殊技術製造具有選擇性剔除DCX表達神經元祖細胞和成神經細胞的小鼠模型時,他們發現,與對照小鼠相比,上述小鼠都表現出了腫瘤形成受損的狀況。當攜帶人類前列腺腫瘤的小鼠機體中移植了來自小鼠前列腺腫瘤或來自腦室下區的小鼠成神經細胞時,這些組的動物均表現出了腫瘤生長和擴散功能的增強。研究者Mauffrey及同事還發現,在前列腺癌患者腫瘤樣本中觀察到的成神經細胞密度的增加或與個體腫瘤的侵襲性和復發特性直接相關。

研究者指出,我們揭示了大腦衍生的成神經細胞在影響腫瘤發生和進展的特殊角色,然而大部分的調查都需要解釋一些關鍵問題,即是否這種現象在人類前列腺癌中具有臨床相關性,此外,研究者非常肯定,人類的神經發生通常在整個生命過程中持續存在於大腦腦下室區域,因此這種機制或許能夠驅動人類大腦神經發生不同於研究者所觀察到的那樣,此外,Hi-myc小鼠模型或許並不滿足於模擬所有類型的前列腺癌,如果是這種情況的話,那麼測試其它小鼠模型或許就能幫助確定相關的研究發現是否能夠反映一般的機制或與特定模型相關的機制。

無論未知因素如何,研究者Mauffrey及其同事的研究無疑為小鼠前列腺腫瘤新生神經細胞的起源提供了一種解釋,但這或許不能排除某些神經細胞是由腫瘤或腫瘤周圍其它類型細胞自發產生的可能性。儘管如此,研究人員還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來闡明其中的機制,比如血腦屏障的突破是如何以腦室下區特有的方式來啟動的,這或許是讓科學家們非常感興趣的話題之一了。

參考資料:

【1】Nerve cells from the brain invade prostate tumours

【2】Ayala GE, Dai H, Powell M, et al.Cancer-related axonogenesis and neurogenesis in prostate cancer.Clin Cancer Res. 2008 Dec 1;14(23):7593-603. doi: 10.1158/1078-0432.CCR-08-1164.

【3】Magnon C, Hall SJ, Lin J, et al.Autonomic nerve development contributes to prostate cancer progression.Science. 2013 Jul 12;341(6142):1236361. doi: 10.1126/science.1236361.

【4】Zhao CM, Hayakawa Y, Kodama Y, et al.Denervation suppresses gastric tumorigenesis.Sci Transl Med. 2014 Aug 20;6(250):250ra115. doi: 10.1126/scitranslmed.3009569.

【5】Stopczynski RE, Normolle DP, Hartman DJ, et al.Neuroplastic changes occur early in the development of 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Cancer Res. 2014 Mar 15;74(6):1718-27. doi: 10.1158/0008-5472.CAN-13-2050

【6】Peterson SC, Eberl M, Vagnozzi AN, et al.Basal cell carcinoma preferentially arises from stem cells within hair follicle and mechanosensory niches.Cell Stem Cell. 2015 Apr 2;16(4):400-12. doi: 10.1016/j.stem.2015.02.006.

【7】Hayakawa Y, Sakitani K, Konishi M, et al.Nerve Growth Factor Promotes Gastric Tumorigenesis through Aberrant Cholinergic Signaling.Cancer Cell. 2017 Jan 9;31(1):21-34. doi: 10.1016/j.ccell.2016.11.005

【8】Dobrenis K, Gauthier LR, Barroca V, et al.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off-target effect on nerve outgrowth promotes prostate cancer development.Int J Cancer. 2015 Feb 15;136(4):982-8. doi: 10.1002/ijc.29046

【9】Philippe Mauffrey, Nicolas Tchitchek, Vilma Barroca, et al.Progenitors from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rive neurogenesis in cancer,Nature(2019) doi:10.1038/s41586-019-1219-y

【10】Goncalves JT, Schafer ST, Gage FH.Adult Neurogenesis in the Hippocampus: From Stem Cells to Behavior.Cell. 2016 Nov 3;167(4):897-914. doi: 10.1016/j.cell.2016.10.021.

【11】Kempermann G, Gage FH, Aigner L, et al.Human Adult Neurogenesis: Evidence and Remaining Questions.Cell Stem Cell.2018 Jul 5;23(1):25-30. doi:10.1016/j.stem.2018.04.004

【12】Moreno-Jiménez EP, Flor-García M, Terreros-Roncal J, et al.Adult hippocampal neurogenesis is abundant in neurologically healthy subjects and drops sharply in patien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Nat Med. 2019 Apr;25(4):554-560. doi:10.1038/s41591-019-0375-9

【13】Sorrells SF, Paredes MF, Cebrian-Silla A, et al.Human hippocampal neurogenesis drops sharply in children to undetectable levels in adults.Nature. 2018 Mar 15;555(7696):377-381. doi:10.1038/nature25975

【14】Eriksson PS, Perfilieva E, Bjork-Eriksson T, et al.Neurogenesis in the adult human hippocampus.Nat Med. 1998 Nov;4(11):1313-7.

【15】Spalding KL, Bergmann O, Alkass K, et al.Dynamics of hippocampal neurogenesis in adult humans.Cell. 2013 Jun 6;153(6):1219-1227. doi:10.1016/j.cell.2013.05.002.

相關焦點

  • Nat Genet|前列腺幹細胞身份及其參與前列腺腫瘤的起始
    2020年8月17日,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高棟研究組、陳洛南研究組以及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陳俞研究組合作在Nature Genetics在線發表題為「Single-cell transcriptomics identifies a distinct luminal progenitor cell type in distal prostate
  • 成纖維細胞調節腫瘤形成的分子機制!
    2020年5月27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 Reviews Cancer上題為「Fibroblasts orchestrate tumour initiation」的研究報告中,研究人員分析了成纖維細胞調節機體腫瘤發生的分子機制。
  • 中國科大等在神經細胞極性維持的分子結構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9年12月30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無膜細胞器與細胞動力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王朝課題組通過綜合性運用生物化學、結構生物學、化學生物學及分子神經細胞生物學等研究手段
  • 中國科大在神經細胞極性維持的分子結構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2020...
    2019年12月30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無膜細胞器與細胞動力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生命科學學院王朝教授課題組通過綜合性運用生物化學、結構生物學、化學生物學及分子神經細胞生物學等研究手段,揭示了
  • Immunity: 腫瘤免疫抑制性的分子機制
    2020年4月15日訊/生物谷BIOON/---活躍的免疫系統通過識別腫瘤細胞並將其作為靶標進行破壞,因此在阻止腫瘤惡化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免疫系統的正常活動出現任何偏差,都可能導致腫瘤加速生長。近日,Moffitt癌症中心的研究人員揭示了一種叫做髓系細胞(Myeloid cell)的免疫細胞是如何促進癌症惡化的,相關結果發表在《Immunity》雜誌上。
  • 神經細胞也愛「關起門聊天」?研究揭示神經細胞「交流」機制
    作者:魯亦研究人員揭示細胞「密語」機制大腦中的神經細胞也在「緊閉的門」後相互交流。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德國波恩大學等機構開展的一項國際研究表明,一個神經細胞在大腦中有多少「聽眾」是受到嚴格控制的。在學習神經元的環境中,某些過程的啟動能使信號傳輸不那麼排外。研究結果已經發表在《神經元》上。
  • 狂犬病毒有超強入侵神經細胞能力:助於治療人類腦癌
    這種兇猛的病毒擁有入侵神經細胞的罕見能力,並通過神經細胞感染大腦組織。但科學家指出,這一能力或能幫助我們治療腦癌。科學家試圖模仿狂犬病毒攻擊大腦的方式,將治療腫瘤的納米粒子送入大腦腫瘤。目前該技術僅在小鼠身上試驗過。若人體實驗成功,醫生便可通過這些納米粒子,將藥品直接送入腫瘤,避免健康細胞受損。狂犬病毒主要由動物咬傷傳播,已有了長達數千年的「黑歷史」。
  • 一文讀懂:腫瘤免疫逃逸的分子機制
    腫瘤的免疫反應是腫瘤發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過程,脫離機體免疫監控後腫瘤的惡行生物學行為將會進一步加快,從而促進腫瘤的增殖、侵襲和轉移,因此了解腫瘤的免疫逃逸機制對於腫瘤的治療尤其是免疫治療具有重要作用。
  • 科學家揭示腫瘤細胞遷移分子機制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閻錫蘊課題組與中科院動物所劉峰小組合作發現,細胞黏附分子CD146作為Wnt5a的受體,激活了非經典Wnt通路,從而促進腫瘤細胞的遷移。
  • 科學家揭示腫瘤化療引起的腸道毒性的分子機制
    科學家揭示腫瘤化療引起的腸道毒性的分子機制 2017-04-26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該研究報導了化療過程中所導致的腸道毒副作用與化療藥物誘導細胞釋放雙鏈DNA密切相關,腸道中大量的dsDNA激活了宿主免疫系統的AIM2炎症小體,進而引發了腸道炎症和損傷的分子機制。耿美玉、孫兵、丁健和黃敏為該論文共同通訊作者。  化療仍然是目前大多數腫瘤的主要治療手段,但化療藥物的使用常常伴隨著嚴重的毒副作用。
  • 一文讀懂:腫瘤分子靶向治療的機制
    隨著腫瘤分子生物學的快速發展,腫瘤分子靶向治療已經應用於臨床,在腫瘤內科治療中的重要性越來越受到認可。但靶向治療目前仍然處於起步階段,其臨床應用仍然需要不斷地探索和總結,深入了解腫瘤的靶向治療分子機制有助於加深靶向治療的認知並幫助臨床的決策和治療。
  • iScience:闡明前列腺癌轉移引發繼發性腫瘤的分子機制 或有望幫助...
    2020年9月10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iScienc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瑞典于默奧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前列腺癌細胞移動和擴散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結果或有望幫助科學家們開發治療惡性前列腺癌的新型療法。
  • 科學家鑑別出能促進成神經細胞瘤惡性擴散的...
    2017年9月4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ancer 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梅奧診所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首次闡明了成神經細胞瘤擴散的分子機制,同時他們還揭示了促進成神經細胞瘤惡性擴散的兩個基因之間的關聯。
  • ...課題組在《自然》發表文章報導腫瘤氨代謝異常的分子機制及功能
    生命學院江鵬課題組在《自然》發表文章報導腫瘤氨代謝異常的分子機制及功能清華新聞網3月8日電 美國東部時間3月6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江鵬課題組在《自然》(Nature)雜誌上發表了題為《p53通過尿素循環調控氨代謝進而控制腫瘤細胞多胺合成》(p53 regulation of ammonia metabolism through
  • 生物物理所發現CD146促進腫瘤細胞運動的分子機制
    CD146與ERM蛋白質在細胞微絨毛上共定位7月4日,Oncogene雜誌在線發表了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閻錫蘊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該文章題為Recognition of CD146 as an ERM-binding protein offers novel mechanisms for melanoma cell migration,報導了細胞粘附分子
  • Cell Rep:揭秘腫瘤抑制子p53誘發癌細胞死亡的新型分子機制
    圖片來源:©Alberto Inga, UniTrento文章中,研究人員深入分析了兩種癌症治療場景,在第一種場景中,癌細胞會停止增殖,而在另一種場景中,癌細胞的死亡率會增加,兩種結局都會受到p53蛋白的調節,基於本文研究發現,即研究者發現了一種名為DHX30的特殊蛋白因子,其能幫助確定p53是否會誘發癌細胞死亡,此外研究者重點對一種類似於開關的新型分子機制進行了相關研究
  • 腫瘤免疫治療的作用機制
    近20年來,以腫瘤疫苗、過繼細胞免疫療法(ACT)和免疫檢驗點單抗療法為代表的腫瘤免疫治療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其作為一種全新的腫瘤治療方法在臨床上凸顯出廣闊的應用前景。  腫瘤疫苗也稱為腫瘤主動免疫療法,其來源於自體或異體腫瘤細胞或其有腫瘤特異性抗原(TSA)或腫瘤相關抗原(TAA)。
  • Nat Commun:修復神經細胞損傷的新信號機制
    來自Nagoya大學的研究者們發現了一系列參與線蟲受損傷神經元再生的關鍵分子,這些分子過去被發現參與了對死亡細胞的吞噬效應。(圖片來源:Www.pixabay.com)神經細胞的軸突部分對於損傷十分敏感,這是由於其延伸的長度導致的。
  • 前列腺和肺部中的小細胞癌竟是由相同的機制導致的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肺部、前列腺、膀胱和其他組織中的小細胞癌僅在名字上是相似的,而且它們被腫瘤學家視為不同的實體加以治療。不過近年來的研究已提示著來自不同器官的小細胞癌可能是由共同的機制促進的。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為了研究這些不同組織中的小細胞癌之間存在的潛在相似性,來自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首先將攜帶著5種基因(統稱為PARCB)的人前列腺細胞移植到小鼠體內。當這些人前列腺細胞在小鼠體內生長時,它們表現出人SCNC的獨特特徵。
  • 揭示先天免疫模式識別受體TLR13特異識別單鏈RNA的分子機制
    清華大學柴繼傑研究組在《自然-結構和分子生物學》發文揭示先天免疫模式識別受體TLR13特異識別單鏈RNA的分子機制清華新聞網9月8日電 8月31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柴繼傑研究組與王宏偉研究組、王佳偉研究組以及美國德克薩斯A&M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的Dek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