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細胞也愛「關起門聊天」?研究揭示神經細胞「交流」機制

2020-09-27 科學網

作者:魯亦

研究人員揭示細胞「密語」機制。 圖片來源:Michel Herde

如果你想在繁忙的環境中與朋友分享一個秘密,你可以試著找一個安靜的地方,關上門不讓別人偷聽你的談話。大腦中的神經細胞也在「緊閉的門」後相互交流。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德國波恩大學等機構開展的一項國際研究表明,一個神經細胞在大腦中有多少「聽眾」是受到嚴格控制的。在學習神經元的環境中,某些過程的啟動能使信號傳輸不那麼排外。研究結果已經發表在《神經元》上。

神經元之間的信息傳遞大多是通過化學方式完成的:對電信號作出反應時,「傳遞細胞」在突觸處釋放所謂的神經遞質(通常是穀氨酸分子)。這些細胞通過突觸間隙遷移到受體細胞。在那裡,它們與特定的受體對接,並在接收神經元中產生電反應。「關閉的門」起作用的地方是星形膠質細胞,它能迅速地重新吸收穀氨酸。

「它們通過向突觸附近發送延伸來做到這一點,這就是所謂的突觸周星形膠質細胞過程(PAP)。」波恩大學細胞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Christian Henneberger解釋說。

PAP有專門的轉運蛋白,可以像小型真空吸塵器一樣移除突觸周圍的穀氨酸。這一機制的有效性顯然受到嚴格控制:研究人員通過反覆的電刺激觸發了一種細胞學習。這使得接收細胞在長期內對發射細胞的信號做出更強烈的反應。專家們還談到了「長期增強作用」(LTP)。

「我們現在已經能夠證明PAP在這個學習過程中退卻。」倫敦大學學院神經學研究所教授Dmitri Rusakov說,「這增加了鄰近的細胞也被穀氨酸刺激的可能性。」這意味著信號傳輸的排他性也降低了,這就可以解釋之前不清楚原因的其他有趣觀察:例如,LTP也可以影響其他神經細胞之間的緊密連接。「這可能對以後的學習過程很重要。」Henneberger推測。

相關論文信息:http://dx.doi.org/10.1016/j.neuron.2020.08.030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大等在神經細胞極性維持的分子結構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2019年12月30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無膜細胞器與細胞動力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王朝課題組通過綜合性運用生物化學、結構生物學、化學生物學及分子神經細胞生物學等研究手段
  • 揭秘神經細胞入侵前列腺腫瘤的分子機制
    過去10年裡的很多研究都表明,腫瘤細胞和神經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會影響多種類型癌症的進展,在前列腺腫瘤中,新產生的神經細胞的存在與腫瘤的惡性進展及腫瘤擴散到機體其它位置有關,腫瘤微環境能夠促進新的神經細胞的產生,這一過程稱之為「神經發生」,然而,這些神經細胞最初是如何出現在腫瘤的對於科學家們而言一直是一個未解之謎,近日一項發表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
  • 中國科大在神經細胞極性維持的分子結構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2020...
    2019年12月30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無膜細胞器與細胞動力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生命科學學院王朝教授課題組通過綜合性運用生物化學、結構生物學、化學生物學及分子神經細胞生物學等研究手段,揭示了
  • 科學家揭開神經細胞極性維持機理面紗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王朝教授課題組揭示了維持神經細胞極性的分子機理,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神經系統是人體中最重要的功能調控系統。作為神經系統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神經細胞是一類高度極化的細胞。典型的神經細胞由接收信號的樹突、胞體和傳遞信號的軸突組成。
  • Nat Commun:修復神經細胞損傷的新信號機制
    2018年8月25日 訊 /生物谷BIOON/ --在最近發表的一項研究中,通過對線蟲體內切斷軸突的神經元細胞進行分析,研究者們發現促進對凋亡細胞進行吞食的信號通路同時參與了神經元周倜的再生過程。這一過程對於神經損傷的修復具有重要的意義,也許能夠應用於大腦以及脊椎神經損傷的修復。
  • 科學家鑑別出能促進成神經細胞瘤惡性擴散的...
    2017年9月4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Cancer Cell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梅奧診所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首次闡明了成神經細胞瘤擴散的分子機制,同時他們還揭示了促進成神經細胞瘤惡性擴散的兩個基因之間的關聯。
  •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FOXO3a調控神經細胞凋亡的新機制被...
    生物谷BIOON/ --2015年1月21日,著名期刊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發表了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袁增強課題組及宣武醫院吉訓明課題組題為HDAC2 Selectively Regulates FOXO3a-Mediated Gene Transcription during Oxidative Stress-Induced Neuronal Cell Death的最新研究成果
  • 南方科技大學醫學院田瑞琳神經細胞生物學課題組招聘博士後、科研...
    本課題組致力於研究神經系統疾病的分子細胞生物學機制,並開發相應的治療手段。並且,本課題組PI將這一技術與單細胞轉錄組學(single cell RNA-Seq)和高內涵成像技術(high-content imaging)結合,揭示出特異的影響神經細胞功能的基因(Tian et al., 2019, Neuron; PMID: 31422865)。
  • 「耐心」可能與大腦部分神經細胞活躍有關
    日本一個研究小組通過動物實驗揭示,為獲得想要的東西而耐心等待的時候,大腦內分泌血清素的神經細胞會變得活躍。日本衝繩科學技術研究所的一個研究小組在新一期美國《神經科學雜誌》上發表論文說,他們以大白鼠為對象進行實驗,在大白鼠想要食物或水的時候,不馬上給它們提供,而是讓它們等一段時間。研究人員把電極固定在大白鼠的腦部,以記錄它們在等待食物時候的神經活動。
  • 科學家首次用單細胞測序方法分類神經細胞
    新華社華盛頓11月18日電(記者林小春)大腦就像由成千上萬種神經細胞組成的複雜電路。這個電路怎樣形成?各種神經細胞怎麼連接?了解這些信息,也許能幫助破解由於神經連接紊亂造成的神經疾病。現在,美國研究人員朝著這個方向邁出一大步。
  • 神經細胞也能「關門」私聊?
    近日,由英國倫敦大學和德國波恩大學領導的一項國際研究發現,大腦的神經細胞也會「關門」屏蔽傳輸,但這扇「門」的關閉程度和神經細胞的「聽眾」數目是根據具體情況受到嚴格調控的。研究結果近日發表在《神經元》雜誌上。
  • Nature子刊:神經細胞與血管的相互作用
    大腦及其血管之間的廣泛交流是很重要的。最近Asifa Akhtar實驗室的研究表明,血管可以感知鄰近神經細胞的代謝狀態。
  • 上海科學家發現新神經細胞:它決定癢了之後撓還是不撓
    原因之一是,機理不清——人類對癢覺信息處理機制的了解還十分有限。12月14日上午,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從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獲悉,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孫衍剛課題組通過研究發現一類新的神經元(神經細胞),它決定了你感覺到癢之後是撓還是不撓。
  • Nature:科學家成功繪製出大腦神經細胞「地圖」
    最近,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弗萊堡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出了一種新型模型來解釋大腦如何儲存一些「有形事件」(tangible events)的記憶,這種模型的開發主要基於一項實驗,在實驗中研究人員讓小鼠置於虛擬環境中讓其尋找一個可以獲得獎勵的地方。
  • EMBO reports:袁增強等揭示FOXO3的賴氨酸甲基化及在神經細胞凋亡...
    近日,國際著名雜誌EMBO reports在線刊登了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袁增強研究組等的最新研究成果「Lysine methylation of FOXO3 regulates oxidative stress-induced neuronal cell death」,文章中,研究者報導了轉錄因子FOXO3的一種新的翻譯後修飾—賴氨酸甲基化及其在在神經細胞凋亡過程中所起的作用
  • 移植幹細胞來源的神經細胞,重塑了「帕金森小鼠」
    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陳躍軍研究組、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周文浩/熊曼研究組、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張素春研究組合作發現,通過移植幹細胞來源的神經細胞,可特異性修復大腦中受損神經環路,重塑神經功能,改善帕金森病模型動物的行為學障礙。2020年9月22日,該項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細胞幹細胞》上。神經元是大腦的基本功能單元。
  • 最新研究反轉,成年人腦中仍有大量新生神經細胞
    一些研究人員發現,神經發生會在多種成年動物的大腦中出現,並在成年人類大腦中發現形成新神經元的跡象。1998 年,來自索爾克研究所的 Fred Gage 和他的同事研究了五名注射了 BrdU(一種 DNA 標記物)的癌症患者的大腦,並在受試者的大腦海馬區發現了這種物質的痕跡。這一跡象表明,海馬區的細胞正在分裂,並產生了新的神經細胞。這成為成年人海馬區神經細胞能夠新生的第一份證據。
  • Nat Neurosci:揭示新冠病毒通過入侵嗅黏膜中的神經細胞進入大腦
    2020年12月1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柏林夏裡特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利用死後組織樣本,研究了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能夠進入COVID-19患者大腦的機制,以及一旦這種病毒進入大腦,人體免疫系統如何加以應對。他們發現SARS-CoV-2通過嗅黏膜(olfactory mucosa)中的神經細胞進入大腦。
  • 眼球神經細胞再生或能恢復視力
    可重編程到「年輕態」  眼球神經細胞再生或能恢復視力  科技日報北京12月2日電 (記者張夢然)據英國《自然》雜誌2日發表的一項逆衰老研究突破,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科學家將小鼠眼睛的神經元,重編程到一個更年輕的狀態
  • 移植幹細胞來源的神經細胞,可修復大腦受損的神經環路
    2020年9月22日,《Cell Stem Cell》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人幹細胞來源的神經元修復環路重塑神經功能》的研究論文,該研究通過解析帕金森病模型鼠腦內移植的人多巴胺能神經元重構的神經環路,發現移植幹細胞來源的神經細胞可以特異性修復成年腦內受損的黑質-紋狀體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