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神經細胞與血管的相互作用

2021-02-25 生物通


大腦及其血管之間的廣泛交流是很重要的。最近Asifa Akhtar實驗室的研究表明,血管可以感知鄰近神經細胞的代謝狀態。

大腦是我們最需要能量和代謝活躍的器官。它對我們的思想、四維、行動和學習能力負責。我們的大腦由600公裡長的血管提供能量,這些血管為大腦提供營養並清除廢物。然而,大腦也非常脆弱。因此,大腦中的血管進化出了一種嚴密的保護屏障——血腦屏障,它限制了分子在大腦中的進出運動。一方面,病原體或毒素被有效地阻止進入大腦,另一方面,所需的信使或營養素可以暢通無阻地通過它們。

大腦及其血管之間的廣泛交流是很重要的。最近Asifa Akhtar實驗室的研究表明,血管可以感知鄰近神經細胞的代謝狀態。

研究人員發現,表觀遺傳調節因子MOF是為神經元提供加工脂肪酸所需的正確代謝酶所必需的。研究的主要作者Bilal Sheikh解釋說:「必須通過什麼物質告訴神經細胞周圍有營養物質,它們應該啟動處理這些營養物質所需的程序。MOF進入DNA,啟動基因程序,讓細胞處理大腦中的脂肪酸。」

脂肪酸存在於食物中,用於產生能量和組裝細胞膜所需的複雜脂質。當MOF的活性有缺陷時,如神經發育障礙時,神經元就不能處理脂肪酸。這導致它們在腦細胞間的間隙積聚。在他們的研究中,Asifa Akhtar的團隊發現脂肪酸的這種不平衡是由神經血管感知的,通過放鬆血腦屏障刺激神經血管產生應激反應。如果代謝失衡仍然存在,血腦屏障的滲漏會導致疾病狀態。

神經血管破裂

這項研究為更好地理解神經細胞和血管在大腦中的相互作用奠定了基礎,並闡明了複雜器官中一種細胞類型的代謝環境的變化會直接影響周圍細胞的功能,從而影響整個器官功能。

「我們的研究表明,大腦的適當新陳代謝對其健康至關重要。有缺陷的神經代謝環境可導致血管炎症、形成血腦屏障的細胞功能障礙和通透性增加。接下來會發生神經血管破裂,」Asifa Akhtar解釋說。「這一點尤為重要,因為神經血管破裂是老年痴呆症和血管性痴呆等老年相關疾病發病的一個特徵。更好地描述導致血管功能障礙的分子變化將有助於設計更好的治療方法來治療這些衰弱的病理。」

參考文獻

Neural metabolic imbalance induced by MOF dysfunction triggers pericyte activation and breakdown of vasculature

相關焦點

  • Nature子刊:有望提早篩查自閉症的新方式——核磁共振
    從理論上來看,腦血管對神經元的正常生長和功能至關重要:血管不僅支持神經祖細胞的增殖、分化和遷移,也為神經細胞供應氧氣和營養物質,確保大腦功能的平衡和穩定。因此,大腦發育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腦血管的成熟,而在這個過程中,腦血管的變化就可能導致持續性的神經發育障礙。
  • 張濤&李為臻&喬波濤Nature子刊:強金屬-載體相互作用,製備熱穩定單原子催化劑
    此外,由於獨特的配位環境,金屬原子和載體的強相互作用和量子尺寸效應,原子級分散的金屬物種通常表現出獨特的電子態。單原子催化劑在許多異相反應中均表現出優異的催化性能。然而,SAC不太容易製備獲得,要以簡單且可大量的生產的方式製備熱穩定的SAC仍然是艱巨的挑戰。
  • Nature又上線2本新子刊!
    你的機會來了——2019年2月,Nature先後推出了兩本新子刊,分別是 Nature Food 和Nature Cancer。Nature雜誌的子刊達到了53本,其中20本為綜述期刊。2019年2月24日,Nature官網正式上線了一個新子刊:Nature Food。這是一本在線期刊,將於2020年1月正式啟動。
  • Nature子刊:太陽能電池效率或大幅提升!
    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7-019-0297-7現代太陽能電池板採用工作原理基本一樣:一個光子產生一個激子,激子轉化為電流。(來源:材料科學與工程公眾號)推薦閱讀:Nature子刊:高效率有機太陽能電池獲進展【免費下載】5款科研學術必備軟體在看嗎👇
  • Nature子刊,今年首個IF就突破12分,明年或可衝18分
    來自WoS截圖今年是Nature Sustainability拿到的第1個IF,作為Nature子刊,首個IF就超12分,確實值得我們關注~期刊基本信息關於此刊的具體情況,大家可以看看:https://www.nature.com/natsustain/
  • Nature子刊:CAR-T療法治療實體瘤新發現|Nature|PAK4|母細胞瘤|黑...
    11月30日,Nature子刊Nature Cancer發表文章揭示CAR-T療法聯合PAK4抑制劑對實體腫瘤效果更佳。Yi Fan教授表示,PAK4促進腫瘤微環境中的血管生長,在小鼠膠質母細胞瘤模型中,敲除PAK4可以減少血管,提高T細胞到達腫瘤的能力;PAK4抑制劑重新編程整個血管微環境並增強CAR-T治療效果;雖然試驗中應用的是膠質母細胞瘤,但這種療法可能適用於所有類型的腫瘤,包括乳腺癌、胰腺癌和其他腫瘤,因為血管異常幾乎是所有實體瘤的共同特徵。
  • 【三軍大Nature子刊】腫瘤微環境中腫瘤相關巨噬細胞與腫瘤幹細胞...
    圍繞CSC(「種子」)與免疫微環境(「土壤」)的相互作用和治療學意義這一科學問題,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全軍臨床病理學研究所卞修武教授帶領「腫瘤幹細胞研究」國家重點領域創新團隊,從1997年開始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73和863計劃等項目資助下,開展了系列而深入的研究。
  • Nature子刊封面:哈佛等開發微型手術機器人
    Wood) 基於摺紙結構研發了一款超輕便,高精度的顯微外科手術機器人——mini-RCM,該項研究發表於nature旗下新子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自然-機器智能)》,並登上該期刊8月份封面。
  • Spt5介導的增強子轉錄直接偶聯增強子激活與啟動子相互作用
    Spt5介導的增強子轉錄直接偶聯增強子激活與啟動子相互作用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13 12:41:01 近日,奧地利分子病理研究所Rushad Pavri課題組發現,Spt5
  • 《Nature》子刊:雷射直接測繪阿秒脈衝的電子動力學
    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日出版的Nature子刊《Nature Photonics》上。 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日出版的Nature子刊《Nature Photonics》上。 電子和光子的相互作用是微觀物理學的基礎。在一個光場的驅動下對超快電子動力學真相的揭示會導致超快電子衍射和微觀分析,超快條紋相機,自由電子雷射的巨大進展。
  • Nature子刊封面:哈佛大學等研發的微型手術機器人
    Wood) 基於摺紙結構研發了一款超輕便,高精度的顯微外科手術機器人——mini-RCM,該項研究發表於nature旗下新子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自然-機器智能)》,並登上該期刊8月份封面。
  • Nature子刊有多少、Nature系列期刊等級,一篇文章整明白!
    《Nature》子刊又雙叒叕增加了,現在共57本!系列期刊159本!!!《Nature》及這57本子刊的影響因子信息如下:可以看到,《Nature》子刊更專注於某一特定領域,並且大部分《Nature》子刊(即Nature research journals)的水平還是不錯的,影響因子都相對較高,也都是本領域權威期刊。
  • Nature子刊:法拉第效率高達92.28%的「零損失」HER催化劑
    這些導電載體與金屬納米顆粒相互作用可提升催化活性,可以用於大規模製備低成本、高效且穩定的催化劑。 目前我們已經完成超過500個服務案例,客戶工作在JACS、Angew、AM、AEM、Nano Energy、Nature子刊、Science子刊等知名期刊發表。
  • 《Nature》子刊:不含全氟化合物的疏油織物整理劑
    《Nature》子刊:不含全氟化合物的疏油織物整理劑 發表時間:2020/9/22
  • Nature子刊:納米顆粒增強腫瘤免疫療法異位效應!
    Nature子刊:納米顆粒增強腫瘤免疫療法異位效應!多種共刺激和抑制相互作用調控T細胞Drew M. Pardoll. The blockade of immune checkpoints in cancer immunotherapy. Nature Reviews Cancer 2012, 12, 252-264.
  • 【課題套路】Nature子刊帶你翻新PD-L1研究思路
    2020年9月14日,來自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的Mien-Chie Hung(洪明奇)教授在Nature子刊
  • 寶雞文理學院馮海濤博士在Nature子刊和JACS等國際期刊發表論文
    其中,研究論文「Tuning molecular emission of organic emitters from fluorescence to phosphorescence through push-pull electronic effects」發表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SCI一區Top期刊,影響因子12.18
  • ...學院任天輝教授團隊博士後在Nature子刊撰文探究暗激子與聲子的...
    通過低溫光致發光光譜 (PL),在高質量的BN/WSe2/BN三明治結構器件中發現,自旋禁閉的暗激子可以通過位於Γ點手性E』』聲子的相互作用,從而和自旋允許的亮激子相互耦合,同時釋放一個手性聲子和一個圓偏光子。因此,研究團隊發現一個全新的合二為一的準粒子(X_D^R),不僅具有暗激子的長壽命,同時還有亮激子的量子性質,為開發下一代量子信息處理和存儲器件提供堅實基礎。
  • 揭秘神經細胞入侵前列腺腫瘤的分子機制
    過去10年裡的很多研究都表明,腫瘤細胞和神經細胞之間的相互作用會影響多種類型癌症的進展,在前列腺腫瘤中,新產生的神經細胞的存在與腫瘤的惡性進展及腫瘤擴散到機體其它位置有關,腫瘤微環境能夠促進新的神經細胞的產生,這一過程稱之為「神經發生」,然而,這些神經細胞最初是如何出現在腫瘤的對於科學家們而言一直是一個未解之謎,近日一項發表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
  • Nature子刊:發現大腦「第一反應者」,對可塑性的關鍵作用
    北京時間10月22日,發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上的一篇新研究首次表明,在重組神經細胞間的連接,以及抵抗感染和修復損傷方面起著關鍵作用小膠質細胞,在睡眠期間也是活躍的,而且,它在突觸可塑性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