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套路】Nature子刊帶你翻新PD-L1研究思路

2021-01-17 科研講壇
2020年9月14日,來自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的Mien-Chie Hung(洪明奇)教授在Nature子刊Nature Cell Biology(影響因子為20.042分)雜誌上發表題為「PD-L1-mediated gasdermin C expression switches apoptosis to pyroptosis in cancer cells and facilitates tumour necrosis」的研究性論文。在這篇論文中,作者發現在腫瘤細胞中,PD-L1能夠促進gasdermin C的表達,從而促進細胞焦亡和腫瘤發生。在介紹論文之前,不得不介紹一下本文的通訊作者Mien-Chie Hung教授。他是美國安德森癌症中心終身教授、分子與細胞腫瘤學系主任,現任中國醫藥大學校長(中國臺灣)。作為腫瘤學領域的頂尖科學家,Mien-Chie Hung教授過去三十年來總共發表了670餘篇論文,總被引次數高達50000多次,學術H指數高達122,並且他還是知名期刊Cancer Cell的發起人之一。由於學術上的突出貢獻, Mien-Chie Hung教授於2002年當選為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2010年被選為美國科學促進會的會員。然而,這樣一位優秀的科學家近兩年卻被曝多篇論文涉嫌學術不端,其中有兩篇論文已經被撤稿,還有20篇論文在調查之中。


雖然還有一些論文還在爭議之中,但是Mien-Chie Hung教授卻始終沒有停住科研的腳步。自今年以來,他已經發表了20多篇論文,其中包括1篇主刊和5篇子刊,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他最新發表在Nature子刊上的這篇論文。


2018年10月1日,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免疫學家詹姆斯·艾利森(James Allison)和日本生物學家本庶佑(Tasuku Honjo),以表彰兩位科學家在腫瘤免疫學的貢獻。其中Tasuku Honjo最主要的貢獻在於發現了T細胞抑制受體PD-1,後者通過與配體PD-L1結合抑制T細胞功能,從而促進腫瘤發生。PD-1和PD-L1是腫瘤治療的重要免疫檢查點,對於機體的抗腫瘤免疫至關重要。除了在腫瘤治療中起到免疫檢查點作用,PD-L1是否還存在其他功能目前還知之甚少。

1. 為了探究PD-L1的新功能,作者使用多種方式處理腫瘤細胞,包括細胞壓力,自噬,細胞因子,藥物和PD-L1抗體。結果顯示在低氧壓力下,PD-L1出現了明顯的核轉移,並且這種核轉移不依賴於HIF1α。


2. 在低氧條件下,PD-L1究竟如何進入細胞核中呢?先前有研究指出低氧能夠誘導轉錄因子Stat3-Y705磷酸化入核,因此作者猜想PD-L1入核可能和Stat3-Y705磷酸化相關。通過免疫共沉澱和免疫螢光實驗,作者發現Y705位點磷酸化的Stat3通過與PD-L1的細胞內結構域相互作用促進後者入核。


3. 接下來作者探究這種定位於細胞核中的PD-L1(nPD-L1)的功能。通過突變PD-L1的核輸出信號(PD-L1-NES),作者在腫瘤細胞中穩定表達nPD-L1。令人意外的是當使用TNF處理細胞後,細胞呈現焦亡的形態(細胞膨脹並形成大的氣泡),並且這一過程依賴於Stat3-Y705的磷酸化和PD-L1入核,這表明在腫瘤細胞系中,nPD-L1能夠誘導細胞發生焦亡


4. 接著作者探究nPD-L1誘導細胞發生焦亡的機制。GSDMs家族蛋白是細胞焦亡的主要執行者,因此,作者在腫瘤細胞中檢測了各種GSDMs蛋白的表達,結果顯示在PD-L1-NES細胞中,只有GSDMC的表達量顯著上調,並且這種上調依賴於Stat3-Y705的磷酸化。此外,作者通過資料庫預測和染色質免疫沉澱實驗發現磷酸化的Stat3-Y705能夠結合在GSDMC的啟動子區域,從而促進後者的表達。

5. PD-L1/ p-Stat3-Y705複合物上調表達的GSDMC是如何活化介導焦亡呢?先前的研究指出GSDMs蛋白家族成員能夠被caspase剪切活化,從而行使焦亡功能。作者測試了多種caspase蛋白對GSDMC的剪切作用,結果顯示只有caspase-6和caspase-8能剪切GSDMC。但是使用TNFα 和CHX處理細胞時,僅有caspase-8能夠活化,並且caspase-8缺陷後,GSDMC的剪切受到明顯抑制,細胞焦亡的發生也顯著減少,這表明TNFα和CHX能夠誘導caspase-8活化,從而剪切GSDMC,誘導細胞焦亡。

6. 既然在體外低氧能夠誘導PD-L1入核誘導細胞焦亡,那在體內是否也有相同的現象呢?通過皮下荷瘤模型,作者發現在WT小鼠的實體瘤區域,由於缺氧環境,細胞大量死亡。但是當PD-L1核定位信號突變或者caspase-8缺陷時,細胞死亡受到明顯抑制,這表明在體內PD-L1也能夠誘導細胞焦亡

7. 為了進一步確定這個結果,作者對小鼠腫瘤區域的組織進行免疫組化,結果顯示在低氧區域,PD-L1與p-Stat3-Y705共定位於細胞核中,並且GSDMC的表達顯著上調。此外,通過對乳腺癌病人樣本進行分析,作者發現GSDMC高表達的病人呈現出更低的生存率。這表明低氧誘導GSDMC表達和細胞焦亡,從而促進腫瘤發生和抑制抗腫瘤免疫。


總結這篇文章,作者發現低氧條件下,TNFα 和CHX處理能夠促進PD-L1進入細胞核中與p-Stat3-Y705相互作用,隨後p-Stat3-Y705結合在GSDMC啟動子區域,上調後者的表達。接著GSDMC被caspase-8剪切活化進而誘導細胞發生焦亡。該論文不僅發現了PD-L1除免疫檢查點外的新功能,還揭示了腫瘤壞死的新機制,為腫瘤治療提供新的藥物靶點。

相關焦點

  • 2020年10分+純生信文章帶你領略Nature子刊之驅動突變文章套路
    小夥伴們大家好,今天帶給大家一篇高大上的純生信文章,2020年2月發表在Nature子刊上,影響因子12.121,題目為「Pathway and network analysis of more than 2500 whole cancer genomes」。
  • Nature子刊刊發中科院海洋所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以Article形式在線發表中科院海洋所大洋巖石圈與地幔動力學課題組關於利用Mo同位素體系示蹤俯衝帶流體性質最新成果,對理解島弧巖漿作用、地幔楔氧逸度及研究殼幔循環作用具有重要意義。陳碩博士為文章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
  • 【課題套路】一篇NC教你組蛋白甲基化課題新套路
    大家好,我是想課題思路想到裂開的無花果。明年的基金申請即將開始,你準備好了嗎?是否已經選定課題方向?現如今,表觀遺傳學在疾病研究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高分論文中不乏DNA/RNA/蛋白的甲基化/乙醯化研究。
  • Nature又上線2本新子刊!
    你的機會來了——2019年2月,Nature先後推出了兩本新子刊,分別是 Nature Food 和Nature Cancer。Nature雜誌的子刊達到了53本,其中20本為綜述期刊。2019年2月24日,Nature官網正式上線了一個新子刊:Nature Food。這是一本在線期刊,將於2020年1月正式啟動。
  • Nature子刊告訴你文章頂級套路怎麼玩?
    >Fig3: NUAK2磷酸化並抑制LAST1的活性(NUAK2依賴於磷酸化LAST1,調節YAP進入胞核)ab NAUK2抑制LAST1對YAP/TAZ的磷酸化 ---激酶活性檢測;c 篩選並驗證NUAK2磷酸化LAST的位點---IP-質譜+磷酸化位點驗證——有效應+證位點;
  • 我的三篇Nature子刊之旅
    作者 | 愛吃魚的大番薯 審校 |玉米地裡吃過虧 那些年錯失的正刊 背景:本人年方不到三十,卻早已經邁入中年油膩肥胖的行列,目前在某課題組做二當家,目前2篇Nature子刊一作
  • Nature子刊:太陽能電池效率或大幅提升!
    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7-019-0297-7現代太陽能電池板採用工作原理基本一樣:一個光子產生一個激子,激子轉化為電流。研究團隊通過新的設計規則,開發出了迄今為止最有效和技術上最有用的分子內單線態裂變材料。新設計的有機分子可快速產生兩種激子,這兩種激子比目前最先進工藝產生的激子壽命更長,這將使每個光子產生的電能都可被太陽能電池吸收,這對提高太陽能電池效率非常關鍵。
  • 1個月2篇!青大同一學院連續在《Nature》子刊發表重要研究成果
    近日,青島大學物理科學學院孫彬和李強、李洪森團隊連續在國際頂尖期刊《Nature》子刊發表重要研究成果!!!lithium-ion batteries revealed byin situmagnetometry」的原創研究成果。
  • Nature子刊,今年首個IF就突破12分,明年或可衝18分
    來自WoS截圖今年是Nature Sustainability拿到的第1個IF,作為Nature子刊,首個IF就超12分,確實值得我們關注~期刊基本信息關於此刊的具體情況,大家可以看看:https://www.nature.com/natsustain/
  • 上大《nature》子刊:揭示低溫下非晶合金的剪切強化機制
    非晶合金在室溫下的塑性變形為非均勻變形,變形高度局域化而形成剪切帶。加之缺乏加工硬化能力,一旦剪切帶開動,就會加速剪切帶的不穩定性,從而導致材料災難性的斷裂-宏觀拉伸塑性幾乎為零。因此,控制剪切帶的動力學行為以提高非晶合金的塑性變形能力是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同時具有至關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目前,有很多研究通過調控微觀結構來提高非晶合金的室溫塑性。比如非晶複合材料,晶體相作為夾雜物與剪切帶交互作用促進多重剪切帶形成並阻礙剪切帶快速擴展,從而實現增強宏觀塑性變形的能力。
  • 幾位大牛Nature子刊同時發布:單原子Pt和單原子Au同臺競技!
    CO氧化反應是空氣汙染控制尤其是汽車尾氣控制和理論研究的重要反應之一,並且由於CO氧化反應相對具有代表性,常被用作模型反應來研究氧化催化劑的行為
  • 周佳海/唐奕已合作發表2篇Nature、2篇子刊
    前言上海有機所/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的周佳海研究員和UCLA的唐奕教授可謂是酶催化界的黃金拍檔,兩人合作的論文已有兩篇子刊,兩篇正刊。2016年,兩人合作的第一篇子刊發表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上(DOI:10.1038/nchembio.2202);2018年,兩人合作,運用以抗性基因為導向的基因組挖掘技術成功發現了一種新型天然產物除草劑,發了一篇Nature(Doi: 10.1038/s41586-018-0319-4);2019年兩人再次合作,揭示了多功能周環酶LepI的催化分子機制,發了一篇Nature
  • 寶雞文理學院馮海濤博士在Nature子刊和JACS等國際期刊發表論文
    其中,研究論文「Tuning molecular emission of organic emitters from fluorescence to phosphorescence through push-pull electronic effects」發表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SCI一區Top期刊,影響因子12.18
  • Science子刊:拓寬研究思路,血小板可以加快動脈粥樣硬化形成
    近期,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國際頂尖雜誌Science的子刊——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發表題為:Platelet regulation of myeloid 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 3 accelerates
  • 南大成果接連登上Science子刊、Nature子刊
    近日,南京大學物理學院繆峰團隊在類腦視覺傳感器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成果以"Gate tunable van der Waals heterostructure for reconfigurable neural network vision sensor"(基於柵極可調範德華異質結的可重構神經網絡視覺傳感器)為題於 2020年6月24日發表在《科學》雜誌子刊Science Advances
  • 《Nature》子刊:不含全氟化合物的疏油織物整理劑
    《Nature》子刊:不含全氟化合物的疏油織物整理劑 發表時間:2020/9/22
  • 重大團隊發表人文社科領域首篇Nature子刊級別論文
    重大團隊發表人文社科領域首篇Nature子刊。網絡截圖 華龍網發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1月4日16時20分訊(記者 馮茴花)今(4)日,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從重慶大學獲悉,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重大管理科學與房地產學院任宏教授和蔡偉光副教授團隊聯合國內外多位研究者共同完成的論文「Dilution effect of the building area on energy
  • 菊紋,糞便識別測健康,斯坦福智能馬桶研究登上Nature子刊
    從目前流行的指紋識別、人臉識別到「菊紋(analprint)識別」,研究人員思路的進化讓人一時難以跟上。我們先來看一下這個馬桶長什麼樣子:智能馬桶整體結構。這個馬桶乍看上去和普通馬桶差不多,但仔細看就會發現裡面暗藏玄機,尤其是馬桶圈附近。
  • Nature子刊有多少、Nature系列期刊等級,一篇文章整明白!
    《Nature》是綜合性刊物,而子刊(即Nature research journals)領域要窄一些,專門針對某一類別的研究《Nature》及這57本子刊的影響因子信息如下:可以看到,《Nature》子刊更專注於某一特定領域,並且大部分《Nature》子刊(即Nature research journals)的水平還是不錯的,影響因子都相對較高,也都是本領域權威期刊。
  • 國科大博士生導師郎明林課題組在Nature子刊發表蛋白質糖基化與...
    由於糖基化的複雜性,研究難度大,相關領域研究起步較晚,研究結果還不盡完善。該研究通過探索葡萄糖的調控角色突出了葡糖轉移酶的功能結構特性及其對人類健康和疾病的影響,為科學屆認識葡萄糖修飾的重要性提供了一次機會。  在動物胚胎神經系統的發育過程中Notch蛋白對決定細胞未來命運發揮著重要作用,該蛋白也在成人大腦特別是海馬組織等高突觸可塑性區域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