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地熱發電目標緣何落空—新聞—科學網

2021-01-07 科學網

 

地熱作為可再生能源,在世界多國均享受相關優惠政策。然而在中國,地熱發電不僅沒有像風電、光伏一樣享有補貼,9月1日起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資源稅法》更是對「地熱」開徵了不低的資源稅,這讓地熱發電企業雪上加霜。

「所有地熱發電先進國家都是依靠政策支持和優惠政策才得以順利發展。」 日前在蘇州召開的「挪寶集團·2020第十二屆中國國際地源熱泵行業高層論壇」上,中國能源研究會地熱專業委員會專家委員會主任鄭克棪在分析多國成功經驗後呼籲,中國當務之急是制定實施《地熱法》,對地熱發電上網電價進行補貼,這樣才有底氣說出「中國地熱直接利用世界第一」的話。

政策難以承受之重

我國地熱發電最早追溯至1970年,當年廣東省豐順縣鄧屋村地熱發電試驗成功,使得我國成為世界上第8個實現地熱發電的國家。1971年江西宜春縣溫湯67攝氏度地熱發電又創造了世界最低溫度的地熱發電紀錄。

然而由於種種原因,我國地熱發電事業在建成西藏羊八井25.18兆瓦電站後就基本處於停滯的狀態。目前,我國在全球26個地熱發電的國家排名中落至第18位。

鄭克棪坦言,我國「十三五」期間首個地熱能開發利用專項規劃就要收官,然而我國地熱發電目前只完成了西藏羊易16兆瓦以及瑞麗、獻縣、康定3處的2.08兆瓦,共計18.08兆瓦,僅為新增500兆瓦規劃指標的3.6%。

「明年我們將開啟『十四五』規劃,2023年還要張開雙臂歡迎世界各國參加世界地熱大會。面對我國地熱發電的現狀,我們將以何亮相?」鄭克棪說,想要改變「十三五」規劃失利的窘境,就要找出問題癥結。

針對「十三五」地熱發電規劃落空的慘狀,業內歸結於「政策」這一關鍵因素。

對於地熱電價補貼,羊八井地熱電站作為老牌國企,仍實施「以前未拿,也不新增」的政策。同樣不合理的還有西藏低上網電價。當前,北京居民用電價格為0.4883元/千瓦時(超出部分呈梯級加價),北京電廠的上網電價為0.3754元/千瓦時,相比之下,西藏羊易地熱電站的上網電價僅為0.25元/千瓦時。

而如果地熱發電再被要求交「地熱」資源稅,其稅率為「1%~20%或者每立方米1~30元」。以過去羊八井地熱電站1立方米地熱水發電12千瓦時為例,今天12千瓦時電的上網電價收入是3元,企業卻要交1~30元的地熱資源稅。鄭克棪不禁發問:「這筆賠本的買賣讓企業如何面對?」

向先進國家取經

鄭克棪表示,制約地熱發展的因素有資源、技術、資金和政策,其中,政策支持是先進國家地熱發電成功的關鍵。

他表示,從資源角度講,高溫地熱資源在全球的分布受特定地質條件的制約,有一定的局限性。由於很多國家缺乏適當的資源條件,因此全球只有26個國家實現地熱發電。而從技術角度,地熱開發利用實際上並不屬於世界頂尖技術,也基本沒有技術封鎖的壁壘。不過,由於地熱開發要經歷資源勘探、鑽井,再到設計建廠,建設周期較長,還有前期勘探的風險,因此資金要求較高。

但是,鄭克棪強調,制約地熱發電最關鍵的因素是政策。以土耳其為例,該國2005~2019年從世界地熱發電規模第16位,急速升至第4位,裝機容量劇增76.3倍,持續15年平均年累進增長率33.5%,其快速增長的關鍵就是政策的扶持。

土耳其2005年頒布實施的《可再生能源電力生產法》和2007年頒布實施的《地熱和礦泉水法》,對涉及地熱各環節的勘探、鑽井、生產和利用,在投資、勘探、運行權方面做出明確規定,並制定了10年有效期的電價激勵機制,如在2005年就開始實施0.105美元/千瓦時的電價補貼政策,並將採用本國設備生產的補貼提高至0.132美元/千瓦時。此外,土耳其乾熱巖技術雖然尚未開始應用,但政策層面就已給出了20年有效期的0.30美元/千瓦時電價補貼激勵標準。

再比如,德國地熱發電裝機規模在2004年剛起步時僅為200千瓦,至2009年上升至6.6兆瓦,2014年達到27兆瓦(與中國相等),10年間增長135倍,這也是德國政府不斷完善地熱資源開發利用的相關法規的結果。「雖然德國地熱資源條件不豐富,但激進的電價補貼政策使得地熱發電獲得快速發展。」鄭克棪補充道,「中國地熱發電50年來進展不大,關鍵在於政策環節。」

需要考慮的問題

地熱能屬於可再生能源,但《中華人民共和國資源稅法》明確將地熱列為能源礦產,要求「按原礦1~20%或每立方米1~30元」的稅率標準徵稅。優惠政策尚未完全落實,又迎來高額新稅,這也讓整個地熱界陷入困境。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孔彥龍算了筆帳,目前,河北雄縣的居民供暖費用標準是16元每平米,按照單井開採正常供熱能力的每小時流量推算,開發商滿足全縣400萬平米供暖需求需要繳納資源稅約1400萬元,相當於每平米增加成本3.5元。僅增加的資源稅成本就佔總供暖收入的21.8%。

「不難看出,地熱資源稅的徵收將會加重企業的負擔,從而打消企業進行地熱開發的積極性。」在孔彥龍看來,目前,地熱能開發利用涉及的原理都是取熱不取水,在100%回灌條件下,地熱資源稅應為零。

此外,熱水和水蒸氣如何對待?水蒸氣的密度隨著溫度和壓力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如何計量?這些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孔彥龍表示,以供暖成本計算,隨著地熱水溫度的降低,地熱資源稅成本還會增加。這些都是要在徵收資源稅時充分考慮的問題。

對此,中國科學院院士汪集暘建議,首先應該對回灌地熱水免徵資源稅,其次應明確應稅產品,對應納稅的地熱產品,更改計徵單位為噸或者從價計徵。鄭克棪也表示,中國當務之急是借鑑國際成功經驗,制定實施《地熱法》、對地熱發電上網實行電價補貼等。

也有不少專家表示,目前地熱能行業依然缺乏頂層設計,如地熱管理體制機制的建立健全、完善立法機制、明確責任主體等等,這都是未來需要解決的問題。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地熱發電「十三五」目標大落空,原因何在?
    即除去此前已建成近30兆瓦,「十三五」期間規劃新增地熱裝機容量為500兆瓦。但記者了解到,「十三五」即將收官,期間新增裝機容量18.08兆瓦,面臨著目標落空的尷尬境地。原因何在?(本報實習記者 | 齊琛冏)僅完成規劃目標的3.6%地熱能具有儲量大、分布廣、清潔環保、穩定可靠等特點,是一種現實可行且具有競爭力的清潔能源。
  • 能源早新聞來啦丨尷尬!地熱發電「十三五」目標大落空
    宣言提出,為達到與碳中和目標實現起步銜接的目的,在「十四五」規劃中,須為風電設定與碳中和國家戰略相適應的發展空間:保證年均新增裝機5000萬千瓦以上。2025年後,中國風電年均新增裝機容量應不低於6000萬千瓦,到2030年至少達到8億千瓦,到2060年至少達到30億千瓦。 尷尬!地熱發電「十三五」目標大落空。
  • 「十三五」即將收官,面臨著地熱裝機目標落空的尷尬境地,原因何在?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我國西藏和雲南地熱帶有高溫地熱資源分布,可用於地熱蒸汽發電,全國中低溫地下熱水的直接利用量居世界第一。《地熱能開發利用「十三五」規劃》(下稱《規劃》)提出,到2020年,我國地熱發電裝機容量將達到約530兆瓦。即除去此前已建成近30兆瓦,「十三五」期間規劃新增地熱裝機容量為500兆瓦。
  • 地美特瑞麗地熱發電項目試驗發電成功—新聞—科學網
    地美特瑞麗地熱發電項目試驗發電成功邁出中國地熱發電新步伐 7月5日,記者從鄭州地美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下簡稱「地美特」)獲悉,該公司「瑞麗100MW地熱發電項目」
  • 地熱發電:現實與預期落差為何這麼大
    《地熱能開發利用「十三五」規劃》(下稱《規劃》)提出,到2020年,我國地熱發電裝機容量將達到約530兆瓦。即除去此前已建成近30兆瓦,「十三五」期間規劃新增地熱裝機容量為500兆瓦。  但記者了解到,「十三五」即將收官,期間新增裝機容量18.08兆瓦,面臨著目標落空的尷尬境地。原因何在?
  • 地熱能:僅有熱情還不夠—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規劃已經制定,究竟怎樣才能實現目標?嚴格勘探地下資源量、加強地熱能市場管理、完善扶持地熱發電機制和政策體系、加速突破地上技術研發等選項排在前列,前兩項是保障供暖(製冷)目標實現的基本前提。
  • 地熱發電開啟清潔能源利用新篇章
    地熱發電期待政策扶持   地熱發電利國利民。陳澤民說,地熱的利用既可以發電,也可以供暖,逐步降低煤炭消耗、持續提升清潔能源尤其是地熱發電的比重是治理霧霾的有效途徑。在持續穩定高效供電方面,地熱發電的優勢更加突出。地熱發電可以做到持續穩定地給電網提供電力。
  • 「十三五」目標再度落空,這個產業為何屢交低分答卷?
    (文丨本報記者 朱妍) 繼「十一五」「十二五」任務未達標後,「十三五」規劃目標再度落空 煤層氣俗稱「煤礦瓦斯」,是吸附在煤層及其周圍巖層中的非常規天然氣。為治理煤礦瓦斯事故,在煤礦開採前、開採中抽採煤層氣,是一項必要的安全生產措施。
  • 建言獻策|盼「十四五」西藏出臺地熱發電價格政策
    「十三五」地熱發電完成情況不容樂觀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西藏地熱能資源豐富。據現有資料統計,西藏地熱能發電潛力在3000兆瓦以上。西藏地區的地熱資源主要用於發電,集中在羊八井和羊易地區。地熱發電在所有可再生能源發電中年利用小時數最高,全年90%以上的時間都可用於發電,非常穩定。
  • 科學網—地熱「先行者」的探索
    2017年6月20日,陝西白水20兆瓦農光互補光伏發電項目正式併網發電,這是中國石化成功打造的首個集中式光伏項目。同時,建成了中原油田橋口聯合站等一批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目前,裝機容量已達80兆瓦。 大力開展餘熱綜合利用。依託中國石化整體優勢,積極進入油田、煉化等餘熱、餘氣、餘壓綜合利用領域,建成了一批「地熱+其他新能源」示範項目,年餘熱利用能力達84萬吉焦。
  • 地熱能開發利用大勢所趨 地熱發電未來前景廣闊
    地熱能利用包括發電和熱利用兩種方式,其中地熱發電作為最清潔的發電技術之一,有極大潛力成為一種快速商業化並能夠併網發電的可再生能源的優先選項。另外,地熱發電也可以說是最可靠的(甚至強於水電)可再生能源來源,可以向電網不斷輸送電力,不像其他方式存在間歇性和不確定性,幾乎完全不受氣候的影響。正是基於上述有點,全球地熱發電行業發展迅猛。截至2015年底,全球地熱發電累計裝機量達到13.40GW,比上年增長5.51%。
  • 利用中原油田廢物油水井和深層鹽礦構造,開採鹽腔進行地熱發電
    來源:創業邦濮陽洪峰地熱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是專業從事中低溫地熱資源開採和應用的民營企業,對改造廢棄井發電形成了系統的地下、地面技術方案,確定了利用停採油水井開採地熱的技術模式,形成了以鹽層溶腔地熱發電系統、蜂窩式發電技術,地熱有機工質發電系統為核心的洪峰地熱發電技術路線
  • 2018中國地熱國際論壇透露:「十三五」將新增地熱能供暖面積11億平米
    11月27日,2018·中國地熱國際論壇暨地熱資源利用國際工程科技高端論壇在上海舉辦。論壇上透露,我國地熱能整體開發利用規模穩居世界前列,地熱能供暖面積保持世界首位。預計「十三五」時期,我國將新增地熱能供暖(製冷)面積11億平方米,相當於220個雄縣的地熱供暖面積。
  • 科學網—西門子推出新型地熱發電用蒸汽輪機
    根據IHS新興能源研究公司的一份研究,到2020年,全球地熱發電的裝機容量大約將達到31 GW。
  • 2020年中國地熱能開發利用行業發展 直接利用快速發展,地熱發電有...
    (2)基於大氣汙染、節能減排的壓力所迫  地熱發電、地熱製冷技術是解決當前霧霾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尤其是冬天氣候寒冷,水利發電效果差,霧霾嚴重。但要在地熱發電、地熱製冷技術上取得突破,首先要加大地熱資源的勘探力度,充分挖掘地熱資源貧乏地區所蘊藏的地熱資源,儘可能的均衡我國地熱資源分布情況。
  • 地熱發電的原理技術
    地熱發電是地熱利用的最重要方式。高溫地熱流體應首先應用於發電。地熱發電和火力發電的原理是一樣的,都是利用蒸汽的熱能在汽輪機中轉變為機械能,然後帶動發電機發電。所不同的是,地熱發電不象火力發電那樣要備有龐大的鍋爐,也不需要消耗燃料,它所用的能源就是地熱能。地熱發電的過程,就是把地下熱能首先轉變為機械能,然後再把機械能轉變為電能的過程。
  • 地熱發電不再高不可攀
    1月12日,全國首個貨櫃式地熱發電站在雲南瑞麗獲重大突破,淨髮電量達到1.2MW,地熱發電的「地美特模式」成為了中國地熱發電產業發展新的裡程碑。三人圍繞「地熱發電產業新起航」的主題,分享、總結了地美特地熱發電的模式和經驗,解答了關於地美特和地熱發電產業的六大普遍疑問。
  • 40℃以上熱水點20處 青海擬用地熱資源供暖發電
    記者從省國土資源廳獲悉,地熱資源,這一新型能源的勘查開發利用被我省安排上日程。初步規劃,「十二五」期間,我省將在地熱資源發電、供暖、烘乾等方面大力開發利用,準備開展中低溫地熱發電試驗。  去年冬天我市北川一小區上百戶居民已經享受到了地熱資源供暖,地下熱水不需要加熱直通暖氣管,住戶家的溫度普遍保持在24℃左右。不少住戶入住該小區就是看中了這裡用地熱供暖。
  • 日本福島地熱發電重振旅遊業(圖)
    利用溫泉的熱能發電,熱氣不斷噴湧而出。人民網東京9月18日電 據《朝日新聞》網站報導,東日本大地震後,客流量明顯減少的福島市溫泉街開始研究利用溫泉的熱能進行地熱發電項目,並計劃將發電的收益用於建設一個綠色能源體驗教室。相關方面計劃於10月成立公司,2014年之前開始發電。由於大地震和東京電力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的影響,位於福島市郊區的土湯溫泉客流量大幅度減少。16家旅店中6家被迫停業。
  • 40℃以上熱水點達20處 我省擬用地熱資源供暖發電
    記者從省國土資源廳獲悉,地熱資源,這一新型能源的勘查開發利用被我省安排上日程。初步規劃,「十二五」期間,我省將在地熱資源發電、供暖、烘乾等方面大力開發利用,準備開展中低溫地熱發電試驗。  去年冬天我市北川一小區上百戶居民已經享受到了地熱資源供暖,地下熱水不需要加熱直通暖氣管,住戶家的溫度普遍保持在24℃左右。不少住戶入住該小區就是看中了這裡用地熱供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