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熱能:僅有熱情還不夠—新聞—科學網

2021-01-07 科學網

 

即使基於大氣汙染防治等方面的要求,地熱能發展仍存在諸多制約。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規劃已經制定,究竟怎樣才能實現目標?嚴格勘探地下資源量、加強地熱能市場管理、完善扶持地熱發電機制和政策體系、加速突破地上技術研發等選項排在前列,前兩項是保障供暖(製冷)目標實現的基本前提。

■本報記者 貢曉麗 趙廣立

日前,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國土資源部聯合印發了首個地熱能的五年規劃——《地熱能開發利用「十三五」規劃》。「十三五」時期,我國將新增地熱能供暖(製冷)面積11億平方米,其中,新增淺層地熱能供暖(製冷)面積7億平方米,新增水熱型地熱供暖面積4億平方米。到2020年,地熱供暖(製冷)面積累計達到16億平方米。

在眾多對《規劃》的解讀中,地熱能被一致看好——隨著能源結構調整以及愈加嚴峻的環保壓力,地熱能的利用方式多樣等優勢再度被提及,其開發利用的速度正在加快,地熱能產業正迎來黃金髮展期。

在近期由中國地質大學主辦、北京泰利新能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與河北省肅寧縣人民政府承辦的第六屆中深層地熱資源高效開發與利用國際會議上,與會代表超過450人,除技術專家之外,國家部委、地方政府、行業組織、相關企業等不同單位的參與明顯增多,足以看出《規劃》已經產生了影響。

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期是好事,但之後,實現「十三五」地熱目標還缺什麼?地熱能能否眾望所歸「燃」起來?

大力推廣地熱規模化供暖技術

規劃已經制定,究竟怎樣才能實現目標?某微信客戶端發起了題為「實現地熱能發展『十三五』規劃目標的關鍵是什麼」的問卷調查活動:嚴格勘探地下資源量、加強地熱能市場管理、完善扶持地熱發電機制和政策體系、加速突破地上技術研發等選項排在前列,前兩項是保障供暖(製冷)目標實現的基本前提。

資源條件還不錯的華北地區,目前地熱資源的開發利用技術發展如何?中石化在河北雄縣經過8年的建設,建成供暖能力450萬平方米,城區基本實現了地熱集中供熱全覆蓋,成為我國第一個「無煙城」,成功打造了技術可複製、經驗可推廣的「雄縣模式」。據中國工程院院士曹耀峰介紹,「雄縣模式」正在從縣城向中心城和城鎮、農村兩個方向延伸。

中國地球物理學會地熱專業委員會主任龐忠和介紹說,雄縣模式從地熱開發技術來講,可以看做第二代技術,「不同於第一代的直抽直排,第二代技術採灌結合,雄縣項目將水熱型第二代技術做到了極致,推廣應用前景廣闊」。

雄縣對地熱能的利用方式非常友好,技術先進,採用冷熱水封閉式循環,相互不幹擾,系統效率高。抽取出的熱水不是直接供到家家戶戶,而是在供水站跟自來水進行熱交換,被加熱的自來水送到家庭中,使用完的地熱尾水回灌到熱儲當中,該技術在大型巖溶熱儲當中效果十分顯著。「在雄縣,我們已經做到兩採一灌,一口回灌井可以解決兩口開採井的尾水回灌,成本降低了,實現了持續穩定的運行,實現了打造無煙城的目標。」龐忠和說。

「優越的地熱資源條件和成功的開發利用示範項目勢必助力雄安新區的建設,而新區的建設發展又會大大帶動雄縣模式的推廣應用。」龐忠和說。

「雄縣模式」作為世界上單體規模最大的地熱供暖項目,已受到國際關注,也引起了參加本次會議的美國能源部官員Lauren Boyd女士的重視。「地熱產業在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有發展空間。」曹耀峰說。

「關鍵技術的突破是產業發展的前提和基礎。」龐忠和指出,華北地區的未來,是要發展增強型地熱系統EGS技術。

「依據華北地區的地質特點,美國部分地熱富集區在3公裡深度取得的地熱資源,我們到6公裡才能取到。」因此,龐忠和認為,高品位的地熱能是華北地區的發展方向。「我們要向5.5公裡到6公裡的深度去努力,意味著我們需要研發出比歐美國家還要過硬的技術,才能在未來把超深層的地熱資源利用起來」。

他認為,雄安新區將成為「十三五」地熱產業的新亮點,未來有望成為地熱產業新的增長極,值得期待。

發電目標不易實現

不同於供熱技術的完備,地熱發電有著失敗的案例,西藏羊易地熱電廠項目進展緩慢的現實提醒著人們,想要實現「十三五」新增500MW的目標並不容易。「我國『十二五』可再生能源規劃中地熱發電指標和2013年四部委《地熱能開發利用指導意見》目標已經落空,我們應該從中吸取教訓,發現問題,避免再犯同樣的過失。」中國能源研究會地熱專業委員會專家委員會主任鄭克棪指出。

鄭克棪分析,相比風能和太陽能,地熱發電開發既沒有得到上網電價補貼的承諾,也沒有特許經營權的競標,只有一個目標數字及分析得出的投資規模,這樣的吸引力肯定不如風電和太陽能。

為了取得地熱發電技術的突破,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李克文一直致力於熱能直接發電技術與應用研究。他介紹,熱能發電通常是把熱能轉化為機械能,再轉化為電能。而地熱能直接發電裝置可以直接將熱能轉換為電能,有更廣的溫度接受範圍,可利用溫度低至90攝氏度。

基於熱電材料正在經歷高速發展,且往中低溫區發展的趨勢,熱能直接發電技術材料工藝、晶片工藝以及系統工藝也都取得了很大進步。李克文認為,未來熱能直接發電技術將會在中低溫地熱資源和餘熱資源利用方面做出重要貢獻。

諸多因素制約發展

即使基於大氣汙染防治、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費比例等方面的要求,地熱能發展仍存在諸多制約,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所長助理王貴玲細緻分析了「十三五」規劃對地熱工作的要求,並指出了諸多限制因素。

「我國在不同類型地熱資源的成因機理、評價方法、開發利用模式等方面的研究都比較欠缺,加上基礎地熱數據少等因素,造成了地熱資源基礎理論研究薄弱。」王貴玲指出。

地熱資源家底不清、技術瓶頸等因素也都是地熱利用的挑戰,水熱型地熱技術最大的問題之一要數尾水回灌。曹耀峰提出,地熱是一種綠色低碳環保可再生資源,前提是「取熱不取水」。

目前,地熱開發還不能保證尾水100%回灌,粗略估計,目前地熱產業回灌率只有50%左右。因此,曹耀峰認為,一方面需要發改委、國土資源部等政府部門加大監管力度,大力整治地熱尾水回灌問題;另一方面也希望地熱開發企業加大地熱回灌的自覺性,防止地熱尾水直排現象,對地熱產業造成極其負面的影響,「這甚至會導致地熱被禁止開發」。

「我國目前地熱資源的法律概念模糊,缺乏統一的立法,且存在地熱資源多頭管理、政出多門等問題,除此之外,地熱能發展還存在資源勘查程度低、管理體制不完善、缺乏統一的技術規範和標準等障礙,嚴重製約了地熱資源的科學規劃、合理開發。」王貴玲說。

對此,曹耀峰建議,應在國家層面明確地熱能利用的管理部門,協調指導地熱發展中的問題。比如,國家相關部門可制定針對利用地熱替代化石能源供熱(製冷)的補貼政策, 以熱量(冷量)為單位進行補貼;另一方面,參照居民用電價格給予地熱能供暖項目優惠電價;對於100%回灌的項目,免收水資源稅。

曹耀峰指出,目前行業內準入門檻偏低,規範和標準不統一,不能適應地熱開發利用的需要。特別是地熱尾水回灌比例低,容易造成環境汙染和地下水資源枯竭。

他建議,要儘快建立地熱行業準入制度及資源勘察開發和保護制度,規範地熱行業的投資行為,對地熱能的開採、利用進行立法,嚴格監管。

「儘管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地熱產業已經蓄勢待發。」李克文堅信,「地熱發展將為多一片藍天做出應有的貢獻」。

《中國科學報》 (2017-04-06 第7版 產業)

相關焦點

  • 四因素提振地熱能概念股
    而節後被熱炒的地熱能概念股,經過調整之後,昨日再度活躍。分析人士指出,政策預期、技術門檻、資金支持和前景廣闊等因素使得地熱能概念股的強健走勢得以維持。  我國是世界上利用地熱資源較早的國家之一,國土資源部門自上世紀50年代起,就相繼開展了全國溫泉、重點地區的地熱勘查,積極推進地熱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 第四屆全球科技創新大會舉行—新聞—科學網
    據悉,廣州能源所聯合承辦的大會能源專場設六個分會場,分別聚焦地熱能技術、地熱能生命周期評估、可持續儲能技術、港口和能源樞紐、聯合國發展目標(SDG)推進,重點關注能源轉型背景下能源綜合技術的創新及挑戰,聚焦能源領域科技協同創新體系及能力建設,與世界分享中國科技創新成果和經驗。
  • 鄭克棪:地熱能急需加強立法和政策支持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根據 地熱能『十三五』規劃內容,『十三五』期間地熱能開發將拉動總計2600億元投資。目前看來這只是口號,僅靠開發商的積極性是遠遠不夠的。在全球能源加速向綠色低碳性轉型推進的今天,為了中國更美好的明天,中國急需地熱立法。」
  • 關於地熱能,你知道的有多少?
    地熱能,很多人還不太明白,今天,就帶大家一起科普下,什麼是地熱能,地熱能有哪些分類,華北油田在地熱資源利用上又做了哪些工作……下面,就進入正題啦水熱型地熱能:指蘊藏在地下水中、通過天然通道或人工鑽井進行開採利用的地熱能。溫度一般在25℃以上,埋深介於200至4000米之間。增強型地熱系統(EGS):指通過鑽井建立地下人工熱交換系統獲取地熱能的系統。埋深一般大於4000米,溫度大於200℃。
  • 「十三五」地熱發電目標緣何落空—新聞—科學網
    需要考慮的問題 地熱能屬於可再生能源,但《中華人民共和國資源稅法》明確將地熱列為能源礦產,要求「按原礦1~20%或每立方米1~30元」的稅率標準徵稅。優惠政策尚未完全落實,又迎來高額新稅,這也讓整個地熱界陷入困境。
  • 競技智慧機器人 感受科技魅力—新聞—科學網
    競賽進一步激發了大學生的創新創業熱情,營造了大學生創新創業良好氛圍。 山東科技大學機電學院一直堅持把機器人知識培訓納入課程,培養學生科技方面的興趣愛好,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同時為了使更多的學生走近機器人、走近智能科技,機電學院組建了10餘個大學生機器人興趣小組,為學生科技創新注入源頭活水。
  • 《地熱能開發利用「十三五」規劃》發布!
    關於印發《地熱能開發利用「十三五」規劃》的通知發改能源[2017]158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發展改革委(能源局)、國土資源廳,國家能源局各派出機構,國家電網公司、南方電網公司,國家地熱能中心、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能源學會地熱專委會、國家可再生能源中心:  為促進地熱能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推動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按照《可再生能源法》要求,根據《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和《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我們組織編制了《地熱能開發利用「十三五」規劃》,現印發你們,請結合實際貫徹落實
  • 多名科學家寄語中國科學報和科學網—新聞—科學網
    ◆薛隨建(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副臺長) 及時的新聞報導、權威的專家解讀、深度的熱點追蹤,關注科技工作者的喜怒哀樂,搭建跨學科交流的橋梁。 ◆吳季(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 《中國科學報》是中國的科學事業和公眾的橋梁。
  • 地熱能概念股有哪些? 地熱能概念股一覽
    地熱能概念股有哪些?地熱能是由地殼抽取的天然熱能,這種能量來自地球內部的熔巖,並以熱力形式存在,是引致火山爆發及地震的能量。地熱能概念股地熱能是一種新的潔淨能源,在當今人們的環保意識日漸增強和能源日趨緊缺的情況下,對地熱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已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青睞
  • 清潔能源之地熱能
    地熱能是一種綠色低碳、可循環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儲量大、分布廣、清潔環保、穩定可靠等特性,是一種切實可行有廣大市場空間的清潔能源。地熱能有很多種形式,包括淺層地熱能、中深層地熱能、深層巖熱等。淺層地熱能的開發利用一般採用地源熱泵技術,地源熱泵技術是利用地下土層或地下水溫度相對穩定的特性,通過消耗電能,在冬天把低位熱源中的熱量轉移到需要供暖的地方,在夏天還可將室內的餘熱轉移到低位熱源中,打到降溫或製冷的目的。
  • 地熱能是可再生能源嗎 地熱能是可再生能源是嗎
    那麼,地熱能是可再生能源嗎?地熱能〔Geothermal Energy〕是由地殼抽取的天然熱能,這種能量來自地球內部的熔巖,並以熱力形式存在,是引致火山爆發及地震的能量。運用地熱能最簡單和最合乎成本效益的方法,就是直接取用這些熱源,並抽取其能量。地熱能是可再生資源。人類很早以前就開始利用地熱能,例如利用溫泉沐浴、醫療,利用地下熱水取暖、建造農作物溫室、水產養殖及烘乾穀物等。但真正認識地熱資源並進行較大規模的開發利用卻是始於20世紀中葉。
  • 地熱能概念是什麼意思?地熱能概念股有哪些?
    綜投網(www.zt5.com)08月16日訊  定義:地熱能是由地殼抽取的天然熱能,這種能量來自地球內部的熔巖 公司專業從事高性能電加熱器及其控制系統的自主研發、生產與銷售,已發展成為電加熱行業技術領先、規模較大、品種齊全的龍頭企業 -- 6 002158 漢鍾精機 8.40 -0.59% 漢鍾精機提供地源熱泵的核心零部件,公告稱不直接涉及到地熱能概念
  • 《地熱能開發利用「十三五」規劃》解讀
    為促進地熱能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推動建設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按照《可再生能源法》要求,根據《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和《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組織編制了《地熱能開發利用「十三五」規劃》。根據規劃內容,「十三五」期間地熱能開發將拉動總計2600億元投資。
  • 各地加速發展地熱能,概念股受益
    1月11日消息,為更加科學、高效、可持續地開發利用地熱能資源,陝西省住建廳、省發展改革委等6部門近日聯合印發了《關於發展地熱能供熱的實施意見》,提出力爭到2020年全省發展地熱能供熱800萬平方米以上。
  • 地熱能開發的機遇與挑戰分析
    中深層地埋管換熱器地下傳熱分析涉及固體和流體間耦合的瞬態多維傳熱問題,空間和時間的跨度大,中深層地下蓄熱體熱物性參數複雜,尤其是中深層地埋管群的傳熱分析及其長期運行條件下地埋管間距對換熱量的影響等科技關鍵問題,還需要深入研究,以科學合理確定中深層地埋管長期(十年以上)運行的換熱能力、中深層地埋管群的地埋管間距等重要設計參數。2.巖土體勘察及其熱物性測定。
  • 聚焦中微子-新聞專題-科學網
    科學網作為以網絡社區為基礎構建起面向全球華人科學家的網絡新媒體,利用網絡平臺優勢,2012年3月8日第一時間網絡同步直播中微子實驗結果新聞發布會>;並於3月14日在網際網路上率先推出在線訪談《聚焦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邀請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項目主要參與人、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科學網知名博主曹俊、邢志忠兩位老師同廣大網友交流。
  • 首屆全國基礎醫學前沿創新研究生論壇舉辦—新聞—科學網
    旨在加強基礎醫學相關專業研究生之間的學術交流,探索專業前沿熱點問題,激發研究生的創新潛力與學術熱情。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 微擬球藻設計與合成資料庫建立—新聞—科學網
    微擬球藻僅有~30M鹼基對的單倍體核基因組、DNA轉化簡易可靠、基因組編輯效率高,而且基因表達調控技術靈活多樣。同時,已經積累了大量的功能基因組學數據以及質粒、突變株等遺傳資源。此外,還結合文獻調研,展示了每個基因的研究現狀,以及相應的基因突變載體和突變株等信息,以支撐這些研究材料的無償共享。 據介紹,NanDeSyn的貢獻者是一個開放式的國際合作研究網絡。
  • 海南地熱能海水淡化可行性探討
    地熱能作為一種海水淡化的新能源方式,近年來已經引起國內關注,海南可以考慮通過開發其地熱資源來支持海水淡化過程並為省內工業和農業部門供應淡水,以減輕水資源緊張的局面。本文基於海南水資源和地熱資源分布情況,對地熱能海水淡化作經濟和技術可行性探討,指出其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推進地熱能海水淡化的相關建議。
  • 中國科學家破解光合作用最重要「超分子機器」—新聞—科學網
    5月20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該所柳振峰研究組、章新政研究組與常文瑞-李梅研究組通力合作,首次解析了菠菜光系統II-捕光複合物II超級膜蛋白複合體(PSII-LHCII supercomplex)的高精度三維結構。該項研究工作於北京時間5月19日在《自然》(Nature)期刊作為長篇主題論文(Article)在線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