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現代蛙類基因組被成功破譯

2020-11-26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原標題:首個現代蛙類基因組被成功破譯

  南方日報訊 (記者/馬芳 通訊員/劉旭林)3日,來自中科院昆明動物所和深圳華大基因國家基因庫的研究人員成功破譯了高山倭蛙基因組,這是迄今為止破譯的首個現代蛙類基因組,也是目前破譯的第二個兩棲動物的基因組,為兩棲動物進化研究提供了新線索。相關研究成果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雜誌在線發表。

  兩棲動物是脊椎動物的一個重要分支,目前已知的包括7000多個物種,代表著脊椎動物從水生到陸生這一偉大轉變的過渡類群。然而對於兩棲動物這一重要的生物類群,目前僅測序完成了一個物種即非洲爪蟾。非洲爪蟾屬於「古老蛙類」(Archaeobatrachia)的一種,而大部分(95%以上)的蛙類屬於「現代蛙類」(Neobatrachia),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們對兩棲動物基因組特性的認識。

  在本研究中,來自昆明動物所張亞平院士、車靜課題組的孫豔波和華大基因研究院國家基因庫生物多樣性張國捷博士課題組的熊子軍、向薛雁共同合作完成高山蛙的樣品收集、測序組裝注釋,以及後續的比較基因組學分析。

  研究人員通過高山倭蛙和非洲爪蟾基因組比較分析發現,高山倭蛙擁有更大的基因組,比非洲爪蟾多了近800M的基因組序列(高山倭蛙基因組2.3G,非洲爪蟾1.5G)。通過對全基因組數據分析,研究人員推算出高山倭蛙和非洲爪蟾的分歧時間大約在2.66億年之前,比TimeTree項目記錄的時間早4000萬年。儘管兩物種分歧時間很久,但是它們染色體間的重排特別少,說明蛙類基因組可能具有相對較慢的進化速率。

  通過分析染色體斷裂、融合事件,研究人員發現人的染色體間重排最劇烈,雞和兩棲動物染色體間重排相對較少。高山倭蛙基因組的破譯使研究人員進一步確認了更多的人類、鳥類甚至蛙類基因組中的染色體斷裂和融合區域。熊子軍表示:「這是首次在全基因組範圍內比較兩棲動物內部的替換速率和重排速率,通過對蛙類基因組的測序和比較分析,我們可以對兩棲動物的進化有更多的了解。」

  研究人員進一步研究發現,在染色體內部重排速率、基因區和全基因組範圍的替換速率,蛙類都比鳥類和哺乳類動物要低。這揭示了兩棲動物甚至整個冷血動物,具有比恆溫動物更低的進化速率。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兩棲動物特有的高度保守區顯著富集在RNA翻譯調控功能上,其中兩棲動物特有的高度保守的三個基因是和舌頭髮育相關。舌頭在蛙類中形態已經高度特化,可以用來快速撲捉昆蟲和其它獵物。這些基因很可能在兩棲動物進化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來源:南方日報)

相關焦點

  • 福建特色蛙類品種棘胸蛙基因組破譯
    組裝得到的棘胸蛙基因組大小為2.847Gb,Scaffold N50達到458.756Mb,達到了染色體級別。據介紹,該成果在世界上首次破譯了棘胸蛙基因組,在國際的蛙類基因組研究上填補了棘胸蛙屬基因組的空白,使得棘胸蛙這個福建省特色的蛙類品種在世界基因研究領域亮相。
  • 福建特色蛙類品種棘胸蛙基因組破譯
    組裝得到的棘胸蛙基因組大小為2.847Gb,ScaffoldN50達到458.756Mb,達到了染色體級別。  據介紹,該成果在世界上首次破譯了棘胸蛙基因組,在國際的蛙類基因組研究上填補了棘胸蛙屬基因組的空白,使得棘胸蛙這個福建省特色的蛙類品種在世界基因研究領域亮相。
  • 福建省特色的蛙類品種棘胸蛙基因組破譯
    組裝得到的棘胸蛙基因組大小為2.847Gb,Scaffold N50達到458.756Mb,達到了染色體級別。據介紹,該成果在世界上首次破譯了棘胸蛙基因組,在國際的蛙類基因組研究上填補了棘胸蛙屬基因組的空白,使得棘胸蛙這個福建省特色的蛙類品種在世界基因研究領域亮相,對棘胸蛙的科學研究有重要的意義。
  •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完成首張西瓜基因組序列圖譜與破譯
    近日,北京市農林科學院宣布完成了世界首張西瓜基因組序列圖譜繪製與破譯,該研究成果於2012年11月25日在國際學術刊物《自然·遺傳學》(影響因子為35.53)上在線發表。
  • 福建農林大學科研團隊成功破譯小菜蛾基因組
    福建農大科研團隊破譯小菜蛾基因組   世界首個鱗翅目昆蟲原始類型基因組繪製完成   福建農林大學近日宣布,該校副校長、博士生導師尤民生主持的科研團隊成功破譯了小菜蛾基因組,其研究成果「小菜蛾雜合基因組揭示昆蟲的植食性和解毒能力」在國際權威學術刊物
  • 德州驢基因組被破譯了
    12月9日,國際著名權威學術刊物《Nature》的子刊《NatureCommunications》(影響因子12)發表了學術文章《成功破譯中國特色的德州驢的基因組》。文章表示,東阿阿膠與合作單位歷時六年,利用目前最先進的測序技術,獲得國際首個組裝到染色體水平的家驢基因組參考圖譜。
  • 德州驢基因組被破譯
    12月9日,國際著名權威學術刊物《自然》的子刊《自然通訊》發表了學術文章《成功破譯中國特色的德州驢的基因組》。文章表示,東阿阿膠與合作單位歷時六年,利用目前最先進的測序技術,獲得國際首個組裝到染色體水平的家驢基因組參考圖譜。這不僅代表著道地中藥材東阿阿膠的驢皮原料多了一把「質量安全鎖」,更意味著中國在全球率先掌握驢基因資源,成為科學界繼牛、雞、豬、馬基因組測序之後,畜禽生命科學的又一裡程碑。
  • 科學家成功破譯草莓箭毒蛙基因組
    新華社昆明2月6日電(記者 嶽冉冉)中、美、丹科學家成功破譯了草莓箭毒蛙的基因組,並揭示其基因組演化特徵。該成果於近日發表在了國際期刊《分子生物學與進化》上。中國、美國、丹麥科學家組成的聯合研究團隊,對草莓箭毒蛙進行了基因組測序和組裝分析,發現草莓箭毒蛙的基因組大小為67.6億-90億鹼基對,比四足動物要大很多;其基因組大部分區域也是由高度重複的序列組成。
  • 科學網—科學家破譯小菜蛾基因組
    科學家破譯小菜蛾基因組為農業害蟲的有效防治提供科學依據  本報訊(記者楊釗良 通訊員楊純財、曹佳奕)
  • 小鬚鯨全基因組圖譜獲破譯
    11月25日,韓國海洋科學技術研究所、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等宣布成功破譯了小鬚鯨全基因組圖譜,並對鯨類獨特生理習性的遺傳學機制進行了分析。
  • 昆明動物所等成功破譯樹鼩基因組
    2月5日,由中科院昆明動物所動物模型與人類疾病機理重點實驗室、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等單位合作完成的破譯樹鼩基因組研究工作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在線發表。之後與多個物種基因組進行了比較分析,從全基因組基因序列比較角度重構了樹鼩與其他物種的系統發育關係,證實了樹鼩與靈長類親緣關係最為接近。這一研究結果從基因組水平上解決了樹鼩分類學方面的爭論,為其在很多方面代替非人靈長類動物作為實驗動物模型提供了重要依據。經過進一步分析樹鼩與靈長類之間的遺傳學關係,研究人員共鑑定出28個樹鼩與靈長類共有的功能性基因。之前的研究認為這些基因屬靈長類特有。
  • 南極洲發現首個現存蛙類化石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北京4月23日電 (記者張夢然)歐洲科學家團隊報告在南極洲發現首個現存蛙類的化石,這一發現提供了進一步證據,證明了南極半島在與南部超大陸(岡瓦納大陸)分離之前擁有暖溫帶氣候。但此次新發現可以表明,南極半島在中始新世晚期的氣候條件,可能與今天南美洲雨林的潮溼溫帶氣候差不多,後者是迄今仍能發現「頭盔蛙」全部五個現生種的唯一地點。 現在的南極洲無疑是一片冰封的大陸,但在很久以前,那裡或也曾經是一片溫暖之地。
  • 福建農林大學專家破譯小菜蛾基因組
    日前從福建農林大學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由該校尤民生教授主持,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共同完成,英國劍橋大學等多家單位參與的小菜蛾基因組研究成果「小菜蛾雜合基因組揭示昆蟲的植食性和解毒能力」於2013年1月13日在國際權威學術刊物《自然遺傳學》上在線發布。
  • 中國科學家破譯世界首例古小麥全基因組
    中國科學家破譯世界首例古小麥全基因組 2019-06-25 22:,並基於青藏高原現代地方品種與古代小麥高度相似的等位基因頻率為小麥經過新疆向高原傳播的西南途徑提供了更加直接有力的分子依據。
  • 福建農林大學率先破譯菠蘿基因組
    本報福州11月3日電(林智仁記者陳強)記者今天從福建農林大學獲悉,該校明瑞光教授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菠蘿基因組與景天酸代謝光合作用的演化」11月2日在國際學術權威刊物英國《自然·遺傳學》在線發表。這是世界範圍內首次破譯菠蘿基因組,標誌著福建農林大學在菠蘿基因組和景天酸代謝光合作用研究方面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 科學網— 破譯同源四倍體紫花苜蓿基因組
    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等
  • 首個染色體級別山蒼子基因組圖譜構建成功
    【來源:科技日報】最新發現與創新 科技日報北京4月7日電 (記者馬愛平 通訊員宋平 王舒琦)7日,記者從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獲悉,該院日前在《自然·通訊》雜誌在線發表重要成果:成功構建全球首個染色體級別的高質量山蒼子基因組圖譜
  • 科學網—中外團隊破譯四倍體栽培種花生全基因組
    本報訊(記者溫才妃) 日前,福建農林大學教授莊偉建聯合印度國際半乾旱熱帶作物研究所、華北理工大學等23個研究機構,在全世界範圍內首次破譯了四倍體栽培種花生的全基因組
  • 幾內亞山藥基因組被破譯
    Genome sequencing of the staple food crop white Guinea yam enables the development of a molecular marker for sex determinatio中,日本研究巖手生物技術研究中心 (Iwate Bio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IBRC) Ryohei Terauchi領導的團隊破譯了幾內亞山藥的基因組
  • 我國科學家首次破譯南極衣藻的基因組
    據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消息,7月2日,該所研究團隊聯合南京師範大學研究團隊在《Current Biology》上在線發表了題為「Adaptation to Extreme Antarctic Environments Revealed by the Genome of a Sea Ice Green Alga」的研究成果,首次對南極海冰生態系統特有的南極衣藻進行了基因組適應性進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