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基因組印跡起源於最低等脊椎動物

2021-01-15 科學網

 

來自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研究人員近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s)上發表了題為「Germ cell-specific DNA methylation and genome diploidization in primitive vertebrates」的研究論文,解析了基因組DNA甲基化印記的起源和功能。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技術系羅琛教授。其主要從事脊椎動物胚胎早期發育的基因表達調控研究。採用金魚和斑馬魚人工雌核發育單倍體系統,通過對表達活性不同的單等位基因的分析,研究脊椎動物發育過程中組織特異性和等位基因特異性甲基化式樣如何在基因組上建立,以及單等位基因表達和二倍體依賴型發育模式的表觀遺傳調控機制;以回答發育過程中基因組整體水平上的基因選擇性表達表達時空秩序這一發育生物學的核心問題。曾作為主要研究人員獲得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基因組印記(Genomic imprinting),又稱為遺傳印記(Genetic imprinting),是近年來發現的一種不遵從孟德爾定律的依靠單親傳遞某些遺傳學性狀的現象,是指在配子或合子發生期間,來自親本的等位基因或染色體在發育過程中產生專一性的加工修飾,導致後代體細胞中兩個親本來源的等位基因有不同的表達活性,具有這種現象的基因稱為印記基因(imprinted gene)。儘管目前科學家們在高等生物,如顯花植物和胎盤類哺乳動物中發現了基因組印記現象,並展開了廣泛的研究工作,但基因組DNA甲基化印記的進化起源和功能仍是尚未搞清楚的重要基礎科學問題之一。

 

在這篇文章中,羅琛教授實驗室研究了兩性生殖的二倍體金魚以及單性生殖的多倍體金魚卵子、精子和早期胚胎等各個發育階段中發育決定基因ntl啟動子pG島甲基化狀態,以及對表達和胚胎發育的影響。研究人員採用亞硫酸氫鹽基因組測序法測序分析,結果顯示二倍體金魚母本等位基因啟動子甲基化發生在配子形成過程中,而父本等位基因在卵裂過程中仍維持表觀遺傳非對稱。而在多倍體金魚中ntl啟動子則不發生甲基化修飾。採用基因敲除方法抑制甲基化CpG依賴的轉錄阻抑物Kaiso表達,則可顯著地提高胚胎發生早期母本等位基因的甲基化水平,並修復了二倍體金魚的雌核發育單倍體早期脊索形成。這一結果表明母本ntl等位基因沉默發生在胚胎形成早期,這種早期沉默依賴於甲基化CpG結合蛋白Kaiso。利用單序列多態性分析方法在二倍體金魚中解析父本和母本轉錄物,我們證實非甲基化的父本等位基因在2-細胞階段開始轉錄,並在卵裂期保持轉錄活性。

 

這些結果表明動物中基因組印跡起源於最低等的脊椎動物,通過抑制單性生殖而調控脊椎動物基因組加倍-二倍化進化過程。這一研究也揭示了脊椎動物DNA的表觀遺傳修飾影響遺傳的一種方式。(來源:生物通 何嬙)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揭示脊椎動物異源多倍體亞基因組演化的動態歷史
    多倍化現象在脊椎動物中極為罕見;多倍體脊椎動物在多倍化發生和其後的二倍化進程中可能經歷基因組休克效應。但對於相關演化遺傳機制是什麼、機制是否相同等問題,存在不同假說和許多尚待澄清的問題(PNAS 2016及其他文獻)。
  • 張亞平院士團隊揭示脊椎動物異源多倍體亞基因組演化的動態歷史
    在張亞平院士領導下,雲南大學省部共建雲南省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羅靜教授、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呂雪梅研究員、湖南師範大學劉少軍院士、南京農業大學陳增建教授、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基因組研究所阮珏研究員和廈門大學徐鵬教授等帶領的團隊聯合攻關,以鯉亞科魚類基因組為研究對象,對脊椎動物異源多倍體基因組的亞基因組演化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 揭開基因印跡之謎 科學家研究罕見遺傳病發病機制
    但受到DNA分析進步的驅動,他們發現這兩種症候群與其他若干病症一樣,都屬於印跡紊亂。它們產生於獨特的基因子集,懷孕後,胚胎中來自於母親的DNA與來自父親的DNA表達不同。   最近幾年已經見證了印跡紊亂從黑暗中走了出來,此外還有對人類基因組在發育早期調控基因表達能力的更深認識。研究這些罕見病「能夠打開了解印跡現象的一條新通道。
  • 科學網—DNA分子印跡精準「捕獲」抗性基因
    在模擬汙染物和實際汙水實驗中,南京工業大學環境學院教師袁青彬驚喜地發現,利用DNA分子印跡負載到氮化碳光催化材料表面,能夠更好地降解抗性基因。 針對水汙染中大量存在的抗性細菌及抗性基因,袁青彬和萊斯大學教授佩德羅·阿爾瓦雷斯合作,利用分子印跡能夠選擇性識別汙染物的特徵,開發了基於DNA分子印跡的抗性基因選擇性光降解技術,實現了99.9%的抗性基因降解率。
  • 這種巨型海洋動物,從未被人類捕獲過,其基因組卻被科學家破解了
    「從它們的基因來看,我們發現大王烏賊的某些基因和其他動物的基因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這意味著我們可以通過研究這些真正怪異的動物,以了解更多關於我們自己的信息,」伍茲霍爾海洋生物實驗室的科學家卡羅琳艾伯丁(Caroline Albertin)說,他在2015年領導了一個對頭足類動物(包括魷魚、章魚、烏賊和鸚鵡螺)的第一個基因組進行測序的團隊。
  • 「刺蝟基因」解鎖脊椎動物分化差異
    7月14日,《自然—生態與進化》在線發表了一項研究,科學家闡明了脊椎動物祖先——文昌魚神經系統分化的關鍵步驟,並找到其與脊椎動物在分化中的差異,這些差異可能是導致脊椎動物中樞神經系統高度複雜化的重要原因。   而這一切,都與一種名叫「刺蝟」的基因密切相關。
  • 科學網—「刺蝟基因」解鎖脊椎動物分化差異
    7月14日,《自然—生態與進化》在線發表了一項研究,科學家闡明了脊椎動物祖先——文昌魚神經系統分化的關鍵步驟,並找到其與脊椎動物在分化中的差異,這些差異可能是導致脊椎動物中樞神經系統高度複雜化的重要原因。 而這一切,都與一種名叫「刺蝟」的基因密切相關。
  • PNAS:miRNA揭示脊椎動物進化起源
    Ellen Marsden, University of Vermont) 美英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表明,脊椎動物這種複雜生命形式的出現源於miRNA。調控基因表達的miRNA的不斷進化是早期脊椎動物出現的背後原因。相關論文近日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 郭惠珊組發表蟲媒DNA病毒劫持宿主印跡基因逃逸表觀抑制新發現
    研究發現蟲媒DNA雙生病毒誘導植物異常表達一個編碼E3 ligase的印跡基因,通過泛素化降解DNA甲基轉移酶,從而逃逸宿主甲基化抑制,促使病毒早期基因轉錄和病毒積累。雙生病毒是一類單鏈環狀的植物DNA病毒,能夠侵染包括玉米,番茄,木薯等多種重要的農作物,對農業生產造成十分嚴重的危害。
  • 萬種脊椎動物基因測序拉開序幕
    科學家打算對1萬種脊椎動物展開DNA測序研究。
  • 美史密森學會成立生物多樣性基因組學研究所
    原標題:美史密森學會成立生物多樣性基因組學研究所   HURLBERT   緊隨兩項針對鳥類和昆蟲的大型基因組學分析研究之後,位於美國華盛頓特區的史密森學會近日宣布將成立一個生物多樣基因組學實體研究機構,以加速獲得與編纂地球上所有植物和動物的DNA。   史密森學會每年已投入1000萬美元用於進化生物學、生物多樣性、物種保護以及生態研究等方面的基因組學研究。
  • 海大包振民院士團隊發布軟體動物綜合基因組資料庫
    隨著基因組學數據以史無前例的規模增長,深度挖掘複雜高維度的海量組學資源已成為當前生命科學領域面臨的巨大挑戰。構建系統便捷、功能全面的基因組學資料庫在解決這一難題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對非模式生物類群(如大部分海洋生物)而言,至今缺乏適當的整合平臺及深度分析工具,以滿足日益增長的對複雜海量組學數據的分析需求。軟體動物起源於5億年前早寒武紀,是進化上最成功的無脊椎動物群體之一。
  • 生科陸劍課題組在脊椎動物microRNA複製研究取得新進展
    該論文報導了脊椎動物中miRNA複製之後發生的功能分化及miRNA複製在進化過程中對新靶位點招募的促進作用。 miRNA是一類生物體內源表達的長約22鹼基的非編碼小RNA,通過種子序列互補配對的方式識別靶基因mRNA並調控其表達。由於這種較短的配對方式,一種miRNA通常有上百個靶基因,一個靶基因也可以同時被多個miRNA調控。
  • 有袋動物胚胎發育和X染色體失活單細胞轉錄組圖譜的揭示
    有袋動物胚胎發育和X染色體失活單細胞轉錄組圖譜的揭示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21 15:43:54 英國弗朗西斯·克裡克研究所James M. A.
  • 人類基因組計劃後,華大基因又發起了一項更宏偉的項目
    繼人類基因組計劃之後,生命科學領域又將迎來一件大事——華大基因與美國斯密森尼生物多樣性基因組學項目組聯合發起了「地球生物基因組計劃」,比人類基因組計劃更宏大的地球生物基因組計劃(Earth BioGenome Project, EBP)即將啟動,目標是破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基因組。
  • 探索爪蟾異源四倍體基因組演化之旅
    ——數百萬年前基因組複製的產物,這使得非洲爪蟾成為了理想的多倍體研究目標,但同時也大大增加了基因組測序的複雜性。研究證實非洲爪蟾是異源四倍體,並區分出了兩個非對稱演化的亞基因組——一個往往保留了遠祖狀態,而另一個則經歷了基因損失、刪除、重組和表達降低的情況。這兩種二倍體的祖先約在3400萬年前出現分化,並在約1800萬年前結合形成異源四倍體。組學君為大家解讀此篇文獻,共同探索數千萬年前的爪蟾異源四倍體基因組演化。
  • 研究報導蟲媒DNA病毒劫持宿主印跡基因逃逸表觀抑制新發現
    研究發現蟲媒DNA雙生病毒誘導植物異常表達一個編碼E3 ligase的印跡基因,通過泛素化降解DNA甲基轉移酶,從而逃逸宿主甲基化抑制,促使病毒早期基因轉錄和病毒積累。雙生病毒是一類單鏈環狀的植物DNA病毒,能夠侵染包括玉米,番茄,木薯等多種重要的農作物,對農業生產造成十分嚴重的危害。
  • 《科學》:親源基因表達在不同成長期可動態調節
    有助於人們了解父母雙方基因在子代不同發育成長階段的不同影響  美國科學家研究發現,親源基因在大腦發育過程及成人階段有著極為複雜的表達方式
  • 龍井茶樹染色體級別基因組組裝成功
    近日,由我所和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以下簡稱基因組所)主導並攜手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昆明動物所)及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等單位,在茶樹全基因組組裝和茶樹起源演化研究上取得重要突破,相關研究成果以「群體測序增強對茶樹進化的認識」(「Popu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