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史密森學會成立生物多樣性基因組學研究所

2020-12-05 人民網

原標題:美史密森學會成立生物多樣性基因組學研究所

 

  史密森學會的冰箱將用於儲存生物多樣性樣本。圖片來源:DONALD E. HURLBERT

  緊隨兩項針對鳥類和昆蟲的大型基因組學分析研究之後,位於美國華盛頓特區的史密森學會近日宣布將成立一個生物多樣基因組學實體研究機構,以加速獲得與編纂地球上所有植物和動物的DNA。

  史密森學會每年已投入1000萬美元用於進化生物學、生物多樣性、物種保護以及生態研究等方面的基因組學研究。該學會負責科學項目的臨時副秘書長John Kress表示,通過正式把這些項目集合在一起,學會希望「使內部隊伍移動化」,讓100名左右的科學家可以作出更多成績。同時,他希望史密森學會在協調全球生物多樣性基因組學方面起帶頭作用。

  「史密森學會是世界範圍內為數不多的有能力進行此類研究的機構。」北卡羅來納州杜克大學神經生物學教授Erich Jarvis說,他曾協調48種鳥類的基因組學測序。原因之一是,史密森學會已經擁有相當豐富的多樣性收集:成千上萬的博物館標本和專用冰箱中收藏的數千份血液樣本,這是未來5年冷凍50%的生物多樣性標本計劃的一部分。另一個原因是,學會的名字具有影響力。「做這件事需要全球領導力,史密森學會具備這樣的榮譽。」Jarviz說。該機構已經與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合作拓展生物信息能力,以支撐基因組學研究工作。

  在生物多樣性基因組學研究領域,史密森學會並非第一個也非最大的參與者。自2006年起,Paul Hebert和他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圭爾夫大學的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已經開始對全球進行梳理,並編纂叫作DNA條形碼的DNA短鏈。俄羅斯聖彼得堡州立大學基因學家、曾參與全球1000種脊椎動物測序的Stephen O』Brien表示,事實上,史密森學會到目前為止還落後了一些。當前,對數千種昆蟲、海洋無脊椎動物和植物測序的工程齊頭並進,並行發展。他認為,這些研究工作並不需要一個協調機構。

  然而也有不同意見。史密森學會的新機構「對於地球來說是一個重要發展步驟。」Hebert說,因為生物多樣性基因組學需要提升效率。「一幕很大的悲劇就是,我們甚至還沒有閱讀這本生命書卷就已開始燒掉它。」(紅楓)

相關焦點

  • 國際熱帶生物多樣性及基因組學專題研討會在版納園召開
    6月27日至7月1日, 國際熱帶生物多樣性及基因組學專題研討會(Workshop on Tropical Biodiversity and Genomics, WTBG@XTBG)在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召開,來自十多個不同國家的三十餘名科研人員參加了研討會。
  • 2020生物多樣性基因組學大會將於10月5~9日召開
    近日,中國綠髮會國際部獲悉,2020生物多樣性基因組學大會(Biodiversity Genomics 2020)將於10月5日~9日召開。此次會議線上舉辦,旨在探索挑戰,展望地球上所有生命序列的未來 。
  • 萬種鳥類基因組計劃第二階段研究結果發表
    11月12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張國捷及其團隊,聯合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等多家單位,在Nature上以封面形式同期發表了兩篇文章,報導了萬種鳥類基因組計劃第二階段(科級別)的研究結果。該研究團隊發表了363種鳥類基因組數據,同時通過這一數據建立了無參考序列下多基因組比對和分析的新方法,並基於這一新方法闡明高密度物種取樣對生物多樣性研究的重要性。
  • 「綠會國際訊」2020生物多樣性基因組學大會將於10月5~9日召開
    近日,中國綠髮會國際部獲悉,2020生物多樣性基因組學大會(Biodiversity Genomics 2020)將於10月5日~9日召開。此次會議線上舉辦,旨在探索挑戰,展望地球上所有生命序列的未來 。
  • 基因組學辨別蚊子進化及多樣性
    現階段,應用組學技術對這種多樣性進行取樣,並探索這些變異背後的生物學原理,正越來越增強我們對蚊子進化的理解。瑞士洛桑大學生態與進化系的馬爾滕·賴納德斯等研究人員,回顧了蚊子基因組學的現狀、資源及其在描述蚊子生物學和進化特徵方面的應用進展,重點介紹了進化基因組學和功能基因組學的交叉,以理解基因和基因組動力學與蚊子多樣性之間的假定聯繫。
  • 首屆中國人類表型組大會暨中國生物物理學會表型組學分會年會在...
    12月23日,首屆中國人類表型組大會暨中國生物物理學會表型組學分會第一屆年會在廣州南沙拉開帷幕。大會聚焦「推進表型組研究,解密人類生命信息」的主題,吸引了全國相關政府部門、高校科研院所、研究型三甲醫院、生命健康產業領軍企業的近300位代表,匯聚羊城,交流表型組學最新研究成果,探討生命科學未來發展趨勢,共商引領人類表型組研究的中國方案。
  • 華大等機構萬種鳥類基因組計劃研究成果登《Nature》封面
    2020年11月12日,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多樣性團隊、昆明動物研究所等單位聯合在《自然》(Nature)上同期以封面形式發表了兩篇文章報導萬種鳥類基因組計劃第二階段(科級別)最新研究結果。
  •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禾本科種質資源與基因組學省創新團隊...
    6月6日,由雲南省科技廳主持,邀請有關專家,對「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禾本科種質資源與基因組學省創新團隊」進行認定,經專家組認真審查有關認定資料,聽取了團隊帶頭人李德銖的工作匯報。專家組認為,該創新團隊通過三年的實施培養,建立了有國際影響力的禾本科植物的比較功能基因組學與進化基因組學研究創新平臺,在竹亞科研究方面居於國際領先水平。
  • 《Nature》重磅:十年後基因組學會給人類健康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未來,隨著技術的發展、基因信息生物學意義的揭示以及基因組學技術在臨床中更廣泛的應用,基因組學將會融入幾乎所有的生物醫學研究,在醫療和公共衛生健康實踐中也會成為主流,將會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人類基因組計劃與曼哈頓原子彈計劃和阿波羅計劃並稱為三大科學計劃,被譽為生命科學的「登月計劃」,當時預算高達30億美元。
  • 【博物學史密森尼博物館】史密森尼自然歷史海洋廳博物館
    展廳用10個展臺(櫃)介紹與海洋有關的主題,包括深海,珊瑚礁,北冰洋、南大洋等各地海洋和海洋生物與海洋探索,講述從5億年前直到今天的地球生物進化歷史。在那之前的近100年裡,該區域展出的是非西方的人類發展史,幫助了美國人特別是青少年和兒童了解世界,認識人類社會的複雜多樣性。現在的這個展覽,起到的作用應該會有些類似,將有助於讓人們認識海洋生物的多樣性,以及它對整個地球的生態系統的影響。
  • 康普森生物首辦植物基因組產業轉化論壇
    2016年4月8日,由北京康普森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主辦,美國Illumina、Affymetrix和Agena公司贊助的首屆全國植物基因組產業轉化高峰論壇在北京順利召開。
  • 為保持物種多樣性,地球基因組計劃啟動,對 150萬個物種進行測序
    為保持物種多樣性,地球基因組計劃啟動,將對 150萬個物種進行測序「地球基因組計劃」最早是美國加州大學與中國華大基因練合倡議,將對目前所有的150萬個動物、植物和真菌測出完整的DNA編碼來保護地球的生物多樣性,目前威康桑格研究所和自然歷史博物館也都參與其中
  • 生物信息學相關網站
    /bioinformatics-lscf/about     這是生物信息學和生物計算學的網站,由Weizmann科學研究所,生物服務部和Crown人類基因組學中心支持。研究領域主要涵蓋序列分析,蛋白質組學和基因組學等。該網站提供了資料庫,電子論壇,教育,新聞,軟體,招聘啟事等。該網站還提供了相關連結,包括歐洲分子生物學以色列國家網點,以色列國家基因組基礎設施實驗室以及國際生物信息學合作中心。
  • 亞太眼科學會人工角膜學組在解放軍總醫院成立
    新華社北京9月25日電(羅國金、張琳琳、陳兵)亞太眼科學會人工角膜學組成立大會日前在解放軍總醫院舉行。同期,角膜移植和人工角膜技術學習班也在這個院舉辦。    成立大會現場    會上,亞太眼科學會前任會長、亞太視網膜黃斑學會會長、亞太近視學會秘書長林順潮介紹了此次亞太眼科學會人工角膜學組成立的相關背景。
  • 【中國科學報】《基因組蛋白質組與生物信息學報》:聚焦組學「三國...
    該刊由領域內一群熱情的、傑出的科研工作者運行,在組學和生物信息學研究領域的出版獲得了國際認可。」 諾貝爾獎得主、擔任GPB編委的託馬斯·林達爾曾如此評價。  在GPB創刊人兼主編、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國家生物信息中心)(以下簡稱基因組所)研究員於軍看來,如果沒有始終如一的堅持,GPB就不會有今天的局面,甚至可能難以生存下來。
  • 非洲首個大型人類基因組學研究揭示高水平遺傳多樣性
    南非科技部資助的「南部非洲人類基因組計劃(SAHGP)」,順利完成了對24名來自不同民族語言個體的全基因組測序,證實非洲人群存在高水平的遺傳多樣性,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期刊上。該計劃是非洲首個由政府資助開展的人類基因組學研究,旨在揭示南部非洲人群的獨特遺傳特徵,全方位發掘各類人群的多樣性。研究由南非金山大學實施,來自4個省份、講4種民族語言的24名南非人作為樣本採集對象,包括16名黑人以及8名混血或有色人種。
  • 國家人類基因組北方研究中心授權中科軍美運營【1%人口基因組學國家計劃】
    日前,【1%人口基因組學國家計劃】惠民工程在京啟動,該計劃由國家人類基因組北方研究中心和中科軍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發起,項目選聘了國內知名人類基因研究的專家學者
  • 科技名詞|人類基因組計劃
    > 定義:於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由國際合作組織包括有美、英、日、中、德、法等國參加進行了人體基因作圖,測定人體23對染色體由3乘以10的9次方核苷酸組成的全部DNA序列,於2000年完成了人類基因組「工作框架圖」。
  • 史密森學會開發的ARMS裝置可提供海底生物的樣本
    雖然對生物學家來說,了解特定區域的海底有哪些生物繁殖是很重要的,但挖掘工作既耗費人力,又不符合生態環境。這就是自主珊瑚礁監測結構(或ARMS)的作用所在。ARMS計劃是史密森學會的一項舉措,由華盛頓特區的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主持。
  •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基因組學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基因組學研究取得重要突破中國網訊 10月30日,由中國海洋大學與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中國遺傳學會和吉林紫鑫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2013年國際基因組學大會由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包振民教授領銜完成的櫛孔扇貝和海洋生命學院劉濤副教授領銜完成的海帶全基因組測序工作,標誌著學校在海洋生物基因組學研究領域達到了國際前沿水平,並將為進一步的海洋生物分子育種、功能基因開發與利用等工作的開展打下堅實地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