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大學原生動物學團隊在四膜蟲研究中獲得新發現

2020-12-06 華禹教育網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多樣性與進化研究所宋微波院士團隊內高珊教授所領銜的研究組以單細胞模式生物嗜熱四膜蟲為研究對象,新近揭示了真核生物一種獨特的DNAN6-腺嘌呤甲基化酶(Adenine Methy ltransferase 1,AMT1),並對其功能和作用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成果發表在該研究領域著名刊物《Nucleic Acids Research》(核酸研究)。

  DNAN6-腺嘌呤甲基化(6mA)作為一潛在的表觀遺傳標記,最近再度成為表觀遺傳學領域的研究熱點。迄今的工作表明,不同物種中6mA的含量、分布及功能的差異巨大,體現出其在真核生物進化過程中的多樣性和複雜性。其中,圍繞6mA酶學系統的探討,對於了解6mA的生物學功能及其在真核生物進化過程中的角色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一種優秀的模式生物,四膜蟲是最早報導含有6mA的真核生物之一。由於6mA是四膜蟲基因組僅有的甲基化修飾,且含量明顯高於其它大多數真核生物,使四膜蟲成為研究真核生物6mA的理想體系。近年來,高珊教授研究組先後繪製了全球首份單鹼基解析度的四膜蟲6mA全基因組分布圖譜,揭示了四膜蟲6mA的分布由序列特徵(5』-AT-3』)和染色質環境(富集在佔位穩定且含有H2A.Z的核小體的連接區,特異性分布在RNA轉錄酶II轉錄基因的5』端)共同決定,並由此提出6mA與基因轉錄、染色質重塑等同為染色質調控的重要組成這一學術新觀點。上述研究還充分表明四膜蟲6mA是由專門的甲基化酶催化形成的,而非一種隨機非催化產物。這項成果於2017年發表在《核酸研究》。


  四膜蟲6mA分布由序列特徵和染色質環境共同決定(Wangetal.,2017,Nucleic Acids Research,45,11594-11606)

  在此工作基礎上,該研究組進一步鑑定出四膜蟲的甲基化酶AMT1(Adenine Methy ltransferase 1),證實其屬於甲基化酶MT-A70蛋白家族的一個獨特分支。

  該項研究的第一完成人為博士生王媛媛、盛亞嵐和劉永強,通訊作者為高珊教授。項目先後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青項目(31522051)、國家青年萬人計劃項目以及山東省傑出青年基金(JQ201706)的聯合資助。

  通訊員:張川

  

相關焦點

  • 海大原生動物學團隊畢業生高珊博士獲Holz-Conner獎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多樣性與進化研究所「原生動物學研究團隊」2010屆畢業生高珊博士因其在纖毛蟲模式動物(四膜蟲)的功能基因與進化等領域的突出成果而獲得了本屆ICOP大會針對優秀青年學者的Holz-Conner Award,這也是我國學者首次獲得此獎項。
  • 中國動物學會原生動物學分會第17次學術討論會在吉林大學召開
    8月19日至24日,中國動物學會原生動物學分會第九次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七次學術討論會在吉林大學召開。本次會議由中國動物學會原生動物學分會主辦,共有來自大陸、臺灣、韓國等77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240餘位專家學者與會。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餘育和研究員等10餘人參加了此次盛會。
  • 水生所揭開原生動物「形態種」演化的奧秘
    近年,隨著基因技術發展,非洲象、娃娃魚、花臭蛙等越來越多的形態種被發現。這一神奇的現象是如何產生的?6月19日,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繆煒研究員團隊揭開了原生動物形態種演化的奧秘,找到了這些生物「表裡不一」的答案。  東湖湖水中,有一種被稱為四膜蟲的生物,它體長約50微米,有著一副微胖界的梨形身材。
  • 世界第一一萬種原生動物基因組計劃啟動
    近日,全球首個10,000原生動物基因組計劃(簡稱P10K)正式發布,旨在繪製10,000個代表性原生動物基因組圖譜,建立大規模原生動物遺傳資源資料庫。原生動物是生命的五大王國之一(植物王國、真菌王國、動物王國、原生動物王國和莫內拉王國)。它主要是由單細胞真核生物組成的一大群,包括單細胞真核藻類和原生動物等。
  • 宋微波——中國海洋大學——原生動物基礎生物學
    所在院系: 水產學院 職稱: 教授       招生專業: 研究領域: 原生動物基礎生物學
  • 水生所揭開原生動物形態種演化的奧秘
    一個形態種中可能含有多個具有生殖隔離且形態相似甚至一致的生物種。形態種廣泛存在於整個真核生物中(圖1),從單細胞的真菌、原生動物到多細胞動植物都有。那麼形態種到底是如何演化的呢?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繆煒團隊以原生動物纖毛蟲中最早發現的形態種——四膜蟲形態種為對象,通過對形態高度相似的十種四膜蟲(生物種)的比較基因組分析,利用其獨特的大、小核雙核系統來追蹤形態種的基因組演化,發現四膜蟲以小核染色體近著絲粒和亞端粒區域為基因組的創新中心
  • 【動物進化】原生動物門 | 一個細胞的徵戰
    嗜熱四膜蟲(Tetrahymena thermophila),屬原生動物纖毛綱。四膜蟲的細胞表面從頭至尾平行分布有20列左右的纖毛,在「頭頂」還有四個纖毛密集分布的區域,看起來很像有四列「膜」,因此得名四膜蟲。
  • 我國科學家啟動「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
    據介紹,原生生物分布極為廣泛,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有原生生物存在。原生生物是水生態系統重要組分,其中的藻類貢獻了地球上近50%的光合行為,也是水產動物和人類的優良餌料和營養品,另外,部分甲藻和硅藻「瘋長」會造成河流和海洋有毒藻華,帶來嚴重環境問題。
  • 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啟動
    原生生物是水生態系統重要組分,其中的藻類貢獻了地球上近50%的光合行為,也是水產動物和人類的優良餌料和營養品,另外,部分甲藻和硅藻瘋長會造成河流和海洋有毒藻華,帶來嚴重環境問題。同時,很多原生生物是人、畜禽和水產動物的重要致病性寄生蟲,如造成人瘧疾的瘧原蟲、昏睡病的錐蟲、雞球蟲病的球蟲,造成魚白點病的小瓜蟲等。
  • 【科技日報】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啟動
    原生生物是生物五界(植物界、真菌界、動物界、原生生物界和原核生物界)之一,主要是由單細胞真核生物組成的一大類群,包括單細胞真核藻類和原生動物等,已描述的物種數超過6萬種,未知種類難以估量。  據介紹,原生生物分布極為廣泛,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有原生生物存在。
  • 第12屆國際原生動物學大會舉行
    第12屆國際原生動物學大會於7月11日在廣州召開,本次會議由國際原生動物學大會理事會委託中國原生動物學會主辦,南方醫科大學(原第一軍醫大學)具體承辦。    作為中國原生動物學會的掛靠單位——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員餘育和、汪建國、繆煒、楊軍、張文靜、龔迎春、陳小娟、章晉勇、傅誠傑、顧澤茂、王愛琴參加會議。    中國原生動物學會理事長餘育和研究員在7月10日召開的歡迎會上代表學會和中國同行致辭,他熱烈歡迎國際友人參與本次大會。
  • 中國海大進化所國家基金大豐收!14個項目獲批(附列表)! | 高風副教授獲國家「優青」資助 龍紅岸教授獲「國際合作交流」項目資助
    高鳳老師,2007年本科畢業於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同年作為推免生師從於宋微波院士(碩博連讀),2014年獲博士學位,期間(2011至2013)受「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資助於美國史密斯學院Laura Katz教授團隊學習,主攻纖毛蟲原生動物的基因進化。
  • 中國海洋大學專家團隊被囊動物環境適應遺傳基礎與進化機制研究...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董波教授團隊近期在進化生物學權威期刊Molecular Ecology Resources和Animal Microbiome等發表文章,報導了首個被囊動物柄海鞘染色體水平的高質量基因組圖譜和首個被囊動物腸道微生物組,解析了被囊動物環境適應與入侵的遺傳基礎,及其腸道微生物與宿主通過代謝產物互換協同進化的研究成果,為了解被囊動物的環境適應和進化機制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
  • 香港科技大學劉紅斌研究團隊揭示中國邊緣海小型浮遊動物生物量...
    近日,香港科技大學劉紅斌研究團隊與英國思克萊德大學(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陳炳章博士合作,在國際海洋學頂級期刊湖泊與海洋(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在線發表了題為「What controls microzooplankton biomass and herbivory rate across
  • 全球首個"萬種原生生物基因組計劃"啟動
    該項目由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聯合西藏大學、河南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獸醫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和華中科技大學等單位共同發起,旨在繪製萬種代表性原生生物基因組圖譜,建立一個大規模的原生生物遺傳資源資料庫。      原生生物是生物五界之一,主要是由單細胞真核生物組成的一大類群,包括單細胞真核藻類和原生動物等,已描述的物種數超過6萬種,未知種類更難以估量。
  • 上海崇明島溼地再現原生動物新物種
    央廣網上海3月10日消息(記者唐奇雲 通訊員戴琪)記者今天(10日)從華東師範大學獲悉,《Scientific Reports》雜誌於2月28日發表該校生命科學學院範鑫鵬副研究員課題組的研究論文,報導了有關發現於上海崇明島溼地的一纖毛蟲原生動物新物種。
  • 中國動物學會原生動物學分會第九次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七次
    各位會員:   「中國動物學會原生動物學分會第九次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七次學術討論會」在吉林大學及學會同仁的大力支持下,將於2013年8月19日至23日在吉林大學召開。會議旨在為國內同行提供一個交流、合作的機會,集中展示兩年來在原生生物/原生動物學及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進展,並選舉新一屆理事會。
  • 中國海洋大學科研團隊發布國際首個軟體動物綜合基因組資料庫
    2020年10月23日,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遺傳學與育種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包振民院士團隊在國際資料庫領域頂級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核酸研究》)在線發表了國際首個軟體動物綜合基因組資料庫「MolluscDB: an integrated functional and evolutionary genomics database for the hyper-diverse
  • 四膜蟲,不是昆蟲!是比草履蟲更嬌小可愛的模式物種
    作為所謂的原生生物,這些芥子須彌的單細胞生命有著與我們人類大相逕庭的生存之道。2018(第二屆)模式動物與重大疾病動物模型研究與應用研討會# 不過在了解它們之前先有一個密恐預警可愛的大草履蟲。正是這些神奇的結構和多樣的功能,為生物學研究提供了有趣的原材料,讓我們有機會洞悉生命的基本法則。
  • 【中國改革報】尋找基因裡的衰老秘密——記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
    這也正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宋曉元的主要研究方向:衰老過程中的基因轉錄調控、表觀遺傳學、長鏈非編碼RNA (lncRNA)及染色質相互作用等。多年來,宋曉元一直從事相關研究,主要包括由lncRNA和三維基因組結構所組成的三維轉錄調控在腦衰老及精子發生等生物學過程中的作用和分子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