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大學劉紅斌研究團隊揭示中國邊緣海小型浮遊動物生物量...

2021-01-09 中國網

近日,香港科技大學劉紅斌研究團隊與英國思克萊德大學(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陳炳章博士合作,在國際海洋學頂級期刊湖泊與海洋(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在線發表了題為「What controls microzooplankton biomass and herbivory rate across marginal seas of China?」的研究論文,揭示了調控中國邊緣海小型浮遊動物生物量及其攝食的主要因子及內在規律。

小型浮遊動物(microzooplankton)是指大小介於20-200微米的浮遊動物,包括很多單細胞原生動物如纖毛蟲(ciliate)和異養腰鞭毛蟲(heterotrophic dinoflagellate)以及一些小的後生動物如橈足類的無節幼體等。在海洋中,小型浮遊動物是浮遊植物的主要攝食者,是連接海洋食物網中初級生產者和更高級消費者的重要環節,在海洋碳、氮、磷等重要化學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中起到重要作用。然而,相對於浮遊植物,小型浮遊動物的研究相對較少,人們對於影響其生物量分布及其攝食率的主要因子及其調控機制的認識仍不足,使得很多主流海洋生地化模型忽略了小型浮遊動物在浮遊生物食物網中的重要作用。

為了探究影響小型浮遊動物生物量分布和攝食率的主控因子,量化主控因子的調控機制,該研究集成了中國邊緣海包括南海北部,東海和黃海四個季節累計9個現場航次(2009-2012年)的基於大量顯微鏡觀測和現場培養實驗的小型浮遊動物生物量及其攝食率的數據。研究發現中國邊緣海小型浮遊動物攝食率主要受控於溫度,浮遊植物(食物)生物量以及自身的生物量。每單位碳生物量小型浮遊動物攝食率隨溫度的增加而增加,符合生態學代謝理論(Metabolic Theory of Ecology) 中生物速率隨溫度變化的規律。同時,每單位碳生物量小型浮遊動物攝食率隨浮遊植物濃度的變化符合捕食者功能反應規律 (Functional response Holling III)。基於這兩個生態學普適規律,該研究團隊建立模型很好地模擬和預測了中國邊緣海微型浮遊動物攝食率變化規律。該模型可為生物地球化學模型提供重要的參數參考和實證依據。

此外,該研究發現小型浮遊動物生物量與浮遊植物生物量的關係符合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生物量的3/4 定律,說明小型浮遊動物生物量主要受控於食物即浮遊植物的下行控制。中型浮遊動物的攝食和競爭也影響著小型浮遊動物的生物量分布,但其影響較為複雜需要進一步研究和量化。

在複雜的表象中尋求普適規律是生態學研究的重要目標。該研究秉持這種思想,研究並量化了溫度和浮遊植物濃度對中國邊緣海小型浮遊動物攝食率以及生物量的調控機制,為海洋生物地球化學以及生態系統模型提供了重要的參數參考,有助於提高模型對於氣候變化影響的預測能力。

該研究團隊博士後劉凱琳為論文第一作者,劉紅斌教授為通訊作者,英國思克萊德大學(University of Strathclyde)陳炳章博士、中國科學院深海研究所鄭麗平、漳州市海洋環境監測與預報中心蘇素紅、廈門大學黃邦欽教授、國家海洋局南海規劃與環境研究院陳綿潤博士為共同作者。該研究工作得到了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海洋實驗室香港分部 (SMSEGL20SC02),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計劃(2015CB954003),以及香港研究資助局 (16101917 and 16101318) 的資助。

論文來源

Liu Kailin, Bingzhang Chen, Liping Zheng, Suhong Su, Bangqin Huang, Mianrun Chen, Hongbin Liu* What controls microzooplankton biomass and herbivory rate across marginal seas of China? 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 2020. doi: 10.1002/lno.11588

論文連結

https://aslo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lno.11588

信息來源:香港科技大學劉紅斌課題組

編排:海洋知圈


相關焦點

  • 中國邊緣海小型浮遊動物生物量及其攝食的調控機制
    的研究論文,揭示了調控中國邊緣海小型浮遊動物生物量及其攝食的主要因子及內在規律。為了探究影響小型浮遊動物生物量分布和攝食率的主控因子,量化主控因子的調控機制,該研究集成了中國邊緣海包括南海北部,東海和黃海四個季節累計9個現場航次(2009-2012年)的基於大量顯微鏡觀測和現場培養實驗的小型浮遊動物生物量及其攝食率的數據。
  • ZooSCAN在浮遊動物群落特徵與水溫關係研究中的應用
    目前,許多研究者已經發現了全球變暖會影響浮遊動物的群落結構。因此,研究水溫變暖下的海洋浮遊動物群落及其變化,對海洋生態系統的變化及健康狀況具有重要的意義。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的王衛成博士等(Wang et al., 2018)對膠州灣及其鄰近黃海海域進行了長期(2005–2012)的採樣觀測實驗,以期揭示該海域浮遊動物群落結構、豐度和生物量與水溫變化的關係。
  • 劉光興——中國海洋大學——海洋浮遊動物生物學和生態學、生物...
    碩士,廈門大學,海洋生物學專業,1990。  博士,中國海洋大學,環境科學專業,2001。  二、工作、出國進修經歷  1990 ~至今:歷任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  1997 ~ 1999:副系主任,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海洋生物系。
  • 池塘浮遊動物您知多少?
    在水產養殖過程中,如輪蟲、橈足類和枝角類等浮遊動物同浮遊植物一樣都是魚蝦等水產養殖動物不可缺少的天然活餌料。浮遊植物為滿足其光合作用的需要,隨著光照的變化白天上浮、夜晚下沉的垂直運動現象會非常明顯,而小型植食性浮遊動物為滿足其攝食的需求,也會表現出晝夜隨著浮遊植物白天上浮、夜晚下浮垂直運動規律。
  • PBJ | 中國農業大學張秀榮團隊揭示孤兒基因「BRB」的5'-UTR中的新基序調節芝麻中的根生物量
    2020年12月28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張秀榮團隊在著名期刊「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發表了名為「A novel motif in the 5』-UTR of an orphan gene 『Big Root Biomass’modulates root biomass in sesame」的文章,揭示孤兒基因
  • 浮遊動物的生長以及不同的養魚方式對其的影響
    (蚤狀溞)北溫帶常見的淡水水生動物的適溫多在18-28℃,因此魚池浮遊動物生物量在春末夏初開始明顯增長但在食用魚池中魚類的攝食一般只改變浮遊生物的組成,常因選食大型種類而使小型種類易於佔優勢,但對浮遊動物總量影響不大,但魚的密度增大,象鼻溞、網紋溞之類小型枝角類的比重增大,大型的溞屬種類變小。
  • 南京地理所在小型雜食性魚類對湖泊生態系統的影響研究中獲進展
    例如,鯉可攝食搖蚊幼蟲、水蚯蚓和植物碎屑;鰱、鱅可攝食浮遊植物和浮遊動物。因此,雜食性魚類可通過多種途徑(多個營養級)影響湖泊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在淺水富營養化湖泊生態修復中,魚類群落調控是一種重要手段,其重點在於通過去除或降低雜食性魚類的生物量,達到改善水環境條件、促進沉水植物生長的目標。
  • 西北大學早期生命研究所專家團隊發現地球上最早動物寄生現象!
    6月4日17時52分中央電視臺《新聞直播間》欄目報導了西北大學早期生命研究所專家團隊,發現地球上最早動物寄生現象距今已有5.2億年。由西北大學地質學系教授張志飛帶領的早期生命研究所專家團隊發布地球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時期的生物演化研究重要成果。
  • 西北大學科研專家團隊​發現地球上最早動物寄生現象
    6月4日17時52分中央電視臺《新聞直播間》欄目報導了西北大學早期生命研究所專家團隊,發現地球上最早動物寄生現象距今已有5.2億年。
  • 研究發現,浮遊植物能夠增強北冰洋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
    來自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研究報導稱,浮遊植物的大量繁殖極大地增強了北冰洋的吸收能力二氧化碳。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研究報導稱,從1998年到2018年微小藻類的生長增加了57%。研究人員發現,浮遊植物淨初級生產力(NPP)的上升,或者說植物和藻類將陽光和二氧化碳轉化為養分的速度,「主要是由浮遊植物生物量的增加驅動的」,這可能是由於新引入的養分的湧入。他們推測這些營養物質的潛在來源可能是其他海洋或北極自身的深處。
  • 雪龍號撒下今次南極科考首網 撈了些浮遊生物
    原標題:雪龍號撒下今次南極科考首網,撈了些浮遊生物   「雪龍」號目前正前往羅斯海執行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後續任務。
  • 城市環境所揭示水庫水位波動對水華藻類的影響
    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水生態健康研究組(楊軍團隊)自2009年起在福建省沿流域人類活動強度(城市化)梯度建立水庫長期定位生態觀測站,重點對廈門4座水庫的水量、水質和浮遊生物動態開展了系統研究。通過周年數據分析發現,水庫浮遊生態系統伴隨水位月際波動呈現出顯著的穩態轉換。其中,低水位時期藍藻的優勢度和生物量顯著升高,擬柱胞藻、尖頭藻和微囊藻是最優勢的藍藻類群。
  • 雪龍號撒下今次南極科考首網,撈了些浮遊生物
    來源:澎湃新聞考察隊員王永強正在下放高速採集器 本文圖均為 澎湃新聞特約記者 趙寧 圖「雪龍」號目前正前往羅斯海執行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後續任務。12月27日,考察隊員利用「雪龍」號航渡期間首次開展生物拖網作業,並獲取了一些珍貴的浮遊生物樣品。
  • 池塘中浮遊動物的種類以及對魚類的不同影響
    二、魚池中浮遊動物的發生1、池塘清塘注水後浮遊動物種群的發展規律纖毛蟲和濾食性輪蟲——肉食性輪蟲——小型輪蟲——大型輪蟲——橈足類順序佔優勢。但在食用魚池中魚類的攝食一般只改變浮遊生物的組成,常因成魚吃大不吃小之故,大魚選食大型種類而使小型種類易於佔優勢,但對浮遊動物總量影響不大,但在魚的密度增大時,象鼻溞、網紋溞之類小型枝角類的比重則增大,大型的溞屬種類變小。
  • 浮遊動物與水產養殖:不能多也不能少,才能保障水生態系統的生物平衡!
    它們的大小依次分別為:原生動物小於02毫米,輪蟲類0.2-0.6毫米,枝角類0.3-3毫米和橈足類5-5毫米,枝角類和橈足類一般稱為大型浮遊動物。在浮遊動物生物量組成上,輪蟲佔絕對優勢,原生動物次之,枝角類和橈足類均微不足道。
  • 海洋所黑潮與邊緣海交換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Deep Sea Research II 2010年10月刊封面近期,中國科學院海洋環流與波動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經過多年努力,在長期科研積累的基礎上,通過衛星遙感、數值模擬和動力學分析,成功地揭示出黃東海海盆尺度範圍內黑潮與邊緣海跨陸架水交換的路徑和動力機制
  • 原來池塘中浮遊動物對魚類有這種影響,我不是最後知道的
    二、魚池中浮遊動物的發生1、池塘清塘注水後浮遊動物種群的發展規律纖毛蟲和濾食性輪蟲——肉食性輪蟲——小型輪蟲——大型輪蟲——橈足類順序佔優勢。三、浮遊動物對魚類的不同影響在養魚條件下,魚類攝食對浮遊動物的影響也是很大的,如在魚苗池中生長後期常常把枝角類食光。但在食用魚池中魚類的攝食一般只改變浮遊生物的組成,常因成魚吃大不吃小之故,大魚選食大型種類而使小型種類易於佔優勢,但對浮遊動物總量影響不大,但在魚的密度增大時,象鼻溞、網紋溞之類小型枝角類的比重則增大,大型的溞屬種類變小。
  • 水產養殖育苗對浮遊生物的利用和控制:浮遊動物必須有但不能多!
    ,這類生物總稱為浮遊生物,主要分為浮遊動物及浮遊植物。浮遊植物和浮遊生物相輔相成,良好的水體生態系統是兩者有之為好。也就是說,水肥哺育了浮遊植物,浮遊植物哺育了浮遊動物,浮遊生物哺育了魚類。浮遊生物漂浮於水中生活,個體微小,浮遊植物在水中以"水色"的形態展現出來,浮遊植物和小型浮遊動物一般肉眼難以看到或識別,只有在顯微鏡下才能觀察清楚。
  • LTO研究團隊利用BGC-Argo浮標揭示北太平洋副熱帶流渦區中尺度渦旋的生態影響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研究員修鵬與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柴扉合作,利用生物地球化學浮標(BGC-Argo)數據揭示了北太平洋副熱帶流渦區(NPSG)中尺度渦旋對浮遊植物、顆粒物以及溶解氧垂向分布的影響。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地球物理研究快報》)上。
  • 新研究揭示:俯衝轉向可誘發南海陸緣發生破裂
    近日,中科院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構造與模擬』研究團隊李付成助理研究員和孫珍研究員等,在南海大陸邊緣破裂方式及控制因素上取得了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期刊《Tectonics》上。俯衝板塊的回撤(Rollback)被認為是活動大陸邊緣破裂的重要動力學來源,也是近年來國內外學者的主要研究對象;而對俯衝方向反轉(Subduction direction reversal)這一重要地質過程的研究卻甚少,尤其尚不清楚大洋巖石圈在俯衝過程中發生俯衝方向反轉時,能否誘發大陸巖石圈的破裂,以及典型的破裂方式及主控因素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