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膜蟲,不是昆蟲!是比草履蟲更嬌小可愛的模式物種

2021-01-09 生物谷

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2017年物種日曆裡介紹的最小萌物,毫無疑問是體長200~300μm的大草履蟲。作為所謂的原生生物,這些芥子須彌的單細胞生命有著與我們人類大相逕庭的生存之道。

2018(第二屆)模式動物與重大疾病動物模型研究與應用研討會

# 不過在了解它們之前先有一個密恐預警

可愛的大草履蟲。

正是這些神奇的結構和多樣的功能,為生物學研究提供了有趣的原材料,讓我們有機會洞悉生命的基本法則。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種

諾貝爾獎背後的微小功臣——嗜熱四膜蟲Tetrahymena thermophila

嗜熱四膜蟲的掃描電鏡照片。

顯微鏡下看它們遊泳

嗜熱四膜蟲可以算是大草履蟲的近親,二者都屬於囊泡蟲類的纖毛蟲門,有著一身短短的纖毛。

比大草履蟲更加嬌小的四膜蟲,體長只有50μm左右,有著一副微胖界的梨形身材。

身材可愛的Tetrahymena sp.。

四膜蟲的細胞表面從頭至尾平行分布著18~20列纖毛,

「頭頂」附近的口器中還有四個纖毛密集的條形區域,在早期的光學顯微鏡下看起來好像四列「膜」,因此得名四膜蟲(tetra是希臘語的「四」,hymenium就是「膜」,比如蜜蜂所屬的膜翅目就是hymenoptera)。

用螢光試劑染色後,我們可以在螢光顯微鏡下看到的嗜熱四膜蟲的部分細胞結構:基體是纖毛根部嵌入細胞膜的結構,而在細胞膜下方,一列列的動纖絲把基體連接起來(圖片的比例尺長度是10μm)。

世界上的生物有成千上萬種,但在生物學研究中,科學家們常常選擇一些特定的「模式物種」來集中精力研究,希望通過研究這些物種增進我們對普遍生命規律的了解。

四膜蟲就是一種優秀的模式生物——它們極其好養。

要找它們也很容易。


在野外,四膜蟲像大草履蟲一樣生活在營養豐富的淡水環境中

,靠著纖毛擺動前進,遇到能塞進嘴裡的東西是來者不拒。四膜蟲吞食的食物也會在體內形成食物泡,消化完畢後的殘渣從細胞後端排出。四膜蟲可以在很多人工環境下開心地生長,最快2~3小時就能繁殖一代。

「啊呀呀我遊啊遊。」

超好養的它們有什麼用

除了能生養,這個獼猴桃(或者說長毛的牛油果)還有一些非常有趣的性質。比如說,

四膜蟲渾身的纖毛由細胞內部發達的「細胞骨架」支撐

,所以,可以大量培養的四膜蟲是純化細胞骨架相關蛋白質的好材料。1965年,科學家就利用四膜蟲發現了在細胞骨架上充當「搬運工」的動力蛋白(dynein)。

右下角即是四膜蟲的骨架結構及細胞器縮略圖。

在細胞骨架上,另一類「搬運工」驅動蛋白(kinesin) 正在沿著微管拖動膜泡包裹著的貨物。

更有意思的是嗜熱四膜蟲的遺傳機制。它們既可以通過細胞直接分裂來完成無性生殖,也可以兩兩結合、交換

遺傳

物質。作為一種纖毛蟲,四膜蟲的細胞核也是有大小兩個,其中

小核含有五對染色體,負責保存四膜蟲用於傳宗接代的遺傳信息

,是分裂過程和交換

遺傳

物質時的主角。

嗜熱四膜蟲的螢光顯微圖像,可以看到口器部分密集的纖毛和細胞內部充滿藍色DNA的細胞核。

分裂增殖時,小核有絲分裂,其中的

遺傳

信息被複製成完全相同的兩份進入兩個子代細胞中;當兩個四膜蟲互相接合時,也是

小核的遺傳物質在二者間進行了交換

,而接合前的大核則會被細胞消化掉,接合之後再由小核分裂生成一個大核。

圖示四膜蟲的生殖方式:左側是分裂增殖過程,右側是接合生殖過程;接合時,兩個四膜蟲的小核交換而大核降解。

但是,

大核對於四膜蟲來說同樣重要

。在大核中,DNA分子舒展開來,合成RNA分子以指導蛋白質的合成,從而指揮各項生命活動。更神奇的是,來自小核的五條染色體在形成大核時被RNA幹擾機制切割成了將近200條,每條染色體不再只有2個拷貝,而是有45個拷貝之多。

我們熟悉的人類染色體是2個拷貝。

由RNA幹擾機制執行的切割有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把新大核的DNA序列跟舊的進行比較,切掉多餘的部分。這個過程可以

避免垃圾序列在四膜蟲基因組中不斷積累

,浪費寶貴的生存資源。作為單細胞生物,錙銖必較的生活也是很不容易呢。

不小心出席了幾個諾獎

「自我切割」後產生這麼多染色體的四膜蟲,又不小心幫助了科學家們。每條染色體的兩端都有「

端粒

」結構,這個結構可以保護我們的

遺傳

物質免於損壞、丟失。相較於其他生物細胞中

端粒

結構的有限數量,

四膜蟲大核裡的將近一萬條染色體提供了大量的端粒。

染色體兩端的黃色部分就是端粒結構。

2009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頒發給了端粒和端粒酶的發現者,而他們的工作就是在四膜蟲中進行的。1989年,科學家們在四膜蟲中發現了具有催化性質的RNA核酶,拿下了諾貝爾化學獎。除此之外還有RNA幹擾機制、組蛋白修飾等

很多重要的研究,都離不開四膜蟲這種模式生物。

端粒和端粒酶的發現者。

2006年,嗜熱四膜蟲的大核基因組完成測序,人們發現了前面所說的切除垃圾DNA的過程。2013年,科學家又發現了四膜蟲奇葩的性別決定機制:子代表現出的性別和親代沒有任何關係,而是在大核基因組形成時隨機挑選7種性別中的一種。

「我是誰???」圖片:pescefulprotist.com

作為和我們人類相去甚遠但又同宗同源的模式生物,

嗜熱四膜蟲不斷向我們展示著自然的多樣和生命演化的神奇

,在「格物致知」的生物學研究中幫助人類越走越遠。

相關焦點

  • 中國海洋大學原生動物學團隊在四膜蟲研究中獲得新發現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物多樣性與進化研究所宋微波院士團隊內高珊教授所領銜的研究組以單細胞模式生物嗜熱四膜蟲為研究對象,新近揭示了真核生物一種獨特的DNAN6-腺嘌呤甲基化酶(Adenine Methy ltransferase 1,AMT1),並對其功能和作用機制進行了深入研究,成果發表在該研究領域著名刊物《Nucleic Acids
  • 藍鯨先生和草履蟲平等嗎?
    然而藍鯨和草履蟲都沒有上街遊行或者不服暴動的政治權利,所以他們很平等也沒錯。以人類的觀點來說,藍鯨比草履蟲有用倒是沒錯。對於當事者這隻倒黴的鳥類來說,其實被這倆個傢伙撕碎並沒有太多區別,可是觀者的心裡難免會湧現一種想法:昆蟲是冷血機器,鳥是更接近我們的動物。殺死昆蟲和鳥,真的是後者更殘忍還是「看起來」更殘忍?有資料表明有些甲殼類動物有原始的痛覺,但是大部分高等無脊椎動物的確就像一個精密而無多餘程序的生存機器一樣。可以欣賞機器的美,但是無法產生同理心。
  • 有可能是梨型四膜蟲!
    這種不穩定的氣候讓各種病原都蠢蠢欲動🤨,而今天要來介紹一種外觀病徵和白點非常相似,但是在這個季節非常常見,而且超級棘手的原蟲類寄生蟲——梨型四膜蟲。梨型四膜蟲是潛伏在水族缸裡的討厭小東西,他平常是腐生性微生物的一員,以環境裡面的有機物質還有細菌為主食,沒事也不會去侵擾魚只,就是乖乖地當個清潔員🚮。
  • 草履蟲的死亡報告
    噢,其實是這樣……       這節生物課上,我們的任務是觀察草履蟲和口腔細胞。觀察細胞一般需要染色,但是草履蟲不行,染了就沒了呀!但是昏頭昏腦的L同學可能思想飛去了遠方,無視生物老師的警告,一——不——小——心,將一滴碘伏滴在了裝草履蟲的燒杯裡。還沒等他和草履蟲說「乾杯!」,悲劇就這樣產生了。
  • 比小貓頭鷹更可愛的,是中國最小的貓頭鷹
    比小貓頭鷹更可愛的,是中國最小的貓頭鷹 2020-12-30 13: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盤點9種世界上最小的昆蟲
    昆蟲早已能夠引起人類的巨大反應。但是,有些人在雷達下飛行,遊泳和爬行,它們是如此之小,以至於肉眼根本看不見它們。這些生物具有適當的可愛名字,例如侏儒藍蝴蝶和小叮噹黃蜂。不幸的是,對其中一些物種知之甚少,因為它們的大小不僅使它們難以發現,而且使研究它們成為科學家的挑戰。
  • 什麼動物的後代既不是雄性,也不是雌性,而是擁有七種性別?
    就目前的生態學和生物學研究來看,大自然中現存物種在870萬(±130萬)左右,生活在水中的生物大約有220萬種,而生活在陸地上的生物數量在650萬左右。雖然,遺傳和新陳代謝是所有生物都具備的基本特徵,但它們的繁殖方式卻存在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之分。然而,並非所有物種都只擁有雄性和雌性兩種性別,比如,自然界中還存在著有7種性別的動物,而它們又是怎麼繁殖後代的呢?
  • 發現昆蟲新物種:獨一無二的上海籍「雙斑粗角步甲」
    據說這種小甲蟲對生存環境要求特別嚴苛,需要土壤的溼度和落葉層的保護,只有在植被茂密的原生態森林裡才可能存活下來,而我們中國上海的公園給這種昆蟲提供了非常宜居的環境。昆蟲新物種長什麼樣子?又是誰第一個發現它的?它有什麼研究價值?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更多精彩請關注百家號:唄媽美學誰第一個發現了它?
  • 家裡飛來一隻「小可愛」,模樣嬌小不怕人,竟然還是外來物種
    近日,江蘇宿遷的一位居民家中飛來了不速之客,模樣甚是嬌小可愛。這隻「小可愛」紅紅的嘴巴,小眼睛忽閃忽閃的,羽毛呈灰白色,在派出所裡待了一個下午絲毫不膽怯。民警將小傢伙帶回派出所,並找來一個紙盒給「小可愛」臨時準備了一個家,同時,第一時間與林業部門取得了聯繫。那麼。這個「小可愛」到底是什麼來頭呢?林業部門專家:「從外形上看是石雞,石雞的種類也比較多。」專家介紹,石雞雖然沒有保護級別,但是也受保護。
  • 雲南又發現新物種!名字很可愛,為什麼雲南會有那麼多新物種
    我國雲南地區,因為氣候多樣性和複雜的地貌特徵,自古以來,就是生物們的重要棲息地,根據數據統計,我國脊椎動物和獸類動物中的53%、昆蟲類動物的52%、鳥類動物的65%,都生活在雲南,而且其中包含著多種珍稀物種,甚至有一些只分布在雲南地區。此外,由於特殊的生態環境,雲南也不斷有新的物種被發現。
  • 法國科學家破譯草履蟲基因組
    新華社電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日前宣布,法國科學家成功破譯了草履蟲的基因組,這一成果對研究生物進化將會有所幫助。 法國科學家的研究顯示,草履蟲基因組含有約4萬個基因,遠遠多於人類基因組的25萬個基因。科學家分析說,草履蟲基因組之所以擁有如此眾多的基因,原因在於整個基因組經過了至少3次複製。
  • 初中生物學習方法:草履蟲
    初中生物學習方法:草履蟲     草履蟲 paramecium 草履蟲草履蟲全身由一個細胞組成,體內有一對成型的細胞核,即營養核(大核)和生殖核(小核),進行分裂生殖時,小核分裂成新的大核和小核,舊的大核退化消失,故稱其為真核生物。
  • 一個細胞的原生動物,草履蟲!
    草履蟲生活在淡水中,一般池沼,小河中都可採到。世界已知22種,常見有大草履蟲(長220~400微米)、雙小核草履蟲(長80~170微米,伸縮泡2個,有兩個小核,150微米)、多小核草履蟲(長180~310微米,有時有3個伸縮泡,小核泡型,有3~12個)、綠草履蟲(體長80~150微米,細胞質內有綠藻共生,在見光處培養後通體呈綠色,小核2個)、大草履蟲是最常見者。
  • 一隻值得鼓掌的草履蟲
    當然這個謎語的謎底就是草履蟲,那麼草履蟲是我們平常用肉眼看不到的,很多同學會問老師為什麼有些生物我們能看得見,為什麼有些生物我們卻看不見?我們知道人是由細胞堆積而成的,可是多少細胞才能堆積成一個人?這個問題還從來沒有一個科學家認認真真地數過,因為組成我們身體的細胞實在是太多了。
  • 草履蟲是原核生物嗎?
    草履蟲是一種身體很小、圓筒形的單細胞生物,雌雄同體,體長只有180~280微米,壽命為一晝夜左右,生活在淡水中,一般池沼、小河中都可採到,一般呈長圓筒形,前端鈍圓,後端寬而略尖,形狀似倒置的草鞋,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草履蟲是不是原核生物吧
  • 研究發現:面對壓力,性行為能讓你變得更強。
    儘管無性生殖有很多好處,但在真核生物中,無性生殖卻是例外,而不是常態。例如,在以遺傳豐富性聞名的植物中,只有不到 1% 的物種被認為是無性繁殖的。在動物中,大約只有千分之一的物種是完全無性生殖的。幾個世紀以來,生物學家一直在思考這個明顯的悖論。
  • 怕的不是時間久,而是這些「小可愛」
    所以勸你還是別喝隔夜水了吧,怕的不是時間久不久,而是這些小可愛呀。大家都知道,老一輩的傳統就是不能喝隔夜水,原來的時候我們的生活水平沒有這麼好,生活的條件環境,也沒有現在這麼幹淨。裝水的容器,或者燒水的壺也沒有現在這麼密封。所以說到了晚上的時候,大家都知道誰最活躍呢?
  • 嬌小粉嫩的蠑螈,在億萬年前居然和恐龍一般大小,為什麼會變小了
    看到如今嬌小可愛的蠑螈,你很難想像它們在恐龍時期體型比一匹馬還要龐大。古生物學家通過考古研究,發現蠑螈這一類生物早在2.3億年前就已經出現在地球上了,但它們的形態和當時大多數動物一樣龐大。曾有考古學家根據史前蠑螈的化石進行樣貌復原,發現它的頭上長出了六隻類似犄角的結構,再加上其體長長達4米,讓人不由地將其與霸王龍聯繫了起來,因此這種史前蠑螈獲名「霸王蠑螈」。
  • 深圳首家昆蟲藝術展,上千種昆蟲,堪稱盛宴,網友:恰好神獸放假
    深圳首家生態昆蟲藝術展來咯!於很多小可愛們而言,認識自然只能通過電視、視頻,免不了有些距離與生疏。這一場生態昆蟲藝術展(僅展示到10月10號),無疑是一個促進小可愛們求知探索、親密親子關係的好機會!匯集超千個物種的生態昆蟲藝術展我們攜手深圳同學都薈,歷經3個月的努力,為小可愛們精心設計、打造的生態昆蟲藝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