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上現存的多種動物「活化石」中,蠑螈算是比較特別的一類,這類動物已經從遠古時期的水生生物演變成了兩棲動物,並且由於生存環境的影響在外表上有較大的差異。一類蠑螈體表的顏色比較深,而另一類蠑螈的體表呈現粉紅或者淡黃的膚色。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體型嬌小,和上億年前的蠑螈相比簡直是小巫見大巫。那麼,遠古時期的蠑螈長什麼樣?它們又是如何一步步演變成如今的形態?
看到如今嬌小可愛的蠑螈,你很難想像它們在恐龍時期體型比一匹馬還要龐大。古生物學家通過考古研究,發現蠑螈這一類生物早在2.3億年前就已經出現在地球上了,但它們的形態和當時大多數動物一樣龐大。曾有考古學家根據史前蠑螈的化石進行樣貌復原,發現它的頭上長出了六隻類似犄角的結構,再加上其體長長達4米,讓人不由地將其與霸王龍聯繫了起來,因此這種史前蠑螈獲名「霸王蠑螈」。
古生物學家表示,霸王蠑螈在2億多年前還是名副其實的海洋生物,它們的外表看起來並不符合人類對蠑螈的固有印象,反倒更像是深海巨怪。從霸王蠑螈的還原模型來看,它長出了十分尖銳的牙齒和修長的尾巴,和現代鱷魚有些相似。那麼,當霸王蠑螈遇上了恐龍,誰會生出呢?首先,霸王蠑螈基本無法接觸到陸地上的恐龍,因此它無法對陸地上的小型恐龍造成威脅。其次,與霸王蠑螈同時期生存在海洋裡的恐龍幾乎都是龐然大物,例如滄龍、水龍等等,因此它們很難在於恐龍的對峙中取勝。
但也不能排除有霸王蠑螈以小犯大,畢竟在自然界中動物為了生存什麼事都做得出。那為何曾經高大威猛的蠑螈變成了如今嬌小的模樣呢?古生物學家認為蠑螈的形態變化是大多數動物活化石都走過的路程,這與生存環境息息相關。恐龍時期的地球在大氣中還含有大約30%的氧氣含量,在如此富含氧氣的環境下,連昆蟲都能變成龐然大物。但隨著地球自然環境的變遷,大氣中的氧氣含量逐漸降低,這導致很多好氧動物無法適應變化而滅絕。
蠑螈龐大的體型在很大程度上是充足的氧氣支撐起來的,在氧氣整體減少的情況下,它們只有朝著體型越來越小的方向發展,才有可能通過大自然的考驗。再加上後來幾次地球環境劇變,蠑螈的生存空間開始從海洋過渡到陸地,從陸地過渡到山洞裡,一切的遷徙都是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幸運的是,蠑螈歷經滄桑最終還是存活了下來。
現代大多數蠑螈的生存狀況並不樂觀,個別種類還面臨著滅絕的危險。如果保護這些種類不被推向滅絕的深淵,是人類要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