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藥物所等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研究取得新突破
GPCR是最大的一類細胞跨膜信號轉導受體家族和最重要的藥物靶標,其通過偶聯下遊G蛋白和阻遏蛋白等多種效應蛋白轉導胞外信號。在多種GPCR效應蛋白中,抑制型G蛋白(Gi)可選擇性偶聯五羥色胺受體和多巴胺受體等GPCR,發揮調節情緒、食慾、動機、認知和獎勵等功能。
-
沒有一個蛋白是廢的,上海交大在膜蛋白的人工設計研究取得新突破
Receptors: Implication for Overlooked Truncated but Functional Membrane Receptors」,該工作是合作開展膜蛋白的人工設計研究以來取得的又一突破。
-
研究綜述G蛋白偶聯受體表達和功能改變新發現
杜昌升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為G蛋白偶聯受體(GPCR)在T細胞分化調控和自身免疫疾病,神經退行性疾病致病中的作用及機制。謝欣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為G蛋白偶聯受體(GPCR)信號通路與重大疾病相關性研究及新藥發現以及小分子化合物調控幹細胞命運的研究及新藥發現。
-
G蛋白偶聯受體:生命科學和藥物研發的「寶藏」
許多分子可以傳導細胞信號,包括蛋白質、多肽、脂質、核苷酸等,甚至包括光和氣味等也是重要的信號轉導分子,這些信號分子統稱為配體。配體必須與其特異的受體結合才能行使正常功能,而G蛋白偶聯受體(Gprotein-coupled receptor, GPCR)正是人體內最大的細胞膜表面受體家族。
-
...團隊解析新冠病毒受體結合區RBD與受體蛋白ACE2複合物的晶體結構
清華大學團隊解析新冠病毒受體結合區RBD與受體蛋白ACE2複合物的晶體結構 2020年2月18日,清華大學生命學院王新泉課題組和醫學院張林琦課題組緊密合作,利用X射線衍射技術,解析了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表面刺突糖蛋白受體結合區(receptor-binding domain, RBD)與人受體ACE2蛋白複合物的晶體結構
-
新冠研究中國登上Science封面首次揭示新冠病毒人體蛋白受體結構
這項研究題為《人類ACE2識別2019-nCoV的結構基礎》「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recognition of SARS-CoV-2 by full-length human ACE2」,首次解析了新冠病毒細胞表面受體ACE2的全長三維結構,以及表面蛋白S受體結合結構域與細胞表面受體ACE2全長蛋白複合物的三維結構
-
多篇文章解讀近年來G蛋白偶聯受體領域研究進展
GPCR,即G蛋白偶聯受體(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其是人體內最大的膜受體蛋白家族,在細胞信號轉導中發揮重要作用。近年來科學家們圍繞GPCR進行了大量研究,同時也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本文中,小編對近期GPCR領域重磅級研究成果進行整理,分享給大家!
-
他們破解了G蛋白偶聯受體之謎
美國科學家羅伯特·萊夫科維茨和布賴恩·科比爾卡因在G蛋白偶聯受體(GPCR)方面的研究分享了這一獎項。 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在當天的一份新聞稿中宣布,人類的身體是一個精妙調和的系統,幾十億細胞在其間相互作用。每一個細胞都具有微小的受體,使其可以感知周圍的環境,從而適應全新的情況。
-
『新冠病毒抗體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為治療性抗體提供新的有效靶標
關於『新冠病毒抗體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為治療性抗體提供新的有效靶標這個話題,相信很多小夥伴都非常有興趣了解,因為這個話題也是近期網絡上非常火熱的,那麼既然大家都想知道『新冠病毒抗體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為治療性抗體提供新的有效靶標,華圖教育廣東公務員考試網小編便從網上搜集了一些與新冠病毒抗體,新冠病毒抗體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相關的信息
-
G蛋白偶聯受體:感覺的一把鎖
每個人的身體就是一個數十億細胞相互作用的精確校準系統,每個細胞都含有微小的受體,可讓細胞感知周圍環境以適應新狀態。比如當我們感到驚慌失措的時候,神經信號和激素會使人的整個身體進入警戒狀態,腎上腺素向血管中釋放激素,很快全身的細胞都感覺到有事情要發生了,而它們感受激素的最重要方式,就是通過G蛋白偶聯受體。這種受體是位於細胞表面或細胞內的特殊蛋白質,能夠和特定的激素結合,並引發細胞響應。
-
Nature:胰高血糖素受體結構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北京時間7月18日,《自然》在線發表了由美國Scripps研究所和國家新藥篩選中心/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等單位的科研人員合作解析的人胰高血糖素受體(Glucagon receptor)七次跨膜區域的三維結構,從而改變了長期以來在B型G蛋白偶聯受體(G-protein coupled receptor, GPCR)結構研究方面所遭遇的困境。
-
他們破解了G蛋白偶聯受體之謎[圖]
美國科學家羅伯特·萊夫科維茨和布賴恩·科比爾卡因在G蛋白偶聯受體(GPCR)方面的研究分享了這一獎項。 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在當天的一份新聞稿中宣布,人類的身體是一個精妙調和的系統,幾十億細胞在其間相互作用。每一個細胞都具有微小的受體,使其可以感知周圍的環境,從而適應全新的情況。
-
G蛋白偶聯受體激活模式的新見解
G蛋白偶聯受體(GPCR)是最大的細胞表面受體家族,參與幾乎所有生命活動。
-
Science:同期兩篇文章揭示G蛋白偶聯受體結構與功能研究突破性進展
該項研究成功解析了五羥色胺受體1B及2B的兩個亞型晶體結構,從而突破了長期以來五羥色胺受體家族結構與功能研究的困境。五羥色胺(也叫血清素)是人體中最重要的一種神經遞質與激素,在中樞神經系統中,五羥色胺控制著認知、學習、感情、情緒等腦神經活動;在外周神經系統中,五羥色胺控制著生殖、代謝、血管收縮、骨骼發育等生理功能。
-
我國科學家破解抑制性神經突觸中受體蛋白的組織規則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與生命科學學院、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雙聘教授畢國強和劉北明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周正洪教授合作,通過發展前沿冷凍電鏡斷層三維成像技術,在神經突觸的分子組織架構與功能研究方面取得突破。
-
Nature communications: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機製取得新進展
2015年9月15日訊 /生物谷BIOON/ --G蛋白偶聯受體(GPCR)可以說是研究最普遍的一種受體,也是藥物開發工作中的重要靶點GPCR主要通過G蛋白或者Arrestin信號轉導行使功能,然而無論是G蛋白還是Arrestin,如何識別特異的受體產生的信號指令,並翻譯成下遊的功能的機制是不清楚的。
-
科學網—新發現助新一代G蛋白偶聯受體藥物設計
本報訊(記者黃辛)上海科技大學iHuman研究所近日在人體細胞信號轉導研究領域獲重大突破。
-
PNAS:磷脂與膜蛋白相互作用研究取得新進展
膜與膜蛋白的相互作用是當前生物學研究熱點之一。細胞膜組分和結構均十分複雜,其中一些特殊組成直接與膜蛋白結合參與調控蛋白質功能。例如,膽固醇和4,5-二磷酸磷脂醯肌醇(PIP2)分別與G-蛋白偶聯受體(GPCR)和電壓門控鉀離子(Kv)通道結合。結構生物學研究獲得了GPCR表面上一些膽固醇結合位點信息,分子動力學(MD)模擬能直接觀測到膽固醇與一些GPCR的結合過程,在一些已知位點上得到與晶體結構非常一致的結果,並且預測新的結合位點。
-
我國科學家水稻綠色發展研究取得新突破
我國科學家水稻綠色發展研究取得新突破 原標題: 近日,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研究團隊鑑定了一個氮高效基因,對提高水稻氮肥利用效率、促進水稻綠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這一成果今天(7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
...哮喘,靶標,楊永清,受體,平滑肌,針刺,蛋白,氣管,起作用,舒張...
東方網記者劉曉晶、通訊員劉青2月9日報導:上海中醫藥大學楊永清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在抗哮喘靶標發現和針灸效應物質基礎研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研究成果「Transgelin-2 as a therapeutic target for asthmatic pulmonary resistance」(哮喘治療新靶標肌動蛋白結合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