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綜述G蛋白偶聯受體表達和功能改變新發現

2021-01-11 科學網

 

近日上海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在《細胞研究》(Cell Reserch)雜誌上發表了題為「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as therapeutic targets for multiple sclerosis」(G蛋白偶聯受體作為多發性硬化症治療靶點)的綜述文章。

 

上海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杜昌升博士和謝欣博士為這篇文章的共同作者。杜昌升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為G蛋白偶聯受體(GPCR)在T細胞分化調控和自身免疫疾病,神經退行性疾病致病中的作用及機制。謝欣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為G蛋白偶聯受體(GPCR)信號通路與重大疾病相關性研究及新藥發現以及小分子化合物調控幹細胞命運的研究及新藥發現。

 

G蛋白偶聯受體(GPCR)是與G蛋白有信號連接的一大類受體家族,人類大約有1000個G蛋白偶聯受體,這些受體的主要功能是將細胞外信號傳遞至細胞內,從而啟動細胞反應改變細胞活性。它們廣泛地參與細胞增殖、分化、遷移,尤其是各類生理活動的調控,包括細胞對激素,神經遞質的大部分應答,以及視覺,嗅覺,味覺等。目前世界藥物市場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小分子藥物是GPCR的激活劑或者拮抗劑,據報導,目前上市的藥物中,前50種最暢銷的藥物20%就屬於G蛋白受體相關藥物,比如充血性心力衰竭藥物Coreg,高血壓藥物Cozaar,乳腺癌藥物Zoladex等等。因此GPCR也是令人矚目的藥物治療靶點。

 

多發性硬化症是(Multiple sclerosis ,MS)一種慢性、炎症性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可引起各種症狀,包括感覺改變、視覺障礙、肌肉無力、憂鬱、協調與講話困難、嚴重的疲勞、認知障礙、平衡障礙、體熱和疼痛等,嚴重的可以導致活動性障礙和殘疾。流行病學顯示該病全球的患者超過100萬例,我國約有6.5萬例。

 

在過去的數十年裡,對於多發性硬化症發病機制的理解取得了重大的進展。大量來自動物和臨床研究的數據表明許多的GPCRs在多發性硬化症發病機制的多個不同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包括抗原遞呈、細胞因子生成、T細胞分化、T細胞增殖和T細胞侵襲等。

 

此前,謝欣和杜昌升等在研究G蛋白偶聯受體(GPCR)與該疾病關係時證實,有一類GPCR(半胱氨酸白三烯受體1,CysLT1)在MS的動物模型EAE小鼠上隨疾病進程表達顯著提高。CysLT1是一個已知的藥物作用靶點,其拮抗劑孟魯司特、扎魯司特等都是用於抗哮喘的藥物。該研究不僅發現了可以有效治療MS的藥物作用靶點CysLT1受體,也提示許多抗哮喘的老藥有可能用於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療。這一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著名的免疫學期刊《免疫學期刊》(Journal of Immunology)。

 

在這篇新綜述文章中,作者們概述了近期在多發性硬化症患者或動物模型研究中關於GPCRs表達和功能改變的新發現,以及通過遺傳或藥理學操作揭示的GPCRs對於疾病嚴重程度的影響。作者們表示期望其中的一些研究結果將促使在不久的將來開發出新型的治療策略。(來源:生物通 何嬙)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發現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調控新機制
    G蛋白偶聯受體(GPCR)參與了機體內多種生理過程的調節,是目前治療多種人類疾病包括代謝性疾病的藥物靶點。
  • G蛋白偶聯受體激活模式的新見解
    G蛋白偶聯受體(GPCR)是最大的細胞表面受體家族,參與幾乎所有生命活動。
  • 科學網—新發現助新一代G蛋白偶聯受體藥物設計
    本報訊(記者黃辛)上海科技大學iHuman研究所近日在人體細胞信號轉導研究領域獲重大突破。
  • 多篇文章解讀近年來G蛋白偶聯受體領域研究進展
    nature25153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在B型G蛋白偶聯受體(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GPCR)結構與功能研究方面取得又一項重要進展:首次測定了胰高血糖素受體(Glucagon receptor, GCGR)全長蛋白與多肽配體複合物的三維結構,揭示了該受體對細胞信號分子的特異性識別及其活化調控機制。
  • 「G蛋白偶聯受體」概念或有波瀾
    在11日舉行的2013年皇后鎮分子生物學(上海)會議上,中美科學家聯手成功解析了世界上首個B型G蛋白偶聯受體,這有望為2型糖尿病等多種代謝疾病帶來更多的新藥物。早在去年10月份2012年諾貝爾化學獎聚焦G蛋白偶聯受體時,相關概念股就曾掀起過一波炒作,如復旦復華、四環生物、香雪製藥及華北製藥等概念股都曾出現過大幅拉升的情景。
  • 文獻閱讀筆記001-G蛋白偶聯受體藥物進展
    這類受體的共同點是其立體結構中都有七個跨膜α螺旋,且其肽鏈的C端和連接第5和第6個跨膜螺旋的胞內環上都有G蛋白(鳥苷酸結合蛋白)的結合位點。人們預測人類基因組中有約800個基因(約佔整個基因組中編碼蛋白質的部分的4%)會編碼G蛋白偶聯受體超家族的成員蛋白,是人類中最龐大的膜蛋白家族,也是很多藥物的重要靶點。
  • 首次發現G蛋白偶聯受體分子識別機制
    原標題:中科院上海藥物所 首次發現G蛋白偶聯受體分子識別機制   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蔣華良課題組和王明偉課題組與美國、荷蘭、丹麥等國科學家合作,提出了G蛋白偶聯受體(GPCR)胞外段與跨膜區的動態變化模式,發現了該受體存在「開放」和「關閉」兩種分子構象,從而為其本身以及其他B型G蛋白偶聯受體的全長結構解析、功能研究和藥物發現奠定了基礎
  • 心梗後G蛋白偶聯受體激酶4的高表達也許是心力衰竭罪魁禍首
    心梗後G蛋白偶聯受體激酶4的高表達也許是心力衰竭罪魁禍首 來源:科技日報時間:2020-12-28 11:11:06
  • 拓展G蛋白和G蛋白偶聯受體相互作用「圖譜」
    來自日本海德堡大學和仙臺大學的研究人員使用新生物技術方法研究人類細胞如何對外部信號進行反應和進一步處理。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科學家發現G蛋白偶聯受體的工作機制
    異源三聚體G蛋白主要有四個家族: Gi/o, Gs, Gq/11, G12/13, 它們所介導和調控的細胞質信號級聯反應在哺乳動物細胞功能的各個方面都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1-3】。研究發現,單個GPCR可以同時激活一個以上的G蛋白家族,並且具有不同的效率。表現出最高的效率和最快的動力學特性的稱為「初級偶聯」,而表現出較低的效率或較慢的動力學特性的則稱為「次級偶聯」。
  • G蛋白偶聯受體:生命科學和藥物研發的「寶藏」
    外界信號作用於細胞,引起細胞內代謝途徑和基因表達等過程的變化,最終表現為細胞特定的生理改變,該過程被稱為細胞的信號轉導。許多分子可以傳導細胞信號,包括蛋白質、多肽、脂質、核苷酸等,甚至包括光和氣味等也是重要的信號轉導分子,這些信號分子統稱為配體。
  • 科學網—發現B型G蛋白偶聯受體激活新機制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
  • G蛋白偶聯受體:感覺的一把鎖
    沒有G蛋白偶聯受體,我們就看不見、聽不到、聞不著,甚至無法感受到幸福。每個人的身體就是一個數十億細胞相互作用的精確校準系統,每個細胞都含有微小的受體,可讓細胞感知周圍環境以適應新狀態。比如當我們感到驚慌失措的時候,神經信號和激素會使人的整個身體進入警戒狀態,腎上腺素向血管中釋放激素,很快全身的細胞都感覺到有事情要發生了,而它們感受激素的最重要方式,就是通過G蛋白偶聯受體。這種受體是位於細胞表面或細胞內的特殊蛋白質,能夠和特定的激素結合,並引發細胞響應。
  • 研究獲得生理環境下G蛋白偶聯受體三維結構
    CXCR1蛋白是一種A類視紫紅質樣G蛋白偶聯受體,它能夠與炎症信號白介素8結合,並通過細胞內的G蛋白觸發一系列級聯事件,動員免疫細胞。研究人員通過核磁共振NMR技術,在液晶性磷脂雙層膜中繪製了生理條件下CXCR1蛋白的原子排列。 G蛋白偶聯受體是細胞響應外界信號的關鍵,也是藥物研發的重要靶點。
  • 復旦大學教授發表19頁綜述文章:G蛋白偶聯受體超家族的化學多樣性
    該論文長達19頁,耗時一年完成,對目前所有已知G蛋白偶聯受體(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GPCR)小分子配體的化學結構和藥理活性進行了整合分析
  • 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的多樣性及藥物發展
    報告題目: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的多樣性及藥物發展 報告人:孫金鵬(北京大學教授 山東大學教授) 時間:2020年11月11日 下午3:30 地點:吉林大學生命科學樓408會議室 主辦單位:吉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個人簡介 孫金鵬教授,博士生導師
  • 他們破解了G蛋白偶聯受體之謎
    美國科學家羅伯特·萊夫科維茨和布賴恩·科比爾卡因在G蛋白偶聯受體(GPCR)方面的研究分享了這一獎項。 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在當天的一份新聞稿中宣布,人類的身體是一個精妙調和的系統,幾十億細胞在其間相互作用。每一個細胞都具有微小的受體,使其可以感知周圍的環境,從而適應全新的情況。
  • 科學家發現了多肽與G蛋白偶聯受體配對的信號系統
    近日,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等科研機構的科研人員在Cell上發表了題為「Discovery of Human Signaling Systems: Pairing Peptides to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的文章,發現了多肽與G蛋白偶聯受體配對的信號系統。
  • 上海藥物所等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研究取得新突破
    GPCR是最大的一類細胞跨膜信號轉導受體家族和最重要的藥物靶標,其通過偶聯下遊G蛋白和阻遏蛋白等多種效應蛋白轉導胞外信號。在多種GPCR效應蛋白中,抑制型G蛋白(Gi)可選擇性偶聯五羥色胺受體和多巴胺受體等GPCR,發揮調節情緒、食慾、動機、認知和獎勵等功能。
  • Science:同期兩篇文章揭示G蛋白偶聯受體結構與功能研究突破性進展
    因此,五羥色胺系統一直是藥物研究與開發的熱點,作用於該系統的藥物廣泛用於抗精神分裂症、偏頭痛、抗嘔吐及肥胖症等疾病。但是,因為五羥色胺功能複雜,受體繁多[在人體中共有14種不同的五羥色胺受體,其中13種受體屬於G蛋白偶聯受體(GPCR)],臨床用的五羥色胺調節劑具有非特異性,常引起毒性副作用,從而導致臨床用藥的失敗。五羥色胺受體與配體結合的分子機制是解決五羥色胺調節劑分子特異性的關鍵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