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在《細胞研究》(Cell Reserch)雜誌上發表了題為「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as therapeutic targets for multiple sclerosis」(G蛋白偶聯受體作為多發性硬化症治療靶點)的綜述文章。
上海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杜昌升博士和謝欣博士為這篇文章的共同作者。杜昌升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為G蛋白偶聯受體(GPCR)在T細胞分化調控和自身免疫疾病,神經退行性疾病致病中的作用及機制。謝欣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為G蛋白偶聯受體(GPCR)信號通路與重大疾病相關性研究及新藥發現以及小分子化合物調控幹細胞命運的研究及新藥發現。
G蛋白偶聯受體(GPCR)是與G蛋白有信號連接的一大類受體家族,人類大約有1000個G蛋白偶聯受體,這些受體的主要功能是將細胞外信號傳遞至細胞內,從而啟動細胞反應改變細胞活性。它們廣泛地參與細胞增殖、分化、遷移,尤其是各類生理活動的調控,包括細胞對激素,神經遞質的大部分應答,以及視覺,嗅覺,味覺等。目前世界藥物市場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小分子藥物是GPCR的激活劑或者拮抗劑,據報導,目前上市的藥物中,前50種最暢銷的藥物20%就屬於G蛋白受體相關藥物,比如充血性心力衰竭藥物Coreg,高血壓藥物Cozaar,乳腺癌藥物Zoladex等等。因此GPCR也是令人矚目的藥物治療靶點。
多發性硬化症是(Multiple sclerosis ,MS)一種慢性、炎症性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可引起各種症狀,包括感覺改變、視覺障礙、肌肉無力、憂鬱、協調與講話困難、嚴重的疲勞、認知障礙、平衡障礙、體熱和疼痛等,嚴重的可以導致活動性障礙和殘疾。流行病學顯示該病全球的患者超過100萬例,我國約有6.5萬例。
在過去的數十年裡,對於多發性硬化症發病機制的理解取得了重大的進展。大量來自動物和臨床研究的數據表明許多的GPCRs在多發性硬化症發病機制的多個不同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包括抗原遞呈、細胞因子生成、T細胞分化、T細胞增殖和T細胞侵襲等。
此前,謝欣和杜昌升等在研究G蛋白偶聯受體(GPCR)與該疾病關係時證實,有一類GPCR(半胱氨酸白三烯受體1,CysLT1)在MS的動物模型EAE小鼠上隨疾病進程表達顯著提高。CysLT1是一個已知的藥物作用靶點,其拮抗劑孟魯司特、扎魯司特等都是用於抗哮喘的藥物。該研究不僅發現了可以有效治療MS的藥物作用靶點CysLT1受體,也提示許多抗哮喘的老藥有可能用於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療。這一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著名的免疫學期刊《免疫學期刊》(Journal of Immunology)。
在這篇新綜述文章中,作者們概述了近期在多發性硬化症患者或動物模型研究中關於GPCRs表達和功能改變的新發現,以及通過遺傳或藥理學操作揭示的GPCRs對於疾病嚴重程度的影響。作者們表示期望其中的一些研究結果將促使在不久的將來開發出新型的治療策略。(來源:生物通 何嬙)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