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黃辛)上海科技大學iHuman研究所近日在人體細胞信號轉導研究領域獲重大突破。該團隊率先解析了與肥胖、精神類疾病密切相關的靶點——五羥色胺2C受體的三維精細結構,並揭示了人體細胞信號轉導中的「重要成員」——G蛋白偶聯受體(GPCR)家族多重藥理學的分子機制。該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細胞》期刊。
人體細胞表面分布著許多G蛋白偶聯受體,其功能相當於細胞的「信號兵」。這些「信號兵」負責細胞間的信息交流,進而廣泛參與人體生理或病理狀態的調節,其失調將導致疾病發生。因此,GPCR是藥物研發領域的「寵兒」。
作為GPCR家族的一分子,五羥色胺2C受體負責調控人體情緒、食慾、睡眠等重要生理和心理狀態。同時,五羥色胺2C受體也是抑鬱症、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類疾病的潛在藥物靶標。然而,由於五羥色胺受體家族成員間相似度很高,導致藥物無法準確識別其作用靶標。
該團隊嘗試了200多個克隆構建、多種蛋白質表達系統及純化條件、結晶優化等,最終同時解析了激動劑和拮抗劑結合的兩種不同狀態的受體結構。通過獲得五羥色胺2C受體與兩種不同藥物分子相結合的精細三維結構,研究者首次在一種GPCR上分別揭示激動劑具有多重藥理特性以及拮抗劑獲得高選擇性的分子機制。
「在人體中有800多個G蛋白偶聯受體,但至今只有近50個GPCR的新結構獲得解析。在此之前,只有兩個五羥色胺受體結構得到解析,並且均是激動態的。」論文第一作者彭瑤說,「在同一天獲得激動和拮抗兩種不同狀態的受體結構,有一種夢想成真的感覺。」
iHuman創始所長、特聘教授雷蒙德·史蒂文斯表示,這項研究成果將為新一代G蛋白偶聯受體藥物設計描繪出更加清晰的路線圖。
《中國科學報》 (2018-02-05 第1版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