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獲得生理環境下G蛋白偶聯受體三維結構

2020-11-27 科學網

 

科學家們利用核磁共振技術,獲得了處於生理環境且原封未動的G蛋白偶聯受體三維結構,展示了生理條件下G蛋白偶聯受體在磷脂膜中的天然形態。這一突破性的成果提前發表在十月二十一日的Nature雜誌上。

 

CXCR1蛋白是一種A類視紫紅質樣G蛋白偶聯受體,它能夠與炎症信號白介素8結合,並通過細胞內的G蛋白觸發一系列級聯事件,動員免疫細胞。研究人員通過核磁共振NMR技術,在液晶性磷脂雙層膜中繪製了生理條件下CXCR1蛋白的原子排列。

 

G蛋白偶聯受體是細胞響應外界信號的關鍵,也是藥物研發的重要靶點。這類受體的結構越清晰,藥物研發人員就能開發出更合適的藥物小分子,以避免藥物產生嚴重的副作用。

  

「該發現將對依賴蛋白結構的藥物研發產生重要影響,因為這是首次在生理條件下揭示重要藥物受體的活性結構。具有生物活性的受體與其他蛋白或藥物分子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相互作用的,」領導這項研究的,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化學與生化教授Stanley Opella說。

 

目前研究蛋白結構最常用的方法是讀取蛋白晶體的X射線衍射圖譜,但要結晶這樣大而複雜的分子並不容易,人們往往會採取一些措施,例如剪掉軟末端等等。不過這樣的措施可能會影響蛋白關鍵區域的形態。「我們的步驟不會改動蛋白,」Opella說,「我們直接研究有活性的蛋白分子。」不出所料,他們的研究有了新發現。

 

此前的研究都提到,G蛋白偶聯受體有七個跨膜螺旋。而Opella的研究團隊發現,在細胞膜表面還存在著第八個螺旋,而且研究人員認為其他G蛋白偶聯受體中也可能存在這樣的結構。

 

研究人員還研究了細胞內和細胞外的環狀結構。「多年以來人們一直認為這些環是活動的,但其實並非如此,」Opella說。「如果這些環在移動,那我們得到的信號就會比蛋白其他部分的信號弱。但我們發現,這些環的信號並沒有較弱。」

 

CXCR1被認為涉及了多種癌症的進程。有前期實驗顯示,阻斷這一受體能夠抑制乳腺癌腫瘤中未分化的幹細胞,使腫瘤細胞死亡並阻止生成新的腫瘤。

 

Opella及其同事將繼續進行下一步研究,分析CXCR1與白介素8或藥物分子結合時其結構發生的變化,他們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夠幫助人們開發更有效、副作用更小的抗癌藥物。(來源:生物通 葉予)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多篇文章解讀近年來G蛋白偶聯受體領域研究進展
    nature25153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在B型G蛋白偶聯受體(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 GPCR)結構與功能研究方面取得又一項重要進展:首次測定了胰高血糖素受體(Glucagon receptor, GCGR)全長蛋白與多肽配體複合物的三維結構,揭示了該受體對細胞信號分子的特異性識別及其活化調控機制。
  • 科學網—新發現助新一代G蛋白偶聯受體藥物設計
    本報訊(記者黃辛)上海科技大學iHuman研究所近日在人體細胞信號轉導研究領域獲重大突破。
  • 上海科技大學揭示G蛋白偶聯受體多重藥理學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該所研究團隊率先解析了與肥胖、精神類疾病密切相關的靶點——五羥色胺2C受體的三維精細結構,並以此為線索,揭示了人體細胞信號轉導中的「重要成員」——G蛋白偶聯受體(GPCR)家族多重藥理學的分子機制。2月2日,這項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細胞》期刊。 人體細胞表面分布著許多G蛋白偶聯受體,其功能相當於細胞的「信號兵」。
  • 醫學院布萊恩·科比爾卡研究組揭示G蛋白偶聯受體-G蛋白複合物形成...
    Kobilka)教授研究組於《細胞》 (Cell) 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G蛋白偶聯受體- G蛋白複合物形成過程的結構機理》(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the Process of GPCR-G Protein Complex Formation)的研究論文。
  • G蛋白偶聯受體:感覺的一把鎖
    沒有G蛋白偶聯受體,我們就看不見、聽不到、聞不著,甚至無法感受到幸福。 2012年10月10日,美國科學家羅伯特·萊夫科維茨和布萊恩·科比爾卡因為對G蛋白偶聯受體的研究而獲得2012年度諾貝爾化學獎,二人將平分獎金。
  • 他們破解了G蛋白偶聯受體之謎
    美國科學家羅伯特·萊夫科維茨和布賴恩·科比爾卡因在G蛋白偶聯受體(GPCR)方面的研究分享了這一獎項。 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在當天的一份新聞稿中宣布,人類的身體是一個精妙調和的系統,幾十億細胞在其間相互作用。每一個細胞都具有微小的受體,使其可以感知周圍的環境,從而適應全新的情況。
  • 首次發現G蛋白偶聯受體分子識別機制
    原標題:中科院上海藥物所 首次發現G蛋白偶聯受體分子識別機制   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蔣華良課題組和王明偉課題組與美國、荷蘭、丹麥等國科學家合作,提出了G蛋白偶聯受體(GPCR)胞外段與跨膜區的動態變化模式,發現了該受體存在「開放」和「關閉」兩種分子構象,從而為其本身以及其他B型G蛋白偶聯受體的全長結構解析、功能研究和藥物發現奠定了基礎
  • G蛋白偶聯受體:生命科學和藥物研發的「寶藏」
    配體必須與其特異的受體結合才能行使正常功能,而G蛋白偶聯受體(Gprotein-coupled receptor, GPCR)正是人體內最大的細胞膜表面受體家族。強光使人閉眼、花香使人愉悅、黑暗使人心跳加速……在人體的深處,細胞的表面,正是這些GPCR發揮著「傳感器」的作用。正因為這些「聰明的GPCR」的存在,人們才能感知如此「繽紛多彩」的世界。
  • 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的多樣性及藥物發展
    報告題目: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的多樣性及藥物發展 報告人:孫金鵬(北京大學教授 山東大學教授) 時間:2020年11月11日 下午3:30 地點:吉林大學生命科學樓408會議室 主辦單位:吉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個人簡介 孫金鵬教授,博士生導師
  • 他們破解了G蛋白偶聯受體之謎[圖]
    美國科學家羅伯特·萊夫科維茨和布賴恩·科比爾卡因在G蛋白偶聯受體(GPCR)方面的研究分享了這一獎項。  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在當天的一份新聞稿中宣布,人類的身體是一個精妙調和的系統,幾十億細胞在其間相互作用。每一個細胞都具有微小的受體,使其可以感知周圍的環境,從而適應全新的情況。
  • 上海藥物所等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研究取得新突破
    GPCR是最大的一類細胞跨膜信號轉導受體家族和最重要的藥物靶標,其通過偶聯下遊G蛋白和阻遏蛋白等多種效應蛋白轉導胞外信號。在多種GPCR效應蛋白中,抑制型G蛋白(Gi)可選擇性偶聯五羥色胺受體和多巴胺受體等GPCR,發揮調節情緒、食慾、動機、認知和獎勵等功能。
  • 蔣華良:冷凍電鏡結構測定發現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傳導新化學修飾
    ,這項研究解析了黏附類G-蛋白偶聯受體 (GPCR) GPR97在糖皮質激素激活狀態下與G蛋白複合物的三維結構,並揭示了內源性配體糖皮質激素氫化可的松和抗炎藥物倍氯米松的作用機制。該研究引起我興趣的不是GPCR-G蛋白及其內外源性配體複合物的電鏡結構,而是電鏡結構測定結合蛋白質質譜 (MS) 分析發現的GPCR與G-蛋白結合時G-蛋白上棕櫚醯化修飾,據我所知,這是在G-蛋白α-亞基C末端上首次發現的新修飾,預示著結構生物學技術可能可以介入生物大分子化學修飾研究,為表觀遺傳學等領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技術和策略。
  • 「G蛋白偶聯受體」概念或有波瀾
    在11日舉行的2013年皇后鎮分子生物學(上海)會議上,中美科學家聯手成功解析了世界上首個B型G蛋白偶聯受體,這有望為2型糖尿病等多種代謝疾病帶來更多的新藥物。早在去年10月份2012年諾貝爾化學獎聚焦G蛋白偶聯受體時,相關概念股就曾掀起過一波炒作,如復旦復華、四環生物、香雪製藥及華北製藥等概念股都曾出現過大幅拉升的情景。
  • 發現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調控新機制
    G蛋白偶聯受體(GPCR)參與了機體內多種生理過程的調節,是目前治療多種人類疾病包括代謝性疾病的藥物靶點。
  • 科學家發現了多肽與G蛋白偶聯受體配對的信號系統
    近日,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等科研機構的科研人員在Cell上發表了題為「Discovery of Human Signaling Systems: Pairing Peptides to 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的文章,發現了多肽與G蛋白偶聯受體配對的信號系統。
  • Science:我國科學家從結構上揭示人胰高血糖素受體的G蛋白特異性...
    2020年3月21日訊/生物谷BIOON/---G蛋白偶聯受體(GPCR)在細胞信號轉導中起重要作用,並作為多種疾病的重要治療靶標。與細胞外激動劑結合後,GPCR通過招募不同的G蛋白(Gs、Gi和Gq等)刺激各種信號通路以介導多種生理功能。GPCR和特定G蛋白之間的選擇性偶聯對於這類受體的生物學作用至關重要。
  • 研究綜述G蛋白偶聯受體表達和功能改變新發現
    therapeutic targets for multiple sclerosis」(G蛋白偶聯受體作為多發性硬化症治療靶點)的綜述文章。杜昌升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為G蛋白偶聯受體(GPCR)在T細胞分化調控和自身免疫疾病,神經退行性疾病致病中的作用及機制。謝欣博士的主要研究方向為G蛋白偶聯受體(GPCR)信號通路與重大疾病相關性研究及新藥發現以及小分子化合物調控幹細胞命運的研究及新藥發現。
  • 科學家攻克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難題
    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徐華強領銜的交叉團隊,利用冷凍電鏡技術成功解析視紫紅質與抑制型G蛋白(Gi)複合物的近原子解析度結構,攻克了細胞信號轉導領域的重大科學難題
  • 多項研究表明一種讓G蛋白偶聯受體熱穩定的計算方法在解析這類受體...
    2019年4月16日訊/生物谷BIOON/---來自俄羅斯莫斯科物理科學與技術研究所(MIPT)、斯科爾科沃科學技術研究所(Skoltech)和美國南加州大學(USC)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新的計算方法來設計熱穩定的G蛋白偶聯受體(GPCR),這對開發新藥有很大幫助。經證實這種方法可用於獲得幾種主要人類受體的結構。
  • G蛋白偶聯受體激活模式的新見解
    G蛋白偶聯受體(GPCR)是最大的細胞表面受體家族,參與幾乎所有生命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