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後G蛋白偶聯受體激酶4的高表達也許是心力衰竭罪魁禍首

2021-01-08 中國財經信息網
心梗後G蛋白偶聯受體激酶4的高表達也許是心力衰竭罪魁禍首

來源:科技日報時間:2020-12-28 11:11:06

心肌梗死以後為什麼會引起心力衰竭?陸軍軍醫大學陸軍特色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通過實驗發現並證實,心梗後G蛋白偶聯受體激酶4(GRK4)的高表達也許是心力衰竭罪魁禍首,抑制GRK4能保護心梗後的心臟功能、減少心肌細胞凋亡。相關研究成果12月7日在線發表於《歐洲心臟》上。

心肌梗死後大量心肌細胞因凋亡而丟失是其導致心力衰竭和臨床死亡的病理基礎。心梗後救治過來的患者,他們中70%以上的人5年內都會發生心力衰竭。這是因為心肌細胞受到打擊,一些細胞會慢慢死亡,從而導致心力衰竭。而心衰治療近年來也逐步形成了分別針對AT1、β等受體的基礎藥物「金三角」。

「我們通過實驗發現,心梗後的心肌中GRK4從無到有,表達量明顯增高,由此,我們深入研究了GRK4對心肌梗死的影響及其機制。」陸軍軍醫大學陸軍特色醫學中心心血管內科主任曾春雨說。

研究人員構建了GRK4野生型和GRK4 A486V轉基因小鼠,以及心肌特異性GRK4敲除小鼠,通過心梗實驗,從正反兩個方面顯示了過表達GRK4惡化心功能、增加心梗面積、促進心肌細胞凋亡;抑制GRK4則發揮保護作用。此外,研究人員還針對GRK4在亞洲人中最常見的變異體A486V進行研究。他們通過實驗發現,與對照組相比,有A486V變異體的患者心梗後心功能情況明顯差於對照組。這說明有A486V變異體的患者是臨床上值得重點關注的人群。

目前研究團隊已展開了對GRK4抑制劑的研究。曾春雨表示,抑制GRK4作為心梗後心衰預防靶點,或許可以在心衰「金三角」治療的情況下,進一步降低心梗後心衰的發病率。

相關焦點

  • 研究綜述G蛋白偶聯受體表達和功能改變新發現
    近日上海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在《細胞研究》(Cell Reserch)雜誌上發表了題為「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as therapeutic targets for multiple sclerosis」(G蛋白偶聯受體作為多發性硬化症治療靶點
  • 發現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調控新機制
    G蛋白偶聯受體(GPCR)參與了機體內多種生理過程的調節,是目前治療多種人類疾病包括代謝性疾病的藥物靶點。
  • 贏迪文獻分享 | 以G蛋白偶聯受體為靶點的多肽藥物研發
    G蛋白偶聯受體(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 GPCRs
  • 多篇文章解讀近年來G蛋白偶聯受體領域研究進展
    相關研究論文於1月4日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Nature)上發表,通訊作者為研究員吳蓓麗和趙強。GPCR是人體內最大的膜受體蛋白家族,在細胞信號轉導中發揮重要作用。GPCR與人體疾病關係密切,目前有40%以上的上市藥物以GPCR為靶點。根據其相似性,GPCR可分為A、B、C和F等四種類型。
  • G蛋白偶聯受體:感覺的一把鎖
    沒有G蛋白偶聯受體,我們就看不見、聽不到、聞不著,甚至無法感受到幸福。每個人的身體就是一個數十億細胞相互作用的精確校準系統,每個細胞都含有微小的受體,可讓細胞感知周圍環境以適應新狀態。比如當我們感到驚慌失措的時候,神經信號和激素會使人的整個身體進入警戒狀態,腎上腺素向血管中釋放激素,很快全身的細胞都感覺到有事情要發生了,而它們感受激素的最重要方式,就是通過G蛋白偶聯受體。這種受體是位於細胞表面或細胞內的特殊蛋白質,能夠和特定的激素結合,並引發細胞響應。
  • 「G蛋白偶聯受體」概念或有波瀾
    在11日舉行的2013年皇后鎮分子生物學(上海)會議上,中美科學家聯手成功解析了世界上首個B型G蛋白偶聯受體,這有望為2型糖尿病等多種代謝疾病帶來更多的新藥物。早在去年10月份2012年諾貝爾化學獎聚焦G蛋白偶聯受體時,相關概念股就曾掀起過一波炒作,如復旦復華、四環生物、香雪製藥及華北製藥等概念股都曾出現過大幅拉升的情景。
  • 文獻閱讀筆記001-G蛋白偶聯受體藥物進展
    Receptors,GPCRs)是一大類膜蛋白受體的統稱。這類受體的共同點是其立體結構中都有七個跨膜α螺旋,且其肽鏈的C端和連接第5和第6個跨膜螺旋的胞內環上都有G蛋白(鳥苷酸結合蛋白)的結合位點。人們預測人類基因組中有約800個基因(約佔整個基因組中編碼蛋白質的部分的4%)會編碼G蛋白偶聯受體超家族的成員蛋白,是人類中最龐大的膜蛋白家族,也是很多藥物的重要靶點。
  • 科學網—新發現助新一代G蛋白偶聯受體藥物設計
    該團隊率先解析了與肥胖、精神類疾病密切相關的靶點——五羥色胺2C受體的三維精細結構,並揭示了人體細胞信號轉導中的「重要成員」——G蛋白偶聯受體(GPCR)家族多重藥理學的分子機制。該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細胞》期刊。 人體細胞表面分布著許多G蛋白偶聯受體,其功能相當於細胞的「信號兵」。這些「信號兵」負責細胞間的信息交流,進而廣泛參與人體生理或病理狀態的調節,其失調將導致疾病發生。
  • 醫學院布萊恩·科比爾卡研究組揭示G蛋白偶聯受體-G蛋白複合物形成...
    醫學院布萊恩·科比爾卡研究組揭示G蛋白偶聯受體-G蛋白複合物形成過程清華新聞網5月15日電 5月9日,清華大學醫學院、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布萊恩·科比爾卡(Brian K.Kobilka)教授研究組於《細胞》 (Cell) 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G蛋白偶聯受體- G蛋白複合物形成過程的結構機理》(Structural Insights into the Process of GPCR-G Protein Complex Formation)的研究論文。
  • 他們破解了G蛋白偶聯受體之謎
    美國科學家羅伯特·萊夫科維茨和布賴恩·科比爾卡因在G蛋白偶聯受體(GPCR)方面的研究分享了這一獎項。 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在當天的一份新聞稿中宣布,人類的身體是一個精妙調和的系統,幾十億細胞在其間相互作用。每一個細胞都具有微小的受體,使其可以感知周圍的環境,從而適應全新的情況。
  • 第四節 G蛋白和磷脂酶C
    自80年代中期發現G蛋白發現G蛋白及ras等GTP結合蛋白以來,G蛋白與信號轉導關係的研究已獲得重大突破,因之獲得1994年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   一、G蛋白   受體與配體結合後即與膜上的偶聯蛋白結合,使其釋放活性因子,再與效應器發生反應。位於受體與效應器之間的則是偶聯蛋白。
  • 首次發現G蛋白偶聯受體分子識別機制
    原標題:中科院上海藥物所 首次發現G蛋白偶聯受體分子識別機制   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蔣華良課題組和王明偉課題組與美國、荷蘭、丹麥等國科學家合作,提出了G蛋白偶聯受體(GPCR)胞外段與跨膜區的動態變化模式,發現了該受體存在「開放」和「關閉」兩種分子構象,從而為其本身以及其他B型G蛋白偶聯受體的全長結構解析、功能研究和藥物發現奠定了基礎
  • 拓展G蛋白和G蛋白偶聯受體相互作用「圖譜」
    他們專注於G蛋白(信號傳遞的「介質」)與受體GPCRs之間的相互作用引發信號的過程。研究人員不僅對GPCR受體和G蛋白的相互作用有了更好的理解,而且能夠比以前更好地預測他們的功能。所有的生物系統都對來自環境外部的信號作出反應。在人類和其他動物中,主要通過細胞膜上與G蛋白結合的生物受體對這些信號進行檢測和處理。這些蛋白質在信號傳輸中起著關鍵作用。
  • 他們破解了G蛋白偶聯受體之謎[圖]
    美國科學家羅伯特·萊夫科維茨和布賴恩·科比爾卡因在G蛋白偶聯受體(GPCR)方面的研究分享了這一獎項。  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在當天的一份新聞稿中宣布,人類的身體是一個精妙調和的系統,幾十億細胞在其間相互作用。每一個細胞都具有微小的受體,使其可以感知周圍的環境,從而適應全新的情況。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科學家發現G蛋白偶聯受體的工作機制
    責編 | 兮G 蛋白偶聯受體(GPCRs)是最大的一類膜蛋白家族受體,通過偶聯下遊異源三聚體G蛋白將信號從胞外傳遞至胞內。GPCR是人類基因組編碼最大的膜蛋白超家族,也是最大的藥物靶點。近年來,隨著冷凍電鏡技術的發展,許多GPCRs及其下遊G蛋白複合物的結構得以解析,為人們在分子水平理解GPCRs與G蛋白的互作提供了重要的結構信息,揭示了G蛋白主要是通過Gα亞基的C-末端與受體跨膜核心區域結合【4-6】。然而,這些結構未能清楚地闡明初級和次級偶聯觀察到的不同偶聯效率的結構機理。
  • 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的多樣性及藥物發展
    報告題目: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的多樣性及藥物發展 報告人:孫金鵬(北京大學教授 山東大學教授) 時間:2020年11月11日 下午3:30 地點:吉林大學生命科學樓408會議室 主辦單位:吉林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個人簡介 孫金鵬教授,博士生導師
  • 未來科技創新論壇|布萊恩·卡比爾卡: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轉導動態...
    2012年因"G蛋白偶聯受體研究"和另一位美國科學家Robert J. Lefkowitz獲得2012年諾貝爾化學獎。多巴胺受體、血清素受體,剛剛大家已經提到了很多的受體,我主要研究這些不同的受體。我會給大家講一下我們在這個模式上所學習到的知識,有些受體我們沒有那麼的了解,特別是生理家族相關的受體,有些其實是通過生物膜所出現的代謝物在腦部進行表達,在腸道中也進行了表達。事實上,每個受體都有不同的功能,它在這個家族當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
  • G蛋白偶聯受體:生命科學和藥物研發的「寶藏」
    外界信號作用於細胞,引起細胞內代謝途徑和基因表達等過程的變化,最終表現為細胞特定的生理改變,該過程被稱為細胞的信號轉導。許多分子可以傳導細胞信號,包括蛋白質、多肽、脂質、核苷酸等,甚至包括光和氣味等也是重要的信號轉導分子,這些信號分子統稱為配體。
  • 科學網—發現B型G蛋白偶聯受體激活新機制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
  • 研究獲得生理環境下G蛋白偶聯受體三維結構
    科學家們利用核磁共振技術,獲得了處於生理環境且原封未動的G蛋白偶聯受體三維結構,展示了生理條件下G蛋白偶聯受體在磷脂膜中的天然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