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多項成果入選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

2020-12-04 央視網

中科院多項成果入選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

原標題:

  央視網3月17日訊 據中科院網站消息,3月16日,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發布了2016年度「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中國科學院相關單位獨立或合作取得的5項科學進展入選,分別是:基於膽固醇代謝調控的腫瘤免疫治療新方法、植物雌雄配子體識別的分子機制、精子tsRNAs可作為記憶載體介導獲得性性狀跨代遺傳、MECP2轉基因猴的類自閉症行為表徵與種系傳遞、伊波拉病毒入侵機制研究。

  該評選由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的18個成員學會推薦,由生命科學領域同行專家審核與評選,並且各自在《科學》《自然》等國際知名期刊上發表相關論文,是我國2016年在這一領域所取得的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

  這十大進展(排名不分先後)分別為:

  植物分枝激素獨腳金內酯的感知機制

  植物激素調控植物的繁衍生息,與人類生存環境和糧食安全息息相關。獨腳金內酯作為新型植物激素,調控植物分枝、決定植物株型、影響作物產量。清華大學教授謝道昕、饒子和及婁智勇等合作發現了獨腳金內酯的受體感知機制。這一發現為創立生物受體與配體不可逆識別的新理論奠定了重要基礎,並對植物株型遺傳改良和寄生雜草防治具有重要指導作用。

  線粒體呼吸鏈超級複合物的結構與功能

  呼吸作用是生命體最基礎的生命活動之一。人類線粒體呼吸鏈氧化磷酸化系統異常會導致多種疾病,如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多發性硬化等。清華大學教授楊茂君研究組先後在《自然》雜誌發文,報導了呼吸鏈超級複合物結構,為進一步理解哺乳動物呼吸鏈超級複合物的組織形式、分子機理以及治療細胞呼吸相關的疾病提供了重要的結構基礎。

  組蛋白甲基化修飾在早期胚胎發育中的建立與調控

  在早期胚胎發育過程中,異常的組蛋白修飾會導致胚胎發育停滯。哺乳動物植入前胚胎全基因組水平組蛋白修飾的建立與調控是發育生物學領域一個亟待解決的科學問題。同濟大學教授高紹榮團隊首次利用微量細胞染色體免疫共沉澱技術揭示了H3K4me3和H3K27me3兩種重要組蛋白修飾在早期胚胎中的分布特點以及對早期胚胎發育獨特的調控機制,對研究胚胎發育異常、提高輔助生殖技術的成功率具有重要意義。

  基於膽固醇代謝調控的腫瘤免疫治療新方法

  T細胞介導的腫瘤免疫治療是治療腫瘤的重要武器,在臨床上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現有的基於信號轉導調控的腫瘤免疫治療手段只對部分病人有效。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許琛琦、李伯良與合作者從代謝調控這一全新的角度去研究T細胞腫瘤免疫反應,發現ACAT1抑制劑Avasimibe具有很好的抗腫瘤效應,並且能與現有的臨床藥物PD-1抗體進行聯合治療。該項研究發展了新的腫瘤免疫治療方法。

  內源性幹細胞介導功能性晶狀體再生治療嬰幼兒白內障

  中山大學中山眼科中心教授劉奕志帶領團隊,歷經18年研究,發現了晶狀體上皮幹細胞;為了利用幹細胞的再生潛能實現組織修復,設計並創建了一種新的微創白內障手術方法,保留了自體晶狀體幹細胞及其再生的微環境,長出了功能性的晶狀體,已用於臨床治療嬰幼兒白內障,提高了患兒視力,降低了併發症。該研究不僅為白內障治療提供了全新的策略,也首次實現了自體幹細胞介導的實體組織器官的再生,開闢了組織再生及幹細胞臨床應用的新方向。

  活性RAG型轉座子的發現揭示抗體V(D)J重組的起源

  北京中醫藥大學徐安龍研究組以有活化石之稱的文昌魚為研究對象,發現了具有介導V(D)J重排功能的原始RAG轉座子。該發現不僅改寫了免疫教科書中關於適應性免疫起源的觀點,將適應性免疫的起源由脊椎動物推前近1億年到無脊椎動物,而且可能為未來利用重排機制設計新的免疫抗體/基因提供嶄新的基因編輯思路和技術。

  植物雌雄配子體識別的分子機制

  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楊維才研究組首次分離了擬南芥中花粉管識別雌性吸引信號的受體蛋白複合體,並揭示了信號識別和激活的分子機制。該研究通過基因工程手段建立了利用關鍵基因打破生殖隔離的方法,為克服雜交育種中雜交不親和性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

  精子tsRNAs可作為記憶載體介導獲得性性狀跨代遺傳

  研究發現父親的某些獲得性性狀,如飲食誘導的代謝紊亂,可通過表觀遺傳的方式「記憶」在精子中並遺傳給下一代,這對人類健康和繁衍具有深遠的影響。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周琪、段恩奎與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營養科學研究所翟琦巍合作團隊基於父系高脂飲食小鼠模型,從精子RNA角度,為研究獲得性性狀跨代遺傳開拓了全新的視角,提出精子tsRNAs是一類新的父本表觀遺傳因子,可介導獲得性代謝疾病的跨代遺傳。

  MECP2轉基因猴的類自閉症行為表徵與種系傳遞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仇子龍等通過構建攜帶人類自閉症基因MECP2的轉基因猴模型及對MECP2轉基因猴進行分子遺傳學與行為學分析,發現MECP2轉基因猴表現出類人類自閉症的刻板行為與社交障礙等行為。此研究首次建立了攜帶人類自閉症基因的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為深入研究自閉症的病理與探索可能的治療幹預方法提供了重要基礎。

  伊波拉病毒入侵機制研究

  2014年—2015年暴發的伊波拉病毒疫情在西非國家造成了1萬餘人死亡,引起了全人類社會的高度關注。此前,伊波拉病毒入侵宿主細胞的分子機制並不清楚。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團隊在國際上率先解析出伊波拉病毒表面激活態糖蛋白與宿主細胞內吞體膜受體NPC1腔內結構域C的複合物三維結構,成為近年來國際病毒學領域的一大突破。為應對伊波拉病毒病疫情及防控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多項成果入選2017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
    1月24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公布「2017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和上海市計劃生育科學研究所「人Piwi基因突變致男性不育」、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m6A甲基化修飾調控脊椎動物造血幹細胞命運決定」、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水稻廣譜持久抗病與產量平衡的遺傳與表觀調控機制」、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癢覺信息傳遞的神經環路機制」等成果分別入選。
  • 中科院多項成果入選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
    1月13日,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公布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包括8個知識創新類和2個技術創新類項目成果。中國科學院完成或合作完成的多項成果入選,包括「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4-乙烯基苯甲醚是蝗蟲的群聚信息素」「器官衰老的機制及調控」「人腦發育關鍵細胞與調控網絡」「提高綠色革命作物品種氮肥利用效率的新機制」「抗原受體信號轉導機制及其在CAR-T治療中的應用」等。
  • 中科院多項成果入選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中國科學院
    1月13日,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公布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包括8個知識創新類和2個技術創新類項目成果。中國科學院完成或合作完成的多項成果入選,包括「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4-乙烯基苯甲醚是蝗蟲的群聚信息素」「器官衰老的機制及調控」「人腦發育關鍵細胞與調控網絡」「提高綠色革命作物品種氮肥利用效率的新機制」「抗原受體信號轉導機制及其在CAR-T治療中的應用」等。
  • 武大這一成果入選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
    武大這一成果入選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 2021-01-16 17: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科院多項成果入選2015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2月25日,科技部基礎研究管理中心公布了2015年度中國十大科學進展。中國科學院牽頭完成或參與完成的七項成果入選其中,分別是:實現單光子多自由度量子隱形傳態,理論預言並實驗驗證外爾半金屬的存在,揭示伊波拉病毒演化及遺傳多樣性特徵,實現對反物質間相互作用力的測量,探測到宇宙早期最亮、中心黑洞質量最大的類星體,發現東亞最早的現代人化石,實現對單個蛋白質分子的磁共振探測。
  • 中科院上海分院兩項科研成果入選「2018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 我校科研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3月20日,中國雷射雜誌社發布「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第十五屆)。河南大學申懷彬教授、李林松教授、杜祖亮教授等人和中國科技大學張振宇教授的科研成果《兼具高亮度和高效率的量子點發光二極體》成功入選。
  • 中國生命科學領域2016年十大進展公布
    中國生命科學領域2016年十大進展公布 原標題:   本報北京3月16日電(記者詹媛)16日,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發布了2016年度「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
  • 河南大學科研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新聞作者:中國雷射 3月20日,中國雷射雜誌社發布「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第十五屆)。河南大學申懷彬教授、李林松教授、杜祖亮教授等人和中國科技大學張振宇教授的科研成果《兼具高亮度和高效率的量子點發光二極體》成功入選。
  • 【光明日報】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公布
    3月16日,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發布了2016年度「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這十大進展經該學會聯合體的18個成員學會推薦,由生命科學領域同行專家審核與評選,並且各自在《科學》《自然》等國際知名期刊上發表相關論文,是我國2016年在這一領域所取得的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其中既有「植物雌雄配子體識別的分子機制」「線粒體呼吸鏈超級複合物的結構與功能」等基礎研究的成果,也不乏「內源性幹細胞介導功能性晶狀體再生治療嬰幼兒白內障」等可治療疾病的臨床應用成果,這印證了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不僅揭示生命的新奧秘
  • 北大3項成果入選2017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編者按:2018年2月27日,2017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遴選結果發布,北京大學共有3個項目入選,分別是:藥學院周德敏教授和張禮和院士研究組的「將病毒直接轉化為活疫苗及治療性藥物」,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馬丁研究員團隊與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和大連理工大學合作完成的「實現氫氣的低溫製備和存儲」,分子醫學研究所和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等單位聯合組成的程和平院士研究組的
  • ...突出原始創新——專家解讀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
    生命科學是一門發展迅速、多學科交叉的前沿學科,與人民健康、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有著密切關係,也被我國學術界視為在國際上最有影響力的學科之一,是最有可能實現從「跟跑」轉變為「並跑」和「領跑」的學科。1月13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公布了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相關內容詳見文末連結)。這十項成果有何特殊之處?
  • 中國科大6項研究成果入選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
    近日,中科院圍繞「三個面向」凝練總結出59項「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重大科技成果及標誌性進展。我校負責的光量子計算、大尺度光量子信息處理和亞納米分辨的單分子光譜成像等研究成果以及參與的空間科學前沿探索與月球探測、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和科學研究進展等5項成果入選「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成果進展。
  • 2016年度「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公布
    在新技術開發、醫學新突破和生物經濟發展等方面有貢獻  16日,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發布了2016年度「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這十大進展經該學會聯合體的18個成員學會推薦,由生命科學領域同行專家審核與評選,並且各自在《科學》《自然》等國際知名期刊上發表相關論文,是我國2016年在這一領域所取得的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其中既有「植物雌雄配子體識別的分子機制」「線粒體呼吸鏈超級複合物的結構與功能」等基礎研究的成果,也不乏「內源性幹細胞介導功能性晶狀體再生治療嬰幼兒白內障」等可治療疾病的臨床應用成果,這印證了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不僅揭示生命的新奧秘
  • 國家發展改革委支持建設的上海光源多項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
    近日,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相繼揭曉。上海光源生物大分子晶體學線站用戶成果「硅藻如何利用其獨特結構去高效地捕獲、利用光能」同時入選「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揭示抗結核新藥的靶點和作用機制及潛在新藥的發現」入選「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
  • 2015「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
    為推動生命科學領域的創新性發展,充分展示和宣傳我國生命科學領域的重大科研成果,近日,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組織18個成員學會推薦,經生命科學領域同行專家評審及聯合體主席團評選和審核,向社會公布了2015年度「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排名不分先後)。
  • 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公布
    13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公布了2020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8個知識創新類和2個技術創新類項目成果入選,這些成果解答了這些生命科學的難題。  據了解,本年度的獲獎項目中,非院士主導項目所佔比例較往年大,聯合體認為這體現了我國生命科學研究領域後備力量強大。
  • 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公布2019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
    2020年1月10日上午,2019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新聞發布會在中國科技會堂召開。主辦單位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秘書長王小寧教授主持發布會,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主席康樂院士,入選項目負責人饒子和院士、匡廷雲院士、隋森芳院士、喬傑院士等生命科學領域專家學者,以及來自新華社、人民日報等30多家媒體的記者出席新聞發布會。
  • 同濟大學一項合作研究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應用...
    同濟大學一項合作研究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應用研究類) 來源: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20-03-20  瀏覽
  • 深晚報導|深大一項科研成果入選2019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近日,中國雷射雜誌社公布了 "2019 年度中國光學十大進展 " 名單,量子秘鑰分發、光子晶片、智能雷射器、全色雷射顯示等 20 項重大光學成果獲此殊榮 ( 基礎研究類與應用研究類各 10 項 ) 。其中,深圳大學納米光子學研究中心杜路平、袁小聰教授的研究成果 " 近場光學旋渦中的光學斯格明子結構 " 入選十大基礎研究類成果。據悉,該研究在國際上首次揭示了由光的自旋 - 軌道耦合產生的 " 光學斯格明子 " 結構,為微納尺度的光場調控提供了全新的思路。